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顾元镜思考片刻,遂即点头道:“我赞同阁部的策略~”

    苏观生闻言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不是科举出生,没有进士功名,所以虽得到隆武帝的信任,但始终不能融入诸多大学士中去,在政治上缺少盟友,能得到顾元镜的支持,会给他提升不少声势。

    这时三人就对抗击清兵,以及监国之事进行商议,然而外面却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有人在外面急声禀报,“启禀阁部,岩野先生有急事求见!” “请先生进来!”苏观生眉头一皱道。

    陈邦彦进得屋来,向唐王以及两位部堂行礼,苏观生见他脸上漏出慌张之色,不禁问道:“出什么事了?”

    陈邦彦缓了缓,开口道:“瞿式耜、丁魁楚派使者到肇庆,准备拥立桂王监国了。”

    一时间,官房里十分安静,苏观生不禁站起身来,负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唐王见此,一阵沉思之后,沉声说道:“本王知道苏阁老对陛下一片中心,想拥护我唐藩一脉,但就血统而言,桂王乃神宗的子孙,远比本王的血脉亲近,而且早在安宗皇帝之时,便有大臣拥立桂藩。今我若监国、桂王亦监国,则难免同姓相争,自乱阵脚也。” 苏观生闻唐王之语,不禁停下脚步,长长一叹,而后向唐王作礼道:“殿下深明大义,不过桂藩要监国,必须移跸广州,以稳定两广人心~”

    (感谢滋野三郎未裔赠送章节~求大家支持,评论~)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34章 难民潮

    七月底八月初,尽管中原大地连连干旱了十几年的恶劣气候有所好转,但对于隆武二年的鄂西北之地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同陕西、河北的天灾不同,鄂西北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祸,从甲申年开始,先是顺军过兵,清军尾随而来,然后明军又接着收复失地,再到这次明军与清军的襄阳大战,使得鄂西北的生产彻底破坏。

    古语云,“匪来如梳,兵来如篦。”

    湖北之地,几乎每年都会遭受兵祸,地方上连连的征战,使得田地基本荒芜,百姓无以为续。

    清兵占据湖北之后,也没有进行恢复生产,这也是当初陈子龙袭击苏州,夺取了清廷要运往湖广的粮草后,勒克德浑立马退回武昌的原因。

    湖北没有可征的米粮,清军必须从江南运粮,而当江南的粮食供应不上之后,佟养和为了收缩实力,固守武昌又对湖北诸府进行了一场搜刮,甚至夺走了百姓的口粮。

    百姓没了口粮,只能将种子也给吃掉,再加上今岁的夏种,明清之间发生大战,夏种被兵祸打断,秋季基本颗粒无收,使得百姓立马断粮,陷入绝望。

    除了粮食断掉了之外,清兵大掠鄂西北,也给湖北的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无数百姓在襄阳一战中被清军当做炮灰,而丧失性命,无数村落被清军焚毁,口粮被夺,使百姓失去了生路。

    在绝望面前,席卷鄂西北四府三十余县的近百万难民,开始求生大逃亡,难民逃亡方向并不多,北面、东面是清军占领之地,去了没用,西面大西皇帝正与清军打的天昏地暗,难民只有往刚刚被明军光复的武昌府逃。

    相比于清廷和张献忠,难民们还是选择了官府,他们跑到省城,难道总督和大官们也不管子民的死活吗?怀揣着一份希望,近百万的难民朝着武昌的方向涌去。

    此时襄阳之战已经结束,吴三桂、阿济格退回汉水北岸之后,与明军隔江对持几日,便拔营返回河南就食,王彦在得到探马的确切消息之后,遂即让郝摇旗派部众渡江占据新野,扼住要道,留郝摇旗、马进忠等何部官兵,在鄂西北之地,他则带领只剩四成兵力的高一功部,带上从汉中撤出的贺珍、孙守法部,沿着汉水返回武昌。

    大军所过之处,一片荒凉,襄阳一战清兵对湖北的伤害,至少要用二十年,才能恢复过来。

    军队顺流而下,而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涌向武昌的难民就达六十万人之众。

    王彦见此,心中一阵庆幸,提前结束了襄阳之战,不然时间一久,恐怕整个湖广都会被战争带来的伤害拖垮。

    看着从郧阳、德安、襄阳、承天、荆都司,等地逃出的百姓,在官道上络绎不绝,他们扶老携幼,挑着担子,拄着拐杖,苦苦前行。

    何腾蛟占据武昌之后,满怀欣喜,但随之而来的难民潮,又让他不得不感到一阵慌张。

    他要经营湖北之地,可不能让湖北的百姓都饿死,没有人,就不能收税,募兵,他作为湖广总督,却不能不理会。

    乱世,粮食就是人心,何腾蛟虽然贪图小利,但面对汹汹而来的近百万难民,他也不得不将他从武昌得到的几十万石米粮,拿出来赈济难民,并派遣麾下幕僚,前往长沙找堵胤锡借粮。

    奔向武昌的难民,过了汉川县后,沿途开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赈粥大棚,大棚内有忙碌赈粥的士兵和官员,难民们终于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粮食就是人心~

    粥棚就是希望,也让难民们知道了官府的态度,于是难民继续向南,汇集到武昌对岸的长江边上。

    在长江北岸,难民被江水阻隔,沿着江堤的旷野里布满了一望无际的草棚,绵延数十里,已经汇集了六十余万灾民。

    王彦率大军返回武昌之后,原本准备立即出兵南下江西,但却因为难民的问题,不得不延迟出兵。

    原本武昌城中有清兵搜刮而来的四十万石粮草,王彦可以先借一点,用来出兵江西,但现在难民涌向武昌,何腾蛟反到要向他借粮了。

    王彦以为湖南今岁大熟,他就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但现在看来,恐怕粮食还是不够,甚至要从粤地运粮过来,才能渡过眼下危机。

    时间已经到了八月,难民想要恢复生产,至少需要等到来年,播种夏收之后,而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耗费的钱粮,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大明而言,无疑将成为天大的压力。

    经过这次湖广之战,王彦兵马已经缩水两万多人,特别是高一功部几乎损失了六成之多,已经没有再战之力。

    王彦遂即将兵马进行调整,将汉中义军编入忠勇、忠贞两军之中,稍微补齐差额,而已经被打残的高一功部,以及将要编入后勇营的王氏三兄弟,则率部开往长沙修整,并派遣陈弘绪前往湖南招募新兵。

    此时王彦身边留下的忠勇、忠贞、督标虽然仍然不满员,但在吸收汉中义军之后,兵力达道六万,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时六万大军都先后投入到救灾行列之中,为难民搭建草棚和帐篷,维持治安、秩序,然后进行一些操练,稍微进行修整。

    王彦则休书堵胤锡,让他远送一批粮草过来,并再次借调满大壮的水军,征调船只,准备进攻九江,打开通往江西的通道。

    这时王彦一边筹备南征江西之事,一边与何腾蛟商议赈济难民的策略,以及部署湖广今后防御清兵的计划,可谓忙得不可开交。

    姜曰广曾对王彦言,清兵已经后续乏力,王彦本想有所作为,但难民潮的发生,以及湖北生产的破坏,却使得明军也丧失了发动大型战役的能力,将再次转入守势。

    在浙东失陷,郑芝龙将要投清的情况之下,整个南明在隆武初期,常山一蛇,首尾并击的大战略,已经失败,那么联络诸多督抚,以及抗清势力,来重新制定涵盖天下的大战略,便迫在眉睫起来。

    (感谢殊战之殇、悦冻窝芯的打赏,感谢书友们的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35章 赈济难民

    湖广连连战乱,人口锐减,湖南还好,湖北就彻底萧条起来,王彦与何腾蛟商议,鄂西北战略位置重要,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承担防御清兵从中原进攻湖北的重任。

    新野县只是前哨,无法阻挡清兵南下,所以关键还是襄阳,为了加强鄂西北的屏障作用,加上鄂西北的百姓基本南逃,王彦便给何腾蛟建议,不要将难民遣返回鄂西北,而是将百姓统统迁到汉水之南,使清军再次南下时,无法就地打粮,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增加清兵运粮的压力,也无法再次驱赶百姓攻城。

    这时王彦乘船来到长江北岸,在数十名士卒的护卫下,在草棚和帐篷中穿行,难民们脸上,写满了忧郁,大人聚在一起商讨以后的生计,孩童们不知父母长辈的苦恼,在草棚之间叫着吵着跑着做着游戏。

    整个难民营地里,满是刺鼻的生石灰味,到处尘土飞扬,到处都晾晒的衣物。

    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清洁问题就是大事,王彦虽然让士卒严加管理,让百姓注意清洗,但整个营地还是显得异常脏乱。

    陪同王彦视察难民的官员是何腾蛟新任命的武昌知州游有伦,他是崇祯十三年庚辰科三甲五名进士,年约四十岁出头,十分精明能干。

    地方督抚本来没有任命官员的权利,但非常时期,只要总督任命之后,将奏折递上去,皇帝和朝廷基本不会多问,而是直接批准。

    这时游有伦紧跟在王彦身边,一边走一边给王彦介绍道:“现在北岸汇集的难民已经接近七十万,多以宗族关系聚集在一起,少者二三十人,多者近千,下官将万人编为一方,从难民中寻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协助管理,每方在配备郎中五人,衙役五十人,暂时尚未出现大的差错~” “粮食还能支持多久?” 这是王彦最关心的问题,何腾蛟为此已经急白了头,近七十万难民,每天粮食消耗实在惊人,这样白吃半年,谁也顶不住。

    ?“按照督师的规定,青壮每天发米一两,老弱妇孺半之,吃饱是不可能,只能说勉强维持生存,但即便如此,也只能维持一个月。”

    乱世就是这样,王彦也不能责备何腾蛟短视,但毕竟近百万难民,他的确没有能力养的起。

    “盐够吗?”王彦又问道。

    粮食、盐、铁这是关系百姓生存的大事,现在虽然还不需要铁,但没有盐也是极为盐中的问题。

    “盐要比米粮还要紧张的多,如今四川的井盐,山东、南直隶的海盐都运不过来,下官到是联系到了一个山西商人,但他要价太高,几乎是市价的三倍不止,而武昌府库的存银不过六十万两,花钱的地方又太多,根本谈不下来~” “晋商?”王彦闻语,不禁眉头一皱,“盐的事,本督会派人回广东,让人调拨一批过来。不过难民始终待在这里也不是办法,必须要加快疏散,本督昨天与何督师商议过,不能让难民无所事事,你可以挑选一批难民发往襄阳,帮助马进忠、郝摇旗重筑樊城,加固襄阳,打造襄樊重镇。派去的青壮,便要区别对待,不仅要给足粮食,还要适当发放工钱,剩下的老弱也要尽快安插到各州县中去,明白吗?”

    “下官明白,只是武昌的财政,恐怕根本无法支持!”

    何腾蛟手中只有六十多万两白银,要他独立赈济确实不太可能,王彦只能再次出血,还在他之前从武昌搜刮了不少银子,现在却派上了用处。

    不过王彦不能白花银子,他微微思索,心里已经有了个初步的策略,“难民的事情,不用武昌一地承担,本督之前与堵抚台通信,抚台有疏通灵渠之意,若是征发民夫,难免影响湖南的生产,但难民却正好可以用来疏通渠道。除此之外,老人妇女也可以组织起来,纺织布匹,制作军服、军鞋,总之要尽量让难民有事做,以工代赈。你尽力安排,能安置多少是多少,本督会让堵抚台做好安置难民的准备。”

    游有伦闻语,眼前不禁一亮,微微发愣起来。

    王彦见此又说道:“如今刚刚入秋,天气依然炎热,百姓长期集聚于此,极可能爆发瘟疫,要格外当心疾病流行。”

    游有伦闻语,反应过来,连忙作礼道:“请国公放心,我们会加快安置的速度!” 这时王彦正好经过一个草棚,里面几名长者正在商议着什么事情,他遂即弯腰,便钻进了草棚里。

    棚内坐了十多人,他们忽然看见有士兵进来,纷纷吓了一跳,本能的往棚边退去,游有伦见此,连忙说道:“你们不要慌张,这位是大明楚国公,来了解你们的情况。”

    几位族老听说来人是大明国公,立马纷纷跪下,王彦笑着摆摆手,“几位老丈不要害怕,你们都是哪里人?族中情况,现在如何?” 几名老者闻语相互看了看,最后由年级最长的老者走上前,躬身行礼,“回禀楚国公,小老儿是郧阳府人,清兵四处杀人,房子村子都被烧毁,小老儿与族人五百人,一路逃到武昌,幸得官府赈济,才能活下来!”

    王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