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赵匡胤的话,不难看出,赵匡胤对燕云十六州的执念。

    不仅赵匡胤,北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毕生心愿。

    可能有人不解,北宋的皇帝为什么这么执着燕云十六州?

    实在是因为燕云十六州太过重要了。

    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得之,再好好布防,就不用再担心北方的游牧民族来北宋像逛自己家的后花园一般。

    (到了明朝,干脆就在这里修了长城,以阻挡北方的游牧民族。)

    听蔡京说启用封桩库,赵佶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道:“不行!祖宗有训,这封桩库只能用于收回燕云十六州,朕虽不堪从未充盈过封桩库,但也不能取封桩库中的钱财使用,如是这样,朕将来有何面目前列祖列宗!”

    不想别人揪着封桩库这个话题,赵佶直接转移话题,道:“太师,刚刚你好像说了大名府,大名府怎么了?”

    蔡京有些迟疑!

    如今田虎和王庆已反,如果李衍再带大军来攻打大宋,那么大宋可就危险了!

    蔡京是个奸臣不假,贪婪自用,为拥有权力、为获得赵佶的恩宠,连宰辅的底线都不要了,支持赵佶大兴土木徭役,支持赵佶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等等,蔡京的罪责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但身为当朝宰辅的蔡京,心中其实还是有大局观的,最重要的是,蔡京太聪明了,很清楚覆巢之下无完卵。

    说实话,如果蔡京不是支持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导致靖康之耻,又是当时的执政者,在责难逃,不可能沦为六贼之一。

    要知道,蔡京对北宋,乃至是对整个汉人都是有贡献的。

    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

    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崇宁年间蔡京主持“崇宁兴学”,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效果之首。主要举措有: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是北宋“兴文教”政策的集中体现,对宋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总之,蔡京奸佞不假,但并非无能。

    所以,尽管恨不得将李衍挫骨扬灰,可蔡京还是道:“今有大名府首将张闪禀报,有二龙山贼寇晁盖、宋江攻打下了大名府,中书梁世杰战死……”

    ……

 第三百二十四章 借钱(求订阅!)

    …

    听说北方重镇大宋四京之一的大名府竟然被一伙山贼土匪攻占了,还杀了梁中书,自赵佶以下皆大哗!

    赵佶忍不住问道:“这二龙山是从哪冒出来的匪寇?”

    蔡京答道:“这伙贼寇就是攻打下高唐州和青州的那伙贼寇。(全本小说网,https://。)”

    赵佶听罢大怒:“他们还攻打下过高唐州和青州?怎么没有人报与朕知晓?”

    梁师成听了,站出来,道:“禀报官家,高唐州和青州被攻破之时,微臣曾跟官家禀报过,官家那时……有些忙,让微臣改写成奏折奏禀……”

    听了梁师成的遮遮掩掩之言,赵佶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这种事他干过太多次了,但凡是他专心修道,或是跟妃嫔聊风花雪月,亦或是搞艺术创作的时候,都会这么干。

    他那里没批阅的奏折早已堆积如山,梁师成的这两封奏折指定也在其中。

    赵佶脸不红、心不跳道:“看朕,未老,记忆倒先差了,竟将此事给忘了。”,赵佶语气一转,又道:“怎么不派兵救援?”

    高俅看了蔡京一眼,没说话。

    蔡京并不慌张,道:“派了,枢密院派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关胜带五千马军、一万步军去救援,谁想那关胜连其祖一成的能力都没有,竟被二龙山全歼,进而导致大名府被攻破、梁世杰战死。”

    赵佶怒道:“关胜无能,可恨!”

    蔡京道:“因为连年灾荒,各地匪盗都很猖獗,如果不能及时镇压公然造反的田虎、王庆,会有无数二龙山一般的匪寇跳起,恁地时,恐难以控制,所以,臣肯请官家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赈济灾民,再为西军发放足额军响,使其剿灭各地匪寇,恁地,咱们大宋的江山才会千秋万代,永远昌盛。”

    赵佶道:“卿安邦定国之心朕明白,然祖训不可违,真宗咸平六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我宋境澶州,恁地危急,真宗都不曾动用封桩库内的钱银,如今只是国内两伙贼寇造反,朕就要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实难跟祖宗和皇室交代。”

    童贯道:“如今咱们已经与金国联系上,只待平定国内之乱,就可以与金国联手攻打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动用封桩库中的钱银,并不算是违背祖训。”

    赵佶道:“不是说,契丹已割辽东地给女真,并封女真之主为东怀王,契丹与女真常祈修好么?”

    “这……”

    童贯无言以对。

    此时交通不发达,宋国在辽国的密探又不怎么给力,以至于宋国得到的消息,要么不太真实,要么不够全面,再加上朝中又有不少人反对连金攻辽,导致宋国这边对连金攻辽一事一直是犹豫不决。

    最终,童贯只能有些苍白无力的说道:“赵良嗣言,辽主望之不似人君,若以相法言之,亡在旦夕,辽若亡,咱们大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如探囊取物。”

    赵佶想了想,道:“遣一人带画师去辽国画辽主像,朕请众仙师观其是否有亡国之相,再决定是否连金攻辽。”

    童贯还想再游说赵佶,可赵佶却不给童贯这个机会,赵佶道:“此事就这么定了,另外在攻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前,谁也不许打封桩库中的钱银的主意!”

    见赵佶坚决,蔡京、童贯等人也只能是将嘴闭上。

    虽说赵佶坚持不动用封桩库中钱银,但这并不意为着赵佶不想解决田虎、王庆这两个敢公然造反的反贼,这种事是任何君主都不能容忍的,哪怕是一个昏到不能再昏的昏君。

    赵佶看向群臣,道:“哪位爱卿能为朕分忧?”

    无人应答。

    赵佶又问:“哪位爱卿能为朕分忧?”

    还是无人应答。

    赵佶第三次问道:“难道满朝文武无一人能为朕分忧?”

    见好基友如此为难,蔡攸感同身受!

    可能是这基情刺激了蔡攸的大脑,竟被蔡修想到了一个主意!

    越想,蔡攸越觉得他想到的主意可行!

    赵佶怒道:“尔等平日里皆言有安邦定国之才,到此国难之际,竟无一人能为朕解忧!”

    这时,蔡攸朗声道:“臣有一计,定能为官家解此忧愁!”

    赵佶听了,大喜,道:“蔡爱卿快说是何计!”

    蔡攸道:“官家可跟人借钱。”

    听了蔡攸出的“馊主意”,赵佶大失所望!

    补足十万西军的军饷,再加上赈济灾民,少说也得两三千万贯,谁能拿得出来这么多钱银?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有钱像柴进、卢俊义,最多也就有三二百万贯。

    就算有比柴进、卢俊义还富有的,多说也就有五七百万贯家资。

    怎么可能借给赵佶两三千万贯?

    赵佶道:“朕知爱卿为联分忧之分,可爱卿此计……”

    蔡攸道:“官家可是担心无人能拿出来这许多钱银?”

    赵佶问:“有人能拿出来这么多钱银?”

    蔡攸言之凿凿道:“有一人定能拿出这些钱银!”

    赵佶问:“谁?”

    其实,一些聪明人如蔡京已经猜到了蔡攸所说之人是李衍。

    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抢在蔡攸之前说出李衍的名字。

    一来,他们不想得罪目前最受宠爱的蔡攸。

    二来,此事可不只是说出李衍的名字就能解决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李衍有没有这么多钱银,而是说服李衍借给赵佶这么多钱银。

    果然!

    蔡攸道:“此人就是安东都护府的大都督李衍。”

    赵佶差异道:“李衍?他这么有钱银?”

    蔡攸道:“官家可能有所不知,李衍的琉璃和香皂都快卖疯了,微臣听说,靠琉璃和香皂,李衍少说也赚了三五千万贯,另外官家别忘了,李衍可是打下了半个高丽,那高丽虽小,但半个高丽之财怎么也得有……总之,这三两千万贯,李衍应该能拿得出来。”

    听蔡攸这么一分析,赵佶眼睛一亮,心道:“如果真能从李衍那里借来两三千万贯,所有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只是……李衍有可能借给朕这么多钱银么?”

    ……

 第三百二十五章 方腊反了(求订阅!)

    …

    赵佶虽然昏庸,但不傻,也没自大到认为连亲自面圣都不肯的李衍会平白借给他两三千万贯钱银。(全本小说网,https://。)

    因此,赵佶看着蔡攸问道:“李衍能借给朕这么多钱银?”

    蔡攸道:“此事自然不容易,毕竟这不是小数,不过,主忧臣辱,官家如果同意,微臣愿意再去一趟汉城,找李衍商谈此事!”

    蔡攸此言,将赵佶感动到了,心道:“都说蔡攸不学无术,可关键时刻却只有不学无术的蔡攸能替朕分忧!”

    赵佶道:“爱卿若能办成此事,朕必升爱卿为太保!”

    蔡攸听罢,大喜!

    不过,蔡攸却很聪明的忍住大喜,然后一拜在地,道:“哪怕粉身碎骨,微臣也一定要为官家借到这笔钱!”

    赵佶冲蔡攸点了点头,示意蔡攸下去,然后看向其他人,道:“还有谁能为朕分忧?”

    所有人都将头低了下去,满朝文武再无一人敢接赵佶之话。

    见此,赵佶对勇于为他分忧的蔡攸的好感又多了三分!

    赵佶摆摆手,道:“退朝吧。”

    就在其他人往殿外走之时,蔡京突然追上赵佶,道:“官家,微臣有要事凑禀。”

    赵佶听罢,道:“去文华殿说吧。”

    蔡攸本来跟其他人一块下朝,但看见他父亲追上赵佶说了些什么,然后跟赵佶走了,蔡攸心道:“这老东西该不会是想坏我的好事吧?”

    念及至此,蔡攸转身也跟了上去。

    在文华殿外等了不知多久,蔡京才从文华殿中走了出来。

    父子俩见面。

    蔡攸假模假样的给蔡京施了一礼,道:“见过父亲。”

    蔡京道:“不敢,公可有事找老朽,若无事,老朽还有事,就先告辞了。”

    听见蔡京管蔡攸叫“公”,周围的太监宫女想笑又不敢笑!

    如今蔡攸与蔡京权势互相倾轧,加上一些人从中挑拨,于是父子失和,反目成仇,赵佶又另赐蔡攸府第,以至父子各立门户。

    听见蔡京用“公”来讽刺他,蔡攸连装都懒得装了,不仅如此,连爹都懒得叫了,直接道:“大人好走。”

    言毕,也不等蔡京离开,蔡攸就径直进入文华殿。

    迈入文华殿的那一刻,蔡攸回头示威的看了蔡京一眼,意思是:“我见官家,都不用别人禀报,这是你能比的恩宠吗?跟我斗!”

    蔡京见之,摇了摇头,在蔡攸进入文华殿后,更是莫名一叹,然后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蔡京离去暂且不表,只说蔡攸一进入文华殿,就看见赵佶一脸铁青——显然,赵佶这是刚发过大怒。

    蔡攸问:“官家怎么了?”

    赵佶道:“你可知,攻打大名府的,并不是二龙山的贼寇,而是李衍那恶贼?”

    “甚么?”

    此事还真就打了蔡攸一个措手不及!

    缓了一会,蔡攸问道:“官家从何得知?”

    赵佶道:“是你父刚刚禀报的,在朝堂上,他本想凑禀此事,可田虎、王庆突然反叛,他觉得此时应先将李衍稳住,不宜让他与田虎、王庆一块反叛,才说大名府是二龙山打破的。”

    蔡攸心道:“那老东西果然是来坏我好事的,可恶!”

    压下心中的愤怒,蔡攸道:“此事证实过了么?”

    赵佶道:“你父向来做事稳妥,在这种大事上,他是断然不会出纰漏的。”

    虽然与蔡京不合,但蔡攸也知道,蔡京做事小心,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蔡攸也气李衍攻打大名府,搞得他这么被动!

    不过,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