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逐鹿传- 第4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里顺便说一句,金人从宋国抢走的最珍贵的珍宝,以及金人掘了巩义宋陵所得的最珍贵的重宝,全都不翼而飞。

    传说,完颜宗翰生前曾派亲信之人将这些重宝全都运到嵩山上的一个秘洞中藏了起来,准备以后有机会再来将其带走。

    当然,这只是传说,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还得由时间来证明。

    回京献俘的部队走后,刘锜和韩世忠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攻打壶关,一路绕道平阳府,准备从平阳府北上,而张宪则带着本部人马去了陕州,准备夺取潼关,将宋西军锁在陕西,不教宋西军出来捣乱。

    没错。

    刘锜、韩世忠、张宪所摆出来的架势,正是准备一举收复河东!

    ……

 第七百零九章 美妇(求订阅!)

    …

    东京郊区。全本小说网;HTTPS://。.COm;

    由十五辆马车组成的一个车队正从远处驶来。

    待到车队近一些,一些路人愕然发现,这个车队的主人竟然是一个美妇。

    这美妇,一身白色的拖地长裙,宽大的衣摆上绣着粉色的花纹,臂上挽迤着丈许来长的烟罗紫轻绡,芊芊细腰,用一条紫色镶着翡翠织锦腰带系上,乌黑的秀发用一条淡紫色的丝带系起,几丝秀发淘气的垂落双肩,将弹指可破的肌肤衬得更加湛白,脸上未施粉黛,却仍掩不住其绝色容颜,她神情淡漠,恍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一般。

    这美妇姓“李”,丈夫姓“赵”,原是淄州留守。

    一年前,金人败盟南下,赵留守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秩序有功转一官,眼见着前途就要更加璀璨。

    可没想到的是,仅仅时隔半年,金人就再度南下,辽东王李衍也出兵中原。

    赵留守乃饱读诗书之人,怎会做那二臣之事?

    在中军,嗯……那时应该还叫梁山军,打到淄州时,赵留守实在是无力抵抗,只能挂印而去。

    在那之后,赵留守与李氏过起了你耕我织的田园生活。

    夫妇二人本想就这样一直到老。

    不成想,不久前赵留守突闻噩耗,老母死于江宁(后世南京市),于是匆忙南下奔丧。

    赵留守走后不久,李氏得到一个消息——赵康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成为赵宋的第十位皇帝。

    又过不久,李氏又听到了一个消息,中金开战,宋军大败退致长江以南。

    眼见着,中宋就要画江而治。

    李氏不禁担心起来——淄州与江宁之间的距离虽然不算远,可一旦中宋画江而治,那么两地就会分属两国。如果两国的关系紧张些,那她再想见到她丈夫赵留守,可就是千难万难了,说不定,两人会就此天各一方。

    思索了两日之后,李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南下找自己的官人去。

    李氏也不想如此,可李氏深知,官人不愿也不会做中臣,因此,一旦中宋分属两国,那么官人很可能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为了不与官人天各一方,李氏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

    李氏并非那世间俗人,除了其珍藏之典籍以外,没甚么是她割舍不了的。

    不过,仅仅是书籍和一些衣物,李氏仍装了整整十五辆大车。

    这让李氏为了难——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从淄州运十五辆大车去江宁,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氏本想走水路,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可如今水路被中军封死了——连年灾荒加上兵祸,让中原地区大量缺粮,中原百姓饱受饥食之苦,为了解决缺粮这个大难题,中军集中了中国所有运力从高丽、日本、台湾三地同时往中原地区运送粮食,同时,交通部还下令,有偿征召所有船只,暂封所有水路,集中全部力量往中原地区送食。

    在这种情况下,李氏走水路去江宁的计划自然是难以实施的。

    如此一来,李氏只能走陆路前往江宁。

    老实说,李氏很不愿意走陆路前往江宁。

    在李氏看来,陆路必然盗匪溃兵横行,她能顺利到达江宁的可能性很小。

    可李氏更不愿意跟丈夫天各一方。

    所以,咬咬牙,李氏最终还是选择走陆路去江宁。

    然而——

    让李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路上远比她所想象的安全。

    这一路之上,到处都有中军维护秩序。

    而且,李氏还听说,中军正在四处剿匪,并且,截止到目前为止,山东有名有姓的土匪,基本上已经全被中军剿灭了。

    另外,三十里一馆,十里一驿站,五里一亭,李氏走到哪都能找到安全的休息地方。

    就是驿馆、驿站、驿亭的价格比别的地方要贵上几倍。

    不过李氏也能理解——这些驿馆、驿站、驿亭都有大量的护卫维护治安,而且供应当下所急缺的时蔬、新鲜鱼肉、美酒,比私店贵一些,也很正常。

    总而言之,本以为这将是一场艰难之旅的李氏,无惊无险的就从淄州来到了东京。

    这一路走过、一路看过,李氏隐隐有了一个想法:由辽东王来坐这天下,似乎也不错的样子。

    经常与丈夫讨论民生民计的李氏,非常清楚,这几年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过得有多疾苦。

    金人南下的这两年就不说了,两地的百姓几乎就是活在地狱当中。

    就是金人没南下的前几年,两地的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到处都是乱兵土匪,各处都是饿死之人,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人人都没了盼头。

    这一路走过来,李氏观察到:

    百姓们的脸上虽然仍有些菜色,但路上已经没有饿死之人了,更没有乱兵土匪。

    到处都有接济点。

    每个驿馆附近还有免费为百姓瞧兵的医疗点,连药材都免费送。

    而且,哪哪都有有偿招工,到处都在修路,清理河道,建驿馆,建学堂,建医馆,建钱庄,修建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而只要不懒,一个成年男人干一天活,就能得粮食一斗、钱二分,足够一个五口之家吃上两三天的了,就是女人和孩子,也可以应招,干些不需要出大力气的活,干一天活,也能得粮半斗、钱一分,可以说,百姓们全都有了活路。

    饱读诗书的李氏,怎么会不明白,大中朝廷这是在搞以工代赈?

    看着百姓们一点一点恢复生机,可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听着到处都在歌颂新皇、新朝廷,一直随丈夫忠于赵宋的李氏,不禁有些动摇了,他不断的问自己:“赵氏复辟,会比大中做得好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李氏一路,至今都没有答案。

    车队进入东京范围内,又往前走了一阵,前面突然出现一个驿馆。

    离得老远,就有驿卒大声喊道:“客官,进馆里休息一下吧,这是到汴梁城前的最后一个驿馆,错过了,您就只能贪黑赶路明早再进城了。”

    初春三月,虽然天气已经开始变暖,可夜里还是能冻死个人。

    再者说,李氏也不着急赶路,她甚至还计划去汴梁城里走一走亲戚,在亲戚那里住几日,然后再南下。

    所以,听见驿卒的召唤,李氏冲坐在车辕上的跑腿小厮吩咐道:“顺子,你去通知一下,今夜咱们就在驿馆歇了。”

    叫“顺子”的小厮,听见了主家的吩咐之后,应了声诺,然后挨个通知马车车夫,之后引着车队向驿馆驶去……

    ……

 第七百一十章 重宝找到了(求订阅!)

    …

    李氏走进驿馆之后,默默的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这年头,一个妇人独自出现在驿馆中是一件很新奇的事。

    更何况,这妇人长得美若天仙,气质又空谷幽兰。

    所以,无数目光一直护送着李氏坐下,久久不能离开。

    对于这样的目光,李氏已经习以为常,并且已经能淡若清风、静如兰,反正驿馆内有维持秩序的,谁又敢来调戏她,不怕脊杖一百、刺配千里?

    轻车熟路的跟小二要了四菜一汤之后,李氏开始竖起耳朵听别人议论时事。

    这也是李氏喜欢来驿馆吃饭的原因之一——在这里,她总能听到一些有趣的事。

    恰巧,李氏不远处的两个行商,就是喜欢高谈阔论之人,尤其他们见到李氏之后,更加卖力谈论时事,以期引起李氏的注意。

    还别说,这两个行商,因为走南闯北的缘故,见识的确不凡。

    李氏从他们口中,的确听到了不少大事,像岳飞已经收复易州和涿州了,像刘锜攻打下壶关了,像韩世忠收复平阳府了,像南宋任命张所为龙图阁直学士、充河北河南招抚使,张所现在已经招募到了十几万兵民,正在河南河北乱蹿跟中军打游击,像巨寇李成聚众为盗,如今手下数万之众,在江南、江北大抢特抢,并迅速壮大中。

    另外,两个行商还谈了目前商人的大好形势,高声道商人如今的地位可不比从前了,是纳税大户,于国家有巨大贡献。

    李氏暗自好笑,心知这两个行商这话是说给自己听的,进而想到大中所倡导的一些国策……

    大中的基本国策之一就是鼓励商业发展。

    其实,北宋已经很鼓励商业发展了。

    但跟大中比起来,北宋那简直就是小儿科。

    大中将商人已经套了几千年的枷锁彻底拿了下来,破天荒的,允许商人及商人子弟穿丝绸的衣服,不将商人及商人子弟划入贱户,不禁商人和商人子弟参加科考,并且目前大中的一些官员就是很有名的商人,像王泽,像徐德荣。

    而且,大中所创的钱庄和纸币,可以大大方便商人贸易。

    所以,商人阶层是最拥护李衍和大中的。

    对此,李氏持保留意见。

    在李氏看来,与人诚信,坦诚相待,而商人做生意难免会出现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不择手段,“无奸不商”这四个字将商人的真面目揭露得淋漓尽致,因此,为了宣扬宽厚仁爱的思想,维护社会风气,应对奸诈的商人进行一定的打压。

    李氏这是标准的儒家思想。

    然而——

    别说李氏这个妇人,就是朝中的一众大人,都没能阻止得了李衍对商人的彻底解放。

    当然,李衍在解放商人的同时,也给商业加上了重税和酷刑——有些奢侈品的税,甚至被李衍亲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像烟草、香料等等,而逃税的最低惩罚也是百倍罚款、脊杖二百、刺配千里,稍稍严重一些的,就是抄家,甚至是连坐,总之,在大中,逃税是重罪。

    而李衍对传统的两税,征得就非常少了,只有三成,而且,功民(家里有人参军立功的或者是成为烈士的),只交两成至完全不用交两税(一等功民,免两税,最大范围可免二百亩。二等功民,只交一成两税,最大范围可免一百亩。三等功民,只交两成两税,最大范围可免五十亩。时效都是七十年)。

    另外,李衍“发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税,那就是印刷税。

    以前的房契、地契、田契一律作废(但可以作为证物使用),自大中主政以后,大中只承认大中的房管局、地管局、田管局所颁发的房契、地契、田契,也只保护大中所承认的房产、地产、田产,买卖交易也只有盖了房管局、地管局、田管局的钢印才算合法生效,当然,交税也必须按照其在房管局、地管局、田管局备案的数据交——具体税收细节参照后世的。

    总而言之,李衍解放了商人,鼓励商业,不过也加重了商税,而在传统的双税上,李衍给农民大大的松了绑,却将矛头直指地主阶层——地主阶层想再像从前一样,兼并大量的土地,不交税,那是绝不可能的,印刷税会让他们无所遁形。

    李氏弄明白了大中税收的宗旨之后,啧啧称奇!

    她万没想到,李衍这么大胆,一上台就敢搞这么大的改革!

    要知道,北宋之所以亡了,有很大程度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所导致的——王安石变法以后,北宋的大臣们,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分成了变法派和保守派,赵桓上台后,之所以战和不定,跟大臣们有主战的也有主和的有关,但更多的还是跟变法派和保守派内斗有关,换而言之,变法派主战,保守派就主和,变法派主和,保守派就主战,而赵桓这个新手司机,根本就开不好北宋这辆内部矛盾冲突如此尖锐的大车,所以才最终车毁人亡。

    而李衍虽然是老司机,但一上来就搞这么大的改革,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其实——

    李氏这完全是杞人忧天。

    李衍之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