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20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秦的灭亡,证实了光靠法家,无法统治天下,所以汉初选择了道家,无为而治,使天下修养生息,随有文景之治。

    此时天下修养生息数十载,地方已经恢复过来,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事实正明道家也不能维持一个国家的长期运转。

    随着天下经济民生恢复过来,地方的实力逐渐强大,如果中央政府接着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态度,地方上的诸侯藩王们就要开始有所作为了。

    七国之乱,使道家也与法家一样失败。

    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该选择什么样的思想,除去根本不被统治者考虑的墨家之外,就只剩下儒家还为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时一个名叫董仲舒的男人出现了,向汉武帝提出被他改进过的儒家思想,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君权神授,来迎合统治者,随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此时儒法道墨四家之争,虽然以儒家的获胜而告终,但此儒以非彼儒,等发展到宋明时期,儒家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等思想,都被压制。

    从春秋战国,到董仲舒分流,再到南宋朱熹,儒家思想,也从一门学说,变成一种统治技术,最后成了一门宗教,其过程就是儒家—儒术—儒教。

    王彦听了王夫之的问题,心里一阵沉思,半响之后,才站起身来,毅然道:“正本清源,存孔孟,斥儒术,灭理教,仁者爱人。”

    王彦的话语,王夫之并不吃惊,他本人也是反对理学的先锋之一,此外浙东黄宗羲也有“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等等言语。

    “士衡是要复兴古儒,以春秋儒家的思想,来限制皇权吗?”王夫之微笑道。

    王彦点点头,“我是有这种想法,但自古改革,时间漫长,反复极大,而要复兴古儒,传播思想,就更是难上加难。眼下我还是以抗清为第一要务,传播思想,进行改革,只能先慢慢布局。”

    王朝聘听了这么久,已经完全明白,“打击理学之事,并不简单。自王守仁创立心学以来,我王门子弟,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学派,先后与理学抗衡,等到泰州学派的李贽,自刎死于狱中之后,我心学更是日渐势危矣。如今阳明心学已经有百年有余,而我江右王门的心学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可见理学的根深蒂固。”

    王夫之点点头道:“父亲说的不错,理学有朝廷支持,其他学说很难发展,士衡现在就开始布局,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有士衡在朝中,想要传播新学说,要比之前心学的传播容易许多,士衡打算先从哪里开始呢?”

    王彦坐下,看着王介之道:“我之前写信给兄长,其实就是想让兄长过来国子监教授心学。我王氏家学师承江右王门,乃心学一支,而心学出自孟子,符合我复兴古儒之意。如今朝廷官员缺额严重,国子监的监生肯定会受到朝廷重用,如果他们都受到心学和古儒的影响,对于今后的改革,必然大有易处。”

    (这两章比较费神,第三章肯定赶不出来,又要食言,只有明天再更了,感谢滋野三郎的打赏,锦衣卫同知的月票。)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90章 连接江南

    儒学发展到宋之后,理学开始盛行,等到明朝时推行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读书人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士大夫阶层也多成了道貌岸然的理学卫士,使的整个社会受到压制。

    明代工商业发展之后,兴起的新兴阶层,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来打破理学的禁锢,心学诞生之后,被给予厚望,心学七派之一的泰州李贽, 便扛起对抗理学的大旗,批判重农抑商,赞扬商贾的功绩,倡导功利价值,不过这虽然符合明代商业发展的要求,但也使得士绅重利轻义,给社会思想造成混乱,被温和派批判,觉得他太过激进。

    眼下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弘光朝只剩下五百万两,现在就更不值一提,这与偏安一隅的南宋岁入一亿,平均也有六千万,简直无法比较。

    任何一个改革,都至少需要一个阶层的支持,要么是百姓支持,要么是皇帝支持,要么是士绅支持,王彦要解决财政问题,看准的自然是新兴的商人阶层,以及与商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大家族,大官绅的支持。

    中国在先秦时代,商人的地位,其实并不低,儒家在这个时候,并不压低商人的地位,孔子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主张,七十二贤之中的子贡,就是善于经商之人。

    商人地位真正被压到最低,是在理学盛行之后,“存天理,灭人欲。”,在理学家看来追逐财富的商人,显然是人欲表现,所以商人被压制。

    王彦不是书呆子,他要复兴古儒,并不是要全盘照搬春秋儒家的思想,任何时代都有其特殊性,他要做的是从古儒的思想中提取有利于他对抗理学的部分,打破理学的精神禁锢,以推商业的发展,改革明朝的财政。

    西方人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典籍之中,寻找到了人文主义的光辉,冲破了宗教的精神禁锢,掀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

    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辉煌的年代,自然有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去复兴。

    王氏家族的子弟,基本都是心学门人,心学从诞生起,就肩负着与理学分庭抗礼的重任,王介之自然不会拒绝。

    王彦见他点点头,于是高兴道:“既然兄长应下,那彦会推荐兄长担任司业之职。”

    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来,开科八十九次,共录取进士两万四千多人,平均每科二百七十人以上,也就是说,近三十年内,只有不到三十千人的进士。

    考虑到中进士的年纪,以及古人的寿命,近三十年来,能够补充进入官场的人,并且活到现在的人,肯定还要少于三千。

    国子监司业,是正六品的官职,如果在以前,王介之以举人功名,自然不能胜任,但现在朝廷的官员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举人也成为了朝廷倚重的人才。

    近三十年来,朝廷只录取三千人不到的进士,但甲申国变,南京失陷,杭州失陷,福州失陷,每一次损失的官员,都是以百来计。

    现在朝廷迁入广州,之所以立马开恩科,也是因为官员的储备基本耗尽了,国家已经开始缺少大量的人才,必须马上补充,才能使中央正常运转。

    王彦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急于掌控国子监。

    这时他又看向王夫之道:“兄长之前在湖广以及赣南的功绩,我和万督师都有奏本上去,左阁老与我商议之后,吏部给出了两个官职,一个是国子监忌酒,一个是市舶司提举。我的意思是选国子监忌酒,但具体做什么选择,还是要看兄长的意思。”

    国子监祭酒是从四品,官职虽然高,但是个清闲之职,不过却有利于培植党羽,而市舶司提举虽然是从五品,但权力极大,掌控朝廷财政的命脉。

    王夫之明白王彦的意思,他知道王彦想让他出任国子监祭酒,这样他与王介之配合,国子监等于就是王氏的天下,培养出来的太学弟子,就都是受到王彦思想影响的王门之人。

    如此将人脉建立起来,近期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但十年二十年之后,当王彦稳定时局,进行全面革新之时,那就是一股决定性的力量。

    王夫之明白王彦的意思,但他却有他自己的想法。

    古代官场上有规定,被下放到地方做官的官员,第一不能在自己的家乡坐官,第二父子、兄弟同为地方官时,须要隔开三百里。

    现代人总是小看古人的智慧,但古人在制衡之道上,其实一点不输于现代,这些好的东西学起来,也不会出现一些老子局长,老婆副局长,儿子科员的乱像。

    这时王夫之微微一笑,说道:“我知道士衡的意思,但凡事过犹不及,我王门学说一直被朝廷打压,这个时候国子监忌酒和司业都由我王氏兄弟来做,不仅会引起朝廷的注意,也会使得理学迅速反扑,反而不利于学说的传播。”

    王彦点点头,思考一阵,心学发展了百余年,依然没有撼动理学的地位,他知道自己确实有些心急了。

    “兄长选择市舶司提举也好,此地是朝廷税赋关键所在,包税制已经不适合眼下的情形,近期内户部肯定会上书改革,到时后兄长将大有作为。”王彦沉声说道:“不过,这国子监忌酒一职,事关重大,关系我王氏的将来,兄长不做,该交给何人呢?”

    王夫之想了想,半响后说道:“浙东黄宗毅,师承儒林太斗刘宗周,在江南之地名望很高,且思想上与士衡接近,可以招他来做国子监忌酒。”

    王朝聘闻语点点头道:“此人乃东林之人,如今东林已经分裂,一部分跟着钱谦益降了清廷,一部分追随陈子龙在江南抗清,还有一些只能谋求自保。东林原本是江南士绅的代表,但江山被他们弄成现在这个样子,他们也被江南士绅所厌恶,不过东林与江南士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分不开。眼下东林混乱不堪,却正好拉拢一批士绅过来。”

    江南一带,是天下的精华,一个王朝的强盛,必然是因为有一批开明的士绅和贵族阶层,光靠下层的农民,肯定无法构建一个强盛的帝国。

    王彦被说动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有劳兄长写信,送往浙东了。”

    (感谢虾米007,艾尚存在的月票,感谢真祖,花满城66,悦冻窝芯的打赏。)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391章 政治联姻

    王朝聘毕竟已经将近八十岁的高龄,几人谈了许久,加之车马劳顿,脸上慢慢漏出了疲乏之色。

    王彦见此,遂即起身说道:“大伯先行休息,我让下人去准备宴席,晚饭时再来向大伯请教。”

    王朝聘确实有些累了,他点了点头,一旁的王介之、王夫之连忙一左一右把他扶起,王彦则恭敬的起身注目相送。

    王彦心里其实很感谢这位千里迢迢,来帮他把握方向的大伯。

    王彦之父王朝礼,因为当初屡试不中,所以做了官府小吏,没有什么时间教导王彦,就把他托付了大伯王朝聘教导,所以他从小跟随王朝聘一家学习,感情极为深厚。

    王彦年轻而居高位,做事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现在有一位,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大伯来为他查漏补缺,实在是一件令他高兴之事。

    就在王彦心怀感激之时,王朝聘却忽然又停下脚步,回过头来,说道:“三年前,你上京赶考之后,家族为你说了一门亲事,乃是常德吴知州之女,原本等你高中之后,便要成亲。但你一上京就是几载时间,吴知州一家又死在清兵之手,亲事也就作罢。眼下你以身居高位,若还不成家,难免使人觉得不够稳重,你是否考虑过婚姻大事呢?”

    古人说“成家立业”,为什么把成家和立业摆在一起,那便是在古人看来,成家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只有成家了,才能建立一番基业。

    王彦闻言,微微一愣,说道:“只等父母过来,彦就与许姑娘结成连理。”

    王朝聘索性转过身来,“那位许姑娘,大伯已经见过,知书达理,也是烈臣之后,是个不错的女子,但以士衡现在的身份,婚姻之事,还是该为家族考虑,也该为今后的朝局考虑。大伯离开衡阳时,何督师派人过来见你父母,又被你父推到我那里,来人似有两家结亲之意,大伯的话就说到这里,士衡自己多多考虑吧。”

    说完王朝聘便让王夫之两兄弟扶进卧房休息,王彦微微愣神,他明白王朝聘的意思,也知道王朝聘顾忌他国公的身份不好责怪他。

    许嫣嫣毕竟是在青楼待过,虽然钱谦益取了柳如是为妻,但也迎来了一片谩骂之声,以及满船的瓦砾砖石,得意于心学的传播,明末社会已经比较开放,但像王彦这样的存在,取一青楼女子做妻,必然还是会成为被人谩骂的对象。

    王彦看着王朝聘进入卧室,长长一叹,人生之事就是这样,十之八九都不如意,他只能委屈许嫣嫣了。

    这时王彦退出屋外,心事重重的返回前院,接着处理事务,直忙到傍晚天色将黑之时,下人才来告知,许娘子已经备好了为王氏族人接风的晚宴。

    王彦遂即放下公务,带着幕僚们一起回到后院,见院内摆了五大桌,王彦与王朝聘一桌,便吃喝起来。

    理学盛行,所以明代的士人,很少有滥饮之说,大都非常节制自身,不修自身,何以治国平天下,但王彦与族人相聚,心里又有一丝烦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