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4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话说回来,王彦现在这么提醒两王,也是一个警告,本藩已经妥协,两位是否也要退让一步,如果两位不退,硬是要散伙,那他的妥协没有效果,他还是可以拥桂的。

    如此一来,各过各家的,大明朝就碎了。

    唐王听完,打击最大,他原以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却被王彦釜底抽薪,一下从天上跌到地下,整个脑子瞬时空白。

    他一时不愿接受,奋力再次一挣。

    这次王彦没有再拉他,唐王整个人一个踉跄,幸而郑成功一把将他扶住。

    王彦见此,接着说道:“本藩受大行皇帝诸多恩德,且大行皇帝于国有大功,皇位只能大行皇帝一脉继承,眼下的情况,唐王殿下不可能登基,皇长子年幼,唐王殿下必是辅政亲王。”

    这句话是说给唐王听,也是说给鲁王听,更是说给拥唐派大臣听。

    对于拥唐派而言,拥立唐王是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保证隆武朝廷依然是中央朝廷,自身不被边缘。化。

    如果王彦只立皇长子为帝,那他们还有些担心,但唐王可做理政亲王,那拥唐派至少现有的局面是保住了,可以说是不输不赢的局面,可以接受。

    王彦见郑成功扶着脸色惨白的唐王,并没有就这么放过去,而是乘热打铁,松开鲁王后,一步逼上来,“为国计,殿下表个态吧!”

    王彦步步紧逼,大殿上,唐王一方瞬时安静下来,唐王知道他是没戏了,众多大臣的想法,也因为王彦的话语,变的混乱起来,不知道还要不要争。

    一旁的金声桓道是似乎不愿意让唐王放弃,脸上满是急色,但面对强势的衡阳藩,他却不敢搅这个局。

    “就依衡阳王之言,由皇侄继统!”唐王颤声说道,整个人一阵颓然,然后推开郑成功,直接离开大殿往大行皇帝灵堂而去。

    见此,金声桓满脸懊悔,不甘,其他拥唐派也或多或少的叹了口气。

    鲁王一边没想到,局面会这样发展,一个个脸上面无表情,衡阳藩要立皇长子,对于鲁藩一系而言,便是失败。

    王彦见唐王屈服,点了点头,看向鲁王,便直接说道:“本藩以另令方逢年会同戴之藩,领三万人马火速南下,逼降张存仁,浙江招降的事情,还要请鲁王殿下,多多配合!”

    鲁王本来还想争一争,听了王彦这话,到嘴边的话,硬生生的又吞了回去。

    没有浙江,没有四五万清兵加入他一方,他哪里有勇气和王彦叫板。

    一时间,鲁藩一派顿时泄气。

    王彦见此,随即说道:“鲁王殿下,抗清四载,威望布于东南,皇长子登基后,也需要殿下,参详国策,处理朝政。”

    鲁王见此,只能哑火,他不发一言,默认了争位失败的事实,也带着人马离开大殿。

    次日,鲁王与属下商议后,本人返回江北,留下张肯堂继续谈判。

    两王先后妥协,剩下的就利益的分配和从新组阁。

    鲁王这边留下张肯堂,拥唐派派出万元吉,顾元镜,楚党一边则是陈邦彦、顾炎武。

    他们经过三天的较量,最后终于确定,两岁的皇长子朱琳源继帝位。

    明朝第九任楚王,在张献忠攻破武昌后被杀,楚藩自此终结。衡阳王以光复南都之功,在新帝继位后进封楚亲王,然后会同唐王、鲁王共同理政。

    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三王理政也要分个高低,由实力最强的王彦出任一任摄政,内阁官员根据实力,楚党占六成,唐鲁两藩各占二成,一个三方联盟的中央政府就此确立。

    朝中三党并立,王彦虽然不能独揽朝政,行事多有不便,但真要是一家独大,从长久来看,今后必然也是个大隐患。

    其实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唐、鲁两王,心中也都清楚,南京刚下,此时绝对不是为争夺大位而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时刻,两藩任何一方都撑不起大局。

    王彦五忠军十六万,这次李过部也基本打残,各部损失至少两万人以上,以他的现在的兵力,加上十万地方镇军,也不足以顾全川蜀、湖北、江北三个大战场。

    清军虽然失去江南,但是河南依然是十万人马未动,威胁襄阳,江北多铎也有十万人,北京还有满蒙精兵,除此之外,西北还有豪格的大金,西南还有孙可望割据云南,仅仅靠王彦,还无法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所以他必须要把唐、鲁两藩绑在一起,才能进取,才能保住光复南京的成果。

    大明内部一场政治危机,终于冰雪消融,万元吉火速前往江西迎接新帝,而王彦也开始调派武昌的官员过来。

    八月底,南京,洪承畴被押至孝陵,由工部匠人连夜赶工的铁模制成,由锦衣卫将其锁入模中,然后灌入烧红的铁水,铸成跪像,安置于孝陵外。

    行刑之时,多达十万余军民围观,无不拍手称快。

    就在行刑时,江北淮安城外,一名浑身破乱,消瘦不堪的乞丐,倒在了城门之外。

    (感谢我王大拿的200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84章 百里成泽

    南京争位失败,鲁王回到江北,他并没就此放弃,只是此时不得以进行妥协。

    回江北的路上,鲁王也做了反思,这次失败,终究还是自身实力不行,王彦虽然许他理政,但想必在大事的决策上,最后还是要屈服于王彦,他留着也没啥意思。

    因此鲁王决定只派遣张肯堂、张煌言等浙系大臣进入南京朝廷,代表他的利益,为浙江士绅在朝堂上发生,他则返回江北,一面加快招抚浙江之事,一面经略自己的地盘。

    南京失陷后,少了洪承畴的谋划,江北的多铎,方寸大乱,十多万人马,分守合肥、扬州两点,连淮安丢了,也未派兵打通,不过江南一丢,大运河对于清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此时江北,呈现出一股诡异的宁静,似乎是两方都打累了,各自趴在地上喘息。

    江北,盐城,决定卧薪尝胆的鲁王,领着一众官员穿行在田埂之间,两边是绿油油的稻子,随风吹起层层波浪。

    田间无数军民穿行其间,拔除杂草,远处水车,在健硕士卒的踩动下,将沟渠中的水,灌入水田。

    可以看出来,不出什么意外,今年应该是个丰年。

    “多亏了殿下从南洋买来这一批粮食,我们才能抢在夏种之前,把禾苗插下去,盐城、如皋这两个稍微安全的县,才能把苗都种上。”赵束乡跟在鲁王身后,边走边说道。

    鲁王为了控制谢迁的部众,也玩弄了一些权术,首先就是把谢迁的智囊赵束乡,调了出来,委任行朝户部侍郎的职衔。

    “这两个县的粮食,能吃到明年夏收么?”鲁王听了随口问道。

    赵束乡忙拱手,“正要向殿下禀报,臣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若是不出什么灾荒,预计可能还需要四十万石的米粮,若是遇上什么变过顾,怕就更多了。”

    江南打了大半年,今年肯定缺粮,粮价怕是要飞涨。

    鲁王不禁有些气恼,南洋那边气候好,一年三熟,要搁在中国,恐怕粮食吃不完,但据说那边的人比较懒惰,生产的粮食并不多,他现在却很难买到粮食。

    年初去南洋买粮,粮食已经十分紧张,粮价翻了一倍,而且王彦对南洋的粮食也看得很紧,买粮必须通过广南市舶司的关系,才能买到粮。

    东边朝鲜穷的要死,自己不饿死就谢天谢地,日本也不产粮,鲁王有些一筹莫展。

    四十万石,往年要不了多少钱,放在今年恐怕至少要两百万。

    今年这一仗打完,鲁王可以说穷的叮当响了,少不了要找王彦要钱。

    “晒盐今年能收多少钱?”鲁王停下脚步问道。

    “臣在白驹场,苗湾镇开了十多个晒盐场,加上原来的一些盐场,今年可收八十万两左右。”

    鲁王听了,抿了抿嘴,“晒盐的规模还要扩大,今年至少要能达到一百万。”

    赵束乡忙躬身道:“殿下放心,只要江北今年不发生大的战事,臣定然将盐场的规模扩大一倍。”

    鲁王点点头,这个赵束乡是个人才,两淮的盐一直是大明税收的重要来源,若是能掌握更多的盐田,再将浙江恢复过来,他的财政会立刻好转。

    到时候不说超过王彦,至少要把拥唐派比下去。

    鲁王一行,继续前行,准备前往海边视察盐田。

    谢迁等两淮的几支流民武装,在投靠鲁王后,鲁王凭借他手下的文官,迅速将这几支流民正规化,进行了改造,青壮编练成军,老弱妇孺则全部用来进行屯田,晒盐等生产。

    有善于治理经营的文官参与进来,被破坏严重的江北地区,相信很快就能恢复过来。

    鲁王一行还没到海边,几名疾驰的骑兵,便把他追上,带来了一个天大的消息,“黄河被清军炸开了。”

    江北,淮河南岸,鲁王在一众骑兵的护卫下,沿着河提前行,发下淮河的水量至少减少了一半。

    鲁王一行急忙奔入淮安城中,谢迁等将前来把他迎入府衙大堂。

    不多时,一名消瘦的文士,被带到大堂。

    鲁王进来时,谢迁已经跟他说了一些情况,他先开口问道:“阎先生,具体情况,你给孤说说吧。”

    这文士正是钱谦益等江南复明势力,派往山东侧划事变的南直隶文人阎尔梅。

    “殿下,惨啊~东虏灭绝人性,山东北部,数百里之地,具被东虏给淹了,榆园义军,百万军民,全完了,呜呜~”阎尔梅闻鲁王相问,不禁悲从心来,伏地大哭。

    鲁王见他如此,不好急问,等阎尔梅哭过一阵,才慢慢问清楚。

    早在谢迁纵横山东两淮时,榆园军因为有原来刘泽清部,以及江南文人的参与,所以走了一条比较正规的路线,义军专心经营曹州等地,没有流动作战。

    清廷觉榆园军危害小,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几次想要围剿,都因为一些变故而终止,榆园军也因此进一步壮大。

    南方江南之役打响后,榆园义军也接到了牵制北地清军的命令,以此来配合江南之役。

    江南对于清廷至关重要,北京的多尔衮在接到洪承畴、多铎的告急军报后,自然不会在北京坐着干看戏,他很快便着手抽调臣服满清的蒙古八旗,准备南下支援。

    可是大军沿着大运河往南推进时,得到消息的榆园义军却对清军进行了伏击,没想到一战还真将清军前锋击败。

    这时多尔衮,才意识到榆园义军的威胁,有这样一只人马,在北直隶、山东交界之处,又靠近大运河,对于满清的威胁实在太大,不仅阻拦了清兵南下,也威胁到了清军粮道,甚至会使北直隶不稳。

    多尔衮当即调动人马进行围剿,但是榆园军利用榆园和地道与清兵周旋,清骑在树林中发挥不出战力,反而不断被榆园军用地道偷袭,损失巨大。

    鲁王听到此处,才知道江南战役打了这么久,北面的清军一直没南下支援,原来是被榆园军给拖住了。

    现在榆园军一灭,恐泽区一干,或是天冷结冰,北方的清兵必定南下。

    这不为别的,多尔衮现在也没粮,不抢不行,就算明朝这边不好打,他也要凭借骑兵,来抢一波。

    (感谢三郎的一千,萧筱暗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月票,订阅,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785章 重建中央

    历史上榆园军先后攻克曹州、濮州、定陶、城武,拥立明忠义王,连克巨野、东明,清朝调集河北、山东两省镇兵围攻曹州未果,四年,榆园义军又西破南乐,北攻大名,有进取北京之势。

    后来,清朝焚烧榆林,又炸毁河提,引黄河之水灌曹州等地,致使直隶、山东、河南多地化为无人区,杀人以百万计,榆园军自此无力再与清军抗衡,剩余部分起义军继续奋力抵抗,直至顺治十二年才彻底失败。

    多儿滚急于南下支援,但不想兵马却被托在了山东,他正焦急之际,多铎八百里急报奏入北京,言“南京已经失陷,江南具变颜色。”

    北京满清朝廷,顿时如同炸锅了一般,朝中江南籍的汉臣,纷纷人心惶惶,就连满族中也有言要退回关外的声音。

    多尔衮虽然将这种声音押了下来,但他也感觉到风雨飘摇,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问题。

    明朝下一步必是进攻两淮,而北直与两淮之间,却有榆园军这么一颗钉子存在,多尔衮必须尽快平定北方,才有可能守住两淮,可是进剿榆园军的清军,却一筹莫展。

    为了尽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