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6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堵胤锡要这么看,王彦心机还真是很重。

    从违背高宗皇帝的遗旨,不立年长的唐王,立年幼没有理政能力的皇长子继位,搞出个三王理政,来分享大明的皇权。

    到之后又逼着宗藩迁台,打击皇族威信,削弱宗藩的势力,然后又故意西巡,诱使两藩叛乱,并且接机铲除两藩,独掌大权,简直是一步接着一步,蓄谋以久啊!

    更厉害的事,这些事情他做起来,明明赢的都是他,却给人一种,有人要害孤王,孤王也是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或者孤王也是为了大明的感觉。

    这时从阴谋的角度来分析,但这些事件前后差了几年时间,王彦又不是妖,显然不可能一开始就算那么远。

    陈邦彦与严起恒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露出一丝惊愕,后者忽然开口问道:“封禅泰山?堵学士哪里得来的消息?”

    堵胤锡见两人的反应,不禁微微一愣,这有点出乎他的预料,他疑惑道:“你们不知道吗?”

    陈邦彦与严起恒是听到一些风声,但是他们并没行动,怎么会出现个“封禅泰山”,两人一起摇头。

    堵胤锡看两人神情不似作假,他不禁慢慢冷静下来,他也是今天才听有人说起,一时间就怒火中烧,没有细细分析,他座回位子说道:“南京城中已经开始传言,楚王要在回师途中,登顶泰山祭天,继皇帝位,然后领着得胜之师还朝,逼迫陛下退位,篡夺大明江山。”

    听他说完,陈邦彦马上脸色一沉,斩钉截铁的说道:“此事我并不知晓,也不是殿下所为!”

    他顿了下,又抿嘴道,“但我知道是哪些人再做了!”

    如果堵胤锡说的是真的,那肯定就是那群武夫所为,以楚王的性情,绝对不会先在泰山封禅,然后回师南京,逼迫皇帝退位。

    楚王那么爱惜名声,就算是要篡位,也是回到南京之后,让皇帝主动提出禅让,满朝大臣和民间士绅,一起劝进,还不能只劝一次,他至少要推辞三次,再造些祥瑞出来,以示顺天应人,做足了全套功夫后,才会不情愿的登上大位。

    陈邦彦了解王彦,这样直接武力逼迫,是武夫的行为,王彦不会这么做。

    堵胤锡一听他的话,这时他也明白过来,他方才是怒急攻心,听到消息后,就直接赶来文渊阁问罪,并没有细想。

    不只是他,在座的都不笨,一个个脸都沉了下来。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黄袍加身,逼着楚王篡位么?”苏观生脸上愤怒,他是因为看好王彦改革后,明朝的政治斗争方式,才逐渐脱离了唐王,转而支持王彦的改革,欲建立新的制度。

    像他这样的文官有很多,在朝中可以称为建制派,一部分是楚党内的改革派,一部分则是认可议事堂制度和王彦宣传的理念,寻求建制的开名官员。

    这些人和苏观生,他们转而支持王彦的改革,有一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就是王彦主动放弃军权,提出军队国家化,收回藩镇兵权,重设五军都督府的时候。

    这符合文官集团和大明的利益,所以他们开始远离了唐鲁,默许了王彦对唐王、鲁王动手。

    可是现在看来,制度终究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群武人,居然越过他们,想扶王彦登基,这严重损害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也破坏了建制派多年的成果。

    “顺系那帮人!”一旁的严起恒坐着叹了口气,“前些天高一功来找过我,问我是否支持殿下称帝,我觉得殿下收了他们的兵权,重设五军都督府,就是不想武将干预政治,特别还是这种大事,所以并没与高一功说什么,并且警告他们不要轻举妄动。可是如果堵抚台说的是真的,那必然是他们要逼殿下篡位了。”

    王彦虽然一直护着顺系,但是在明朝内部,还是有很多人厌恶顺系,楚派内部也有不少人不愿意与顺系往来。

    严起恒作为文官的一员,自燃是不喜欢武将坏了规矩,并且现在武将只管征战就行,废立大事,岂可让武将操纵。

    其实高一功也找了陈邦彦,陈邦彦的态度与严起恒差不多,这件事应该先看楚王什么意思,楚王一个暗示都没有,他劝高一功不要轻举妄动。

    这些年来,武将还算听话,基本听内阁指挥,所以两位大学士有些没有将顺系放在心上,觉得这些事情,哪轮得到他们操心,所以并未有重视他们的意见,而现在看来,顺系并没听他们的,而且甩开他们,自己谋划了。

    搞清楚情况,几人一阵沉默,但不一会儿,堵胤锡忽然道,“现在已经清楚了,高一功等人想要逼楚王谋反,我们内阁必须尽快统一意见。”

    说着他第一个举起手来,“我先表态,我坚决反对楚王谋反。”

    “我也不支持!”苏观生第二个举手。

    剩下三人,张肯堂见陈邦彦和严起恒都没举手,他便也没举。

    苏观生见此重声道:“岩野!震生!难道你们愿意看到楚王被那群武夫带上谋逆之路吗?”

    陈邦彦叹了口气,“苏阁老还没明白,如果武将不听内阁的,大军要拥立殿下,我们能怎么办?你们忘记安宗皇帝怎么登基的了吗?”

    闻语,苏观生脸色一阵惨白,堵胤锡猛然站起,道:“我要立刻北上去见楚王,只有他能控制军队,他要是篡位,我就撞死在泰山上!”

    几人听了这话,脸色纷纷沉了下来。

    求月票,推荐,订阅,感谢大家的支持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22章 金国君臣的对奏

    大明这边正为如何封赏有功之士而苦恼,国内将掀起一场新的风波时,金国方面也注意到了明朝内部将迎来一场剧烈的人心动荡。

    中原大战失败后,对于满清的灭亡,金国上下以有了准备,可是当明军真的轻松拿下北京的消息传来,金国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他们看来,满清如果退到关外,至少还能牵制明朝几年时间,但是未曾想到,福临居然如此愚蠢,中原大战后不到三月,清国就完蛋了。

    这让豪格对他这个弟弟是相当的失望,这么个废物,居然做了清国的皇帝,真是祖宗的悲哀。

    虽然对清的灭亡,金国上下都大概知道是迟早的事,但来的这么快,金国上下还是紧张起来。

    从国力上而言,金国现在已经被明朝拉开了一大截,而他们又必须独自面对崛起的明朝,金国上下面临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

    此时的金国版图,其实也不小,向西过哈密,至吐鲁番盆地,向南到汉中,秦岭一线,向北过河套,至阴山南麓,向东到潼关、武关、函谷关一带。

    算起来,这比当年西夏国最强盛时,还多了关中、汉中、河套、哈密卫、清海北部也就是北宋曾收复的陇右都护府控制的广大区域。

    金国地盘虽不小,但是人口不到千万,兵力勉强到明朝的三成,且大多不算精锐,岁入只有明朝的两成多左右,实力相差太大。

    这让金国在独自面对明朝时,难免恐惧,要不是因为有潼关、函谷之固,金国有关中之险,占了地利的优势,怕是早已赫赫发抖。

    在中原大战结束的三个多月以来,金国做出了许多应对,特别是在扩军上,下了功夫,在开荒的同时,进行军屯。

    虽然这种军队,就如同明朝的卫所,战力不值一提,但迅速膨胀的人数,还是让金国上下找到了一丝安全感。

    眼下的局势,对于金国而言,最缺的就是时间,他们需要时间开垦更多的良田,冶炼更多精铁,训练足够多的军队,但是清的迅速败亡,让他们觉得时间紧迫起来。

    长安城,孟乔芳、韩朝宣、孔文褾等几位相国,还有紧急召回长安的吴三桂、孙可望都来到内阁议事,确定今后金国的国策和方向。

    川蜀一战后,金国的权利向内阁倾斜,除了每个月两次大朝,在宫殿内举行外,平时议事,都在内阁所在的平治阁内。

    此时在平治阁一楼的议事堂内,几位相国正与吴三桂和孙可望交谈。

    这两人中,吴三桂虽然是一字王,而且兵力众多,但是他这几年只干一件事,就是在汉中屯田,训练军队,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孙可望因为经营河西,特别是金国准备攻灭叶尔羌,反而成为了众人中的焦点,几位国相都在向他问话。

    这时几人正说着,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侍卫大声道:“陛下驾到。”

    众人惊觉,一回头只见豪格快步走了进来,他们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豪格走到正堂坐下,然后摆摆手道:“诸卿请坐!”

    几人拱手谢恩,然后按着官位,依次落座。

    豪格等他们落座之后,随即开口说道:“明军攻占了北京,据说沈阳也被明军打下,福临虽逃了出来,但清国其实已经灭亡。眼下朕和大金将独自面对明国,而两国之间确有悬殊,不知各位卿家,对今后局势有何看法,可有什么良策教朕?”

    两旁坐着的几人,低声交头几句后,孟乔芳站起来,行礼道:“回禀陛下,眼下清国虽亡,但我大金以做了诸多应对,新编人马近五万,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训练,打造出新式器械装备大军,依靠潼关函谷关,将明军挡在关东,并没有问题。”

    “时间,关键是时间,这点朕也知道!可是朕怕明军不给我们时间!”豪格皱着眉头,清国一灭,明军最多休整一年,便会对金国动手,他沉默一会儿,忽然又问道:“潼关加固的怎么样呢?”

    金国的细作对明军的情报,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得知明军攻打徐州时,用过一种巨炮,几炮下去,城墙就会垮塌,所以豪格特意让人加宽潼关城墙,防备炮击。

    “陛下,潼关和函谷关的加固工程,刚开始准备,预计明年底才能初步完成!”韩朝宣负责此事,因而他站起来回答。

    金国现在最大的依靠,除了大军就是潼关和函谷关这样的雄关,听说要明年底才能完工,豪格脸顿时沉了下来,“这么慢?”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明朝必定会对金国动手,这么算,工期就太慢了。

    堂上几人,也眉头紧锁起来。

    韩朝宣着这时却行礼道:“陛下,臣以为时间上还是能够来得及的。”

    他这么说,几人不禁都向他看来,而他则继续说道,“陛下,诸公,不知你们是否听说了明国最近的异动?”

    豪格眉头一皱,“卿家是说,王彦有可能废除小皇帝,篡夺皇位之事么?”

    这件事情,金国上下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们见韩朝宣点点头,心中不禁疑惑。

    孔文褾便不解的问道:“韩阁部,若是王彦登基称帝,他在大明便乾坤独断,攻我大金只需一句话而已,恐怕我们的处境更加危险。韩阁部方才之言,是什么意思呢?”

    豪格也疑惑道:“韩卿,你快说说!”

    韩朝宣笑了下,随即说道:“王彦对明国而言,虽有大功,但是明朝国祚延续二百八十余年,小皇帝又无过错。王彦执政不过五载,忠义之士,还大有人在,他们不反王彦,只因王彦以汉相自居,但他若谋逆,欺负南京城内的孤儿寡母,反对者必然大有人在。”

    一个老帝国,死而不僵,就说那汉末成了啥样儿,汉献帝还能整出那么多事,现在明朝的情况,比汉末还是要强些的。

    韩朝宣见豪格点了点头,于是接着说道:“想那曹家篡汉,历经两代,二十五载,司马氏篡魏,历经三代。如果王彦再经营十年,取而代之,才能算水到渠成,然今王彦执政五载而篡明,国内必然不稳,他铲除异己还来不及,哪有心思攻我大金?”

    众人听他之语,不经过沉思,孟乔芳、孔闻漂不禁点了点头,可是孙可望和吴三桂却有些不以为然。

    吴三桂稍微沉默,便开口道:“韩阁部为免太乐观了一些,王彦雄兵在手,这些年来反对他的政敌,基本都被他清除,就算官绅不满又如何?大军在王彦手中,且他威望如日中天,只要他手段够狠,以雷霆之势将不服之人清洗,我看他坐稳明国的皇位不难!”

    以王彦的功绩和实力,他不篡位,吴三桂这个外人都替他着急,要是换做是他,早造反了。

    孙可望显然与吴三桂臭味相同,他也开口道:“韩阁部,我也觉得不能太乐观,反而要加紧做好防御的准备。在我看来,王彦登基之后,如果国内不稳,他极有可能立刻攻打我们,通过战事来转移内部矛盾,而他一旦得胜,就又是一件大功绩。如此他以灭清之功,再加上击败我们的功绩,武功之盛,历史罕有,又有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