《宋仕妖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仕妖娆- 第4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凡天子老去之前,都会将新帝要重用的臣子贬一番,新帝登基后再重新启用,如此可让臣子对新帝充满感恩之情。

    这些手段,朝天子大多使过。

    所以朝天子对于太子那一派臣子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很矛盾的。

    想起这些事,赵忍不住叹了口气。

    也许是自己对李凤梧期望太高。

    他现在的对手,毕竟是大宋左相汤思退,再加一个阴才柳子承。

    可是你也有个帮手赵汝愚啊!

    好歹也是干道三年的状元,这样的助力还不够么?

    想着这些事,赵就觉得头疼。

    恰好有黄门太监进来禀报,“官家,汤相公在殿外求见。”

    赵有些意外,还有什么事?

    估计又是些争储的幺蛾子烦心事,很想不见……

    可惜自己这个天子不能如汤思退和张杓一般任性,挥挥手,“请进来罢。”

    等汤相公见礼之后,赵有些不悦的问道:“汤相公有何事求见?”

    汤思退开门见山,“官家,臣章东府诸事,本不应过分涉及地方军政之事,但有些事情也需要东府三省,所以臣又不得不管。”

    赵点头,“倒是辛苦汤相公了,若是觉得艰难,便让张相公多多分担一些罢。”

    汤思退吓了一跳,深恐赵就此让张杓来分自己的权,急忙道:“臣年事不大,为官家效力呕心泣血也是应当,倒不是艰辛。”

    赵心里好笑,知道汤思退在担心什么,也不点破,笑着问道:“东府出什么事了么?”

    汤思退沉默了一阵,“不是东府。”

    赵讶然,“那是六部?还是西府?”

    大宋冗官,虽然东西府、六部各有职责,但很多事都要经由三部门的官员,比如军费这些事情,首先是西府的职责,拿出详细条纹和额度及施行办法,其后是行文东府,最后得由户部点头

    当然,军费这种大事,最终还是需要官家来定断。

    所以说,虽然如今朝中主战派臣子多过主和派臣子,但东府只需要一个有能力,而且态度够硬气的汤思退,就足以掣肘枢密院。

    再加上户部尚书所以自隆兴北伐之后,户部尚书一直是曾怀。

    因为这货就是主和派。

    赵用他为户部尚书,就是不用担心枢密院直接绕过东府,让户部拿钱出来。

    现在的户部尚书王佐,也是个主和派。

    一个大宋左相汤思退,加一个兵部尚书汤硕,加一个敢于和枢密院说不的主和派户部尚书,就足以掣肘整个大宋官场的主战派臣子。

    这当然是建立在赵目前不愿意北伐的情况。

    赵自己也清楚,目前还不是北伐的时机。

    恐怕等他定下心来要北伐,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两个位置,都会换成主战派臣子。

    汤思退也摇头,“六部和西府都没事,但是边境出事了。”

    赵大惊,“金人南侵了?”

    旋即摇头。

    应该不是,如果是金人南侵,来求见的就不应该是汤思退,而是负责军事的西府枢密使蒋芾和同知枢密院事魏杞。

    汤思退淡淡的道:“是四川制置使胡铨,淮南东南宣抚使陆游,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辛弃疾,这三人的事情。”

    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庆王赵。

    汤思退这是在慢慢给赵挖坑,等着这位中兴之主跳下去。

    一来就提庆王,官家直接想到是争储的事情。

    所以汤思退的策略,是用边境地方的高官,来让赵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这三人可都是一方大员,对边境的意义重大。(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三十六章 图穷

    (全本小说网,。)

    胡铨,四川制置使。

    如今老将吴致仕,四川那边,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胡铨了。

    好在吴吴两兄弟这些年经营四川,将那边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加上这几年大宋盛世国力兴盛,金国皇帝完颜雍也明智的选择了防御战略。

    所以四川那边,就算只有一个胡铨,也足以守备。

    陆游,淮南东路宣抚使。

    主掌淮南东路军政大事,坐镇大宋门户,也是陪都建康。

    淮南东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封疆大吏,其重要性不比胡铨差。

    甚至要更高。

    只因淮南东路,来都是宋金两国战事的最前线,可以说,淮南东路就是整个大宋的咽喉之地。

    而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的辛弃疾,这个归正人,在隆兴北伐中立下大功,这几年也升了起来。

    而且官家这位大宋辛青兕一直青睐有加。

    屡次升迁,都是文武并封。

    而辛弃疾也不负所望,治军治政展现出来的才华,确实是一位罕见的无双儒将。

    这三人都是官家重用的主战臣子。

    也是为未来的北伐储备的重要人才。

    他们出了问题,赵焉能不惊。

    于是赵不防有他,跳进了坑里,吃惊的问道:“这三人怎么了?”

    汤思退面无表情,却语重心长,“此三人身居重位,不思为国戍守边疆,却一心钻营,如今更是胆大妄为到勾结临安京官,如此纵然下去,怕是要出大乱啊官家!”

    赵是真的惊住了,“你说他们勾结临安京官?”

    朝天子,最忌讳臣子的几件事中,功高震主算一件,结党营私算一件。

    封疆大吏和京官勾结,勉强算一件。

    但如果是执掌一方军力的要位高官和京都权臣勾结,则是天子大忌之事。

    远的不说,就南渡之后,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赵知之甚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傅和刘正彦两人,便是地方守将。

    两人能发动兵变,自然当时建康的一些权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后来都被肃清,但那一场叛变,还是给了赵构和赵巨大的警醒。

    是以听到汤思退说胡铨、陆游和辛弃疾勾结临安京官后,赵心里一个咯噔,眼里便隐有怒意。

    汤思退点头,“正是!”

    赵惊疑不定,直直的盯着汤思退,“可有证据?”

    汤思退顿时做出犹豫状。

    赵不解,“怎的了,汤相公在忌惮什么?”

    汤思退苦笑一声,“臣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

    赵心里一愣,旋即怒道:“拿出来!”

    汤思退只好叹了口气,拿出三封密信,“官家,这也仅是单方面的片面书信,臣也只是怀疑,还望官家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清白之人。”

    赵脸色难看到了极点,抓起一封信,取出信纸,脸色顿时变得很精彩。

    怒,惊,气,疑。

    不一而足,却一一皆有。

    这个字迹自己再熟悉不过,而且遣词造句也能看出其中的风格。

    这信竟然是恺儿手书!

    难道说,胡铨、辛弃疾、陆游三人勾搭的不是临安京官,而是庆王?

    赵岂能不怒不惊。

    而且自己的儿子勾搭地方封疆大吏,他想干什么?

    赵焉能不气?

    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下,赵也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依然保有一丝怀疑……这似乎太诡异了点,恺儿行事仁厚,他要想收买辛弃疾,当初他在安丰军就可以做到。

    为何现在要写信去结交辛弃疾?

    而且看这信中字词,恺儿显然是第一次给辛弃疾写信……说的事情也很是寻常,并无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赵不得不怀疑,这些信的用意。

    汤思退早就看过信的内容,当然知道官家会怀疑,倒是不急,只是淡定的等待官家的下一步动作。

    赵又看其他两封。

    内容大同小异。

    这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恺儿既然写信给这三人,必然是想拉拢他们,但为何心中只字不提,反而勤勉三人值事公务。

    这些信是谁的主意?

    李凤梧,还是赵汝愚?

    又或者是恺儿自的本意?

    赵毕竟是南宋,甚至乃至于整个五千年中,能用手指头数的出来的那一批明君中的一位,很快想到了许多。

    抬头问汤思退,“汤相公是不是误会了?”

    汤思退哦了一声,“臣哪里误会了?”

    官家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中,无论他怎样反应,始终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刻的汤思退,胜券在握。

    赵眯缝起眼,“仅靠这些信,难以定断庆王和胡铨、陆游、辛弃疾有所勾结的罢。”

    汤思退忽然咧嘴笑了。

    赵莫名其妙,“汤相公笑什么?”

    却没怪他殿前失仪。

    汤思退反问道:“官家,但问一句,贼会在自己额头上写上个贼字么?”

    赵默然。

    汤思退趁胜追击,“再斗胆问官家一句,若您为臣子,欲要和人勾结图谋不轨,您会在交往书信中,无所顾忌的畅言逆事乎?”

    顿了一顿,“没有这个道理,谁都不笨,谁不会有点心眼,这种注定要留下把柄的东西,怎么可能说得太露骨,其中或有暗语,又或者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信中的内容,而是这三封信代表了什么!”

    赵继续默然。

    汤思退知道自己的话戳中了官家的内心,情绪略略高涨,“是非曲直,公道人心,皆非臣一人说了算,官家大可宣召庆王殿下来此对质!”

    汤思退知道,自己说的再好听,终究是片面之词。

    以官家的圣明,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他暂时信过了,之后也会怀疑。

    所以最好的是让庆王来对质,自己当面让庆王百口莫辩,那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四百三十七章 匕现

    (全本小说网,。)

    赵依然默然。

    他想到了很多。

    两个儿子争储,是自己默许了的事情。

    而且自己也确实有意,改变朝中臣子之前的那种茫然现状,所以也打算,在两年内立储,无论是赵恺还是赵,都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入主东宫。

    所以说,如今朝中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两个儿子,赵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个儿子在谋臣的支持下斗法。

    赵自己当了三十年太子,唯一对他有过威胁的恩平郡王赵伯玖,也只是短时期内而已。

    赵心里清楚,赵伯玖当初确实有差点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

    但是……在老师史浩为主导的谋臣力量下,自己动用了诸多手段,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位置。

    所以赵清楚,很多东西,只是参与争储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看见那一面出现在人前。

    但真相却往往隐藏在另外一面。

    如果不是因为太熟悉恺儿的字迹,赵几乎要以为,这三封信是伪造的。

    但是赵明白,这三封信确实是恺儿手书。

    所以,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真相?

    但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真如汤思退说的那般,恺儿为了争储,勾结地方封疆大吏?

    甚至说,万一争储失败,也能以此为力量,来一场武力争夺江山?

    赵心里打了个寒噤。

    兄弟残杀,父子反目。

    这种人间惨剧,竟然要出现在自己身上?

    仅是想想,赵就觉得遍体发凉。

    如果真发生这些事,自己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抬头看向汤思退,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汤思退故意想了想,才缓缓的道:“官家若是想,此事也可仅臣知耳。”

    这就是含蓄的告诉官家,知道此事的还有人,比如恭王赵,中书舍人柳子承,以及和恭王关系极其亲近的那个道士皇甫坦。

    汤思退知道这件事瞒不过官家。

    自己现在本来就是扶持恭王赵,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做的,也肯定会知会恭王。

    所以汤思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您要是愿意,这件事可以止于臣处。

    赵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汤思退就算开始站队,也还是在为自己着想。

    对谢盛堂道:“着人去宣庆王赵恺。”

    谢盛堂应喏。

    赵想了想,“再宣秘书监李凤梧。”

    谢盛堂又应喏。

    汤思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