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是真面对面的硬捍骑兵并不比步兵强多少……步兵可以在阵地里竖起枪阵、设下绊马索、陷马坑等等,汉朝时李陵就曾率五千步卒与八万匈奴大战八天八夜,直到箭用完了才不得不投降。

    骑兵真正强悍的是其机动性,这使它可以随心所欲的寻找敌人的薄弱处,比如后勤补给线、后方指挥部等实施突袭或是穿插、分割、包围,再将其一块块吃掉。

    此时张弛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如果是在以前,那是日军的机械化程度要比国军高,也就是日军的行军速度普遍要比国军快,于是暴露侧翼无疑是十分危险的……日军穿插部队可以随心所欲的穿插至中国军队的右翼,并寻找薄弱处进攻,由于其拥有更快的机动性,所以中国军队必须要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兵力才能防得住……上百公里的防线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是日军的突破口,所以任何一点都需要防守。

    这也是吴学新之前认为不可能实许“以攻代守”的原因之一……要防守这上百公里的右翼,非得再投入一个军不可。

    但是现在,因为中国军队有了更强的机动性,而且拥有百姓及空中侦察的优势,就可以省下这一个军,代之以一个团的快速机动部队就差不多了……敌人从哪里穿插、有多少人、在哪个位置,全都一清二楚,然后这个团的快速机动部队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对敌穿插部队实施打击……这就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防御。

    “知道蒙古骑兵是怎么对付敌人的吗?”张弛问。

    “蒙古骑兵?”

    “是的!”张弛回答:“蒙古骑兵在战场上常常打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已的敌人,他们靠的不是让骑兵对敌人猛砍猛杀,如果是猛砍猛杀的话,一个蒙古骑兵就算再厉害,也不可能打得数十个步兵。他们靠的,是凭借自己的机动性一边攻击敌人的补给性一边跟踪着敌人,时不时的对其进行骚扰、偷袭,等敌人疲惫不堪丧失斗志的时候,再一击致胜!”

    “现在这时代虽然骑兵就要被淘汰了,但这并不代表蒙古骑兵的战术不能用。虽然日本人也有汽车,但我们有飞机、坦克、半履带装甲车……所以,我们就是蒙古骑兵,而日本人就是那被玩弄得疲惫不堪最后不可避免要被吃掉的步兵,明白吗?”

    吴学新点了点,说道:“师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很好!”张弛从吴学新的眼神里读出了敬佩,于是张弛就知道吴学新是真的明白了。

    在返回沈阳的飞机上,吴学新还是没能从刚才张弛描绘的那作战场景中走出来……事实上,这既让他感到吃惊又让他感到惭愧。

    吃惊是因为吴学新不敢相信这些都是一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的想法。

    惭愧,则是因为吴学新到现在才发现……自己这十几年的仗都白打了,更确切的说,都是稀里糊涂的打,打完之后什么都没学到。

    而张弛的这种打法才叫打仗……不,应该叫艺术。

    不过事实其实也不全像吴学新想的这样,原因是这种机动防御或者说积极防御的战术对装备和情报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有空中优势,如果没有空中优势的话,那机动部队很容易就被敌人战机击溃,也就无法实现机动防御的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让张弛处在国军的装备和环境下,那只怕张弛才是受教育的那一个。

    “军座!”见吴学新沉默不语,林参谋又凑了上来,说道:“我看那张弛也把事情想得太简单,日本人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就……”

    “林参谋!”吴学新打断了林参谋的话,说道:“听说116师一团有个参谋被地雷炸伤了?”

    “是的!”林参谋回答:“昨天的事!”

    “你去补上吧!”吴学新说:“下了飞机就去报道!”

    林参谋闻言不由愣住了。

    另一边的张弛,这时总算是有了点空闲的时间,他在车外挺直身子随意挥挥手、踢踢腿……在车上坐久了都有些腰酸背痛了。

    “师座!”这时张清粕给张弛端上了一碗粥,说道:“乘热喝吧!”

    “哟,哪来的?”张弛好奇的问。

    “老乡给咱们送上的一些米!”张清粕回答:“刚刚在你和军座谈事情时就熬上了,都热了好几回了!”

    因为受不了粥香的诱惑,张弛接过碗筷就“哗哗”的喝着。

    喝着喝着张弛就不由有些伤感……现在连喝碗粥都变成一件享受了,而许多战士却是连这个享受的时间都没有,他们要争取一切时间,尽可能快的朝敌人发起进攻……所以这闪电战,也真不好打啊!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五百二十四章 四平

    四平地处中辽平原中部腹地,位于辽宁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通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必经之地,自古以来都是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因此日军才在这里投入了一个师团的兵力驻防……要知道此时日军位于长春附近的总兵力也不过只有两个师团,而冈部直三郎却能将伪满州国首都总兵力的二分之一调到四平驻防,也足可以看出其对四平的重视了。

    应该说,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原因是此时日军内部兵力极度空虚……日军在满州国的兵力虽说有三十万之众,但至少有十万分布在乡下难以在短时间内集结,还有十万左右布署在满蒙边境……这部份是用来做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几年前日本跟苏联在诺门坎打了一仗最后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最后虽然签定了“苏日中立条约”,但谁也知道在这时代条约是靠不住的……所以日军必须得在满蒙边境一带布署一部份军事力量以防苏军突然南下。

    其实这也是关东军的主要任务,只不过随着战争的深入日军兵力越来越捉襟见肘,于是不得不将兵力不断往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调动,最终造成驻满州的日军外强中干而已。

    这里的外强,指的不仅是关东军虚张声势的叫嚣……这是关东军的一贯作风,其初期还有嚣张的理由,精锐之师嘛,而且占领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东北,这使得日军几乎就可以凭借东北的资源而不需要依赖日本本土就可以满足侵华战争的需求,甚至还可以从东北掠夺资源反哺日本,可谓劳苦功高。

    也正因为这样,关东军甚至一度连参谋本部都不怎么放在眼里,大有以下挟上之势,而参谋本部一时也拿他们没办法。

    若是说初期还有嚣张的理由,到了中后期那就纯粹是虚张声势了……也正是这支关东军叫嚣着坚决不投降要在伪满州国抵抗到底,但一个月不到就被苏军打得满地找牙投降了一大半。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在说明一点……日军在伪满州国的兵力部署基本是将战斗力强装备精良的部队布署在满蒙边境,比如63、59、117师团,而在内部布署的日军基本都是没有作战经验且训练不足的部队,比如驻沈阳的122师团、在火车上被炸得死伤惨重的123师团,还有布署在四平的135师团等等。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内部没有多少作战需求嘛,平时做的事不过就是守守铁路、然后带着伪军去扫扫荡什么的,用战斗力强的部队来做这些事就是杀鸡用牛刀,甚至这牛刀还可能会因此懒散而失去了战斗力。

    这其中只有一个师团例外,那就是39师团……这个师团是用来驻守新京也就是伪满州国的首都用来镇住四方伪军同时也是用来训练日军的。

    于是,这会儿伪满州国遭到中国军队的进攻,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有战斗力的部队都在满蒙边境,要赶紧把它们抽调回来防守。

    这时四平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一旦四平失守,驻守在满蒙边境的大部份地区的日军都无法增援长春。

    因此,冈部直三郎一次又一次的给135师团的师团长上村中将打电话:“上村君,务必要在四平坚守三天,明白吗?三天后,63师团就会赶回四平与你们会师了!”

    “明白!请大将阁下放心!”上村中将回答。

    在上村中将眼里,他觉得冈部直三郎有些过于小心了。

    这时的日军已经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情报,知道朝长春进攻的中国部队只有一个师。

    不过就是一个师的中国部队吗?挡住他们三天?!笑话,挡住三年也不会是什么问题吧!

    中国军队有坦克?对付坦克只要挖坦克壕不就可以了吗?!

    上村中将一直都相信,战争最重要的还是看精神……这也是日本军国教育导致的结果,他认为中国部队是只绵羊,就算是装上了老虎的牙齿和爪子依旧是只绵羊。

    在这种认识下,上村居然将部队派出城外布防。

    “中将阁下!”参谋劝着上村:“听说中国人拥有大量的坦克和火炮,还有飞机……我们出城布防合适吗?”

    “松井君!”上村自信满满的回答:“不要把中国部队想得太可怕了,他们只是拥有些装备而已,但中国人就是中国人,他们永远都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我们正面一战!更何况,你也知道沈阳是怎么丢的!”

    上村这么一说,参谋也就没话说了。

    因为沈阳也的确是守城守丢的,这其中就包括中国军队会利用宣传战策反伪军……这可是在城内的一枚定时炸弹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村这么做还是有些道理的,到了城外,使用经纬分明的两道防线,那伪军就更容易控制。

    不过,这个上村中将还是个自大的蠢材……拥有压倒性装备优势的中国军队怕的不是野战、也不是城市攻防战,最怕的就是城市巷战,这也是坦克的弱点。

    当然,也好在这个上村中将是个蠢材,于是他就用刺刀逼着百姓在城外构筑防御工事……防御工事包括反坦克壕、地雷带、铁丝网、碉堡等。

    张弛一看到来自前线侦察到的日军的布署,当机立断的就对同乡人下令道:“马上发起进攻!”

    “是!”同乡人一个团的部队二话不说就对日军防线发起了冲击。

    这冲击一上来就让上村中将领教了什么是现代化装备……空中炮弹“隆隆”作响,辛苦构筑起来的战壕、铁丝网之类的倾刻间就化为乌有。天上飞机一架架往下俯冲,然后朝富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投下一颗颗燃烧弹……他们甚至连敌人的样子都还没见着,就一个接着一个的化成了火球。

    等到日军已经被炮火和燃烧弹炸得差不多的时候,这时中国军队的坦克才一排排的开了上来……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五百二十五章 攻大于守

    正如之前所说的,这时代的战争已经变成了“攻大于守”。

    此时的中国部队是攻的一方,于是就占了些便宜……比如在开战之前中国部队可以利用侦察机对日军防线实施侦察,很快就得到了日军防线的照片,于是就可以根据这些照片实施针对性的进攻。

    日军防线的弱点就在东部。

    这或许是与四平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四平东部是长白山余脉,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而中部和西部则是沃野千里地势平坦,尤其是西部,那连接的就是一望无际的科尔泌草原。

    日军上村中将虽然不是个英明的统率,但就算是傻子也知道机械化部队更适合在地势平坦树木较少的地势上进攻,于是上村中将很自然的就将大量的兵力和时间都投在了西部……他在西部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壕、战壕和交通壕,密密麻麻的就像在平原上布满了蜘蛛网似的,而东部就只有少数的几条依高地而筑的反坦克壕。

    上村这样的布署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甚至还可以说聪明……反坦克、战壕、交通壕这些东西又不需要日军干,只需要让伪军拉着一群群中国百姓上去,十几个小时也就完成得差不多了……实际上还没达到上村期望的那样,主要是上村没想到中国部队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打到四平。

    不过上村也不担心,因为他认为:就算中国军队的大炮、飞机再厉害,也不可能把这些密密麻麻的反坦克壕、战壕等都炸平吧,那么接下来的战斗,敌人要是利用坦克的掩护发起进攻,日军就可以利用战壕、交通壕的掩护接近坦克,然后用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等炸毁坦克了。

    这个战术从原则上来说是没错的,因为坦克的底部装甲十分薄弱,就算是“谢尔曼”坦克也只有十几毫米厚,用集束手榴弹完全可以炸穿并对里头的人员造成毁灭性杀伤的,上村中将甚至都在中、西部组织好爆破小组甚至都进行过一定的战前训练了。

    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