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光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汉的光芒- 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匈奴人可以无限制地骚扰,可汉军一直应对,总会疲于应付。

    风风光光过去,边塞总归有承受不了的时候,而这时候,便是灾难的初始。

    小者数千人,大者上万人,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强盗作风显露无疑。

    特别是居住在长城脚下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要不是城内防御工作做的好,波及的范围还会更大。

    在大汉戍边的太守之中,像郝贤这样,几次随卫青出征、以战功而封侯的一郡之长屈指可数,算得上是受刘彻认可的可造之材。

    经历过尸山血海,他从来都不惧怕战争,更不怕上报刑狱等情况,一身清白是没有这种烦恼的。

    上谷百姓身兼耕战,很少有人触犯刑律,惟有租赋,最让他头疼,这个租赋,他一向宽容,如而长久之下,亏空特别多。

    但完不成朝廷的额数,很明显,就要受到处罚……

    “大人说怎么办呢?”长史翻阅完计簿,眉头就皱在了一起。

    什么都好,就是这个最麻烦,打仗的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文官的活就不怎好做了。

    特别是汉朝官员个个文武俱优,大趋势下,压力山大。

    “又是入不敷出啊。”

    “差多少?”

    “将近……四成。”

    “是啊!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哪有时间种地呢?往年还可添一下,今年难了……”

    郝贤站了起来,望着窗外开始凋落的树叶,一脸的惆怅。

    “本官这个太守当的……唉,哪里抵得上京畿的一个县令呢?匈奴人一来就手忙脚乱,想起来真是愧对朝廷,愧对皇上啊!”

    长史道:“咱们先不说这些了,谈谈赋政,现在这个情况,大人总得对朝廷有个交代啊!”

    郝贤点了点头,他很感谢长史,跟了他这么多年,可从来没有怨言,往往有什么施政方面的事,问他总没错。

    “年年难为你,本官……真是没用,哎……内心总觉不安。”

    “大人何出此言,这是下官分内之事,大人这样说就见外了。”

    郝贤还能怎样呢?面对这样的挚友,他不再犹豫了,紧接着问道:“匈奴今年有两次入侵吧?”

    “三月一次,五月一次,虽说规模不大,边塞百姓已不堪其扰了。”

    郝贤掰着指头计算,这两次都在万人以上,也不知道匈奴人打的什么明堂,又有什么用意。

    我军为了御敌,共征集本郡的男丁一万人,以补充兵员损失,使得现有军伍扩充了四屯,凡因戍边而无力耕作的丁户,免征赋税一年。

    这些男丁戍边的花费,置办兵器,训练的费用,这些加在一起,足以弥补赋税的亏空了。

    长史有些担心道:“大人,这样能行么?朝廷还要核计的,倘若发觉虚报,这可是欺君大罪啊!咱们担得起么?”

    郝贤叹了口气道:“如不这样,又有何方法呢?百姓已经够苦了,我们如再来个涸泽而渔,酿成民乱,朝廷追究下来,一样获罪。

    你没看出来咱们这位皇帝虽屡兴战端,可行的都是仁政么?他会理解的。”

    “话虽如此,可……”

    “万一被查出来,凭着你我跟随大将军出生入死,他总不能坐视不理吧?烦劳仁兄按照我们刚才说的,将这计簿重做一遍,等你我重新核计之后,仁兄也该启程去长安了。”

    “唉!”长史接过计簿,就告辞了,暂时只能这么做。

    刚要离去,却见一守城的司马奔跑着进来,说塞上的烽烟传过来了。

    郝贤的心顿时绷紧了:“何时看见的?什么情况??”

    司马喘着气道:“刚才卑职上城巡检,闻到空气呛人,忙朝远处看,原来十里外的山头上烽燧滚滚,想来匈奴人已经越过阴山了。”

    郝贤不禁倒吸一口气,心头一颤,从身后的剑架上拿起宝剑,就出了府门,奔往北门城楼。

    长史也不敢怠慢,只紧紧地追过来了,想随同一探究竟。

    而各部司马看见太守和长史,立即整肃军容,严阵以待。

    每一个城垛口都有一名张弓待发的士卒守着,这让郝贤的心安定了不少。凭借以往的经验,匈奴人起码要在五天后才能到达,他还有时间进一步加固城外的要塞和堡垒。

    他传令城外塞堡驻军,枕戈待旦,严防匈奴军突袭。然后他又转身对长史道:“本官连夜写好奏章,大人后日就启程回长安,将军情奏明朝廷。”

    哦!对了,一定不要忘记去拜访大将军,就说他的信我收到了,知道了么?”

    待他回头俯瞰城外时,眼见城西也硝烟弥漫了,原来通往代郡的烽燧也点着了,战况立时紧急了起来。

    战争,让男人们热血沸腾,也让脚下的土地躁动不安起来。

    十月十五日,夕阳将余晖洒在长安城头的时候,上谷长史一路风尘仆仆,终于赶到了京都。

    一路上,他都在想,他见了卫青该怎么说,怎么解释下来。

    往年每一次进京,郝贤或者长史总是先到大将军府,除了向卫青禀报军情防务外,再就是叙叙旧情。

    但今年不同,毕竟上计中有造假行为,这让长史一想起来心里就有些不踏实,他还是第一次这么干,尽管初衷是好的。

    他在驿馆安顿住下后,简单地用了些膳,就直奔大将军府。

    卫青听到禀报,忙将长史迎到客厅,喝了些热茶,长史先转达了郝贤对卫青的问候。

    接着说道:“郝太守有奏章呈送皇上,还没有来得及送往丞相府。”

    卫青道:“丞相近来有恙,署中诸事都委与御史大夫代理了,好在皇上有旨,中朝有事,可以直接面奏,长史且回驿馆歇息,本官这就带奏章到宣室殿面见皇上。”

    “大将军且慢,下官还有话说。”

 第四百零二章 舅甥齐上阵

    长史随即将行前与郝贤商议好的租赋等事项一一禀告给卫青,也把原由讲得一清二楚。

    “这些年上谷战事频仍,军民疾苦,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匈奴可恨,但郝太守为朝廷保了一年多太平,请大将军在皇上面前奏明情况,希望朝廷能体谅一二。”

    “哦!是这么回事。”

    卫青沉默了好久没有说话,作为大将军,有些东西他也不可以逾越。

    此时,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依照朝廷制度,上计乃丞相职责所辖,中朝直接插手,不合规制,难免有人议论。

    好事者更会散播谣言……

    还有就是,代理丞相署理朝事的李蔡,虽说早年曾经跟随他出征,有过显赫战功,曾经也是一条铁血丹心的汉子。

    可是,在入朝之后,借助中外朝,与御史大夫严助并列,他却变了一个人,热衷于应酬逢迎了。

    同朝奉君,心却相隔了。

    再难回到从前模样……

    当然,卫青也没有绝情到回绝郝贤的要求,在吩咐府令送客的同时,他说了一句话:“倘若遇到机会,本官自会说话的,你先等着。”

    “如此,大将军仁贤,下官代太守谢过大将军了。”

    离开大将军府,长史便不自觉地,有了一种隐隐的担忧。

    回到驿馆,他反复地摩挲手中的计簿,一时没有了睡意……

    他也不知道迎接他的会是什么,而朝廷又是否会计较那些。

    戌时三刻,卫青已穿过北阙,来到未央宫宣室殿门前,踌躇不前,片刻后,他轻声向守候在外的包桑问道:“皇上……他还在批阅奏章么?”

    包桑努了努嘴,低声道:“已经批完了,正和小霍将军在里面谈论兵法呢!小霍将军真聪明!”

    “这……还是烦请公公禀奏,就说卫青有急事上奏。”

    “大将军稍待,咱家这就进去。”

    看着包桑进了宣室殿,卫青便将腰间的宝剑摘下来,准备挂到剑架上。

    只见那上面也放了一把宝剑,不用说,那是霍去病的。

    自从当初见了一面之后,霍去病在刘彻心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只要有空,刘彻就让他待在侍中,闲暇之际,君臣谈论兵法,相语甚欢。

    而多次与卫青交流演习,几次三番打下来之后,让霍去病成熟了许多,他对兵法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结合自己的临阵决断,延伸发散,每每总有“新见”献给皇上。

    相比之下,卫青因为忙于署中公务,很少与皇上如往昔那样没有拘束地交谈了。

    这也是必然的,霍去病还只是个少年,身份合适,自己呢?早已不是个白身了。

    他心头倒没有什么失落,毕竟是自己的外甥,只是羡慕少年人那种生机勃勃的样子。

    想想自己,眼看就要进入而立之年,心中就多了几分焦虑。

    人这一生苦短,时不我待,他已经在内心打定主意,要向皇上请求,亲自统率三军,再次出境与匈奴决战,争取在黄金时期,为大汉朝立下汗马功劳。

    卫青正想着,包桑便出来了,没得说,肯定是刘彻宣他进殿。

    走进宣室殿,就听见刘彻响亮的声音:“卿之所言,乃朕之所虑也,小小年纪就懂这么多,可喜!我军今后就是要深入敌境,寇可往,我亦可往!”

    他看见卫青,就招了招手:“爱卿也快来听听,朝廷如若像霍去病这样的将领多一些,何愁匈奴不灭?”

    “承蒙圣爱,臣不胜感激。”

    当着卫青的面听到皇上的褒扬,霍去病心里既高兴又不安,生怕出了这殿门,舅父会指责自己过分得意。

    除了母亲,也只有卫青与他最亲了,毕竟是朝夕相伴,卫青的不怒自威,有时候也会震摄住霍去病。

    但卫青此时已经没有心思去顾及这些了,他倒是没在状态,心中想的惟有上谷的战事。

    “启奏陛下,上谷太守郝贤有奏章呈送,恭请皇上圣览。”

    刘彻打开奏章,浏览一遍,眼里就掠过异样的光芒,他高声对霍去病道:“拿灯来,朕要看看!”

    来到汉匈形势图前,刘彻的目光由东向西慢慢移动,最后停在河西以外,他回头向卫青问道:“匈奴军此举意图何在?,他们又不安分了?”

    霍去病插话道:“依臣观之,匈奴进犯上谷,不过只是诱兵之计,欲诳我军进入漠北,待陷入漠北之后,便会露出獠牙。”

    刘彻没计较那么多,只是接着问道:“哦?!那依爱卿之见……这一仗该如何打呢?”

    “臣以为匈奴军必在漠北一线设伏,因此我军不可轻进,我军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仍可设伏于冶水两岸,待敌撤退之时,我军乘胜追击,定可大胜。”

    “哦!不错。”刘彻点点头朝卫青问道:“爱卿的意思呢?”

    “臣捕获匈奴单于季父罗姑比后,曾审问过他的当户,据其供词所言,漠北当口,以休屠王和浑邪王为主,更有大小十数个部落。

    他们虽为同族却各自为政,单单只服从于单于,相互之间却也常常结怨,而休屠王与浑邪王也以为,祁连山山高万仞,终年积雪不散,飞鸟犹不能过,何况人呢?”

    “有理,你看,这翻越了祁连山,爱卿以为可以吗?”

    卫青道:“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而上下能否同欲,要在为将者的谋略,只要我军戮力同心,一致对外,胜券在握矣!”

    “爱卿能不能再说得详细些?”刘彻笑了笑道。

    “既然匈奴部落不齐心同攻,所以如若臣此次依据河西之地,必先得攻击分散衰弱之敌,先咬一块肉,各个击破,则敌不堪一击。

    据张骞大人言,河西以外金城、令居一线,以乌山分岭,共有五个部落,皆弹丸之地,我军倘能越过乌山,定能初战大胜,震慑敌酋。

    继而向西北进发,则能力克浑邪王和休屠王之军……大军所过之处,降者存,而抗者诛。”

    在刘彻沉思之际,卫青觉得自己此刻惟一的选择就是抓住机遇,让皇上准许他作为出征大漠的统帅:“皇上,臣愿率领大军,兵出河西,继续北上。”

    几乎就在卫青说话的同时,霍去病也向刘彻请战:“请皇上恩准臣同大将军一齐抗敌!”

 第四百零三章 老迈的公孙弘

    “你掺和什么,还不退下?军机要事,不容许你胡闹!”

    卫青面色一变,皱了皱眉头,不悦地看了一眼外甥。

    可刘彻却是笑了,现在的霍去病,他身上散发的虎虎生气,让他想到了很多,比如当初的自己,唉!天若有情,让人永远这样年轻该多好。

    刘彻摇了摇头,把脑中杂乱的想法淡忘之后,才回头看向卫青。

    “卫爱卿……当年你同朕率军打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