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6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边的甲士,当即上前一左一右,将吕宫架着脱出,福临给他的国书,也掉在了殿上。

    待吕宫被拖出大殿,王彦眯着眼,打量了伏地低头的吕宫一会儿,冷笑一声,“冯学士是要弃暗投明么?只是这个时机,不觉得迟了一些么?”

    冯铨是最早投降满清的明朝大员,影响力仅次于洪承畴,他干过阉党首辅,所以连带着许多阉党,都投靠了满清,为满清能迅速占据北方,起了巨大的助力。

    他要是早些投降,或许还能将功赎罪,可临到此时才想要归顺,却未免太晚了一些。

    虽说他现在投降,也能起到一些益处,能够为王彦的部署,拖延一些时间,但是如果冯铨说不出什么花样,王彦还是有些想弄死这个老贼。

    冯铨忙伏地说道,“殿下教训的是,罪臣归来的时机确实迟了一些,但是罪臣是为了帮殿下和大明,自觉罪臣的身份还有些作用,才一直留在北京!”

    说着,他从胸口取出一封信件,举过头顶。

    他这话,鬼才相信,只怕是他觉得满清不行,才想着归顺大明。

    王彦见他举起信件,心中一阵疑惑,听老贼的口气,好像早就想反正一样。

    王彦挥手让侍卫将信拿上来,他接过拆开蜡封,打开一看,却是王绩的书信。

    当下王彦不禁皱起眉头来,原来这个冯铨,在南都光复之后,就与通过属下暗中给詹霸提供过一些信息,对明朝的密碟手下留情。

    在詹霸病死之后,王绩为了能从清廷中枢,获取情报,曾想要策反冯铨,不过他只是为明朝提供了一些无关痛痒的情报信息。

    这厮很谨慎,一直都是让学生露面,并没有直接表明要反正,所以北京的密探,并没有向王彦报告策反了这么一位重要人物。

    直到最近,中原大战的结果出来,他才积极起来,联络城中汉臣,还有绿营,已经做好了献城的准备。

    看完信,王彦不禁盯着冯铨看了会儿,这个老狐狸一看明朝起来,就存了脚踏两条船的心思,早为自己想了后路。

    王彦沉默了半响,沉声说道:“好了,既然冯学士能弃暗投明,孤王保你一家安全,但是官就不要做了,你可有异议?”

    这个时候,不像洪承畴一样,被铸成铁人跪在孝陵前,遗臭万年就不错了,还能保住性命,冯铨哪里敢有什么异议,他忙扣头,“罪人谢过殿下不杀之恩!”

    王彦点点头,随即开口道:“接下来,你知道该怎么做吗?”

    “罪人斗胆猜测,殿下大军止步于大名府,是在等朝鲜的消息么?”冯铨抬起头来,赔笑道。

    王彦眉头一挑,冯铨这个老狐狸,还是很有些眼光的,他没说什么,点了点头。

    见此冯铨当即说道,“那罪人知道该怎么做了!”

    王彦听了对旁边的侍卫道,“帮冯学士重新安排宅子住下!”

    说完他便挥手让他们一起退下,不久之后,王彦招来游友伦,吩咐他治理好河南,然后召集行辕官员,准备前大名府对北京动手了。

    大名府曾经做过北宋的“北京”,历史久远,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便是富庶之地。

    它在北直的地位仅次于保定府,但是满清八旗在河北掀起圈地浪潮,百姓田产被旗人所夺,还被强迫劳役,人口逃走大半,大名府早已衰败下来。

    现在明朝的北伐大军,驻扎于大名府已经有一月时间,十多万人驻扎于此,人吃马嚼,每日都有无数物资运送过来,间接的带动大名周围的经济,使得大名府又活跃起来。

    十万明军,分成三营,在东、西、北三个方向筑成大营,白色的营帐将大名府包围,使得这里俨然成了一座军事重镇。

    清晨微风习习,吹着大营中的大旗猎猎作响,营地内校场上,参与早操的士卒,正喊杀震天的操演着,其中不时夹杂着哨声和成片的铳响。

    王彦手按着宝刀,站在校场上注视着士卒的演练,为了防止士卒懈怠,王彦规定一日两操,每天清晨和晚上,都要进行操演,并且风雨无阻。

    除了每日两操之外,一月一次营部会操,每年一次各镇比武的秋操,都必不可少,而且操演,并分只是针对士卒,为了防止流于表面,王彦规定操演各部将领必须到场,秋操时内阁和六部堂官,必须出席。

    正是严格的操演制度,保证了明军的战力,不曾下跌。

    这时王彦正看着校场操演,站在他后面的戴之藩却靠近了王夫之,小声问道,“阁老,眼下北京唾手可得,军中同袍,都在询问,拿下北京之后,接下来该做什么哩?”

    王夫之看了他一眼,目光又投向校场,用只有戴之藩能听见的声音回道,“是谁再问,高一功、李过还是刘顺?”

    “是高一功,我前些天刚收到他的私信,刘顺私下也和我隐晦的说过此事!”戴之藩说完,又问道:“阁老对此事怎么看?还有殿下是什么想法,阁老可曾清楚?”

    两人心照不宣,都没提到底什么事,可是大家心里却都明白。

    听见高一功的名字,王夫之一点也不意外,其他势力对此事,到还并不迫切,甚至许多人想维持眼下的状态。

    眼下他们和王彦一起来治理大明的江山,瓜分大明的利益,王彦只能算是个大管家,可要是做了那件事,王彦就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们再想胡作非为,就是挖王彦的墙角,破坏王彦的江山,而且王彦成为至尊之后,要怎么处理他们这些威胁,他们也并不知道,那为什么要冒风险抚个主人上来?

    这些年来,心学思想的传播,让不少人的心思都活络起来。

    前两年黄宗羲就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之后又有士子唐甄直言,“自周秦以来,凡帝王皆贼也。”

    官绅对于是否改变眼下的格局,思想上并不统一,一些人或许支持,可反对的人和没有想清楚的人,估计更多。

    顺系是彻底得罪了朱家,使得他们迫切的想改天换地。

    特别是高一功镇压唐、鲁出了大力气,所以见王彦将要光复北京,就开始替王彦着急起来。楚王想啥呢?一点动静都没有,是不是该做什么呢?

    王夫之稍微沉默,半响后说道,“殿下怕是没有此种想法!”

    此事不管以何种借口,都是犯上作乱,留不下好名声,站不住道义。

    之前在河南,王夫之推动给有功将士赏赐田产,其实就是在为王彦铺路,首先给予将士们好处,进一步拉拢军队。

    让大族和商贾以粮换地,同样也是在买通士绅,获取他们的支持,只要军队和官绅都没意见,那事情就是水到渠成,损害一点百姓的利益,特别还是刚归顺的北方百姓,并不是太严重的事情。

    王夫之想用好处和利益,来打消军队和官绅对王家的顾虑,觉得王家上位之后,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支持王家,来做那件不光彩的事情。

    只是王夫之没有想到,他这么做却引起了王彦的反感,这也就说明,王彦暂时还没有想那么深。

    不过,王夫之相信,以王彦的头脑,他很快就会反应过来了。

    戴之藩听了王夫之的话,微微皱了下眉头,“殿下若是不想,那该怎么办?”

    “这种事情,自然不能殿下主动提!”王夫之轻轻挥了挥手,小声结束话题,“时间还早,明章也不用太操心,等北京拿下,殿下威望如日中天之时,我们再议不迟。”

    感谢大家的支持,就求月票、推荐、订阅。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11章 联军渡河

    鸭绿江河口,一侧是满清控制的关外地区,一侧是朝鲜的义州。

    此时的义州已经成为明军和朝鲜军的军港,数百艘战船停泊在水湾中,尤其四艘体型较大的福船格外显眼。

    在港口附近,分布着五千多顶大帐,军营占地十余里,旌旗如云,士卒林立,十分壮观。

    去岁尼堪带着一万清兵撤出朝鲜之后,伪朝鲜王朝没了清兵的支持,很快就被明朝联军夺下了汉城。

    朝鲜王李淏将流亡济州的朝鲜王庭迁回汉城,处死了清廷册封的伪朝鲜王,以及大批投靠清廷的朝鲜大臣。

    李淏对他们恨之入骨,而朝鲜人报复起朝鲜人,当真比中原王朝对付汉奸起来,还要凶狠一些。

    这些人不仅是行刑前受到百般折磨,死法也都是活剐、拨皮等酷刑。

    朝鲜王庭迁回汉城之后,朝鲜王从新控制八道,从共治元年打到共治五年的朝鲜战役终于结束。

    近五年的战乱,本就不富裕的朝鲜,彻底被打烂,人口损失两百多万,而且还欠下明朝巨额的银钱,怕是要好些年才能缓过劲来。

    在重新控制八道之后,朝鲜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不过因为明朝的要求,加上明朝对朝鲜军队渗透太厉害,所以朝鲜还是继续配合明朝,准备出兵关外。

    此时在义州附近就驻扎了三万联军,其中明军一万人,朝鲜军两万,主帅是谢迁,副帅是朝鲜兵曹判书林庆业,夏完淳担任监军。

    值得一说的是,谢迁是鲁王一系的人,不过并没有参与鲁王的叛乱,所以没有受到牵连。

    王彦在平定鲁王之后,考虑到他在朝鲜多年,并没有撤换他,反而给他的妻子,补了个诰命,有赐了百亩良田。

    这时谢迁与夏完淳站在码头上,看见船上送来的军粮和物资被士卒搬下来,夏完淳淡淡笑道:“侯爷,这最后一批物资运来,我们该行动了!”

    谢迁点点头,“好,本镇现在就通知全军,准备渡江!”

    夏完淳是王彦派来的监军,兼驻朝大臣,谢迁虽是都督,可是考虑夏完淳的背景,几乎是对他的话言听计从。

    大军驻扎于此,已有数月时间,对岸清军防守十分薄弱,但大军一直未动,等的就是朝廷将军粮送来。

    没奈何,朝鲜实在太穷,而关外廖无人烟,大军无法获得补给,军队没有军粮,根本不能深入,所以虽然楚王一再催促出兵,他们还是只能等粮食和火药送来。

    满清入关之后对于统治中原,其实也没什么信心,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能控制中原。

    因为这种不自信,他们一面大肆屠杀,来震慑关内汉人,一面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便是时刻准备退回关外。

    满人迁都北京,将关外大部分人口迁往京畿地区,满人称为“从龙入关”,关外的大片土地因此呈现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景象。

    在入关初期,满清也让人去关外帮助留守的满人种地,可是随着局势的恶化,多尔衮担心满人万一不能在关内立足,到时后必然要退回关外,而如果关外汉人太多,那将占据满人的空间,形成不稳定的因素,所以他下令封关,禁止汉人逃亡关外。

    这与明朝积极向关外移民的策略背道而驰,也正是因为满清的禁令,导致关外人口空虚,俄罗斯才能那么容易就侵占大片土地。

    此时,满清在关外的人口,主要是留在“盛京”一带的满人,以及为他们耕种的汉人奴隶,还有就是散布在山林间的西海女真,野人女真等少民,不过明军主要对付的还是“盛京”的满人。

    关外人口稀少,千里无人烟,很难获得粮食的补给,老奴和皇太极也是要靠抢劫明朝,才能维持生存,明军只要拿下沈阳,控制附近的耕地和满清的存粮,福临想退入关外也没地方获取粮食,十多万满人多半都要饿死。

    联军在义州已经驻扎许久,一直没有进军,便是受到粮食所困,现在军粮到了,大军自然要立刻行动起来。

    谢迁说完,就往大营走,准备擂鼓聚将,夏完淳跟着他一起往回走,边走边说道,“侯爷,关外的满人主要在沈阳和新宾堡两处,其中沈阳位于平原之上,是关外满人的主要聚集之地,而新宾堡则位于长白山中,是满人的老巢。”

    沈阳也就是“盛京”附近,那里还有万余满人老弱和大概三四十万的辽民,帮住他们耕种。

    新宾堡也就是老奴当年称汗的地方,又叫赫图阿拉,老奴迁都沈阳后,更名为兴京,那里还生活着千余满人。

    “监军的意思是?”谢迁听了问道。

    夏完淳开口道:“满人如果退回长白山中,围剿起来将十分麻烦。当年萨尔浒,除了因为分兵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地形太复杂了!”

    “监军的意思是让我将满人歼灭在沈阳?”谢迁抿嘴道。

    夏完淳点了点头,“不错,如果让何洛会退到新宾堡,会是个大麻烦。”

    谢迁停下步子,想了一会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