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有天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有天庭- 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五三六章 曹操的自白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曹操曾经写过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他在里面说:

    我一开始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只想当个郡守,后来也只想征西将军,墓碑上就写一个“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算后来遭遇董卓之难,我也不想多带兵,因为枪打出头年嘛,后来时局变幻,才造就了今天的曹操,不过我现在可以说一句了“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他很直白的就说自己的野心也是一步步大起来的。

    初平三年冬,也就是公元192年,曹操终于时来运转,黄巾军求降,他收编降兵30余万,择精锐编成青州军,就是曹操后来的主力部队。至此,他才算真正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雄伟人生。

    人们谈论曹操,为何世人皆离不开“奸”字?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个男人现在没有钱,不重要;没有权力,也不重要;没有人脉关系,更不重要。所谓的钱、权力、人脉关系这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时移势易。

    只要自己肯努力,总有一天,时间会解决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你自己是否有一飞冲天之志,是否有一飞冲天之才,又是否能顶住所有的人压力、等到你一飞冲天之时?

    而曹操,则成于斯者毁于斯。一提起曹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奸贼”、“奸雄”二词。说他是国贼也好、雄主也罢,总之离不开一个“奸”字。有人盛赞其文治武功,有人大骂其祖宗十八代。

    事实上,天下何人不骂人,天下何人又不被人骂呢?指指点点、骂来骂去,有一个事实终究无法改变:

    曹操的确在乱世之中,建立了一番霸业,被他打败的所谓的正人君子不计其数。

    至于说他的“奸”,那就更没有什么了。你所表现出来的,在敌方阵营里叫做“奸”,在己方阵营里就是“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一言以蔽之,是奸猾无比,还是神机妙算,不过是立场问题!

    首先一点,毫无疑问,曹操是一个英雄。什么是英雄呢?按照他自己说的标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那么他做到了吗?当然做到了。

    曹操一生,讨董卓、迎献帝、亡吕布、灭袁术、败袁绍、征韩马、平北疆,天下豪杰,十灭其八,唯江东孙权与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是时天下大乱,不出百里,各种名目的将军诸侯扑面而来。如果没有曹操,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其次,曹操是一个不幸中之大幸之人。生于乱世,是为不幸,但他最终能变乱为治,乃不幸中之大幸。变乱为治,实际上有两条路径:安天下和取天下。

    安天下者,不易旗帜;取天下者,改弦易帜。安天下也好,取天下也罢,最终都取决于时势。如果不顾时势,一味要求安天下,那么中国岂不是只有一位开国皇帝、一个朝代、一本史书了吗?

    东汉末年,天下土崩瓦解,九州民心思变,各路豪强并起。可是天道人心不会随着你是不是正统王朝而走,而是跟着老百姓的切实需求走。

    讲白了,谁能给老百姓一碗饭吃,谁能让他生活的更好更有尊严,他就跟着谁走。因为这不单单是一碗饭,这碗饭里,还有一份希望,一份憧憬,一份太平。

    曹操也是一个极其善于识别机会、把握机会的人。每个人都知道天下大乱,机会等于摆在了所有人面前。可有人认为它不是机会,是不幸、是无奈、是无助,即便看出是个机会,也都在争官争饷争城池和地盘。

    传国玉玺、一块石头,况且所有人都争来争去,怎么一个活生生的皇帝,就没人看出他的价值呢?反倒认为是秋风中的落叶和累赘?

    等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变成了挟天子以攻诸侯,其它所有人都输掉了政治上的优势。皇帝不抓在手里,你就是逆匪、就是乱兵,就是在抗拒天下一统。

    有人说曹操是一个非常残暴不仁的家伙。那么请问,他在执政期间对谁残暴?逼迫献帝、杀害国舅、诛灭皇族、以下犯上,这些还不算是残暴不仁?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他眼下或者以后的政敌,对待政敌的仁慈毫无疑问就是对待自己的残忍。连历史上著名的开国功臣都逃不过被诛灭的下场,更何况是卷入政治斗争当中的人呢?

    曹操执政时有对百姓残暴过吗?出征期间,践踏良田都要割发代首!有人说这是作秀,不足论道。那么曹操做这事儿就是作秀,刘备做这事儿就是仁义爱民了?

    什么判断标准呢?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全力北伐,耗尽了西川的民力物资,最后失败身亡,那他又是什么呢?

    “捉放曹”的故事大抵是耳熟能详,它所描述的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逃亡,途经中牟县,为县令陈宫所擒获,陈宫有感于曹操为国为民的勇气和胆量,决定私自释放曹操并弃官跟随曹操举事。

    然而,在与曹操同行时,曹操因多疑而不问青红皂白杀害了吕伯奢一家人,让陈宫对曹操大失所望,也意识到曹操也并非自己心中的明主,最后,陈宫和曹操就此分道扬镳。

    “捉放曹”故事经过小说、评书、戏曲的修改和演绎,逐渐成为对曹操“奸绝”形象的生动描述,尤其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让曹操陷入了后世舆论的旋涡。

    那么,“捉放曹”故事的历史原型是怎样的?它到底又经过了怎样的艺术加工呢?曹操在这一段故事中又到底是以何种的形象出现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捉放曹”的历史原型。

    这个故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曹操途经中牟县,与陈宫的对手戏。二是曹操和陈宫二人借宿吕伯奢家发生的曹操杀人事件。(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三七章 揭秘:“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对这两件事的记载。《武帝纪》正文记载了曹操出奔京师和途经中牟县的遭遇,即: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而在出奔京师和途径中牟县之间,《魏书》和《世语》补充记载了曹操借宿吕伯奢家的事件。此外,《世语》在这段记载最后,又补充说明了中牟县为何释放曹操的原因——

    “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鉨,因白令释之。”

    但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记载与后世演绎的“捉放曹”故事不同的是:

    第一,二者发生的时间顺序是颠倒的,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正文以及《魏书》和《世语》的注解,曹操先是经过吕伯奢家,后为中牟县亭长所擒获。

    第二,人物设置存在偏差,陈宫并未出现在整个“捉放曹”的故事里。借宿吕伯奢家的仅仅是曹操一人。而擒获曹操的中牟县亭长,历史上并未给出其具体的姓名。

    第三,在曹操借宿吕伯奢家时的杀人情节出现了不同的记载。《魏书》中记载是“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而《世语》则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这里的不同记载就颇有意味,如果按照《魏书》的观点,那么曹操的杀人完全是基于自卫。而《世语》的记载则与后世演绎的“捉放曹”故事内容相符。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两处记载都说明吕伯奢并不在家,曹操并没有连同吕伯奢一起杀害。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看吕伯奢家杀人事件和中牟县遭遇上的联系。能够确定的一点是,曹操出奔是带有逃亡性质的,这在中牟县曹操的遭遇中能够看出。

    然而,吕伯奢家的杀人事件根据不同的记载则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魏书》没有点明曹操是因为惧怕追捕而杀人,而是因为吕伯奢之子想要谋取曹操的财物因而引发了曹操的自卫。

    《世语》则点明了曹操是因为惧怕吕伯奢家人将其送官,因为猜疑而杀害了吕伯奢的家人。

    因此,如果依据《魏书》的记载,那么无论是从时间顺序还是原因,吕伯奢家杀人事件和中牟县遭遇都没有很紧密的逻辑联系。

    而恰恰相反,根据《世语》的记载,吕伯奢杀人事件和中牟县遭遇虽然在时间上和后世演绎的“捉放曹”故事不符,但原因和逃亡惧怕追捕的性质却不谋而合。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曹操那句经典的名言。《世语》有关曹操吕伯奢杀人事件的记载后有引用了孙盛杂记的记载进行补充: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点明曹操猜疑杀人的具体情形,并第一次出现了曹操言语的记载: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对于因猜疑而杀人表现出的是一种逃亡过程中无奈的态度,很有可能是失口而言,而非有意表现自身个性的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捉放曹”的故事中,中牟县遭遇表现的是曹操正面的形象,而吕伯奢家的杀人事件很有可能是曹操出于自卫而发生的事件,且发生在中牟县遭遇之前,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很紧密的联系。

    后世演绎的“捉放曹”和历史原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除了将两个子故事的时间顺序进行了颠倒使其在逻辑上的联系更加紧密。

    更在选取历史材料的时候,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利于曹操道德评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放大而淡化了曹操出奔京师是为声讨董卓的正面形象,并虚构了陈宫的加入以见证曹操性格的多变。

    由此使得一场普通的自卫事件转变为对曹操性格多变的批评,也让“捉放曹”成为了佐证曹操“奸绝”形象的典型故事。

    曹操其实本就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富争议的人物。仁者见山、智者见水,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有道是:“男儿只手带吴钩,何处觅封侯?江山多少帝王业,悠悠,到如今、空中楼阁。挂帆西子芦苇舟,功名值几斗?雄风万里书生气,梦游,莫不如、水调歌头。”

    历史上,曹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更是:“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接下来就是曹操一统三国的事了,原本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

    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向汉中发动进攻。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曹军多次击退刘备军猛烈攻势。(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五三八章 无论英雄与奸雄都是雄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同时,边塞硝烟再起,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夏侯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