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6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避免被明军报复。

    这时他找来一名千夫长,吩咐他告诉族人去收拾,等吴克善一醒,他便劝他一起撤离。城池都打不下,等明军援兵一道,他们就是等死。

    游牧打不赢就跑,能屈能伸,才能活得长久。

    这时他正在帐中收拾自己的东西,一名科尔沁的百夫长来到帐外禀报,“巴善台吉,大汗有请!”

    “大汗醒来呢?”巴善随口问了一句,便出了大帐前往吴克善的汗帐。

    王帐内诸部首领已经先到,众人正在窃窃私语的议论着,巴善走进帐坐在乌贺台吉身边,后者忽然靠过来小声说道:“大汗要我们伏击明军援军,然后继续攻城!”

    巴善听了脸上一善愕然,这个时候伏击明军援军有什么意义,就算伏击成功了,也打不下沈阳呀,这对诸部根本没啥好处,况且明军斥候既然已经到了南城外,也发现了他们,怎么会让人伏击,怕是伏击不成,反而要被援军和城中明军夹击。

    巴善不禁抬头看了吴克善一眼,只见他坐在上位一言不发,脸色阴沉如水,便估计他是被一连串的打击弄得丧失理智了。

    这时吴克善果然提出了要在浑河两岸伏击明军,几个部落首领反对,他根本不听,巴善劝了一句,见吴克善一定要伏击明军,然后击破沈阳给儿子报仇,他便也没再劝了。

    当天晚上,巴善和乌贺便领着族人,同时离开了大营,往北而去,其他几个部落见此,也纷纷撤离,等吴克善得到消息,沈阳城下已经只剩下不到一万五千科尔沁人,眼看这天快亮,吴克善也只能含恨,拔营北撤······

    (求支持正版,要自行车!)

    感谢想听娇喘的500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订阅,推荐。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60章 长久之策

    共治六年二月十日,天刚刚方亮,沈阳城墙上却忽然警钟大作,睡意朦胧的明军士卒,只以为蒙古人突袭,纷纷抄起兵器便冲上城头,但他们却根本没见到蒙古人攻城,反而发现远处的蒙古营地,已经人去营空。

    张家玉同谢迁急忙赶上城来,心中还有些焦急,因为昨日打退蒙古人进攻之后,他们都有些松懈,所以真有点担心蒙古人偷城。

    等来到城墙上,一名百户立刻上前禀报,“抚台,军门,蒙古人好像撤走了。”

    谢迁微微一愣,急步走到城墙边,扶着墙垛向外张望。

    因为沈阳城上没有重炮,所以蒙古人的营寨离城很近,这时原本人头攒动的大营,已经没了一个人影,只剩下一些没制造完成的云梯和抛石机,以及没来得及拆除的帐篷,留在空地上。

    “这怎么回事?”张家玉与几名官员面面相觑,昨天还在攻城,怎么今早忽然就不见人影呢?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同样的疑问,蒙古人就这么撤走呢?

    谢迁皱了下眉头,他心里也总觉这仗还没打完,就这么突然结束,有点儿突兀,不过想到蒙古人的习性,也就不奇怪了。

    当下,他笑了笑,谓张家玉等人道:“我看蒙古人撤军,有两种可能,一是他们损失惨重,见攻城无望,无利可图,所以退军,另一种便是收到了我朝援军的消息,所以仓皇而逃。”

    对于人口稀少的蒙古人来说,他们确实不适合打攻坚战。因为消耗太大,一次死的太多,怕是十多年才能恢复元气,所以他们最好是能打就打,不能打便以骑兵的优势,绕开坚固的堡垒,去攻击明军的薄弱之处。

    只是这次辽河平原上,明军就沈阳这么一个有价值的据点,他们没得选择,只能攻打,但是进攻那么多次不能下,理智些的,应该早就退了。

    张家玉听了不禁点了点头,但是明军也没有大意,谢迁让士卒打开城门,派遣近百人马,分成几队前去查看,追踪蒙古人的踪迹,以确定蒙古人确实撤离。

    到了中午时分,派出去追踪蒙古人的士卒没有回来,但南城外却忽然出现大队的人马,为首几名骑兵奔驰到城下。

    守军早就发现了他们,数百名士卒忙登上城墙,一名副千户探出头来,看见大军打着明旗,顿时急呼道:“你们是哪部人马?”

    到了城门下的骑兵,稳住喷着白气的战马,举起一截竹筒,大声回答:“我部乃忠贞镇虎捷营,奉王中堂、高国公之命,驰援张抚台、谢军门!”

    城上士卒忙坠下竹篮,将竹筒取了上来,这时接到禀报的张家玉、谢迁已经匆匆赶来。

    张家玉拿过竹筒,将里面的文书倒出来,展开查看,确实是北直总督的印信,于是忙一挥手,“开城门,放大军入城!”

    先锋部队进城不久,刘体纯、姜有光、扬彦昌等人便领着主力到来。

    这时谢迁等人才知道是因为援军到了,蒙古人才仓皇撤退。

    其实以蒙古人现在的实力,就算打下了沈阳,也难以站稳脚跟,不过如果每年冬季,蒙古人都入寇一次辽河平原,那明朝填辽的策略,也将无法执行。

    一万五千明军援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城内,张家玉等人亲自迎接,将刘体纯等人迎入城中。

    大军在城内扎营,众人则在巡抚衙门相聚一堂,张家玉先抱拳道:“诸位远道而来,就我沈阳城,实在是心苦了。今晚本抚摆宴,给诸位将军接风,但条件有限,还请几位将军不要嫌弃。”

    “岂敢!”刘体纯拱手道:“我们也没帮上什么忙,一仗未打,蒙古人就跑了。”

    蒙古人虽退,但是有这么个隐患在,辽宁便一日不安。

    明代原来在辽东其实有一条长城,但现在早就费了,蒙古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之后迁民填辽,辽宁的官员也会提心吊胆,就怕幸苦了一年,刚有点成绩,蒙古人又来破坏。

    辽宁虽设一省,但靠自身实力,显然无法对付蒙古人,所以要仰仗北直,甚至是山东、山西的支援。

    张家玉当即笑道:“没有王中堂、高国公发兵,几位将军渡海而来,蒙古人岂会轻易撤退了。”

    说完,他看着刘体纯,忙问道,“刘军门,不知道大军这次在沈阳驻扎多久?”

    这个问题是张家玉担心的问题,他们毕竟不是辽宁的军队,是它省的人马,要是住不久,不解决蒙古的问题,那他们一走,辽宁还会比较危险。

    “张抚台放心,暂时应该不会走,要驻扎一段时间,或许不久之后,还会有其他大军过来。”

    张家玉听他这么说,心中放心了一些,辽宁的官员也都松了口气。

    这时刘体纯忽然想起一事,忙从胸口掏出一封信,交给张家玉道:“这是中堂大人托我带给张抚台的,还请抚台过目。”

    张家玉忙拿过来,取出信纸观看,王夫之的字写得十分好看,很清晰,片刻间他就将上面的内容看完。

    王夫之在信上说,将在二月底开关放百姓出关,让他做好安置的准备,另外为了保证安置百姓的事宜顺利进行,他会说服朝廷,对关外的蒙古进行一次扫荡。

    北直和山西的明军,会主动出关,打击蒙古诸部,将不愿臣服的蒙古给予重创,使得他们至少十年不敢犯边。

    辽宁独在关外,朝廷如果大举攻击蒙古,保证辽宁的安全,那他便能长长松一口气,肩上的重担至少会减少一半。

    毕竟建设难,毁掉建设却很简单,让蒙古这个破坏者安分下来,那他在辽宁的建设就容易太多了。

    他原来以为,辽宁建省后,得不到多少北直的支援,当不想王夫之居然这么上心辽宁的事情。

    这其实得益于王彦对内阁的改革,王夫之想要回到中央拜相,那得有政绩出来,而且不是一般的政绩。

    因为被放到地方的严起恒、顾元镜才四十多岁,不可能安心待在地方,肯定也想回中央,他们不会和王夫之客气,一定拼命攒政绩,另外地方和朝中的后起之秀,也想要拜相,他的竞争压力可以说非常大。

    迁民填辽做好了,就是巩固千里版图的政绩,王夫之自然上心了。

    明朝是个大帝国,从北京到南京,通讯一次差不多要十天半月,与西南的联系就更久了。

    因此中央赋予了地方督抚一定的调兵之权,在北直调兵的同时,王夫之的奏报也到了南京。

    南京,内阁的议事堂内,王彦正与几名阁部看着北直来的揍报。

    前段时间,他已经知道了吴克善在科尔沁称汗的消息,当时便大发雷霆,准备开春之后,收拾吴克善,但没想到他还在定计划,吴克善已经先动手打沈阳了。

    这时王彦看看北直的揍报,又站起来看了一会儿挂在墙上的地图,转身对几位阁部说道:“北直建议开春后,对蒙古发动一次进攻,孤觉得可行,几位阁部有什么意见么?”

    堂内几位阁部商议了一下,陈邦彦起身说道,“监国,臣赞同王中堂的提议,是该打一打,不能让蒙古诸部统一,对北疆形成威胁,再者不将他们打疼,朝廷迁民填辽的计划也无法施行。”

    陈子龙沉吟了一下,道:“监国,臣以为击败蒙古人,易也,但是关键是如何长久的解决北疆的安宁。”

    击败蒙古人容易,但中原王朝要统治蒙古草原,却比较难,因为中原的环境更舒适,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去草原,而去的人少,反而会被胡化。

    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历代中原王朝多次击败北方的游牧,但是因为中原人不习惯北方的气候,草原也不能种地,所以几十年后,往往又会有新的部落崛起,引起新的边患,一直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王彦也陷入了沉思,但堵胤锡却道:“对于这点,臣到是有点想法,一是学宋与辽,开放边市,输出各种中原的物品,特别是向蒙古上层输送书籍等物,珍珠、玛瑙、象牙、玉器这些贵重物品,可以低价卖给他们,消磨他们的意志,另外学本朝之计,帮蒙古人筑城,让他们固定下来,那我朝在要征伐,就容易许多了。”

    堵胤锡说着顿了下,然后接着说道:“不过再这之前,朝廷得先打一仗,将不服的蒙古部落剿灭,才能实行上面的两策。”

    堂内几人听完,议论几句,不禁纷纷点头。这两个办法,一个是靠着先进的文化来入侵,就像历史宋对辽和金做的一样,一个是把游牧固定在一块土地上,有了城池,明军也就好找好打了,当年明朝支持俺答汗与三娘子筑归化城,便保持了明朝与鞑靼边境数十年的和平。

    王彦想了想不禁颔首,然后说道:“堵阁部的方略我看可行,但是除了帮蒙古筑城之外,我们也要自己筑城。李定国最近送来一份揍报,上面建议我朝在爪哇筑堡与荷夷对持,孤看了他所提的堡垒,乃是当年徐阁部推崇的西夷棱堡,当初我朝没钱建造,现在却可以则要害之地,建造几个试一试!”

    草原上的河流和牧场就那么多,王彦是想在重要的河流和牧场中心,建造一些只供军队驻扎的军堡,就像那些西夷一样,打一颗钉子在那里,然后对周遭进行统治,甚至收税。

    (要自行车,求支持正版。)

    感谢书友20171013231105117的500,书友865155045的打赏,求订阅,月票,推荐,宣传。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261章 迁民填辽

    时间到共治六年之后,原来年年大战的共治朝廷,终于从大规模的战事之中解放出来。

    这使得明朝开始有精力规划起国内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内政起来,让战争逐渐沦为次要的地位。

    虽说最近,明军与金军在蒲津关和潼关打了一仗,明军又准备攻击蒙古,南洋的战事也还没有结束,但是这些战斗都只是局部的战斗,并不需要明朝全力应对了。

    南洋那边,荷兰人在马六甲的棱堡被围困四五个月,还在死撑。

    前不久,港内的荷兰战船,基本被明军击沉,陷入绝望的荷兰人才开始寻求谈判,他放了近千明人,但是并不愿意放弃马六甲这座堡垒,可能还需要再围几个月,这群荷兰人才会无条件投降。

    另外再明军水师到达巴达维亚,也遇见了这种棱堡,因为陆师没有过来,水师一时没有办法,便拿下附近的泗水,于此建立简易的港口,并铸造堡垒同荷兰人对持。

    抓哇一地,许多躲入山林的明人,得到消息,纷纷向泗水汇集,近有万人之多,一下就帮助明军站稳了脚跟。

    南洋的战事,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而且明军将荷兰人困在马六甲后,明朝的商船早已重新驶向天竺。

    当然,这存在危险,毕竟天竺南端有荷兰人的据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