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上等兵、列兵。

    (宋朝武阶共有三等七级六十阶,实在是太繁琐了,李衍相信后世经过近千年锤炼的军衔一定要比宋朝的先进得多,所以直接拿来用上。)

    军队编制:

    五人为一伍(五人),设伍长。

    五伍为一什(十人),设什长。

    三什为一押(三十人),设正、副押正。

    三押为一队(九十人),设正、副队将。

    三队为一都(二百七十人),设都头、指导员、副都头。

    三都为一指挥(八百一十人),设指挥、教导员、副指挥。

    三指挥为一营(两千四百三十人),设统领、政委、副统领、营参谋。

    三营为一军(七千二百九十人),设统制、军政委、副统制、军参谋长。

    几军为厢,设都统制、厢政委、副都统制、厢参谋长。

    厢以上是正副元帅,平时不设,战时由李衍担任或是委派。

    军队人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伍、什、押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到了队以上,则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些变动。

    一般:

    队,在一百人左右。

    都,在三百人左右。

    指挥,在一千人左右。

    营,在三千人左右。

    军,一万人左右。

    军衔分别为:

    中将:都统制、厢政委。

    少将:副都统制、厢参谋长、统制、军政委。

    上校:副统制、军参谋长、统领、政委。

    中校:副统领、指挥、教导员。

    少校:副指挥、都头、指导员。

    上尉:副都头、队将。

    中尉:副队将、押正。

    少尉:副押正、什长。

    上等兵:五长。

    列兵:普通士兵。

    ……

    改组完,梁山军只剩十二个军。

    第一军:

    统制,鲁智深。

    军政委,邓元觉。

    副统制,杨宗闵。

    其他主要军官,彭玘、杨震等。

    第二军:

    统制,林冲。

    军政委,张清。

    副统制,索超。

    其他主要军官,邹润、宣赞等。

    第三军:

    统制,呼延庆。

    军政委,胡春。

    副统制,杨林。

    其他主要军官,邹渊、樊瑞等。

    第四军:

    统制,卞祥。

    军政委,山士奇。

    副统制,竺敬。

    其他主要军官,呼延绰、闻达等。

    第五军:

    统制,曹正。

    军政委,袁朗。

    副统制,栾延玉。

    其他主要军官,李忠、单延珪等。

    第六军:

    统制,丘岳。

    军政委,周昂。

    副统制,李虎。

    其他主要军官,崔埜、雷横等。

    第七军:

    统制,石宝。

    军政委,史进。

    副统制,李猛。

    其他主要军官,桑英、关胜等。

    第八军:

    统制,邓飞。

    军政委,縻貹。

    副统制,韩滔。

    其他主要军官,杨雄、李成等。

    第九军:

    统制,武松。

    军政委,唐斌。

    副统制,李丑。

    其他主要军官,龚旺、郝思文等。

    第十军:

    统制,花荣。

    军政委,欧鹏。

    副统制,孙立。

    其他主要军官,乜恭、魏定国等。

    第十一军:

    统制,广慧。

    军政委,程子明。

    副统制,陈达。

    其他主要军官,杨春、朱仝等。

    第十二军:

    统制,杨志。

    军政委,徐宁。

    副统制,刘唐。

    其他主要军官,丁得孙、鱼得源等。

    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组成第一厢,鲁智深任都统制,林冲任厢政委,呼延庆任副都统制,王演任厢参谋长。

    第四军、第五军、第六军组成第二厢,卞祥任都统制,曹正任厢政委,丘岳任副都统制,呼延灼任厢参谋长。

    第七军、第八军、第九军组成第三厢,石宝任都统制,邓飞任厢政委,武松任副都统制,关胜任厢参谋长(暂代)。

    第十军、第十一军、第十二军组成第四厢,花荣任都统制,广慧任厢政委,杨志任副都统制,孙安任厢参谋长。

    第一厢驻地:乐浪郡与泰封的前线。

    第二厢驻地:济州郡。

    第三厢驻地:真番郡与泰封的前线。

    第四厢驻地:台湾郡。

    注:

    每军都有一个由一百个参谋(从讲武堂和战例分析堂毕业的毕业生)组成的参谋部辅助各军最高长官管理军队,还有一个由一百个通讯员组成的通讯部(养军鸽,接收、发送信息)负责上下联系,军种则根据各军驻地的具体情况配置。

    (一百个参谋和一百个通讯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具体情况上下浮动。)

    每厢三万多人。

    都统制是厢的最高主官,主管军队的日常训练和后勤等工作。

    厢政委跟都统制平级,不过主管政治方面的工作,保证军队的纯洁性,保证军队永远效忠李衍——梁山军的情况比较特殊,有政治水平的人太少,而且普遍资历不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个厢政委甚至每个军政委都有一个政治参谋团,这些政治参谋团的人都是由梁山政治部培养委派的,也归梁山政治部统管。

    副都统制在都统制和厢政委不在比如阵亡的情况下,可以接管军队的指挥权,是厢的第三号人物。

    厢参谋长是第四号人物,不过没有领兵的权力,只能统带参谋辅助都统制管理军队,只有在都统制、厢政委、副都统制全都不在的情况,参谋长才有领兵的权力。

    每厢有马军三千到一万不等,像第二厢和第四厢还有水军和水陆两栖军,总而言之,各厢的军种配置,视各厢的驻地而定。

    另外,为保证军事改制和扩军时期不被敌人钻空子,也因为李衍要给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创造立功升职的空间,第一军暂时并没有进行改编。

    ……

 第三百七十章 大兵云集(求订阅!)

    …

    在军事改制和扩军的过程当中,李衍从各军之中又抽出了一万精锐,另外将马六军、马七军、步十二军、步十三军并入第一军。全本小说网https://。

    自此,第一军扩编到了三万七千人。

    不过,让人看不懂的是,除了第一营、铁浮屠、走报机密特种军、李衍将步十二军和步十三军合并一军成立的“踏白军”(李纵暂代统制,元仲良为军政委,咎仝美为副统制,王庶为军参谋长,余呈、解珍、解宝为统领)以及娘子军(陈丽卿、扈三娘、方百花、琼英、梁山玉统带的两千五百精锐马军,李衍为之起名‘解烦军’,不过背后都管这支马军队叫‘娘子军’。‘娘子军’的名虽然娘,可实力却不娘,这支马军是除了第一营以外的梁山最精锐的马军。)以外,第一军的其他部队全都没成建制。

    什么叫没成建制?

    是这样的。

    趁着这次军事改制和扩军,李衍陆续将原来第一军指挥以上的军官包括一些指挥全都升一级甚至是两三级调到其它军队去了。

    李衍这么做,一来是增加自己对其它军队的掌控力,二来是给自己看好的军官腾地方。

    为此,李衍将自己的一众亲卫,像姚兴、杨沂中、牛皋、史文恭、苏定、王贵、张显、汤怀、姚政、徐庆、寇成、岳翻、李道、岳亨、赵宏、王万、郭进、成闵、解元、王胜、岳超、陈桷、呼延通、吴璘、杨政、郭浩、杨从义、王俊等人全都酌情下放暂代指挥(统带五百人)或队将(统带一百人)去了,又以韩世忠、吴玠、刘锜、王彦、张宪的兵练得好(确实是练得好)为由让他们暂代统领之职(每人暂带五指挥人马,另外,考虑到忠诚的问题,韩世忠等人带的人马,全都是第一军的老人,新加入第一军的人马,李衍没让他们带,而是给了梁山体系成长起来的将领统带。)。

    统领以上的军官,李衍没设,很多指挥甚至连暂代的统领都没有,竟然由李衍直接指挥。

    这么做,无疑会让第一军缺乏灵动性,反应迟钝,可李衍明知这样,仍坚持暂时这样。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只狮子领着一群羊,胜过一只羊领着一群狮子!

    所以,不管兵再精锐,没有好的将领统带,也是一群乌合之众。

    通讯系统,不论是人员,还是军鸽或讯马,第一军的全都是最好的。

    为了保证第一军的战斗力,许贯忠继续为第一军厢参谋长,李衍又将最优秀的参谋如刘子羽全都给了许贯忠成立第一军参谋部。

    为了保持第一军始终忠于李衍,李衍任命石秀为厢政委,并将朱富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政治干部全都给了石秀成立政治部,而且放出风去:以后军官提拔,政治部的意见,是重要参考依据。

    在战乱不休、混乱不堪的五代时期,武人造反的事,频繁发生,赵匡胤为提防武臣像他那样皇袍加身,创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国策,导致武将地位低下文人的地位无限拔高。

    文官领军,固然少有倚兵自重之心,但在安内的同时,也等于是自废武功,自寻死路。

    李衍自然不能干这自寻死路的傻事,但也不能不防武将造反,就算他们不造反,只是阴奉阳违,李衍也受不了。

    这就是李衍设立政治部和派政治干部下部队的原因。

    其实,政委等政治干部就是相当于是监军,只不过他们是团体,而且有组织、有信仰(相信只有李衍才能带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有指导思想——梁山政治部早在呼延灼攻打水泊梁山时就成立了,至今已经成立了三四年,培养了很大一批优秀政治干部,也推出了比较成熟的政治思想(主要就是忠于李衍和崇拜李衍相结合),还有不少经过实践的政治推广手段(像忆苦思甜、学习大都督语录等等)。

    在政治部和大量政治干部的作用,必定大多数将士都知道李衍、心向李衍。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武将就是有造反或阴奉阳违的心思也不敢表现出来。

    另外,李衍接受了孙静等人提出的“军衔太简化了,可能不够升”的建议,又推出了勋章奖励体系。

    勋章,梁山的人都不陌生,早在成军之初,李衍就曾颁发过烈士勋章,这次李衍只不过就是参考后世的勋章奖励体系又推出了立功奖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和荣誉勋章。

    总而言之,在汉城的这半年,李衍对梁山军动了大手术,为以后争霸逐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宣和二年六月,仁川港。

    蔡攸指着身后的几十艘大海船,道:“你要的太学生、匠人、船工、龙骨和物资全都在这里了。”

    蔡攸痛快,李衍也痛快,道:“古董字画和钱全都给蔡大人你准备好了。”

    双方顺利交割,完成了这笔交易。

    李衍想留蔡攸在汉城住几日,不过回去领赏心切的蔡攸直接就拒绝了。

    李衍觉得蔡攸以后没准还有用,毕竟现在还没跟宋国翻脸。

    而且,多亏了蔡攸,李衍才用一堆破玻璃、破香皂、卖不出去的古董字画、大贬值的铜钱和铁钱换了一大批人才和一大堆好东西。

    再加上,之前真有些对不住蔡攸。

    所以,李衍大手一挥,给蔡攸装了三大箱子土特产,维护了与蔡攸之间的“友情”。

    与此同时。

    童贯从西军中抽调出的十万精锐已经开到了东京城下。

    高俅不甘示弱,也将家底全部拿出,下令: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京北弘农节度使王文德、颍州汝南节度使梅展、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琅琊彭城节度使项元镇、清河天水节度使荆忠各携带本部一万精兵聚集在东京城下。

    宿太尉则领了圣旨出朝,迳直到宋江行寨军前开读。

    宋江等人忙排香案迎接,跪听诏书。

    亲耳听见朝廷向他们发出招安,宋江热泪盈眶,道:“某等众人,正欲与国家出力,建功立业。今得太尉恩相,力赐保奏,恩同父母。不过还请太尉宽限我等几日,待我等将老小家眷发送还乡,便整顿器具、枪刀、甲马尽忠报国。”

    宿太尉很好说话,再者说,值此关键时刻,也不好太过苛刻,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