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之中国远征军- 第4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弛看了看四周,就只有两辆吉普车和三辆汽车,场面十分冷清,看来这个蒙哥马利将军对张弛及中国军队的到来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四十九章 蒙哥马利

    张弛猜的没错,蒙哥马利并没有将张弛及即将到来的中国新一师太放在心上,尽管参谋拉姆斯登提醒过蒙哥马利:“将军,这支中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得十分出色,据说他们面对凶狠的日本人时屡屡获胜,作战经验十分丰富!”

    “那又怎么样?”蒙哥马利颓唐的回答道:“那是在太平洋,这里风沙很快就会把他们吹回去的!”

    应该说蒙哥马利的想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太平洋战场与北非战场完全是两上不同的作战环境,在太平洋战场打得好并不能说明北非也一样能打,而且德国人的装备和作战方式与日本人又有很大的差异,之前赶来增援的两支美国所谓的“精锐”部队就是一个明证。

    但不管怎么样,来了就来了吧,多一支部队总比少一支部队防御要好。

    这时张弛就走进了指挥部,在艾布纳上校的带领下,张弛看到了被英国人誉为军事天才的蒙哥马利……高耸的颧骨,瘦削的脸庞,再加上一个像鹰嘴一样的鼻子,跟图片里看到一模一样。

    “将军!”张弛挺身敬礼,用英语对蒙哥马利说道:“我是新一师师长,少将张弛!”

    蒙哥马利回过头来打量了一下张弛,然后点头说道:“欢迎你,少将。很高兴知道你会英语,虽然我不敢奢望你的部队也会!”

    蒙哥马利这么说是有原因的,蒙哥马利所率领的这个第八集团军其成份多得让人有些难以想像……有英国人、印度人、南非人、奥大利亚人,还有国家被德国占领而流亡至此的波兰人、法国人等,现在又加上美国人和中国人,简直就可以说是个大杂烩。

    从这一点来说,蒙哥马利还是有些能力的,因为像这样一支部队……将其统合在一起就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还是指挥他们作战。

    但张弛却并不认为蒙哥马利是个军事天才……因为他的对手隆美尔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是由德军和意军组成的,而且德军人数还相当少,只有两万多人,意大利军队有五万多人,总人数不过八万。蒙哥马利手上的军队却有惊人的二十二万。

    如果说蒙哥马利指挥的盟军是由多国组合战斗力差且不易指挥,隆美尔所指挥的意大利军队则是著名的猪一样的队友……有一回他们甚至强烈反对隆美尔对英军所占领的城市实施轰炸和空袭,而且还冠冕堂皇的提出理由:意军许多军官都在该城拥有别墅和房子。

    除此之外,蒙哥马利还拥有装备和补给的绝对优势,拥有更多更先进的坦克,空军就更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更厉害的还是……此时英军还有一个“超级机密”。

    这个所谓的“超级机密”简单的说就是一部“万能机器”研制成功……这个“万能机器”有两米多高,可以说是一部最早、最原始的“计算机”,它可以把德国的密码解密。

    据说这部“万能机器”研制成功后,想要用其暴力破解德军的密码还是十分困难,因为数据量实在太大,破解时间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但后来就是因为德国人的情报最后结尾处总会写上一句“希特勒万岁”,于是锁定这些固定译码并将其输入“万能机器”后,就成级数的缩短了译码破解时间并越来越快,有时希特勒发给隆美尔的电报,蒙哥马利甚至比隆美尔还要早看到。

    也就是说,德军的一举一动比如在什么时候进攻,从哪个方向进攻其实都在蒙哥马利的掌握之中。

    但就算是这样,史上的阿拉曼战役还只是堪堪打了一个惨胜。

    所以,张弛实在看不出蒙哥马利“天才”在什么地方,只能说……他比在缅甸指挥英军撤退的逃跑元帅亚历山大好些吧!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此时的阿拉曼战役并没有胜利,蒙哥马利直到现在还在焦头烂额的应对隆美尔的进攻。

    “少将!”蒙哥马利接着一摊手,对张弛说道:“你也看见了,我们正在忙着与德国人作战,所以很抱歉,我没有时间召待你们,艾布纳上校会给你所需要的一切的!”

    “好的,将军!”张弛点了点头。

    对于面前这个局面,如果蒙哥马利都不急的话,张弛当然也不用着急。

    不过张弛又想起了什么,说道:“将军,我希望在我的部队到来之前对战局有个大慨的了解。我能得到关于阿拉曼战役的一些数据和作战经过的文件吗?”

    “当然!”蒙哥马利头也没抬回答道:“正如我所说的,告诉艾布纳上校就可以!”

    “是!”见此张弛也就不在自讨没趣了。

    新一师的指挥部被安排在距离总指挥部大慨两公里远的位置,是一所两层楼的平房。

    艾布纳上校告诉张弛,新一师的驻地大慨在城外十英里左右……英国人习惯于用英里,这使得张弛在听到这话后不得不在脑海里花点时间把它转化为英里,这也可以说是几个国家在一起作战的一种不协调吧,比如在指挥的时候,如果错把英里当作公里那就有可能发生很严重的问题。

    “蒙哥马利将军的意思是……”艾布纳说:“当你们的部队到达之后,首先应该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训练,包括学习抵抗沙漠中的传染病,以前如何在沙漠中作战等!”

    “这大慨要多久?”张弛问。

    “如果可能的话,大慨需要几周的时间!”艾布纳回答。

    “几周?”张弛不由一愣,接着就问着艾布纳:“我很好奇,亚历山大港还能守得住多久?”

    “谁知道呢?”艾布纳摇了摇头:“也许是几天,也许就在眼前!”

    “你的意思是说……”张弛有些不可思议的望着艾布纳:“蒙哥马利将军打算让我们一边训练一边看着德国人打过来?”

    “这就不是我能决定的了!”艾布纳摊了摊手:“你必须问将军本人!”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五十章 阿拉曼战役

    张弛没有去问蒙哥马利。

    事实上,他对目前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这场战争并不上心……毕竟这场战争对中国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如果不是因为担心出现蝴蝶效应影响了整个世界格局最终也会影响到中日战争,张弛甚至都懒得理会是谁输谁赢。

    而张弛之所以向蒙哥马利要作战数据和文件,也并非像张弛所说的了解战局,他是想确定是什么使英军打输了这一仗。

    艾布纳上校很快就把相关文件交到了张弛手中,或许是看到了张弛指挥部中的沙盘,艾布纳就饶有兴趣的对着沙盘向张弛讲解了当时整个作战过程。

    “我们在一线大慨投入了20万人!”艾布纳说:“我们的进攻分为四个阶段:一,战前的集结以及骗敌措施。德国人知道我们要发起进攻,但他们不知道我们要从哪里以及什么时候发起进攻。蒙哥马利将军命令在前线频繁调动坦克引起德国人的紧张,慢慢的他们就习以为常了,以为我们不过是虚张声势。”

    对此张弛表示认同,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等到英军真正调动兵力准备发起进攻时,德国人以为这还是在虚张声势。

    “第二阶段!”艾布纳继续说道:“在发起进攻的那一天,我们集中各兵种部队在空军的配合下在敌战线上打开缺口,然后向敌纵深发起进攻!”

    张弛又点了点头,这么做当然也是正确的,英军有着强大的装备和兵力优势,如果再集中优势兵力从一点突破……这巨大的差距就使德军很难抵挡。

    “我们的突破口在这……”艾布纳用指挥棒指着沙盘的一点,说道:“鲁韦萨特山一带,我军集中了408门重炮和48门中型炮持续了15分钟的轰炸,完全压制住了德国人的炮兵,我们每发射10发到22发炮弹,德国人才反击一发。五分钟后又是10分钟的轰炸,让那些从战壕里钻出来的德国人吃了一次亏……”

    张弛不由笑了笑,蒙哥马利还是很会使用一些小战术的。

    “知道吗?”艾布纳说:“这是北非战场上最猛烈的一次轰炸,整条战线我们一共使用了1000多门大炮……这也是我经历过的最猛烈的一次炮击,我从没见过那样的场景。然后,第30军所辖的澳大利亚第9师、南非第1师、第51高地师和新西兰师共4个步兵师在15公里的宽的正面发起了进攻……”

    “步兵师?”张弛感到有些奇怪,他原本以为英军的进攻应该是坦克在前头掩护带着步兵前进,但这场进攻显然不是这样。

    这或许也是开始进攻的几个师大多是外籍兵团的原因。

    “是的,步兵师!”艾布纳回答:“德国人在防线前埋下了很多地雷,步兵师进攻负责清除地雷,随后第10装甲师跟进并以炮火和火力掩护步兵进攻,空军则不停地对敌军前沿和纵深进行猛烈轰炸和袭击……”

    这就是殖民军与英军的不同命运,如果是纯英国军队的话,显然是不会让他们走在坦克前头的。

    “那么……”接着张弛就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成功的突破了德国人的防线!”艾布纳说:“接着战役就进入第三阶段:分散敌人的兵力和注意力使其不能对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堵塞和反攻,并大量消耗敌人预备队……问题就出在这!”

    “什么问题?”

    “德国人的兵力比我们想像的要强!”艾布纳回答:“还有地雷和炮火……他们实际上是隐藏了实力,地雷使我们前进的速度十分缓慢,这时德国人的炮火才发挥作用,它们不断的向正在雷区摸索前进的士兵、车辆和坦克轰炸。你知道的,沙漠中没有明显的地貌特征,我军的轰炸再加上德国佬的轰炸,掀起的沙子和尘土很快就遮住了整个天空……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四周一片黑暗,就算打照明弹也只能看到前方几米远,于是我们的进攻受阻了。”

    “为什么没有炮火压制呢?”张弛问。

    “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炮弹!”艾布纳回答:“还有空军也没有足够的增援,这些都使战局朝对我们不利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德国人就很清楚自己雷区的位置,他们的装甲部队从雷区中穿插进来袭击了我军进攻部队的侧翼,敌我双方在这一带展开了几天的厮杀……最终,战局根本就没有发展到第四阶段,也就是实行最后的突破以瓦解敌人最后防线,装甲部队沿着开辟好的道路源源不断的向前推进!”

    “怎么会这样?!”对此张弛大感惊讶。

    接着张弛检查了下英军投入到战场中的兵力,接着很快就明白了:809辆坦克对德军547辆坦克,610架飞机对德军480架飞机……虽然英国在装备上还是占有优势,但却没有很明显的绝对优势。

    原因是什么呢?

    张弛心里清楚……历史上的阿拉曼战役正是缅甸第一次远征失败的时候,美军正集结了大量的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弹药准备投往缅甸,却因为第一次远征迅速溃败而转投北非战场。

    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缅甸的第一次远征成攻了,于是美国准备的这些飞机、坦克等等,就全都投到了缅甸而不是北非……

    于是阿拉曼战役才会打成这个样子。

    试想,如果在进攻时英军有足够多的火炮、飞机或是弹药的话,就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德军的炮兵,这样德军炮兵在战场上基本无法发挥作用,或者英军拥有足够多的坦克的话……要知道那可是美制“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虽然对于德军“虎式”坦克来说算不上什么,但隆美尔手上也大多是些落后的2号、3号坦克,只有三十几辆4号坦克能与“谢尔曼”一战,意大利军队手里的老式m13型坦克就更不用说了,其攻击能力只处于30年代初期的水平,意军自己的都将其称为“缓慢移动的棺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五十一章 补给

    但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并没有得到更先进的坦克……这也是英国佬在缅甸战场上只想着逃跑的原因之一,他们原本希望将位于缅甸的装甲部队撤回印度然后再从印度运往埃及投入北非战场的。

    只是让丘吉尔想不到的是,由著名的“逃跑元帅”亚历山大指挥的撤退竟然在不断利用中国军队后,居然还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英国手里的新式坦克几乎成建制的落到日军手里。

    于是,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使用的大多是“十字军”、“玛蒂尔达”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