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3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对严峻的局面,赵桓与大臣们经过研究决定,对京城四壁实行分区守御。

    分别任命提举官孙觌负责东壁,安扶负责西壁,李擢负责南壁,邵溥负责北壁。

    每壁部署三万人(包括民众)。

    殿前司指挥使王宗濋担任都统制。

    王宗濋又以京城诸营兵万人分作五军,作为预备队,以备紧急救护:前军屯驻顺天门,左军、中军屯驻五帲Ч郏梢τ阎偻沉欤挥揖蜕锨骞缶途把裘牛尚量底谕沉臁F溆辔逋蚱咔耍峙涞骄┏撬谋凇A跹忧旌头肚硪卜直鹜沉觳奈淙耸匚浪谋凇

    赵桓令所有守城将士皆挂甲上城。

    汴梁城无论多么坚固,毕竟是一座孤城——如果没有外地勤王兵前来救援,独守孤城,处境肯定会很艰难。

    曾经出使金军的吴革,对此看得很清楚,于是他来到宫中面见赵桓,请求派他前去陕西,调动陕西兵马,赶来汴梁城增援。

    吴革曾以秉义郎、干办经略司公事身份跟随泾原军镇守西北,可以说是在西军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西军的作战能力充满信心。

    赵桓很高兴吴革能主动请缨,当即下诏,令吴革以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身份,持节前往陕西调兵,让他到达陕西后,同陕西诸帅臣讲清楚京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请他们赶快率军入京勤王。

    吴革当天就离开了汴梁城,然后直奔西南而去……

    陕西毕竟距离京师太远,而远水不解近渴。

    因此,赵桓更多的将希望寄托于距离京师较近的四道总管。

    其实,赵桓早已给四道总管下令,让他们立即率兵勤王。

    可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赵桓君臣只得知西道总管王襄已经往南逃去,其它三道总管都没有消息。

    当初,赵桓设置四道总管的目的就是保卫京师安全。

    然而关键时刻,却没有一道总管能领兵入卫。

    一念及此,赵桓便很是伤心。

    没几日,金军的游骑便出现在汴梁城下。

    战争气氛随即笼罩在京城上空和人们心头,朝廷上下全都开始紧张起来。

    为加强领导,赵桓对朝廷执政班子又做了调整,任命:御史中丞曹辅为签书枢密事,陈过庭为中书侍郎,冯澥为尚书左丞,孙傅为尚书右丞。

    同时,赵桓对守城指挥机构也做了调整,设置京城守御使及以下属官职,任命:尚书右丞孙傅为守御使,殿前指挥使王宗濋为守御副使,郭仲旬、卢益为提举守御司干办公事。

    唐恪率领新执政班子登城视察一圈之后,向赵桓建议,必须增强城防领导力量。

    于是,赵桓又下令,对每一城壁再增置提举官一员——东壁为辛康宗,南壁为高材,西壁为张撝,北壁为刘衍。

    任命:刘延庆提举四壁,刘鞈副之。

    对每一城壁,又安排一名宗室担任同提举;

    对每一城门,又安排一名宗室负责城门启闭。

    如果汴梁城内的人,能够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守卫汴梁城,以汴梁城之坚,以汴梁城所拥有的充足物资,以汴梁城所拥有的七万大军,以汴梁城所拥有的两百多万民众,还是有很大希望守住汴梁城的。

    可惜——

    汴梁城中的人根本做不到万众一心团结一致!

    东壁守城士兵见金军游骑在城下活动,便放箭射击。

    后来,辛康宗觉得金兵离城已远,遂令士兵不得发箭——辛康宗担心箭矢被金军拾去,反被金军所用。

    有一个军士不听辛康宗的命令,竟无故向空中射箭。

    辛康宗见此,对这个军士一顿呵叱。

    这个军士记恨在心,于是四处散布说:“辛太尉是童贯亲戚,不准城上士兵射金贼,他的目的是想让金贼登上城来。”

    城中百姓闻听后皆以为真,四处喧腾,到处传播,议论纷纷,慷慨激昂。

    没多久,人们都前往宣德门聚集。

    很快便聚众数千。

    这些人又将登闻鼓抬到东华门,猛烈敲鼓,大声号呼,请求赵桓下旨诛杀辛康宗。

    朝廷的官员们皆不能制止。

    后来,东华门内的皇宫卫士,担心这些人冲入皇宫,于是从楼上开弓射箭。

    这些人见状,大惊而跑。

    不过——

    这些人并没有就此罢休。

    这些人又纷纷从东华门跑向城东,然后登上东城墙,找到辛康宗,之后二话不说,就将辛康宗杀而磔之(千刀万剐),辛康宗的十几名部将,也皆被杀死。

    骚乱一直持续到晚上才声势稍退。

    赵桓君臣全都被这些人的疯狂给震惊到了。

    赵桓很快就下旨,要求开封府抓住为首者,严惩不贷。

    当晚,开封府便抓获五名为首者,皆腰斩于东城壁,这才将这场动乱彻底镇压下去。

    军政不肃,已成为这时宋国无法医治的一个顽疾。

    不仅如此,这时的宋国,还政令不通,军令不行,兵民皆骄,不能制御。

    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军队,还有这样的百姓,一旦遭到强敌入侵,岂能不一败涂地?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李衍一直按着不出兵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宋国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重病患者,如果不经历一场大手术,是根本无法治愈的。

    换而言之,不破不立。

    ……

 第六百一十二章 六甲正兵(求订阅!)

    …

    由于聂昌已出使金军,大宋枢密院暂时无人掌管。//全本小说网,HTTPS://。)//

    而值此关键时刻,没有主管军事的大臣怎么可以?

    所以,赵桓经过考虑之后,提升尚书右丞孙傅为同知枢密院事,让孙傅主管军事。

    孙傅升官后,尚书右丞一职又出现空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桓竟让几天前刚刚免职的李回出任这一职务——这着实让人费解,要知道,李回可是丢了黄河,还丢了军队,一个人逃回来的,而且,李回在任职枢密使期间毫无作为。

    就在李回复职的同一日,还发生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此事就是,殿前指挥使王宗濋竟然发现了一个奇才。

    在拱圣军中,有一个名叫郭京的副都头,逢人就吹嘘说,自己可以掷豆为兵,且兵能隐形,现在若让他招募七千七百七十七个六甲正兵,便可以破敌,还说,六甲正兵临敌时,正兵不动,神兵为用,所向无前。

    拱圣军属于骑兵,正归殿前司管辖。

    王宗濋听说此事之后感到很惊异,觉得郭京有可能就是大宋的救世主,于是向朝廷推荐,说若用此人,可生擒金军二帅,能将金兵扫荡无余。

    宰相唐恪对郭京所说的那一套根本不信,当面羞辱郭京说:“老兵儿戏,果能如你所说?”

    郭京被唐恪问得哑口无言,不能作答。

    然而,唐恪不信,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信。

    作为军事主管的孙傅,每日苦思破敌之策,想得头发都白了。

    一日,孙傅翻开诗卷,试图从中获得灵感。

    孙傅翻开的这卷诗,是宋仁宗时代丘浚的《观时感事诗》,其中一句“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引起了孙傅的注意。

    孙傅心想:“这郭京兴许就是救大宋之人。”

    可惜——

    郭京被唐恪给否了!

    不过也没关系。

    因为唐恪很快就被赵桓给罢黜了。

    唐恪是八月份出任宰相的,那时候,救援太原已经彻底失败。

    事实证明,目前的宋军根本不是目前的金军的对手。

    因此,唐恪上任之后,便与耿南仲、聂昌等主和大臣一道,致力于与金人议和,希望通过谈判来解决宋金之间的问题。

    然而,金人一边谈判、一边进军——自八月开始,金军的两路大军,迅速南下,毫无止兵之意。

    唐恪感到情况很不乐观,多次提醒赵桓:“金人今冬必来。”

    打不过,又谈不拢,怎么办?

    唯一正确的选择,便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唐恪于是密奏赵桓,力劝赵桓避敌锋芒,早日离开东京前往洛阳或者长安,然后召集天下之兵,与金人开战。

    唐恪甚至考虑到,京师诸军可能皆怀恋故土与亲眷,不一定愿意护卫赵桓离京,于是他又建议,速召四道总管领兵护卫而行。

    赵桓一开始觉得唐恪言之有理,接受了他的建议。

    不久,何栗前来奏事。

    拿不定主意的赵桓,向何栗说起了唐恪的建议。

    何栗一听,坚决反对,说:“即使当年周室东迁,也没有唐恪这个建议过分。这就好像不肖之子,要将父祖遗留下来的田宅全都卖掉一样。”

    赵桓身旁的内侍们也不赞成唐恪的建议,他们都不愿意离开东京。

    赵桓见众人都反对离京,幡然而改。

    因此,当唐恪再次催促赵桓赶紧离京时,赵桓很生气,并狠狠地用脚跺着地面说:“朕当死守社稷!”

    恰在这时,侍御史胡舜陟趁机上奏,弹劾唐恪与聂昌。

    胡舜陟说,唐恪智虑短浅,不能经画边事,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又说,朝廷若继续留用唐恪与聂昌,则所有政事不修,威刑不振,人材无一可用,将士不肯用命。

    (没过多久,胡舜陟就改口建议赵桓逃出东京,前往洛阳或者长安避难,所以,胡舜陟弹劾唐恪的话,其实是乱弹。)

    汴梁城中的军民这时也普遍认为,唐恪是一个俗吏,昏懦无能,人们甚至都想找机会揍唐恪。

    有一天晚上,唐恪乘轿外出,被百姓发现。

    百姓皆向唐恪抛砖扔瓦,甚至将他照明的灯笼都打破了。

    在卫兵保护下,唐恪弃桥骑马,才得以逃脱。

    回家后,唐恪当即上书请求辞职。

    赵桓觉得,唐恪已失人心,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遂免去少宰职务,让他担任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

    唐恪罢相了之后,赵桓任命何栗为门下侍郞,成为准宰相。

    经过赵桓重新调整,朝廷新的执政大臣分别是:门下侍郞何栗、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中书侍郎陈过庭、尚书右丞李回、签书枢密院事曹辅。

    (尚书左丞冯澥,此时被完颜宗翰留在军中。)

    现在唐恪已罢相,何栗重回朝廷,并成为准宰相,孙傅觉得,何不听一听何栗对郭京的看法?

    于是,孙傅立即去找何栗,并跟何栗推荐郭京。

    何栗听了孙傅对郭京的介绍之后,认为:现在大敌当前,凡是愿意拿起武器与金人战斗的,朝廷都应该积极鼓励与大力支持。

    因此,何栗、孙傅等执政大臣研究决定,拨给郭京钱绢数万,令他自行向社会招兵。

    郭京于是从一个副都头一下子被提拔为武略大夫兖州刺史,统制六甲正兵。

    郭京随后将天清寺作为军部,在此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

    天清寺门口很快便竖起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六甲正兵。

    对于郭京弄的六甲正兵,也不是没有人看破。

    中书舍人孙觌,就明确指出:郭京献六甲法,欺骗朝廷,尤为妖妄。

    孙觌还特意去见了郭京一次,当面道:“学士院、中书省、后街司有十几人,全都报名参加六甲兵了,他们都是些市井小儿,岂堪战耶?”

    郭京说:“不用他们打仗,只要他们拾金人头就行。”

    孙觌又道:“那么,用谁去斩金人,而让他们拾金人头?”

    郭京面色恼怒,并不答孙觌之言。

    翰林学士承旨吴开、给事中安扶、中书舍人李曾、李擢听了孙觌和郭京的问答之后,皆相视而叹息。

    可惜!

    不论是赵桓,还是何粟、孙傅,对孙觌之言,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又或许,赵桓等人也知道,郭京有可能是一个骗子,可他们自感实在是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来阻止金军侵略,所以才寄希望于郭京和他的六甲正兵。

    ……

 第六百一十三章 猫鼠之战(求订阅!)

    …

    不少大臣都认为郭京是个骗子,六甲正兵是个笑谈,如唐恪、孙觌等人。/全本小说网/https://。/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大臣认为郭京是个奇才,如王宗濋、孙傅、何栗等人。

    大臣们对郭京的看法不一,互相攻击,这让赵桓感到莫衷一是。

    按照道教经典《道藏》的说法,六甲正兵威力无穷,能召风云雷电,能破军寨,能使木牛木马,能使壁上画人走动,能令百草冬月放花,能辟水火刀兵,能破百万之众……

    如果郭京真会练六甲正兵,那十几万金军,又有何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