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北宋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混在北宋末年- 第2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十一催促着师傅们快点划,近前,从船头一跃而下,燕青紧随其后,也是一漂亮的鱼跃入了水。

    “救命啊……扑”一戴着书生帽的年轻人,急呼一声,一张口猛灌了一口水。

    “闭上嘴,放轻松点”唐十一猛喝一声,一把抄起了该人,反身向自己的大船划去。

    郑忠已领着数名师傅靠在船栏杆旁,垂下了绳索。

    唐十一抓起绳索一头,在书生腰间一缠,冲上面喊了声:“拉上去”,然后又反身去救人了。

    紧接着燕青也救上来一人。

    看还有两人分别抱着一块碎木板在河面上。

    唐十一和燕青边向两人划去,边急问:“还有没有人?”

    “没……没了,就我们……两……两个了……”水中两人啰嗦着道。

    唐十一和燕青同时松了口气,也不那么急了,将最后两人也救到了船上。

    “呕……”被救上的几人呕吐个不停,明显喝了不少河水。

    唐十一和燕青简单的拧了拧衣服上的水,这特么也没准备替换衣服,只能湿着回城里再说了。

    望着渐远的曹家船队,唐十一眸光闪过一丝狠厉,特么北宋就要完蛋,这帮渣渣们还在家里耀武扬威,真是作死。

    “多谢……咳咳……多谢几位小哥冒死相救,陈……陈某没齿不忘……”最先被唐十一救起的年轻人缓过劲,挣扎着爬起来,深施一礼道。

    “是的,多谢各位舍命相救了,我们定当……”其他三人也跟着谢道。

    从对方言谈看,唐十一觉得这四人八成都是书生,却不知最先被自己救起者正是太学院学生领袖陈东,只是本能的客气回道:“各位就不必客气了,你们都没事就好。”

    “好,客气话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敢问小哥居于何处?某等好前去拜谢。”陈东客气道。

    “陈兄客气了,举手之劳而已,就不烦陈兄劳驾了。”唐十一客气道。不觉间也跟着拽起了厮文。直听得一旁的郑忠和燕青一愣一愣的。

    “哈哈,陈东兄,你怎么糊涂了,小哥们的船上写着‘德氏集团’呢,他们肯定是德氏集团的人,是不是啊各位小哥?”一名水喝得少,头脑清醒的太学生率先注意到了船上的大字,哈哈笑道。

    阵东尴尬一笑道:“陈某糊涂了,好,改天我们一定前往德氏集团,向几位恩人再当面致谢。”

    “陈兄,一看你们几位都是读书人,我们兄弟最敬重的就是读书人了,能救你们实在是我们的荣幸啊,感谢的话你们可说了不少了,你们若是再去我们德氏集团道谢,那可真是折煞我们了,你们可不能让我们兄弟为难啊。”唐十一诚心道。

    “哈哈,好,小哥果然豪气干云,敢问几位小哥尊姓大名啊?”阵东哈哈一笑道。

    “不敢,某姓唐名十一,这位是燕青,这位是郑忠。”唐十一客气介绍道。

    “好,原来是唐兄,燕兄和郑兄,失敬失敬”阵东客气道,唐十一,这名字怎么如此耳熟,突然面色一紧,不由问道:“你就是画院上舍上等生唐君,独创‘泼墨技法’和‘明暗技法’的高才?”

    唐十一被对方夸张的惊讶表情搞得有点不好意思,尴尬一笑。

    卧槽,看这小子默认了,可把阵东和其他三人给震惊的啊。

    “久仰久仰,唐兄大名多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得见,不成想,今日竟在这样的场合下相见,哈哈,好,这船撞得好,撞得值。”陈东震惊过后,再次哈哈大笑道。

    “哈哈,好,说实在的,刚才我们这船要不是躲得快,也可能被撞沉了呢。”唐十一看这书生挺豪爽的,也跟着哈哈笑道。

    “话说相约不如偶遇,咱们进城后去一正店坐坐,唐兄和其他几位小哥,你们可千万不能推辞啊。”阵东当即发出邀约道。

    “好,那就请陈兄你们一起去花满楼吧,就是不知你们是不是喜欢那里的菜品?”唐十一看推脱不掉,只好说道。心想这样也好,趁机认识几个文人,以后说不定能帮得上忙。

    “花满楼?好,听说那里很不错,不过我们还都没去过呢,正好咱们一块去尝尝鲜。”阵东直接道。

    几人客气的说说笑笑,很快过了城门,进入内城,船只停在郑桥附近,刚好上岸走上几步就是花满楼。

    唐十一派出一辆马车先送几位太学生回太学院换衣服。

    唐十一和燕青也回梅园换了衣服。

    不一会,阵东等四名太学生匆匆而来。

    唐十一领着燕青、郑忠亲自等在外面相迎。热情的将四人让到中央戏台位置。

    很快,烤肉精炒香锅就上了满满一大桌。

    这阵势,直把四个太学生看得目瞪口呆。

    “好啊,久闻这花满楼菜品新颖独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陈东等人赞不绝口道。

    自己的饭店被夸,唐十一等人感觉脸上挺有面子的,热情的劝人家多吃。

    七人推杯换盏,那吃的是热火朝天,喝的是痛快淋漓。

    随着一杯接一杯的酒水下肚,几人很快熟络起来,自然聊到了撞船的事上。

    “我们正划船游玩,那大船竟直撞而来,真是可恶!”其中一名太学生恨恨道。

    “唐兄的船不也差点被他们撞了吗,显然,他们是有意的!”陈东平静道,只是脸色有些难看。

    “那是曹家的船队,可不是咱们能惹得起的。来,咱们喝酒。”郑忠故意道。

    “主管漕运的曹大人家的?”陈东疑惑道。

    “嗯”郑忠点了点头。

    “真是太嚣张了!”性格耿直的阵东一拳砸在了桌子上。

    “唉,陈兄,咱就自认倒霉吧,那姓曹的是蔡相的人,听说和李总管交情也很深。”一名太学生低声劝道。

    “朗朗乾坤,岂能让这些小人给搞得乌烟瘴气!”明显喝了不少酒的陈东大气凛然道。

    “好,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陈兄,要不咱们明天联络些同窗?”一名太学生不平的问道。

    陈东却摆了摆手道:“眼下最要紧的是‘扩公田’之事,此法一日不除,我大宋将一日无宁啊!”

    听到扩公田,唐十一心里一动,想到前几天太学生向大官请愿的事,不由说道:“这扩公田的危害性实在是太大了,眼下方腊刚平,江南已是民生凋敝,江北若是再因扩公田而激起民变,而在边境却又有虎狼环伺……”

    唐十一说着沉痛的摇了下头。

    陈东和三名太学生闻言,不由面面相觑,实在没想到唐十一能说出如此有见地的话来。

    “好,唐兄看问题果然是一针见血啊,为了大宋的江山,我们就是拼着性命不要,也会再次向大官家请愿,垦求废除扩公田的。至于今天这事,就先让它过去吧。”阵东慷慨道。

    “我们唯陈兄马首是瞻!”另三人也跟着表态道。

    “各位兄台大义,唐某佩服,来,我敬各位一杯。”唐十一举起酒杯道。心想人家太学院都请愿了,咱这画院呢,自己是不是也联络些人,想想还是算了,这画院的院长可是大官家本人啊,再说现在自己还是嫌疑人呢。

    接着,大家又顺着扩公田之事,说起了朝政的黑暗。

    唐十一却听得胆颤心惊,没想到这些太学生言辞如此大胆,竟然敢公然点名道姓的私议朝中重臣的是非,特别将几大贼人批得一无是处。

    卧槽,现在言论不会如此自由吧,难道这些太学生们就不怕自己的言行传出去,会遭到报复打击。

    其实现在大宋对言论开放的自由程度远超人们所想,因为北宋有不杀文官的传统,所以虽然朝廷上官员们内斗倾轧的也很厉害,但一般只打嘴仗。这些太学生们地位也是极高,政府也将其看得跟宝似的。事实上,数年后,正是以陈东为首的数千名太学生,直接请愿诛杀的六贼。可见,这些太学生们不但言行大胆,甚至可以左右当局的意志。

    宴会结束,将四名太学生送走。唐十一犹在震撼不已,这些太学生们对那些国之大贼如此痛恨,并敢指名道姓的斥骂。想着自己一直以来所看到的几乎全是这个帝国的负面形象,今天难得在这些太学生们身上看到了一股正向的正能量。

    (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319章 朝中乱局

    (全本小说网,。)

    三天后,唐十一正在小官庄主持烟花厂与水泥厂正式建成开工仪式,突然传来一大消息,赵大官家下令废除了扩公田的指令,并特别指出,解散西城所,还田于民。

    虽然和自己关系不大,但这个消息还是令在场者兴奋不已。

    唐十一也甚是欣慰,不由将目光投向了西南,不远处正是自己激杀十一名官差之地。看样,自己的冲动之举还是引起了一连串的化学反应,并最终导致了扩公田被废除。想想那十一名官差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唐十一一边关注着杀官差案件的进展情况,偶然得知,此案竟由那个小官庄的邻居刘师傅接手后,也是给惊得不轻,没想到那老者竟会是六扇门的前老大。不过震惊过后,也彻底放下心来,这么长时间没动静,想必这刘老头根本就不想再追究此事。于是就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德氏集团的运作上。

    其实最近大宋高层一直也是暗流涌动,先说蔡京,他因为在早期是坚决支持北伐的代表人物,但自去年起,他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又开始坚决反对联金伐辽。这使得赵大官家认为这蔡太师是年老昏花,不堪大用了。再加上副相王黼在暗中煸风点火,赵佶终于寻了个借口让蔡京回家养老去了。

    不过,蔡京虽然一时回家了。虽然老家伙已年俞七旬,但权力欲望超强的他自然不甘寂寞,还不时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在朝野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

    蔡京下台后,刚刚在去年一年内连升八级,从通义大夫一下子跳到少宰即副宰相的王黼,终于得以扶正,坐上了宰相位。

    话说王黼,此人生于公元1079年,比赵佶大三岁。相比蔡京而言,他和年龄相仿的赵佶更有共同语言。他和蔡京的大公子蔡攸经常陪着赵佶一起演戏说荤段子取乐。其实这家伙原名叫王甫,黼字还是赵佶给起的。此贼生得高大英俊,皮肤很靓,眼睛金黄,一头卷发也散发着淡淡的金色,很象混血儿。

    王黼这厮口才极好,进士出身,文采也是一流,又极善钻营。

    刚开始做官时,他跟吏部尚书何执中的儿子一起共事,很快赢得何执中的好感并得到他的推荐,从而一路升迁。

    后来,他又紧紧追随蔡京并获得蔡京的信任和提拔重用。

    从校书郎到御史中丞,他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

    再后来,他又甩了蔡京,投靠梁师成,与之建立了亲密关系,史说“以父事之”,称梁师成为“恩府先生”。

    这梁师成外表看着一副忠厚老实样,实则奸诈无比,他是赵佶身边的红人,“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

    这梁师成是宦官中的文人,他自言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这厮才学也是一流,在科举考试中曾高中进士第一甲第十一名。

    和梁师成建立亲密的关系后,王黼又瞄向了宰相位,也就是蔡京的位置。

    赵佶之所以重用王黼,并不仅仅因为两人是一对好玩伴,更重要的原因是,王黼自始至终都坚决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个战略构想,而蔡京却对此战略越来越消极。赵佶因此认为蔡京年龄一大把了,也该回家休息去了。

    其实赵佶用王黼,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和蔡京一样,都是搂钱的能手。

    王黼上任后,也深知自己在朝中资历浅,声望不足。于是一上任,就大力推行精简官僚机构、减轻赋税杂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效果相当不错,简直令人刮目相看的感觉。在朝中,这家伙甚至得到了“贤相”的美誉。

    赵佶也对王黼的表现很满意,大加褒奖。并赐给王黼一座豪华的住宅,坐落在京城的黄金位置,西城汴河北岸,这里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而且王黼家中一应用品,全部由开封府用公款来置办。

    但是就在王黼乔迁新居这一天,方腊在江南闹起来的消息传来。

    接下来事情都知道了,但在童贯南下之机,这王黼却在背地里给了童贯一刀子。

    王黼向赵佶提议说,童宣抚现在正率军全力灭贼,如此关键时刻,不能让枢密院那些杂事分散了他的精力啊。

    赵佶想了想直接点头同意。

    王黼借机提议由郑居中领枢密院,也得到了赵佶的同意。

    王黼此举的真正目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