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支撑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支撑者- 第7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弘治也是眉头一皱,但随即面色稍缓,沉声道,“白卿,这宁王现在正在南京宗人府受罚,岂能回到江西去搞事?您搞错了吧?”

    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人家南赣巡抚都没有战报前来,你这刑部狗拿耗子多管贤事,这消息确切吗?更何况居然还是贵州那么远,这消息能准确吗?

    白昂面色一正,“陛下,老臣以人头担保,这消息绝对不会有错,还请陛下体查一下,否则,如果出了乱子,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啊!”

    弘治眉头一皱,“白卿此言从何而来?”

    “陛下,这孙燧乃是大明河南行省郑州递运所大使孙新之子,明天顺四年(1460)生。弘治六年(1493)进士,弘治十年,授刑部贵州司主事,此番他乃是从友人费宏处得来消息,那宁王早已经回到了江西,还结交权贵,贿赂朝廷官员,图谋叛逆。自称国王,把自己的指令称‘圣旨’,并把一些江洋大盗招入府中,扩充势力。朱宸濠谋反迹象暴露无遗,但官员惧怕宁王的权势,或者说与他沆瀣一气,均不声张。”

    一提费宏,弘治眉头一皱,目光一凝,这费宏在朝中的声望很高,与朝中大臣们交好甚重,但他为何要通过孙燧上奏呢?这却有些出乎意料。

    费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江西省铅山县福惠乡烈桥人,明朝状元。费宏自幼聪慧好学,13岁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16岁中江西乡试“解元”,成化二十三年春,费宏参加进士考试,中头名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时虚龄方二十岁,为明代最为年轻的状元翰林。这年八月,成化帝去世,参加修纂《宪宗实录》,总裁、副总裁都推重费宏,放手让他负责。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礼部考试的试官、主考官是阁臣、礼部尚书徐溥和汪宗伯,他们信任费宏,试卷的评定、上奏的文章都让费宏草拟,这一次,选拔了不少英才,受到人们的赞扬。费宏虽年轻,但在从政的几年中,参与了大臣主持的政务,显示了他不仅有文才,而且娴于政理,办事练达。弘治九年,为廷试执卷官。不久,调左春坊左赞善。弘治十二年,母亲余安人去世,费宏回乡治丧守孝。

    现在他应该在守孝啊!怎么会有这些消息,还是传给孙燧?

    “陛下,相信费宏现在身处江西,消息来源必然可靠,而且,他必然现在身处险地,无法通过正常途径知会朝廷,故而才辗转到贵州通知了孙燧,还请陛下及时决断!否则,就要出大事了!”白昂有些急了,高声奏道。

    “报,八百里加急!”就在此时,突然,一个声音响起。

    众大臣面色大变,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白昂,这还真是乌鸦嘴啊!一说出事,就来了个八百里加急!

    弘治也是面色一变,投向了殿外。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名御林军急步进来,上前一步跪于地上,奏报,“启禀陛下,八百里加急,江西急变!”

    众大臣们面色骤变,难道真的是宁王?

    “呈上来!”弘治厉声叫道。

    自然有小太监上前将战报呈上。

    弘治展开面前的战报细细观瞧,在大臣们的眼中,他的面色时青时红,怒气上涌,面色瞬间变得铁青。

    啪!弘治将战报重重地拍在了龙案之上。

    “竖子敢尔!”弘治怒意冲天地大叫道。

    众朝臣面面相觑,这是怎么了?即便江西有变也不至于如此吧?!

    弘治稍稍缓和一下情绪,举起战报,冲小太监吩咐道,“念!”

    小太监战战兢兢上前,拿起战报,展开,颤栗着念道,“《讨弘治檄》”

    啊!一瞬间,朝堂之上乱了,居然讨伐弘治陛下?这是何其大胆啊!到底是何人?

    刘健等大臣们面色凝重,他们听出来了,这封战报只怕是宁王所发,不过,内容究竟是什么?居然令弘治帝如此震怒?他们心中稍稍有些底。

    “先祖创立大明,至今已历百年。不意祖宗血脉,宪宗驾崩而断。祐樘竖子,乃民间野种。奸宦张後,抱入宫中。周后视如已出,爱如拱壁。遂使草莽无赖,俨然天皇贵胄。五岁痴儿,立为太子。十七岁恶少,荣登大宝。此君昏庸无道,皇权日益衰朽,朝政日益腐败,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祖制荡然,新法不立。朝廷如市肆,神州苦板荡。时艰如此,祐樘浑然不觉。云南天象迭变,降下灾祸,群臣依旧恬然。一二老臣谏而不听,成群小臣劝则震怒。

    宁王宸濠,乃太祖皇帝正统血脉。现奉太后诏书,起兵讨伐昏君奸佞。大军到处,秋毫无犯;老宜相迎,少当从军。革除弘治,民心所向。上下同心,共建勋业;照彰日月,无愧天地。

    草檄此文,咸使闻之。”

    小太监的声音响彻于大殿之上,大殿中却是一片鸦雀无声。

    很明显,这宁王反了!还是如此的决然!

    居然将旧事重提,拿弘治帝的身世说事,试问弘治帝岂能不震怒无比!

    要知道,想当年,弘治帝其实乃是先帝朱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五年(1469年)见到了朱祐樘的母亲纪妃,直接临幸,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这纪妃居然怀孕了。

    本来,这怀了皇帝的孩子,起码这纪妃马上就会一飞冲天,飞黄腾达了,然而,当时的后宫却处于万贵妃的管辖之下,而这位万贵妃可不是省油的灯,她根本就见不得有人怀了宪宗的孩子,为了她的地位,必须除掉任何有可能威胁她的生命的人事。

    这纪妃深知这一点,自然不敢公开,只能多方隐瞒,深怕万贵妃知晓。当然,在深宫之中,这根本无法隐瞒,还是被万贵妃知晓了,但万贵妃的亲信居然并没有将实情奏报,反而是隐瞒了下来,这就令纪妃与孩子保住了性命。

    然而,随后经过一位叫张敏的宦官关照,救下了这个孩子,当然,最终也无法隐瞒,被万贵妃知晓,张敏也身死宫中,但这个孩子却被保留了下来,但纪妃也随后身死,孩子在宫中处于极度危险之时,但周太后出现了,护住了这个孩子。

    然而,这不是长久之际,毕竟,万贵妃统领后宫,找个机会害死这个孩子可不要太过简单了。就在此时,陆先生出现了,斡旋于众人之间,为弘治帝寻求更多的靠山保镖,最重要的就是历经三朝,手握重权的司礼太监怀恩。

    怀恩,山东行省人,本姓戴,宣德年间,因父亲涉罪抄家,被人逼入宫成为宦官,改名怀恩,最终成为了手握重权的司礼太监。

    正是怀恩在内宫中无数次的陷害当中,护佑了朱祐樘,令得万贵妃的阴谋一次次败露失败。

    当然,这也是成化年间黑幕重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怀恩不得不找出一条出路破除黑幕,而这条出路被陆明远摆在了他的面前,就是朱祐樘。

    于是,他为张敏做证,证实朱祐樘的身份,见证朱祐樘的成长,同时,又一次次地维护朱祐樘,破除朱祐樘身边的阴谋,确保了朱祐樘在宫中的安全。

    内有怀恩,外有陆明远,他们护佑着朱祐樘艰难求存,在无数次的危险当中,在万贵妃的威胁之下好不容易生存了下来,当然,朱祐樘在陆先生、怀恩以及一些势力的帮助之下,渐渐地有了一定的反击之力,逐渐形成了与万贵妃在宫中势均力敌的情势。

    然而,最后一次,朱祐樘的危险来自于一位梁芳。

    梁芳,成化年间宫中御马监太监,他肆意挥霍宫中库藏的钱财,一段时间以后,宪宗去内库视察,发现几朝累积下来的七窖金全部用光了,宪宗居然透露出意思,要让将来的朱祐樘收拾他,也算是窝囊到了极点。

    然而,梁芳却不这样认为,害怕至极,居然前去与万贵妃联合,要害了朱祐樘。

    二人齐心协力之下,朱见深居然下了决心,要废掉朱祐樘。

    怀恩大惊之下,与陆明远同心协力渡过了这段危险。当然,怀恩也没落了好,被发配到了凤阳守灵。

    这下,朱祐樘宫中的最大护佑没了,但好在就在此时,泰山地震,在陆明远运作之下,成化帝认为此事乃是上天对他的警告,令他不敢再有废掉朱祐樘的心思。

    终于,光明来临,朱祐樘熬过了这段最黑暗的日子,继位成为了弘治帝。

    这一段历史令朱祐樘难以面对,而今天这宁王居然以此来攻击于他,无异于将他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翻出来予以践踏,他岂能无动于衷!

 第九百五十五章

    事已至此,白昂也只能轻叹一声,退过一旁,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的预警根本就没用了,还说什么?

    “陛下,此檄文真的是宁王所为吗?”刘健不由得抬头问道。

    “不是那个畜牲还能是谁?!”弘治没好气地应了一声。

    “陛下,当前要事应该由兵部立刻派兵前去剿灭为宜!”李东阳沉声奏道。

    众大臣纷纷附和,一时之间,群情激愤。

    “不,咱们应该落实一下,毕竟,宁王乃是天皇贵胄,不能失误。也许,此乃是贼人们借用的宁王名义,而且,南京宗人府传来的消息乃是宁王正在接受惩罚,此事大有蹊跷啊!”谢迁突然开口了。

    此言一出,众大臣又是一阵嘈杂。

    “陛下!”刘健发话了。

    众人纷纷望向刘健,看他有何话讲!

    包括弘治,也是带着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刘健,希望他能够有新的见地。

    “陛下,其实,要想分辩那叛乱之首是否宁王,很是方便!”刘健淡定道。

    是什么呢?大臣们期待不已。

    “其实,一直以来,宁王都在筹备,相信锦衣卫与东厂应该有其人员名单,只需要看看战报中的叛乱人员就能够看出是否宁王叛乱!”好在,刘健也不是卖关子的人,直言道。

    众大臣一听,言之有理啊!

    不由得,大家皆望向刘健手中的战报。

    “陛下,这撰写檄文之人乃是刘养正,且请锦衣卫指挥使牟大人将此人信息调出来,即可真相大白。”刘健望向了旁边立着的锦衣卫指挥使牟斌。

    众大臣,包括弘治不由得望向了牟斌。

    此时的牟斌自然是应声而上,从怀中取出一张名册,翻到一页,沉声念道,“刘养正原系举人出身,读书知兵,人言有凌云之志,但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之下,投靠了宁王朱宸濠,受到了青睐,延为府中幕僚。”

    此信息一出,众大臣瞬间了然,不由得望了一眼谢迁。

    这下,谢迁尴尬了,自己的异议真是无的放矢!转为沉默不语!谁让他之前为宁王说话了!现在被事实打了脸,他哪里还有脸再说什么啊!

    “看来,这宁王叛乱事实确凿啊!只怕,那南京宗人府中的宁王是假的了!”李东阳道。

    “真是处心积虑啊!”刘健轻叹一声,“不过,为何那李士实也附庸其后呢?”

    李士实?众人一惊。提起这人,他们可是了解的。

    “李士实,字若虚,南昌人,一作丰城(今江西丰城)人。成化二年(一四六六)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出任按察副使提学浙江。弘治五年(1492)十月以右都御史巡抚郧阳。弘治六年十一月召还理南京都察院事。”牟斌又翻一页,念道。

    此人官运并不差,为何要附庸宁王之后呢?这点大家甚是不解。

    而且,大家也是不解,这宁王朱宸濠不过是被弘治训斥几句,责令其回蕃地而已,为何要谋反呢?

    当然,这里面有些明眼人,也知晓事情的始末。

    话说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请来了宁王朱权相助。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号臞仙,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封地为宁国(今内蒙古宁城)。1391年,年仅十三岁的朱权就已经就藩于宁城,这位藩王实力并不亚于朱棣,传说他麾下的朵颜三卫更是骁勇善战。两年后,朱权前往藩地大宁。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当年九月,江阴侯吴高进攻永平,燕王前往营救。吴高退兵,朱棣于是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诈称是因为穷蹙前来求救。

    朱权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朱棣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诉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朱棣居住数日,朱权都诚恳相待,全无防备之心。北平精税部队则埋伏城外,官兵也渐渐入城,暗中勾结三卫部长及诸守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