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水行周- 第5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这个问题,王越、李方等人给出了答案,侍女们端着一套套茶具走了进来,每个人面前的案上都放了一套。

    “这是。。。北白的瓷器?不像啊,白若乳汁,这。。。是哪处瓷窑烧出来的瓷器?”

    惊叹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是做买卖的,平日里迎来送往多多少少有些见识,如今的瓷器可以称之为“南青北白”,南方有名的瓷器都是青瓷为多,而北方多是白瓷。

    能烧出白瓷的窑很多,可似乎没见哪里的窑能烧出如此种类的白瓷来,也许有,只是他们没见过。

    “诸位,李某不才,没见过什么世面,但敢向着诸位保证,天下的瓷窑,也许能烧出类似的白瓷,但论起成本,绝不可能有优势!”

    卖关子没意思,李方开始进入下一环节,他请诸位东家对侍女新端进来的一套茶具估价。

    这套茶具白釉为底,上面绘有漂亮花纹,呈现金红色,尤其杯口俱有金线描边,对光看去杯壁居然隐约透明,也不知是用何种工艺烧制而成,看上去十分精美。

    茶具在每个人手上都过了一遍,然后估价很快统计出来,大约是五十贯到六十贯之间,当然这只是粗略估计,实际能卖多少就看各自的口舌功夫了。

    “五十到六十贯,很好,那么大家估计一下,进货价大约会是多少?”

    这很难估计,只能是根据行情和经验来判断,在场众人的估价有高有低,大约是在十五到二十贯之间,而李方给出的答案,是五贯。

    “五贯!这怎么。。。”

    有人惊讶得差点拿不稳手中茶杯,进货价五贯买到五十贯,差价四十五贯,翻了至少九倍的利润,这买卖做起来不发财都不行啊!

    如此出货价的瓷器不是没有,毕竟瓷器的档次有高有低,价格再低的瓷器也有,不过和面前的白瓷比起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五贯还是瓷窑的出货价,其烧制的成本想必还要低,那么到底能低至何种程度?

    许多人心中琢磨着自己若是贩卖这种白瓷,利润能做到多少,虽然瓷器运输起来有些麻烦,很容易破损,但如此利润之下,是值得一试的。

    “诸位请放心,这种白瓷,黄州已经有几个新建的瓷窑能烧制出来,大家都是自己人,当然优先供货,有钱一起赚,瓷器的种类很多,价格么,都好商量。”

    现场气氛再度活跃起来,人人喜上眉梢,这种白瓷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不少人心里都在庆幸:这一趟是来对了!

    “大家议论了这么久,想必口干舌燥,先喝些茶润润喉咙。”

    李方拍拍手,侍女们鱼贯而入,端着小罐和水壶,在每个人案前跪下开始备茶,刚打开瓷罐,便有人惊叹道:“好香啊,这茶加了香料?”

    “非也非也,此茶并未添加任何东西,并且备茶之法不是用煮,诸位稍安勿躁。”

    只见侍女用银勺从瓷罐里舀出些许茶叶,这可不是常见的团茶,而是松散的茶叶,

    茶叶放入茶壶之中,侍女拿起水壶,将其中滚烫的开水缓缓倒入壶中,盖上盖子,片刻之后阵阵清香飘了出来,那香味比先前愈发浓郁,闻起来让人只觉心旷神怡。

    待得温度合适,轻轻抿上一口,香而不涩,那感觉愈发让人沉醉其中。

    “好茶,好茶!李东家是在何处找到的好茶?”

    众人称赞不已,这表情早在李方和王越的意料之中,所以下一环节可以开始了。

    “诸位,不如猜猜,这茶若以两计,售价几许?”

 第二十三章 挑衅

    阳光明媚的上午,西阳王府内暗流涌动,西阳王宇文温此时正与王府长史李纲座谈,一个策划已久的阴谋即将实施。全本小说网;HTTPS://щщщ。m;

    侍女端来茶具和水壶,分别为宇文温和李纲沏茶,这个“沏”,可是新鲜手法。

    这个时代的茶文化还在发展阶段,简而言之是生煮羹饮,所以茶也有别称叫做“茗粥”,而制茶工艺还很初级。

    将采来的鲜叶晒干或烘干,然后压制成茶饼收藏起来,也就是晒青茶饼,是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制茶工艺。

    而茶的做法不是“泡”而是“煎”或者“煮”出来的,煎、煮茶的同时还要放入各种诸如生姜等配料,喝起来的风味那叫一个酸爽。

    不放配料不行,那种毫无处理的树叶味,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适应的。

    而宇文温府里饮茶的方式,和后世别无二致,就是正经的“沏茶”,不会放什么配料,而茶叶的制备也和此时流行的工艺不同,可以称之为“高科技”。

    “先生是北方人,又常年居住于关中,想来对水厄不太适应,不过习惯之后,就知道饮茶的美妙之处了。”

    居心叵测的宇文温,开始挑起话题,李纲确实对饮茶不是习惯,这个时代北方人还是习惯喝酪浆,饮茶被称为“水厄”。

    不过侍女的备茶手法让他有些疑惑,因为李纲来到黄州后也喝过茶,记得都是煎或者煮,如今面前的茶却是“泡”出来的。

    不煮开就喝,会不会肚痛?

    带着这种疑虑,李纲拿起茶杯试着抿了一口,没有预料之中的青叶味,苦涩的味道更是淡了许多,片刻后直觉口中泛起香味。

    “大王,这茶确实不错,与下官平日所饮大为不同。”

    “当然不同,茶叶不同,备茶的方法也不同,自然风味也不同了。”

    “大王在山南七八年,想来已经习惯喝茶了?”

    “那是,寡人前些年去邺城,成日里喝酪浆顿顿吃肉还真有些不适应,多亏了带去的茶解腻,才没有闹出水土不服的笑话来。”

    说到这里,宇文温又拿起茶杯:“请。”

    几轮下来,香茗让李纲赞不绝口,这可不是恭维宇文温,他在山南估计至少要待上一两年,所以再不习惯也得习惯喝茶,而这些“沏”出来的茶确实不错。

    毕竟汉沔以及长江一带的风俗便是如此,李纲觉得若平日里喝的茶都有这种水准,想来也不会被人称为“水厄”。

    “寻常百姓,喝的是街边茶肆三文钱五碗的煮茶,一个大瓮内放入各种茶叶煮上许久随便喝,那不叫品茗而是解渴,寡人的茶,用的是特殊工艺所制,和普通茶叶大不一样。”

    说到这里,宇文温面对自得之色:“一两茶叶,值十贯钱。”

    挑衅,第一回合开始。

    李纲闻言一愣,一两茶叶价值十贯钱,这排场颇为奢侈,他第一反应是要劝谏西阳王莫要如此铺张,不过转念一想,这位极能赚钱,花自己的钱摆场面也无可厚非。

    “大王,此茶如此精贵,下官可不敢多喝了。”

    挑衅失败,宇文温没有泄气,因为还有第二回合。

    “那可不行,此茶得来不易,难得喝上一壶,先生可知这茶是如何得来的?”

    “下官不知,还请大王明示。”

    “嗯,此茶采摘之时有讲究,采茶之人须为处子,于谷雨前五日,凌晨时分冒着春寒入茶园,此时露水尚未干涸,正是采茶的最好时机。。。”

    “采茶女胸前挂一茶袋,采茶时不能用手,而是用嘴将嫩叶一枚枚叼入茶袋,然后茶袋要藏于胸脯之间以体温暖之。。。”

    “还得小跑回茶房,让体温和汗水慢慢渗入茶中,只有这处子气息,才能让泡来的茶有独一无二的香味。”

    如何,有没有一种怒发冲冠想要劝谏的冲动?寡人这可是劳民伤财哎!

    宇文温满怀期待,就等着李纲发飙,然后他就可以反杀,报之前接二连三吃瘪之仇。

    “呃,大王,若这般采茶,恐怕愿意喝的人不会多吧?”

    “啊,世间无奇不有,有人就喜欢这种噱头也未尝可知,不然如何卖高价?”

    第二次挑衅失败,不过不要紧,还有第三回合。

    宇文温抿了一口茶,看似随意的说道:“话说这茶叶可是好东西,大饥之时,饥民可采摘茶叶充饥,保得一家老小性命。”

    李纲闻言疑窦丛生,他可从来没听说过茶叶能充饥,不由得振奋精神问道:“大王所说,典出何故?”

    “不需要查阅书籍,先生可曾赈过灾?”

    “下官惭愧,一直未能担任父母官,未曾赈过灾。”

    “寡人赈过灾,颇有心得,愿与先生分享。”

    “下官洗耳恭听。”

    “灾年,尤其是饥荒,若是组织不利,极易酿成人间惨剧。”宇文温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唉,灾民的模样,那可真是个惨。”

    “易子而食,唉。。。”李纲也叹了口气,饥荒之年的惨状,史书上可是多有记载,只是这四个字,就能让人心如刀绞。

    “如何救灾是个问题,寡人的心得,那就是救灾先得救官!”

    “啊?”李纲没想到宇文温居然会说出这种话来,“大王,救灾就是救民,何来的救灾先救官?”

    宇文温淡淡的说道:“救民先救官!官都活不了,还救什么民?”

    “大王此言谬矣!”李纲惊得目瞪口呆,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此时自己的心情。

    “难道不是么!百姓受灾了,谁去发给他们赈灾粮款?是寡人发,还是先生发?还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嗯?”

    “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寡人去赈灾!不先救官,如何救民!”

    “大王此言荒唐!”

    李纲怒发冲冠,神情激动,顾不得尊卑礼数起身质疑:“此乃谬论!贪官污吏为非作歹,莫非还有理了!”

    挑衅成功,进入《铁齿铜牙宇文温》剧情。

    编剧(借鉴):宇文温。

    大反派:和大人。。。呃,男主角黄州总管宇文温。

    大反派:王府长史李纲。

 第二十四章 结论

    西阳王府,黄州长史郝吴伯登门拜访西阳王,在前院轮值的记室刘文静告知西阳王正与王府长史座谈,郝吴伯便在侧厅稍事等候。(全本小说网,https://。)

    “刘记室在黄州住得惯否?”

    “啊,有劳郝长史挂念,如今已适应了。”

    刘文静正在刻蜡纸,郝吴伯则饶有趣味的看着,这是宇文温最近鼓搞出来的玩意,叫做“油印”,而刘文静案上一侧放着的木箱,就是油印机。

    原理很简单,首先在一块平滑的铁板上放张蜡纸,用铁笔在蜡笔上“写字”,实际就是把蜡纸刻穿,把要写的内容写完之后,可以进行下一步骤。

    在平板上放一张白纸,然后把那张写(刻)好的蜡纸平放在纱网上,用沾有墨汁的木辊在腊纸上滚一下,从而透过蜡纸让墨汁印在纸上,形成字迹。

    这种印刷方式很特别,但也很麻烦,用铁笔写字和用毛笔写字完全不同,就像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般,不熟练的人写(刻)上一日都弄不好。

    州衙里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油印机,郝吴伯试用过,所以大概知道其利弊:所谓利,就是刻好蜡纸之后,能批量印刷出许多相同内容的公文。

    弊,就是和利相反,如果公文数量少的时候,有那时间刻蜡纸,还不如手写来得快,而油印若操作不当,很容易弄得手上、衣袖上到处都是墨迹。

    所以新出现的油印机,只是在黄州小范围使用,不过这东西除了官府使用之外,在州学却得到好评,先生们出题时用这油印机省下不少时间。

    油印还有一个小小的弊端,那就是蜡纸,蜡的价格不算便宜,来源只有蜂蜡和虫蜡,若大规模推广油印的话,蜡纸的消耗少不了,成本是个问题。

    当然这对于郝吴伯来说不算什么,他府里每晚点蜡烛都不在话下,区区蜡纸没什么大不了,但他还是有个疑问:明明用的是蜡纸,为何不叫蜡印叫油印?

    刘文静在蜡纸上写(刻)字,他接触这东西的时间很短,但上手很快,适应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刻)字以后,又熟练掌握了油印技巧。

    沙沙声中,他很快完成了书写,三两下便印出了一张开始检查。

    “刘记室写的是楷体字?隐约有钟元常的神韵。”郝吴伯看了看那张纸上的内容问道。

    “郝长史好眼力,下官自幼临摹钟元常的书法。”

    “用铁笔都能写出如此字迹,好功夫。”郝吴伯真心感到佩服,若换成他来写,怕是写不出毛笔字体的神韵。

    钟元常,即三国曹魏的钟繇,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其书法为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钻研,两人被并称为“钟王”。

    正交谈间,外边脚步声响起,刘文静放下纸张走出去一看,却是王府长史李纲从西阳王书房出来,看样子面色不虞,似乎心情不佳。

    郝吴伯也走出侧厅,和刘文静一起向着李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