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有天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水浒有天庭- 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使者费诗从成都赶到荆州江陵城发布这一喜讯,没想到关羽一听四大上将居然有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经费诗“认真”地说了些君侯您同汉中王犹如一人,计较这些木有意思的废话后,关羽马上假装大感悟,遽即受拜(《费诗传》),从此再也不提黄忠配不配上将的话了。

    很多人因此就认为关羽狂傲,眼中根本没有别人。当刘备准备将黄忠列为上将衔时,连诸葛亮也有不同意见,劝刘备道: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黄忠传》)。

    后来,果然被诸葛亮料中,关羽便说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来。事实上,这句话充满疑点:

    首先,老兵中的老,说的是黄忠老,那么他有多老呢?

    黄忠具体生于哪年,不得而知,死于公元220年。也就是说,刘备进位汉中王,黄忠挂上将衔仅一年后就去世了。

    黄忠死时到底多大?70岁?80岁?我们只能估算了,记得28年前,即192年时,刘表晋升黄忠为中郎将,那时杂号将军还没有泛滥,中郎将还是高级军衔。

    当时刘表手下的,南阳系武将群中,文聘正当年,甘宁太毛躁,黄忠因年龄稍大,且有北伐念头,刘表因担心众将凋零,特意将黄忠同侄子刘磐一起调去长沙雪藏。

    如果黄忠50多岁任中郎将,不合理,40多岁比较符合刘表的心态,因此取理想值,黄忠45岁左右就任中郎将一职比较合理。

    那么黄忠的生卒就为(147……220),斩夏侯渊时为72岁,享年73岁。关羽确实可以说黄忠是一个老不咔嚓了。

    但是问题来了,关羽岁数多大呢?无论按照关羽是公元160年还是161年生(本人倾向为161年)。219年秋,关羽就任前将军时,不是59岁就是60岁,以汉末平均寿命来说,一个60岁的老汉嘲笑74岁的老汉简直就是个笑话。

    何况,黄忠到底是不是比关羽大14岁还很难说,如果黄忠真是72岁斩夏侯渊,这简直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

    第二,老兵中的兵,如果指小兵,那么黄忠的地位是小兵吗?

    黄忠在刘表时代就已经是中郎将了,不是小兵。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在名义上,荆州全境都降了曹,黄忠当即被曹操遥封为裨将军,也不要小瞧了这个裨将军,这是副将的称号,当年关羽“降”曹时,被封的也不过是差不多的偏将军。

    等黄忠、魏延追随刘备平定益州时,黄忠加封为讨虏将军,这个军衔就是杂号将军泛滥时,关东诸侯们普遍使用的军衔,其地位完全类似于贬值前的中郎将。

    当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不过破虏将军,大杀神孙策不过讨逆将军,兖州牧曹操不过奋武将军,关羽坐镇江陵城时,不过遥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此时的张飞也不过是征虏将军。

    而黄忠呢?阵斩曹魏西部军团司令夏侯渊后,威震汉中,刘备加衔黄忠为征西将军,这个征西将军就很有嚼头了,在这个基础上,最后黄忠才位列四大上将之一,还是最后一名,相当于十大元帅末尾之叶帅。

    同样诸葛亮的话“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也与事实有出入。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黄忠的名声和威望根本就不能和关羽、马超比。

    关羽就不说了,马超那是以前的一路诸侯,和刘备一样属于“主公”级别的地位。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上表中,位列劝进群臣11人大名单的首位,而且挂平西将军衔。

    大汉王朝的军衔,太尉成为虚职以后,大将军既是顶级武职更是顶级军衔,两汉时代大将军甚至成为控制朝政的体制。

    下来是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这四个军衔毫无疑问是第一档的四大元帅,位比三公,常设,且排名讲究严格的先后秩序。

    接下来的第二档就是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大上将,位比九卿,不常设。严格来讲,上将的排名也必然是分前后的,顺序是前左右后,而不是前后左右。

    第三档军衔是中郎将,中郎将名声最大的时候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四大中郎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隽、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

    甚至车骑将军直接统领中郎将镇压黄巾军,皇甫嵩更因军功由中郎将直升车骑将军。

    第二时期是前将军董卓进京后,手下著名的五大中郎将:牛辅、董越、段煨、徐荣、胡轸,其中徐荣战绩辉煌。(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六百章 你从不只代表自己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第四档军衔就是校尉,著名的就是灵帝时的中常侍蹇硕领衔,袁绍、曹操为成员的西园八校尉,以及牛辅手下的李傕、郭汜、贾诩等校尉。

    中郎将和校尉就没有名额限制了,如骑都尉吕布投靠董卓后,当即升为中郎将。那么前后左右四大上将名额就是死的了,仅此四名,就是到三国末期,大将军、车骑将军贬值时,前后左右将军的职数也只有四个。

    再则,四大上将的顺序是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如果黄忠没有被选进去,谁能顶黄忠的上将缺儿?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关羽和诸葛话的意思根本不是说黄忠不够上将的格,而是四大上将名额有限,这个名额不应该给黄忠,那么应该给谁?

    我们还是从劝进汉中王上表中的11人大名单来分析: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先主传》)。

    上将的排位顺序在这个11人大名单中就已经初定,马超第一位。正式授衔时,只是将关羽和马超的位置互调了一下,关羽毫无置疑地成为第一上将。

    再将许靖、射援、诸葛亮、赖恭、法正等挂将军衔的文官剔除,发现仅剩李严一人。那么在成都初定时,统兵将领中,取得偏将军和裨将军以上的杂号将军还有谁?

    只有四人,兴业将军李严、讨逆将军吴懿、翊军将军赵云和牙门将魏延。直接投降刘备的李、吴二人的军功和黄忠差距太大;魏延的年龄介于关羽和刘封两代人之间,汉中之战后升任汉中太守、挂镇远将军衔就已经震惊全军了。

    至于剩下的可以圈点的刘封、霍峻、黄权和陈到等人,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军功较低,唯一可以堪比黄忠的就只有赵云了。

    关羽说不与老兵为伍的唯一借口就是:在关羽眼中,这个上将的位置应该给赵云兄弟,黄忠是新人啊,怎么能跟赵云兄弟比?

    论资历,公孙瓒时代,赵云为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将领,公孙瓒和袁绍对抗的时代就投奔了刘备,这个资历仅次于关羽和张飞,比糜竺兄弟的资历还老。

    年龄就更不用说了,公元191年赵云投奔刘备时按20岁左右算的话,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50岁左右了。

    论军功,很多人认为赵云只是刘备的卫队长,没有单独统领部队的战绩,这个也不符合史实。早年刘备兵少将寡,到处被打得乱窜的时代,分兵有关羽,冲杀有张飞,保护刘备的安全确实就靠赵云了。

    刘备在战乱中多次死里逃生,赵云作为护卫将领,其功劳是很显著的。刘表时代的当阳救甘夫人和刘禅,孙刘联盟时代的劫江夺阿斗。

    赤壁大战后,刘备南征四郡,赵云独立统兵攻占桂阳郡,任桂阳太守。刘备进攻益州受阻时,赵云和张飞统兵随诸葛进川,也是一路打到成都城下的。军衔也由牙门将、偏将军,到取成都后的翊军将军。

    论谋略,刘备军团博望县大胜夏侯惇时,赵云处理俘虏夏侯兰很得体;赤壁大战后南取桂阳郡时,赵云坚决拒绝桂阳太守漏洞百出的美人计;

    孙权骗已经嫁给刘备的孙小妹回江东时,企图拐走小刘禅,也被赵云在危机时刻识破;最后劝刘备不要发动夷陵之战的理智分析更是头脑清醒。

    因此,在关羽的眼中,不给赵云上将衔简直天理不容。何况黄忠得一个征西将军衔也豪不委屈。所以,当关羽听说四大上将居然没有赵云时,那句牢骚话真是脱口而出,再当费诗说君侯和刘备一体时,关羽只好闭嘴了,因为这个决定是刘备做出的。

    在正式授衔时,刘备将马超的上将顺序调整到关羽之后,估计是蜀汉集团内部各派系都没有异议的。尽管马超是主公级别的人物,但是马超来投的时候几乎是单枪匹马,只有马岱相随,而没有部队,势必只能成为象征性的力量。

    这是政治原因,后来者不能居上,马超不能成为第一上将。关羽和张飞是嫡系势力,如果将赵云也列入上将衔,那么荆州派系的武将就没有一个人入选了,这个是不符合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

    南阳帮武将必须有一个入选,够格的只有黄忠和李严,两人一比较,黄忠必选。至于和孙策一样挂讨逆将军衔的吴懿,由于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那么两汉外戚干政的惨痛教训是不可能让并没有什么突出军功的吴懿这么快就冲上顶级军衔的。

    可以说,刘备决定的四大上将人选是最符合实际的理想安排。但是问题出来了,诸葛为什么也反对将黄忠列入四大上将之列?

    第一当属历史的巧合。诸葛在他的荆州岁月里都在忙什么?忙着思考历史,忙着考察地理。在他那智慧的头颅里回荡的都是两汉开国帝王刘邦和刘秀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被杀,相信诸葛是很清楚的。我们发现一个神奇的历史巧合,光武帝的两大班底是南阳帮和河北帮,云台二十八将,南阳帮甚至占了一半。

    而刘备的两大班底也正是南阳帮和涿郡帮,不同的是,刘秀起家在南阳,刘备起家在涿郡。为了避免再发生舂陵军和绿林军之间的悲剧,为了避免再发生真定王刘杨“叛乱”的笑话,诸葛觉得夯实涿郡帮(关羽张飞赵云简雍)作为集团中流砥柱,才是成都初定时符合稳定需要的人事安排。

    赵云的个人能力和稳重的性格尤其令诸葛欣赏,也就是说诸葛也认为第四上将应该授衔给赵云。(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手机阅读,m。taiuu。com

 第六零一章 猛将兄跟了我吧

    (全本小说网,WWW。TAIUU。COM)

    更神奇的发现是,劝进汉中王的11人大名单里居然没有安汉将军糜竺,糜竺代表着徐州帮,且他的排名一直紧随诸葛之后,“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见《糜竺传》。

    另外还有一个元老也没有出现在这个11人大名单中,即在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加入集团的豫州人刘琰(豫州名士陈群将刘备始乱终弃),此人在诸葛时代成为车骑将军,高挂县侯爵位。

    因此可见,糜竺和刘琰的弱化,在诸葛的眼中代表着豫州帮和徐州帮必须排在涿郡帮和南阳帮之后。

    再则,刘封和南阳系武将都是谨小慎微的诸葛心中的噩梦。刘表时代,南阳帮甘宁的表演让大家目瞪口呆;魏延在进军成都的路上表现怎么样,史料不明,但霸气外露是肯定的。

    锋芒毕露的小字辈刘封敢欺负大气侧露的东州帮武将孟达(魏文帝善孟达之姿才容观《刘封传》),尽管刘封还不是南阳帮的。

    诸葛出山以后,蜀汉集团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就逐渐体现出来了。魏延的耿直,刘封的刚猛尤为诸葛所不喜。

    因此诸葛觉得很有必要先打压南阳帮武将们的上升势头,诸葛遂建议刘备先行抑制南阳帮武将黄忠,但说出来的话却走调了,一向喜欢豪爽武人的刘备不以为然。

    或许陈寿也觉得诸葛此举不爽,遂决定将赵云提升,与四大上将五人并传,成为演义中五虎上将的理论来源。

    回说黄忠见义勇为,帮助李陵打发走此方一霸方圃之后,李陵与黄忠相谈甚欢,这时他已经猜到十有八九是黄忠给儿子治病到处求医才来到长沙,但他为了引出此时,明知故问黄忠。

    黄忠一听这话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叹了一口气这才说道:

    “不瞒公子,犬子得了重症,咳嗽连连,有时连血都咳了出来,黄某这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