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让父老们受苦,彦之过也!”

    “侯爷救全城性命在先,带吾等出苦海于后,何过之有。”百姓们却道。

    王彦闻之,心中不禁一阵感动,暗下决心,定要让百姓饱食,帮他们重新安定下来。

    这时他沿途看望百姓,有病者立马让人扶去医治,并好言劝慰百姓,保证一切都会好起来。

    王彦沿街一路行走,不觉间,便来到城门粥棚处,当下便准备亲自为百姓放粥,却忽见一四十来岁,身着四爪龙衣的中年男子,正身处粥棚之内,顿时不由一惊。

    这时陪在那男子身边的周志畏见王彦到来,随向那男子行一礼,而后退出粥棚,来见王彦,告知曰:“此唐王也!”

    唐王朱聿健,王彦却有所耳闻,同诸多宗藩相比,唐王的确有许多不同,是个鹤立鸡群的人物。他虽出生王府,却从小饱经患难,原因是其祖唐端王不喜他父子,欲另立世子,因而从小便被囚禁。

    身处牢笼,朱聿键却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没有浪费光阴,他的经历与诸藩完全不同,使他没有像其他藩王一样,被自小衣食无忧的生活养成废人,反而从书中确立了大志,心怀家国。

    在出生后的四十三年里,除七年奉藩外,其余岁月,他多在逆境中度过,多灾多难的经历使他受到了其他藩王所没有的磨炼,增加了许多阅历。

    崇祯九年,朱聿键因为擅自起兵勤王,有违朝廷规制,触怒先帝,被废为庶人,并派锦衣卫把他押进凤阳皇室监狱。

    弘光朝时,朱聿键才得以放出,不久便恢复唐王爵位,只是不知怎么地,现在也来了杭州。

    这时,王彦见唐王正向自己看来,随连忙引着卫士,来到粥棚边,向其行礼道:“下官王彦,拜见唐王殿下!”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89章 反议和,王彦相争

    唐王四十来岁,已是不惑之年,虽贵为宗藩,却气质平和,不似一般宗室趾高气扬,反而温文如玉,谦和近人。

    扬州百姓,拥挤在北城,城内宗室勋贵,未有前来巡视看望者,王彦对于能出现于此,关心百姓的唐王,自然刮目相看。

    这时他来到粥棚边,真挚的向唐王作揖见礼,以感谢这位藩王,对百姓的爱护。

    “侯爷守扬州,破北虏,携民南下,声名动华夏,本王是如雷贯耳!”唐王出了粥棚,随迎上来,轻轻拖起王彦之手,细观之,而后赞叹道:“真栋梁也!今日本王得以见侯爷,实乃一大幸事。”

    唐王之言,使人如沐春风,王彦被其执住双手,感受到他的真诚,而他的一番夸赞,亦不使人觉得,只是礼貌的恭维,而是发自内心赞叹。

    王彦感受到眼前藩王的与众不同,随连忙谦虚的回道:“殿下谬赞,下官不过是尽了该尽的职责罢了!”

    “侯爷不必过谦,本王之言,皆发自肺腑也!”唐王却认真道:“今大明风雨飘摇,侯爷有救时之能,为大明石柱,保百姓不受胡虏杀戮欺凌,本王身为太祖子孙,正要代替百姓谢过侯爷之恩。”

    “这些百姓,心怀大明,随侯爷南下,至余杭之地,却食不果腹,实乃朝廷之过也!”唐王将目光移向排着长队领取朝食的百姓,叹道:“侯爷一片赤子之心,为百姓谋出路,今本王能力有限,只能捐些米禄,替朝廷尽尽心意而已,不能改变百姓现状,伤哉!”

    “殿下能有此心,百姓已经感激不尽矣!”王彦闻言,有些感动的道。

    朝廷艰难,给藩王的俸禄已经几乎断绝,唐王又刚被复藩不久,封地南阳早已落入敌手,已经没有收入来源,但其却愿意拿出米禄来接济百姓,就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当下王彦对唐王的映像,不由得更加深刻,觉得其与诸多宗室相比,实在太过不同,最起码宗室之中,未有一人来关注百姓,哪怕只是做个姿态的人也没有!

    一时间,王彦与唐王不禁相谈甚欢,可就在这时,一队骑兵却忽然从城门穿过,引得一阵骚乱,打断了他们的交谈。

    王彦视之,尽是他麾下千户戴之藩,顿时脸色不禁一沉,随立马让护卫将其一行人马拦了下来。

    戴之藩被挡下,正欲呵斥,却见身前之人,乃是王彦护卫,顿时便翻身下马,随护卫来得王彦身边。

    “侯爷!北虏拔营退兵了!”王彦还未开口责问戴之藩何故纵马,惊吓百姓,戴之藩便脱口而出道。

    南京被陷,皇帝被俘虏后,随着潞藩于杭州监国,杭州已经成为江南抗清的核心所在,多铎欲平江南,理应集结大军,攻打杭州,怎么可能突然撤退。

    王彦闻言,不禁一愣,当下只得将戴之藩纵马一事放在一边,立即开口问道:“全部退走?可探查清楚呢?”

    “是的!全部退走了!”戴之藩回道:“末将奉侯爷之命,监视城外北虏,发现今早北虏全军拔营北返,末将便留哨骑继续监视,亲自回来禀报!”

    听完戴之藩之言,王彦才彻底相信,不禁脸色一变,对一旁的唐王道:“北虏突然退兵,不知意欲何为,下官要立马去禀报监国,便同殿下别过了。”

    “国事为重,理当如此!”唐王微微点头道:“侯爷请自便!”

    当下王彦便带着戴之藩,一路匆匆往潞王府而去。一行人来到府门前,待卫士进去禀报,片刻后,司礼监内宦高起潜,便亲自迎王彦进了王府。

    王彦被带进殿中,却见马士英、阮大铖、张秉贞等数十位大臣皆在于内,才知他寻二人不得,原来是来了潞王府。

    “臣拜见监国!”王彦向潞藩行礼道。

    “卿家不必多礼!”潞藩微微抬手道:“本王正欲派人去招卿家来见,不想卿家自己却来了。不知卿家是为何事赶来?”

    “启禀监国!”王彦道:“臣命麾下千户戴之藩领哨骑监视城外虏营,方才得其禀报,言北虏全军已经拔营北去,因此特来奏告监国。”

    “什么?”潞藩闻言,顿时喜道:“北兵果然退也!”

    “监国,多铎遵守信誉,退兵北去,吾朝也应立马割让四郡,敲定边界,完成和谈之事,以免生变。”马士英突然出列道。

    王彦闻二人之言,不禁脸色一变,什么割让四郡,什么和谈,他竟然全然不知。

    “马辅老成谋国,和谈之事,本王便交于马辅全权处理,务必进快敲定,换取江南之安宁。”潞藩点头道。

    这时,王彦才明白,马士英等人背着自己,已然偷偷同多铎讲和,心里不禁大怒。

    当下马士英正欲领旨,王彦却突然指其骂道:“马辅欲卖国耶?尽然以地献虏,妄想苟且偷安,然北虏可有信誉可言,马辅又欲至百姓于何地!”

    马士英身为首辅大学士,突然被王彦喝骂,脸色不禁涨得通红。

    这时王彦又泣拜于地,谓潞藩道:“监国切不可同北虏求合,置百姓于胡尘。今百姓翘首以待王师,江西巡抚李永茂,原任戎政尚书张国维,右庶子杨廷麟等人纷纷于各地招募义军,足见民心可用,监国莫见臣兵少,而以为浙省不可守啊!”

    潞藩见王彦反对,一时间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阮大铖却忽然出列,谓王彦道:“忠勇侯既然知杭州兵少,确怎又拿朝廷冒险去同北虏决战?今和谈若成,我朝便能得已喘息,有何不妥?”

    “杭州固然兵少,但如今时至七月,天气日渐酷热,北虏自北方关外而来,必然不能适应江南气候,此天时在我,江南河网纵横,虏骑不能发挥,此地利在我,只要监国扛起抗虏大旗,则南方各地的抗虏势力,便能形成一个核心,此人心在我,有此三点,如何不能一战?”王彦怒目而视,愤声反驳道。

    “忠勇侯之言不妥!”浙江巡抚张秉贞又出列道:“北兵中有我朝降兵四十余万,其中不乏精通水战之辈,江南地利,北兵与我朝共有也!忠勇侯虽能征惯战,但却保不了整个浙省,妄自开战,绝非国朝之福!臣附议议和,争取重整旗鼓的时间。”

    “纵使一时守不住杭州,监国亦可效法宋之高宗。纵观往史,诸位大人欲求和,可曾听闻屡败而得以安享太平者?况且北虏毫无信誉可言,必然反复!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今若议和,民气必泄,若北虏复来,如何再战?”王彦不为所动,继续反对道。

    这时他已知堂内官员,俱是马阮一党之人,他独自一人面对早已准备的十多名主和大臣,气势以落下成,一股无力之感,顿时向王彦袭来。

    “忠勇侯就算要战,也得朝廷有钱粮可战,今无兵无粮,亦无器械,拿什么战。臣以为战则必亡,和则可以东山再起!”马士英恢复过来,镇定精神道。

    “马辅言之有理!”阮大铖附和一声,而后问道:“忠勇侯之兵可复南京否?”

    大明党争激烈,朝堂诸臣都是身经百战的斗士,面对阮大铖的质问,王彦已经无法作答,多铎近二十大军集于南京,而王彦保全浙省尚且不够兵力,又如何北上复河山呢?

    “忠勇侯既不能复南京,又无法保全浙省,为何要阻和谈,莫非欲争大权,学那四镇,以武将之身,操控朝局不成?”阮大铖步步紧逼道。

    王彦闻其言,整个人顿时一阵颓然。

    (感谢bboy灵玉的打赏。)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90章 陈子龙,说王士衡

    王彦失魂落魄的从潞王府走出来,连脚下的台阶也没注意到,居然一脚踩空,幸得迎上来的戴之藩一把扶住,才不至于摔倒于地。

    “侯爷!”亲卫们看见刚才惊险的一幕,连忙围上来,急声问候。

    王彦却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没发生一般,未理会众人,神情恍惚的向驻地方向走去。

    戴之藩等人,见他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背影满是寂落,心里不由得一惊,但却又不敢询问,只得默默跟在王彦身后,跟着他明显失落的身影,一路回到营地。

    等回到营房,王彦又只是默默的呆坐在座位上不语。

    一直以来,王彦都是麾下人马的主心骨,曾给绝望中的扬州军民带来希望,众人却从未见他今日如此失落的一面。

    这时戴之藩见此,心理便担心起来,但他只是个武夫,一时间却不知王彦为何如此,亦不知该如何应对,随唤来几名士卒,让他们赶紧去把陈子龙等人请过来。

    就在王彦失神之时,在马士英的主持下,张秉贞乘坐着悬挂“奉使清朝”旗帜的大船,全权代表潞藩,代表杭州新立的朝廷,赶往南京去同北返的多铎商议议和事宜。

    马士英等人,将多铎北返之功,归功于自身,于杭州城内大肆散步和平消息,并令骑四出,传谕江南各府莫要与北兵冲突,以免影响和谈。

    在张秉贞出发后不久,朝廷欲同清庭议和之事,便传遍杭州,城内的左懋第、黄道周等大臣忽闻消息,都已为是百姓误传,乃谓左右曰:“吾朝廷大员,六部尚书,岂有求和而吾不知耶?”

    议和之事,在主战大臣,全然不知的情况下,被马阮一党坐实,等到众人反应过来,却已经无法改变,顿时让人痛心疾首。

    陈子龙被戴之藩,叫人请来营中,看王彦神情恍惚的座在那里,知是因为议和之事,使得王彦心灰意冷,随开口道:“事已至此,士衡何苦如此?”

    王彦闻声,游离的目光,慢慢看向陈子龙,才有些迟缓的反应过来,开口说道:“是大尊先生来了。”

    陈子龙和王彦交情颇深,见他到来,王彦不得不将自身从无比失落的状态中拉扯出来,让陈子龙座下交谈。

    陈子龙知他根本没有听清他的话语,随开口道:“既然和谈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士衡如此又有何用?”

    “大樽先生有所不知,吾所忧者,正是和谈以成定局,且朝廷与民间皆以此为真。”王彦勉强提前精神,无奈的叹道:“如今朝廷正是虚弱之时,北虏没有议和的道理,吾担心北虏并非真心议和,实为麻痹吾君臣也!”

    陈子龙闻言,不禁微微皱眉,当下说道:“士衡担心不无道理,关外蛮夷自古便毫无信义可言,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士衡更须振作起来,防备虏兵反复。”

    “吾亦知此理,只是吾累感力不从心,即便吾一部强,于局势亦无改变也!”大明朝到如今已是千疮百孔,但内部却依然人心不齐,王彦深感无奈。

    “马辅主政以来,一味对北示和,南京失陷,陛下被掳,他依然不吸取教训,仍然坚持议和,确实令仁人志士无比气馁!”陈子龙亦是一叹,但随即却语气一转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