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光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的光芒-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帝王们当时普遍认为,发生天地灾异,是自己犯了过失,即人主(皇帝)不德,布政不均。所以,这一科常常是在灾异发生之后举行。

    而贤良方正又多与直言极谏相连,这是皇帝求言的一种方式,所以也称作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

    “这终究是一个宽大的范围,这样选官任废,太过于片面了吧?”刘彻疑问道。

    “是非公道自在人心,陛下你太拘泥于严谨了,这样反而会陷于僵持,水至清则无鱼啊!”卫绾皱眉苦笑道。

    刘彻从被立为太子到现在,对官员制度也小有了解,这也是作为太子的必习科目,此时也反应了过来,自己好像是有些钻牛角尖了。

    点了点头,刘彻又道:“额,其实朕是想着重于那些岁科来着。”

    “陛下不妨说说。”

    “举孝廉与举贤良!这两科涉及天下人,又很好地使官员有上升空间,从大臣们混乱的选拔方式,或者说先帝时延续到今日的杂繁吏制出发,这是最好的选择!”刘彻直言道。

    “咦,这两科倒是有过,可一直以来因为对于道家的推崇,此儒家经络不怎么受重视,许久未曾作为主要岁科了,臣觉得百善孝为先,廉洁为官员职守,贤良关于能力,着重是没什么问题的!”

    本以为陛下只是偶有兴致,现在看来却并非如此,卫绾甚至都怀疑刘彻是不是早就想好一切,只等与自己来一番形式上的交流了。

    卫绾的反应不大,但眼力非凡的刘彻焉能看不出来,他只是笑了笑,几乎是在卫绾放下茶杯的同时,拿起了眼前的文书,递给了卫绾。

    “这是朕为举孝廉举贤良这两个岁科所书的诏书,对象有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诸王侯、三公、将军、中二千石、州牧、郡守等,又由于朝廷征求的人才也需广泛,也包括儒生、有道术者,以及平民百姓等。

    此两科被举者皆由朕亲自主持对策,按等第授官,高者更有为九卿!”刘彻见卫绾已经在看了,笑着说道。

    看了一会儿,大概了解大意后,卫绾轻笑道:“无私才能无畏,才敢于犯上,甚至把自己的性命都置之度外,因此先秦就有了文(指文臣)死谏的说法,是文臣(特别是谏官)忠君的最高境界。

    陛下施行这般察举官员之制,甚至百姓皆有机会当上官员,于国于民利处巨大!臣看了之后,并无任何异议!”

    “不,你应该有异议!”

    “哦,这是为何?”

    “这察举之制还缺了重要的一环!”

    卫绾面色开始变得认真,没有着急回答,低头沉吟片刻后,便猜测道:“可是怕官员相互交结,察觉不实?”

    “你答非所问哦!”刘彻调笑道。

    咳嗽一声,卫绾才哑然失笑道:“陛下还是开城公布吧!”

    “缺了监管来与察举相制衡!中央官员朕会亲自挑选,可地方上,朕就有点鞭长莫及了,必须要有克制官员一心为私选拔家族青壮的刑律才是!”刘彻抿嘴道。

    卫绾恍然大悟,“那依陛下性子,该是有计策应对吧?”

    “哈哈哈,朕的路子都被丞相摸清了是么?”

    “咳咳……”

    “既然是为天下人立的制,自然得由天下人自己争取,旦凡有乱选者,民众只需去更高一级,甚至是京城状告便是了,查有实则皆大欢喜,罚处涉事官员与冒选者,查不实则押诽谤者入牢五载并断其一指!”刘彻沉声道。

    这就相当于给了所有人一条上诉之路,同时断绝了诬告的可能,刘彻对此法还是很满意的。

    卫绾一口干掉茶水,又是抚须道:“陛下让纸张几次革新,又创印刷之术,使得纸质越来越好,书籍流通越来越方便,平民百姓也开始用起了纸印书,万民该是不怕目不识丁,以致大家族才子不断而垄了官途!配上此策,妙哉!”

 第二百一十章三公碎碎念

    “丞相有心了,连朕几番三次改进造纸术都知道,这些朕也没在朝堂上说过啊!”刘彻捂脸说道。

    他是不想事事被臣子知道,可现在看来,这似乎成了一种奢念,不该被知道的,该被知道的,很多大臣都心知肚明。

    卫绾很难得地调侃道:“若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这句话不合适吧……”刘彻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咬牙切齿道。

    “这话是陛下教老臣的,老臣并不知其中含义,望陛下息怒!”卫绾也不争辩,直说自己不知情。

    “哼,丞相好解释,朕那没什么好说你的了!”刘彻轻哼道。

    偶尔调皮一下可以,但多了就很难受了,卫绾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商路之上,“太农令已经派人到达旧南越国了,准备筹划从海路通往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丞相你该说南方九郡才是,南越国已经不复存在,就勿须再提及了。”刘彻纠正道。

    这么一个百官之首,把皇帝颁过的重大诏令都忘了,未曾改掉旧观,无疑是不太称职的,当然,这也是刘彻来得很快的一句回击。

    听着刘彻的奚落,卫绾老脸一红,“咱们还是言归正传吧!难道陛下不想听听太农令传过来的讯息?”

    “说吧!”

    点了点头,卫绾微微会心一笑,“毕竟是朝廷办事,太农令小试威严,他们就只能盘着了。”

    “哦?南方九郡之地,那临近海域的商人开始服软了?”刘彻笑道。

    “回陛下的话,的确如此!”

    看来太农令是耍手段了,要不然依照那群势利小人的性子,怎么会心甘情愿让出这块大饼。

    商人终究是逐利的,

    他们也怕横的,人在层檐下,不低头又能如何?等着被削,甚至是抄家?这是皇帝的意思,谁敢说一个不字?

    “这虽然是一条财路,可并没有陛下想得那巨大吧?陛下为何要去争那一份薄利?”卫绾奇怪道。

    还薄利,海上交易怎么可能会这么简单,只不过是没有开发出来而己!

    不过刘彻也不订算与卫绾解释了,只是神秘道:“丞相可延后一段时日,再观后效,朕心中自有度量。”

    “那臣先退下了!”

    “嗯,朕暂时无事,卫丞相你先回去吧。”刘彻应了一声道。

    ……

    大风整整吹了一夜,清晨起来,长安城周围的山峦、沟壑、平原被冬末萧条装点成一派苍茫。远远望去,城西矮山犹如一头奔驰的银象,似乎与单于庭北面的姑衍山遥遥对峙在灰色的云幕之下。

    这已经是改良过的察举制公布天下的第五天了,人们还不知道此诏令含义,未曾重视,但官员内部已然是翻天覆地。

    有守成派对此大加批驳,大量上谏,只不过刘彻置若罔闻,当作废纸扔在一边,也有推新派觉得这让更多人有了出路,大加赞扬,四处散布皇恩浩荡。

    这些都是常态,刘彻才懒得去理会,顺其自然就好,反正该立的威信也有很多,没什么不长眼的官员会四处传播遥言,因为这是找死的做法。

    既然选官的制度有了,那么一直以来负责选官的机枸是那个呢?没错,还是三公九卿中的三公……

    丞相卫绾是个老实人,不会因负担加重而罢工,太尉窦婴是个实在人,也不会因官员风评而推卸,但御史大夫赵绾就不一样了,他此刻是有很多话说的。

    当然,让他直接去见刘彻的话,他有些害怕皇帝会斥责他,所以他好说歹说拉了太尉窦婴与丞相卫绾,说是有要事与几人与陛下相商,就这么把几人骗到了宣室殿。

    他觉得吏治是三公的活,

    一起上,

    拉上盟友,

    分量大概是足够了,

    其实他也很忐忑,毕竟这是为私并不是为公,腰板挺的也不够直了,行君臣礼都有些不太利落。

    三公齐聚的场景,除了上早朝,似乎并不多见,刘彻心里面也是一阵奇怪,不过他没时间想别的,仅仅当做了有官家的事要自己拍板。

    “陛下,臣以为吏治大改有诸多可能异变,陛下当斟酌前行!”赵绾率先说道。

    原来他是怀有了这种念头,丞相卫绾与太尉窦婴吃惊地看了赵绾一眼,心里面已经在为他祈祷了,陛下肯定会不爽……

    果不其然,刘彻不屑一顾道:“御史大夫,这话不该从你嘴里说出来吧!难道你认为朕改的很荒诞?”

    “臣不敢,臣只是觉得举孝廉与举贤良,会与很多政令形成矛盾,进而坏了朝纲。”赵绾低头解释道。

    “难道你作为御史大夫,发现不了先帝以来这吏治的混乱么!还坏朝纲?这只不过是破而后立而已!

    朕就有些怀疑了,你赵绾是不是太过守成,只记得守着祖宗传统,不思图变?”刘彻气道。

    见陷于此种状况,赵绾连忙用眼神示意两人为自己求情。

    卫绾这时候苦笑一声,开口道:“御史大夫只是怕突生变故,属于无心之失,陛下你消消火!”

    “对啊,赵大人也是有心为陛下分忧,是没有大错的,陛下息怒。”窦婴接着说道。

    从这就可以看出皇帝是很难改变心意的了,但赵绾还是有些不死心,盘算着怎么再劝一次。

    当他盘算的时候,刘彻也说话了:“你们两个也不必多说,朕也不是不讲情面不通道理的人,提谏言谁都可以,这一点错都没有,只是听不听或者看不看,全由朕决断而已。”

    刘彻说着还瞧了赵绾一眼,表示自己不想采纳他的建议。

    “陛下,这吏治大改,定会有大量官员任用与谴退,三公之府必定会忙不过来,臣请求延后一段时间再行大改!”虽然对皇帝的暗示心有体会,但赵绾光棍地说道。

    “啧啧啧,这才是赵大人真正的目的吧,你们放心,三公之府忙不过来,朕会调人过去,自然就填补了空缺,到时候你们专门选官让朕试查一番定等弟便可!

    对了,赵大人以后要小心点行事哦,上次朕可说过了,你再犯错,朕可是会替换你的。”刘彻似笑非笑道。

    赵绾突然脊背一凉……

 第二百一十一章找死么?

    这是一家乐坊,客人往来如织,三三两两往坊内走去,片刻后,台下众人便被分作三人一桌,正巴巴地往台上看,而刘彻也是其中一员,只不过他此时抱着一个婴儿,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这是儿子出生后,第一次出未央宫。

    刘彻也有偶有兴致,并未告知卫子夫,要不然依照礼制,卫子夫肯定不会同意他这草率的行为。

    坐在刘彻对面的是韩嫣,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占了一桌,空了一个位置。

    本该再有一个人与刘彻他们同坐的,但都被韩嫣打发走了,他觉得在场的各位,除了自己,没人有资格与皇帝同坐一席……

    乐坊是长安城闹市中新开的,刘彻见这儿热闹,便起了心思进去一观,顺便让儿子接触一下新鲜事物,各样的人群。

    诏令发了也有些时日了,约莫有两个月,选拔官员的事,多多少少也落实了一些,尽管进度不怎么快,但这些事是慢工,等到时间够了,细活自然而然便出来了。

    韩嫣没怎么去过这种闹市中略俗的乐坊,好一阵劝谏刘彻,可刘彻依旧是进来了,他只好跟在身后。

    台下的人等了大约半刻钟的时候,开始喧嚣了起来,刘彻暗自皱眉,但并未出言喝止,仅是用襁褓包住了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因吵闹而不安,这被韩嫣看在眼里。

    收了钱自然得办事,几个乐坊的伙计在拿到韩嫣给的“小费”后,开始走过去对看客们一个个小声提醒,让他们耐心等待。

    给面子的有,不给面子的也有,可给面子的终归是多一些,声音也就慢慢变小了,那些蛮一点的人见场面开始安静,也悻悻地减小了音量,小声细语。

    大约又过了半刻钟,在刘彻擦拭儿子嘴角口水的时候,乐舞终于开始了……

    台上四角挂着吊坠,流光在明彩幕布下转动,分外喜庆,而舞台周围也画满了山水的水墨色,舞女换上衬托身形的衣服,优雅地划动如同水面的台基,恰到好处的光线构就下,婉若仙境一般。

    舞姿倒不是特别高超,也就比一般乐坊好上一点,可冲着这份巧妙装束下,烘托出的心境,刘彻觉得来得还是挺值当的。

    看台下的众人,大多都小有资产,经常出入乐坊赏舞赏乐,与刘彻的体会不差多少,对这家新开的乐坊也开始有了兴趣。

    环境营造的美感,对于只习惯于关心舞姿的众人,是十分新奇的,除了刘彻仅是触动外,其他众人皆是陶醉的模样。

    随着乐舞进入高潮,姗姗来迟的主角终于入场了,这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