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水行周- 第1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对之道,就是让庄园“转型”,由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庄园,变成各织造司的原料供应地,若是想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织棉布然后出售以盈利。。。。

    那也得弄到棉种或者棉树,能雇佣到会种棉花、会纺织棉布的人及相应纺机织机才行。

    然而各地织造司及商社,不会让未获得“市场准入”的任何人具备这样的能力。

    蔡长庚和梅林生,正亲眼目睹时代发生剧变,而他们早已站在胜利者的这边,所以,看着那些大难临头而不自知的人们,唏嘘之余就是感慨。

    和天子作对的人,没有好果子吃。

    这一点,他们深信不疑,天子春秋正盛,所以他们的好日子还长得很,而天子又让太子巡视淮西,明摆着让太子亲近大家,所以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

    太子是储君,未来的天子,能给太子留下一个好印象,对于保证自己家业兴旺也是很有好处的。

    对于蔡长庚、梅林生等淮西新坞堡主来说,只有紧随天子的脚步,才能保得子孙后代富贵,所以,只要天子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像当年那样,毫不犹豫冲锋在前。

    敢和天子作对的人,必须没有好下场!

 第一百一十四章 反应

    春雨绵绵,淮水上,一支船队顺流而下,向着前方河道南岸的期思港前进,船队之中,一艘大船上,随意披着外衣的蒋松倚窗而坐,看着窗外滔滔流水,他忽然想起了当年的一幕。全本小说网;HTTPS://щWW。TAiUU.COm;

    那天,他乘船在这段河面上,亲手用铁叉叉死了自己的族侄蒋会,当时蒋会身中铁叉,鲜血染红水面,那一幕,蒋松记忆犹新。

    而蒋会这支蒋家主支随后彻底覆灭,蒋氏坞堡换了新主人,那就是蒋松。

    他,投靠了当时的西阳王麾下官军,和逆贼尉迟氏的伪朝划清界限,但他的家族,却选择站在逆贼那边,所以流血不可避免。

    蒋松暗地里串通了几个族人,引得官军攻破坞堡,蒋氏一族伤亡惨重,而他因为这些行为,被许多人暗地里咒骂为卑鄙小人。

    名声差,蒋松不在乎,他觉得只要站对边,名声差无所谓,汉时的陈平据说“盗嫂欺金”,也不妨碍汉高祖重用,所以蒋松不在乎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只要不是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些许名声受损没什么,只要站对边就行。

    蒋松一直这么认为,所以当年战功赫赫的西阳王挥师进攻淮西时,他率先反应过来,不顾一切投向对方阵营,这一选择,现在让所有看不起他的人无话可说。

    当年的西阳王,如今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而当年被骂做卑鄙小人的蒋松,如今是期思地界有名的“蒋员外”,财大气粗,人脉深厚,当年旧事,没人再提。

    想起当年,自己不过是家族里一个不受待见的庶出旁支人,再想想现在,自己是一个可以和父母官谈笑风生的“员外”,蒋松只觉快意非常。

    淮西,当年已被彻底清理过一遍,如今各地坞堡主、大户们,全都是天子(当时的西阳王)扶持起来的,大家相互之间往来甚密,又和黄州的豪商、“员外”们关系密切,无形之中,成了“自己人”。

    有着如此深厚的人脉,蒋松变得消息灵通起来,于是他借着河南道织造司成立的春风,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名额,成了织造司“官商合办”水力纺织工场的工场主。

    这几年来,纺织工场财源广进,蒋松由“蒋堡主”成了“蒋东主”,又因为表现出色,积极响应朝廷号召办实业,出钱出人出力,成了纳税大户,于是在去年,如愿以偿成为了“蒋员外”。

    期思是蒋氏的聚居地,族支众多,经商的蒋氏子弟也很多,其中不是没有豪商,但说到“蒋员外”,就只有他蒋松一人。

    想到这里,蒋松开心的笑了。

    以前是他被人欺负,现在他可以欺负别人。

    耳边传来啜泣声,打断了蒋松的思绪,他转头看去,却见榻上蜷缩着的女子,已经坐起身来。

    面带泪痕的女子名为赵孟娘,是他工场里的纺织女工,出身平民,是棉纺好手,容貌姣好,未婚嫁。

    此刻,赵孟娘披头散发,衣衫不整,裙子落在地面,只是用薄被挡着身子,一边啜泣,一边瑟瑟发抖。

    蒋松的目光从对方身上扫过,然后落在榻上银白垫被上的点点落红,对于小娘子的反应很满意,随后笑了笑,起身向女子走去。

    赵孟娘见着刚才强暴自己的蒋员外走过来,吓得不住后退,却退无可退,见着对方越来越近,不由得惊慌失措。

    之前,蒋员外要到外地一处庄园查看棉花种植情况,让擅长棉纺的她随行,赵孟娘觉得奇怪,却不敢不从。

    一路上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今日眼见着就要回到期思,松了口气的赵孟娘却被蒋员外诓到房里,然后对方不顾她的苦苦哀求,为所欲为。

    眼见着方才的一幕又要重演,赵孟娘哭喊着“不要”,蒋松见状不以为意,直接开口:“水浇地五十亩,明德通宝五十贯,这算是聘礼,明日我便派人送到你家。”

    哭声戛然而止,赵孟娘目瞪口呆的看着对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从今天开始,就是我的妾,下了船,就到坞堡住,从今晚开始,服侍我。”

    “啊。。啊。。。”幸福来得太突然,赵孟娘激动得捂住嘴巴,喜极而泣。

    其实她在工场里“做工”,也不是没有想法,自己样貌较好,所以希望被财大气粗的蒋员外看中,到时候做了妾,过上好日子。

    但她知道自己的样貌还没到沉鱼落雁的地步,就怕蒋员外看不上,真要那什么,就只是玩玩而已,到时候破了身子,又做不成妾,想嫁嫁个好人家的话,底气就不足了。

    如今梦想成真的赵孟娘脑子一片空白,被蒋松一把楼在怀中,又不住揉捏着要紧之处,却已经不知道反抗。

    “从明日起,你帮我管着工场,盯着那些纺织工,好不好?”

    蒋松在耳边轻声说着,赵孟娘点点头,面颊泛起红晕:“好。。好。。。”

    搞定。

    蒋松心中松了口气,把工场里最好的棉纺织能手搞定,意味着牢牢控制住了棉纺织技术。

    这几年,织造司大力推动棉纺织业发展,在各地推广棉花的种植,只要再过几年,河南、两淮、江南将会有大量棉布投入市场,麻布从此被挤出市场,棉纺将会取代麻纺。

    而他的纺织工场,已经可以纺织出质量不错的棉布,只是因为棉花产量小,导致棉布产量上不来。

    其他纺织工场亦是如此,所以大家都心急如焚的等,等棉花的种植规模上来,届时只要保持水力纺织机不断开动,就意味着财源滚滚来。

    但问题不是没有,除了棉花的种植规模不够,还有棉纺织工紧缺的问题,而为了防备别家挖墙角,各纺织工场主不惜花重金留住棉纺人才,为此各显神通。

    对于蒋松来说,挖人才是必须的,而留住人才也是很重要的,他决不允许自家工场里的棉纺织人才被人挖走,所以想尽办法许好处。

    而当人才是个女人,又是个面容姣好的未婚女子,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那就是让对方做自己的妾,一举两得。

    当然,为了留住人才,牢牢控制对方,即便这女人长得丑,他也必须捏着鼻子纳了。

    蒋松搂着赵孟娘,渐渐地又有了“反应”,不过如今就快要到期思港,他只能按下欲火。

    为了转移注意力力,他畅想着未来,美好的未来。

    当年,当黄州开始兴起水力纺织作坊时,有人没反应过来;当黄州开始兴起针织作坊时,又有人没反应过来。

    当朝廷在各地设织造司时,同样有人没有反应过来。

    现在,棉纺织业开始初现规模时,居然还有人没反应过来。

    蒋松去过许多地方,发现很多大庄园主、大地主还做着不合时宜的美梦,以为只要有了土地,不断种粮食,种麻纺织成布就能自给自足。

    然而再过几年,这些人若是不破产,真是天理难容啊!

 第一百一十五章 后起之秀

    淮水,一支船队离开钟离城外码头顺流而下,浩浩荡荡航行在河面上,要赶在约定日期结束时抵达扬州广陵,船队中一艘大船上,李慧正在召集随行人员开会。(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

    会议内容,是对淮水两岸棉花种植情况进行总结,作为通商院棉布提举的李慧,开场白很直接:

    “至尊巡视荆襄,接下来就要顺流而下巡视长江,最后抵达广陵,两淮棉业的发展情况汇总报告,届时必然是要御览的。”

    “两淮地区的棉花种植及纺织情况,我们必须整理清楚,必须将实情上报,不得有丝毫隐瞒!”

    “有不足之处,我们不知道,没有指出来,那是能力问题;有不足之处,我们知道,却报喜不报忧,那是态度问题,是要倒大霉的!”

    “报喜不报忧,是官场陋习,然则朝廷要推广棉花种植,需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才好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如果我们报喜不报忧,将来出了偏差,谁都扛不起这个责任!”

    “好了,会议现在开始,按顺序发言!”

    “商而优则仕”的李慧,和父亲李方一样,实现了“狗变人”的蜕变,成了朝廷命官,如今说起话来官威十足,但他本人就是棉业权威,所以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棉花,原名吉贝,一直都被当做观赏植物而种植,故而名字里带“花”。

    棉花花絮(棉絮),实际上可以纺线,然后织成布,即吉贝布,现在叫棉布,而“棉”字,是为此造出来的字。

    棉布的质量很好,为了发展棉纺织业,就得大规模种植棉花,但因为这种植物不像麻那样在中原大规模种植了千年,所以对于棉花的种植,许多人都一头雾水。

    如何育种、选种、施肥、防涝、防旱、防虫,不知道。

    所以需要花时间让农民们熟悉如何种植棉花,这时间可长可短,但再怎么快,数年时间总是必然的。

    于是通商院及各织造司都在组织人手在各地推广棉花种植,两淮地区便是其中之一,棉花的推广种植,相关人员这几年都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各地相互交流,以促进棉花的种植技术发展。

    无数人都在为了那个宏伟的目标而努力,李慧便是其中之一,而那目标,实际上是他和几个同伴提出来的。

    十年前,天子(时为西阳王)率军讨伐岭表,黄州商贾子弟如影随形,李慧就是其中之一,他和许多同伴在传闻中的烟瘴之地岭表交广走了一圈,大开眼界。

    李慧等几个年轻的黄州商贾子弟,经过仔细的实地调查之后,认为吉贝(棉花)纺织业的前景不错,所以面对“那一位”的询问,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集中力量“攻关”,掌握棉花种植、棉布纺织技术,然后以此作为新生的产业,实现前所未有的纺织业突破。

    这一设想,得到了“那一位”的大力支持,而李慧等人,为此奋斗到现在。

    棉花的种植和纺织,在岭表已有一定规模,而琼州上的土著,对于棉花有着成熟的纺织技术,为了拜师学艺,李慧等人可是花费了好大一番功夫,而为了选出适合在中原大规模种植的棉花,他们也花费了不少心血。

    历经多年的努力,李慧等人当初构思的棉花产业,终于在中原有了初步成果,有了一批熟练的棉纺织工人,而棉花的种植面积也在扩大。

    但这还不够,因为若是没有足够的棉花,即便有了足够的纺织工也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而要培养更多的棉纺织工、改进棉纺织机械,也需要一定时间。

    朝廷对发展棉纺织业很重视,不仅在河南、两淮、江南推广棉花种植,还在陇右地区推广,而陇右的气候和江南地区有所不同,对于棉花的种植技术有不同的要求。

    许多问题,都需要棉布提举李慧协调解决,而他当年的几个同伴,同样成了提举,提举们不停在陇右、东南、岭表各地奔波,为了当年的雄心壮志而努力。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对棉纺的信心,一直坚定不移。

    他们判断棉纺将是纺织业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日后必然取代麻纺,而棉布肯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日常纺织品。

    岭表的棉纺织业已经有了规模,出产的棉布在中原供不应求,而东南各地纺织出来的棉布,虽然产量小,却同样被人抢购一空。

    而棉花的用途不仅可以织布,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