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水行周- 第4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心人可以猜得出其中必有蹊跷,宇文温想尽量对飞鸽传书保密,所以信鸽的繁殖地颇受限制。

    要在某地向西阳进行飞鸽传书,先得从西阳带着信鸽过去,信鸽用完之后,还得来西阳拿鸽子,及时性有些差,更别说鸽子在半路上会出各种意外,所以至少要双重备份,一次放飞两只以上。

    这有些麻烦,但勉强堪用,可一旦他转到别处任职,那辛辛苦苦养起来的一群鸽子就作废了,得孵化下一代在新地方成长起来。

    有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不如索性脑洞大开搞个黑科技,来个无线通信?

    搞不出来,免谈,无线通信看起来原理简单,实际上根本他没有那技术水平,不要说无线电话,就是无线电报都弄不出来。

    所以宇文温退而求此次,试图点开“有线电报”的科技树。

    电报,让长距离可靠通信有了可能,即便是有线电报,在这个时代也是一件神器,这可是19世纪才出现的装置,在这个时代就是黑科技。

    古代无论中外,幅员辽阔的帝国再大都有个极限,那就是距离。

    太远的距离,让中央政府的号令不能及时传到边疆,山高皇帝远,封疆大吏自成一统,实际上和独立王国没区别,飞鸽传书也许能用一用,但依旧是杯水车薪。

    如果能解决长距离传递信息的问题,那就可以突破传统的疆域极限。

    现在有了有线电报,那么宇文温就可以开启洪荒之力,走上人生巅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电报想要实用化,首先得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同一条电线上,能否让多点都能接发电报?

    如果只是起止两端之间接发电报,那么实用性就大打折扣,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宇文温是不知道的,所以要不断研究。

    一年?五年?十年?天晓得什么时候研究出来。

    而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架设有线电报的线路需要成本,而维护这条线路的畅通,则需要更大的费用,线路越长,相关费用越高,这不是他以一己之力能承担得起的。

    中央政府需要有线电报,这能有效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作为地方官的宇文温,现在推广电报就是作茧自缚:这和往自己脖子上套绞索没区别。

    没有电报,还可以山高皇帝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了电报,早请示、晚请示,搞不好移防一幢兵马都得请示,想装疯卖傻都没机会,一如被婆婆管着的小媳妇。

    不过呢,万一哪天媳妇熬成婆,那就不一样了!

 第六十五章 约定

    长安,一队气势威严的车驾停在太师府前,一人在左右簇拥下从府里走出,正是隋国天子杨坚,他此次出宫是前来探望病重的太师李穆。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太师李穆已经卧病在床月余,即将油尽灯枯,所以杨坚也算是来见其最后一面,按年纪李穆是他的父辈,也是拥立他为天子最为有力之人。

    正是因为拥立有功,李穆位极人臣,家中子弟一百余人在朝为官,即便是还在襁褓中的婴儿,都受封仪同,一门上下尊贵无比。

    李穆之子李雅,送走了天子后转回寝室,见着面色苍白的父亲,不由得黯然。

    “陛下走了么?”李穆开口问道,气息微弱。

    “父亲,陛下回宫了。”

    “带他过来吧。”

    李雅点点头随后转身离开,片刻后,带着一人走了进来,那人蒙着脸看不清楚真面目,来到李穆榻前随即跪下:“父亲。”

    “我不再是你的父亲,你,也不是我的儿子。”

    “父亲!”

    那人不住的磕头,李雅站在一旁神色黯然,也没劝阻。

    李穆有十几个儿子,长子、次子早亡,还有几个儿子殁于王事,李雅是诸子之中最年长者,而面前这个跪地的,是李穆的不孝子,李荣。

    不久前,李荣为其幼子讨要官职,天子允了,可李穆却发怒了,认为李荣的行为有辱门风,有要挟朝廷之嫌,上表请天子收回成命。

    天子多次居中调解,李穆只是不肯,最后还将李荣逐出家门,父子恩断义绝。

    磕了许多头,李荣的额头淤青,见着弟弟有些发飘,李雅赶紧上前将其扶助,随即看向李穆:“父亲,九郎就要走了,就让他再看父亲一面吧。”

    他语音哽咽,几乎要落泪,李穆躺在榻上侧过脸,静静地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尤其是那个已经被自己逐出家门的李荣。

    “按那日所说,九郎。。。李荣,不在是我李家的人了。”

    “家中子弟,不许再和李荣来往,李荣一家人往后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谁也不许帮他。”

    说到这里,李穆剧烈的咳嗽起来,李雅见状上前帮父亲揉着后背,片刻之后咳嗽稍缓,李穆继续说道:“同样,如果李家日后败落,家破人亡,也和你李荣毫无关系!”

    李荣无言只是泪流满面,事到如今,他只能按着先前的约定,从此和家族分道扬镳,再次给父亲磕了几个头后,蒙上脸跟着李雅离开。

    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让李穆耗尽了大部分精力,留在人世间的光阴,已经不多了。

    他子孙满堂个个富贵,已经没有太多遗憾,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另一种办法,为李氏留下血脉以防万一。

    人生七十七个春秋,李穆经历的事情太多,是非对错已经无所谓,只有让家族的血脉流传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五十多年前,魏国的关陇一带爆发大规模叛乱,朝廷派兵入关中平叛,当中一将名叫宇文泰,时年二十三岁,而时年二十岁的他,为其帐内亲兵。

    李穆及其两名兄弟屡立战功,成为宇文泰的元从,一起走过风风雨雨。

    东西魏大战,邙山之役,乱军之中,李穆急中生智救了中箭坠马的宇文泰,李氏三兄弟的命运,和宇文氏紧紧绑在一起。

    宇文泰病重但儿子年幼,所以宇文泰让亲侄子宇文护辅佐儿子,守护宇文氏的江山,结果此人接连害死两个堂弟,作为宇文泰的元从,李氏兄弟哪里能视若无睹。

    李三郎李远,因为儿子策划推翻宇文护,自己被逼自杀,儿子也几乎被宇文护杀光,杀到最后李二郎李穆愿意用自己一个儿子换命,为弟弟李远留下血脉。

    宇文氏的追随者分成帝党和晋王党内斗,为了保住宇文泰儿子的皇位,李氏兄弟流了太多血,而晋王的党羽中,就有尉迟迥、尉迟纲两兄弟,这让李穆咬牙切齿。

    混账薄居罗,做宇文护的帮凶,你对得起你舅舅么!

    所以大象二年五月,尉迟迥准备在邺城起兵反杨,邀请李穆共同举事时,李穆毫不犹豫把使者抓了送去长安。

    宇文氏的江山,他们已经尽过力,宇文泰的不肖子孙不争气,和他李穆没关系,李家已经为宇文氏流过太多血,不想再折腾。

    杨坚和尉迟迥,李穆绝对不会选择尉迟迥,所以站在了杨坚这边,即便对方后来篡位以隋代周,对于李穆来说也无所谓,李氏一族的前途,才是他考虑的重点。

    子弟上百人为官,满门富贵,他无愧列祖列宗。

    想到这里,全身的力气渐渐散去,李穆觉得身子渐渐发冷,大限将至,无怨无悔,只是对九子李荣有些愧疚,为了保住家族的血脉,只能委屈这个儿子。

    隋国的局面已经稳定下来,按说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李穆觉得子孙们应当能安享富贵,当然若干年之后新天子继位时会如何,已经不关他事。

    本该就此撒手而去,可如今的局势有些微妙,周国已经老实了两年,别人如何想不知,可李穆却总觉得不踏实,他认为肯定有大事发生。

    还能有什么大事,无非是周军倾尽全力进攻罢了,邺城的尉迟迥,年纪比他还大几岁,看来也没几年好活,以李穆对尉迟迥的了解,不难猜出这老对头要奋力一搏。

    隋国应当能熬过去,熬过去后,就轮到杨坚发力了,可万一熬不过去呢?所以李穆要想办法。

    如果隋国仍在,那么李家依旧富贵,被赶出家门的李荣只能艰苦度日,李家没有谁再会认他是自家人,即便穷途末路沿街乞讨也不会有人帮。

    如果周军攻入长安,尉迟迥清算时不会放过“附逆”的李穆子孙,那么李荣一家便有机会在大清洗中活下来,留下一丝血脉。

    这就是乱世之中,家族的生存之道。

    无奈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都要让家族血脉流传下去,哪怕是多面下注,数百年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想到这里再无牵挂,最后一丝意志消散,视线朦胧,四周渐渐变得安静,唯一回荡在耳边的,是那爽朗的笑声:“李显庆,好名字,我是宇文泰,叫我黑獭也行!”

 第六十六章 一叶知秋

    初秋,隋国太师李穆病逝于长安,天子为此罢朝三日,派遣黄门侍郎监护丧事,赐马四匹,粟麦二千斛,布绢一千匹,下葬之日,命百官护送其灵柩到城外,由太常卿以太牢之礼祭奠。(全本小说网,https://。)

    重臣病逝,杨坚有些神伤,当年他以隋代周,李穆给予了很大支持,如今这位国之栋梁离去,让人唏嘘不已。

    但杨坚没神伤多久便忙起来,因为他没空发呆,而根据派往周国的细作传信所报,种种迹象表明,周国最近有些不对劲了。

    还能有什么不对劲,无非是蠢蠢欲动罢了,休息了两年后觉得身强体壮,又要大举进攻,不过不要紧,隋国也已经做好准备。

    这两年他可没有虚度光阴,数年前气焰嚣张的突厥,现在已被杨坚派出去的长孙晟用离间计弄得东西分裂,再无暇南下。

    没有了掣肘,就可以全力应付东面的周国,而周国却被其南面的陈国掣肘,多多少少都要分心,但陈国对于周国来说,不过是疥癞之疾,还有一个问题,才是周国最大的隐患。

    杨坚正值壮年,而邺城的那位尉迟丞相已经垂垂老矣,所以时间在杨坚这边,即便此次周国大举进攻,隋国只要守住就好。

    守得住么?守得住,周军最大的依靠无非是“轰天雷”,这轰天雷用来攻城犀利无比,但招数隋国已经熟悉了,所以也有相应的克制办法。

    隋、周两国交界的各处要地,隋军均布下重兵防守,周军即便是倾巢而出西进,最后也只能是落得顿于坚城之下虚耗粮草的下场。

    周军再被挫败一次,好容易积攒起来的信心和士气,大概就彻底散了,接下来几年会老实很多,而老尉迟大约也要走了。

    接上位置的小尉迟,无论是尉迟顺还是尉迟惇,要想压住宇文亮会很吃力,而宇文亮也不会放过机会,必定趁机扩权。

    尉迟氏和宇文氏的矛盾迟早要爆发,要么是尉迟氏如同东魏的高氏那般取而代之,要么是宇文氏来个强力反扑。

    无论是哪种,周国必定陷入内讧,杨坚就等着这个机会,联合江南的陈国,借机渔翁得利。

    这是杨坚和心腹大臣反复商议了多次的结果,所以他是充满信心,按着议定的方案以防为主,适当出击,一如当年西魏对东魏。

    想到这里,杨坚的思绪转到另一件事情上,那件事情让他有些恼怒。

    隋国建立,新朝自该有新气象,杨坚将周国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改为三省六部制,减免赋税徭役,与民生息,推出许多新政颇得民心。

    国力恢复,百业兴旺,但有一项措施却迟迟不能落实,那就是制定新朝的雅乐正声。

    隋国的乐府,一开始自然是沿袭周国的乐曲,可是用前朝的乐曲,歌颂前朝的功德,这像什么话!

    开皇初年,有大臣上奏说礼乐崩坏其来自久,如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请朝廷依据梁国旧事,考寻古籍。

    按说梁国的雅乐与两汉、魏晋一脉相承,据此修订隋国的雅乐很合适,可杨坚觉得不合适:亡国之音,太不吉利了!

    所以他下令乐官乐工检校乐府,改换声律,要制定出隋国的“雅乐正声”来,但是效果不佳,所以杨坚随后命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等议正乐。

    这一议就是数年,杨坚觉得很郁闷,这几年来乐府用的还是前朝音乐,朝会、宫廷酒宴等重大场合演奏的依旧是周乐,这就是在打他的脸。

    定个雅乐正声迟迟定不下来,莫非乐府里有前朝余孽心怀故国?

    杨坚大怒,正要严办前朝余孽之际,有大臣进谏,陈述了个中缘由,他细细看了几遍,才发现是自己想偏了:要想制定雅乐正声,确实不容易。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掌握了雅乐的晋国乐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