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宏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日月宏图- 第3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余的使臣也是纷纷出言声援,即便是一向稳重的卡尔古斯塔夫也有些变色,小会议厅里一片嘈杂,孙东符却抱胸坐在那里,静静等待着众人安静下来。

    许久之后,当抱怨和申斥的声音休止,孙东符摊开手,轻松的问道:“各位绅士,为什么不等他们标识出来再反对呢,你们骂我狮子大开口,也要知道我的胃口有多大不是吗?”

    “确实如此,连自己反对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大声反对,实为不智!”一旁的诺昂四世也出言打圆场。

    几个使臣都坐了回去,只有克伦威尔依旧挺立在那里,孙东符微笑对他说:“克伦威尔阁下,当初我的父亲制定这个方案的时候,他亲口告诉我,只有最后一块区域,是在座各位不会反对的!”

    “我倒是要看看摄政王为何有如此信心!”克伦威尔终于坐了回去,不再阻碍郑森等人的工作。

    三个人共同协助,终于把那块巨大的地图覆盖在了原有的地图之上,这块地图分为红黄两种色彩,众人都是明白,红色是大明帝国的专属区域,而黄色虽然属于共同区域,但是却不被允许建立港口等海军设施。

    这片区域从印度河开始,沿着海岸线一路向西,覆盖了波斯湾和红海周围的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了非洲大陆,直达好望角,与大明帝国现有控制的土地一起,把印度洋变成了大明帝国的内湖。

    出人预料的是,代表大明帝国专属区域的红色却是出人意料的小,只有波斯湾和红海周围的土地,除了那块广布沙漠的阿拉伯半岛拥有较大的面积之外,其余向内陆眼神多不过百里。

    一时间,所有人脸上都是疑惑的神色,这片区域有什么,绝大部分都是沙漠,只有两河流域拥有成熟的农业区,但是大明帝国只要求其中不到三分之一,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巨大利益了。

    议事厅里再次嘈杂起来,所有人都在交头接耳,诺昂四世也被拉了过去,荷兰柯恩德成了欢迎对象,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印度洋和奥斯曼帝国打交道最多,也更清楚这片区域拥有什么资源和利益,而克伦威尔还叫来了卫兵,令他出去寻访某位对波斯了解的学者,其余使臣也是有样学样。

    一个时辰过去了,众人得出的结论一样,大明帝国要求的专属区域内,最大面积的就是沙漠,甚至连奥斯曼帝国本身就不屑去占据阿拉伯半岛那片无用的荒漠土地,大部分区域的荒凉程度,与撒哈拉沙漠没有什么区别,根本没有众人猜测的金银矿。

    别说他们不明白,就连孙东符都不明白,这块被父亲视为禁脔的土地下面埋藏着后世最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石油。

    最终,在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情况下,各国使臣选了同意,如此,各国与大明都各取所需,然后商讨了一些细节之后,在早就准备的好的条约上签字。

    轮到克伦威尔签字的时候,克伦威尔签字之后,犹豫片刻,问:“世子殿下,我已经代表英格兰签署了具备法律效力的条约,现在你能否告诉我们,那片区域究竟有什么?”

    孙东符诚恳的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事实上,我曾经这般问过我的父亲。”

    “摄政王殿下如何回答的?”一众使臣纷纷来了兴趣。

    孙东符道:“父亲希望找到阿拉丁的神灯。”

    众人纷纷大笑起来,笑声之中,条约传递到了孙东符面前,这是最后一站,一旦孙东符在这一式九份的条约上签字,谈判就宣告成功了。

    郑森送上了笔墨纸砚,孙东符签一次名字就换一支笔,最终签署完毕之后,把九支笔分别赠送给了郑森、诺昂四世的两个儿子和担任翻译的六位年轻贵族。

    这份条约与三天前达成的不同,这份是各国之间的密约,所以不能像那场谈判的成果一样被命名为《里斯本条约》,最终诺昂四世提出了建议,鉴于小会议室里的那绘画了各种彩画的圆形穹顶,这纸瓜分世界的密约,被称之为《穹顶密约》!(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章二一 大功

    (全本小说网,。)

    然而,《穹顶密约》只是大明与欧洲在瓜分世界这一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算是一种意愿,想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还需要更多的规则约束,首先一点就是,在瓜分世界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欧洲内部,欧洲与大明之间的消耗,而如今,消耗的趋势在海军方面已经极为明显了。

    十年来,为了争夺或者保住海外领地、利益各国都在疯狂的扩军备战,其中尤以海上力量为甚,欧洲自然不用多说了,即便是在东方,日本的德川幕府在也把大量的力量投入到海军方面,虽然各国海军力量加在一起也不是大明的对手,而且相互之间还敌对掣肘,但这绝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财政带来的压力已经显现出来,大明帝国也不可能把资源无限制的投入到海军方面,所以,各国都有限制海军军备的意愿,最终形成了具有四十年效力的《十国海军军备限制条约》。

    条约主要是通过海军吨位限定来控制各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因为印度洋已经事实上成为大明的内湖,而在太平洋上,大明只有日本一个海上力量对手,所以太平洋上的海军军备以大明的实力为基础,规定日本的军舰吨位不得超过大明太平洋地区海军吨位的二十分之一,虽然这遭到了日本代表的反对,但是大明以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方向的妥协获得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支持,逼迫日本完全失去了挑战大明的机会。

    真正的谈判难点在于大西洋和地中海这两个地区,在独霸北美之后,大明事实上成为了大西洋利益相关方,得以直面欧洲核心地区,所以在条约的谈判中,欧洲国家不分敌我的站在了一起,甚至连葡萄牙都没有明确支持大明帝国,最终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妥协、交易之后,各国商定,以如今欧洲拥有最强海上力量的荷兰为基准,限定只有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获得相同的吨位,而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等国只能获得相当于荷兰军舰吨位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大明则仍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最终限定,大西洋舰队的吨位不得超过全欧海军的三分之一,饶是如此,这仍然是大西洋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而在地中海方向,欧洲各国对大明帝国的限制则更大,毕竟这里直面欧洲的腹地,而且是欧洲各国未来的主要开拓区域,为此甚至把不是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瑞典、英格兰等国拉了进来,最终让大明帝国的海军仅仅与地中海最强的法兰西舰队吨位相当。

    至此,与大明帝国的谈判就宣告结束了,但是欧洲国家却吵翻天,因为他们之间还有更详细的条约,比如在北海、波罗的海等海域的限定,有前面的条约做基准,又有教廷从中协调,这些海域的军备限制条约并不难达成,关键是陆地之上。

    各国都明白,如果不趁着这个大航海、大开拓的好时机进行征服,再过三十年,或许地球上的所有利益都会被瓜分殆尽,但是想要进行开拓,就得在陆地上实现和解,最起码要实现停战,否则就会被牵扯大量的精力,但是陆地是各国的根本,就是本土之所在,千百年来争斗不休,陈芝麻烂谷子的破账怎么也算不清楚,最先不满陆地谈判的是荷兰,因为法兰西和西班牙都想吞并它,而详细谈判下去,各国又要面对海上侏儒、陆地霸主的瑞典帝国的威胁,无奈之下,荷兰最先提出,要把大明帝国这个局外人请进来,公平的进行调停和谈判。

    原本这只是荷兰使臣柯恩德的气愤之言,但是各国都有私心,更有人想搅局,最终竟然真的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把忙里偷闲去游玩狩猎的孙东符给请了回来。

    孙东符却是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一遭,事实上,其父亲孙伯纶也没有预料到,所以完全不存在预案,谨慎的郑森提出拒绝欧洲人的建议,作壁上观,但是孙东符考量了各方情报和态势之中,果断决定,不仅要参与而且要深入参与。

    作为孙伯纶的长子和已经确定的继承人,孙东符非常清楚而且支持父亲的帝国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利用欧洲人的力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征服俄罗斯等四个国家,既解除大明帝国在陆地上仅剩的一些威胁,还能把南亚、西亚等富庶地区收入囊中,但是这个帝国战略有一个缺点,或者说是隐患,如果一个不慎,欧洲可能会联合在一起,成为威胁大明霸主地位的势力,至少根据孙东符的了解,英格兰和荷兰这类新兴资产阶级国家没有什么无法解决的血海深仇,而宗教更是促成联合的积极因素。

    如今一个介入欧洲国家间的机会摆在面前,向来以大胆著称的孙东符,如何会放弃呢?

    孙东符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果断坐上了调停者的宝座,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震惊了所有人,那就是成立一个由此次瓜分盛宴与会者组成了一个国际组织,虽然孙东符竭力想要促成了一个类似于后世联合国一样的大联盟,但是最终形成的却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合组织,事实证明,这个国联组织没有解决任何争端的能力,只是为其成员国提供一个吵架的场所,然而,对于欧洲国家们来说,这就足够了,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永久的吵架场所,在他们看来,吵架总比赤膊上阵要好的多。

    然而,在孙东符坚持下,国联组织还有确定了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承认成员国的国家主权,第二便是所有的争端都必须在大明帝国参与且制定的框架下解决。

    两个原则中,前一个彻底杜绝了欧洲形成了一个超大国家,使得不会形成类似于大明的超级帝国,而第二个则是从法理上确定了大明世界霸主的地位。

    有了吵架的场所还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所有人都知道,欧洲国家的争端包含了领地、宗教、贸易、王权继承、民族都诸多因素,就是一团乱麻,而且是快刀斩不断的乱麻,孙东符根本没有能力调解,事实上,他也不想调解,孙东符提出的方案很简单,简单的概括就是把所有的争端都搁置下来,留给以后解决。

    搁置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让争夺的区域变成非军事区,让某些民族和地区自治,甚至直接交给国联托管,或者索性签署有时限性的停战条约。

    这些明显包藏祸心的方案被欧洲人一一接受,他们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个改变国运的时代,而且都把心思放在了未来,各国的想法都差不多,这个大开拓大征服的时代至少会持续四十年,四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国家强势崛起,那个时候,现在的敌人还是未来的对手吗?

    一直到这个时候,所有的谈判才宣告结束,瓜分世界的大幕算是正式的拉开了。

    而在大明本土的孙伯纶是在四个月后才接到来自欧洲的汇报,对于孙东符在欧洲的工作深表满意,特别是国联和调停事务更是感到惊喜,虽然由郑森主笔的报告之中,极力的淡化英格兰人在调停过程中对孙东符的影响,但是孙伯纶还是敏锐的察觉到,孙东符的在调停欧洲各国关系的做派,具有浓郁的英格兰风格,那是一种欧洲搅屎棍的自我修养。

    当然,孙伯纶不会有这类言论去评价立下大功的儿子,孙伯纶将这类手段称之为离岸平衡手。

    里斯本会议历时四个月,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崇祯三十年了,孙东符的环球舰队再次起航,带上瑞典国王的继承人卡尔古斯塔夫,先后对欧洲各个主要国家进行访问,而访问的最后一站则是瑞典,孙东符在瑞典呆了两个月,舰队再次起航,跨过大西洋,带着英格兰、荷兰、法兰西、西班牙和瑞典的官员,沿着美洲海岸线南下,一路接收这几个国家在美洲的海外领地,因为事情繁琐,且有反复,所以原定的归国计划延缓了半年,预计会在崇祯三十年末赶到天津,完成这次的环球航行。

    而里斯本会议的结果早就传回国内,通过报刊等手段,在大明国内和海外领地传扬开来,读书人认定世子孙东符拥有舌战群儒的豪迈,里斯本会议之上的表现尽显合纵连横之谋略,而商贾们则感念世子为他们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无论陆军还是海军,都为接下来战争而秘密筹划,可以说,世子尚在海外,而其威望已经到达了顶峰。

    南京,城外茅庐。

    黄道周一身宝蓝道袍,坐在蒲团之上,闭目养神,静心阅读几本从南京大图书馆借来的善本,不时啧啧称奇。

    如今已经是崇祯三十年的六月,江南历经一年半的时间,早就已经平定了,当初代表清流与东林、复社之流对抗的大儒高士渐渐有了归属,诸如刘宗周这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