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隋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路隋行- 第3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雍虞闾见杨坚已年过五旬,犹能跨马扬鞭而来,自不敢向之前对待杨谅那么心存傲慢,忙躬身逊谢道:“大隋天子在坐,都蓝身为藩属之国可汗,岂敢对天子不敬,倨坐不恭?都蓝还是站着回圣天子的话吧。”

    “沙钵略、莫何两位可汗相继亡故,朕本欲早来凭吊,奈何南方兵事未尽,一时不得方便,此次北上巡边,必亲至两位可汗陵前致礼,略表故人之谊。到时尚要有劳都蓝可汗替朕引路了。”杨坚也不勉强雍虞闾,任凭他站在面前,絮絮和他拉着家常。

    雍虞闾没想到杨坚才至并州下马,就提出要亲临父亲和叔父陵前吊唁,头脑一热,抱拳向杨坚提出请求道:“圣天子容禀,父汗原死于契丹人的箭下,前此本汗曾向汉王殿下提出请求,要契丹人交出射杀我父的凶手,割下他的头颅祭奠父汗。今既有幸迎接圣天下北巡,就请陛下传旨,命契丹交出凶手,以使晚辈得偿所愿吧。”

    “可汗此言差矣。”杨坚不紧不慢地纠正都蓝道,“据朕所知,沙钵略可汗之死纯系受高句丽王高汤挑唆,率兵东侵所致,与契丹人并无瓜葛。可汗欲为汝父报仇,自当寻此事的始作俑者高汤去。不齐(崔仲方的字),此次朕亲巡北境,可曾传唤高句丽王高汤入关迎驾啊?”

    崔仲方闻言,跨步出列,拱手禀道:“回禀陛下,汉王曾手书招高汤入关迎驾,高汤称病不起,只派了其朝中宰相前来进贡了许多方物,现奉汉王之命,将他就安置在馆驿之中,如陛下传诏,臣这就去传他来晋见。”

    杨坚听说高汤不肯奉招迎驾,微微皱了皱眉头,遂向汉王杨谅吩咐道:“且将高句丽所贡方物尽转赐都蓝可汗吧,算是朕对故人的一点心意吧。”

    雍虞闾听杨坚张口就将父亲沙钵略可汗之死归咎到了高汤身上,且将高句丽进贡给隋朝的许多方物一概转赐给了自己,遂强忍着没和杨坚当庭争执起来,只躬身谢恩道:“谢天子厚赐。然射杀父汗之箭,毕竟发自契丹人之弓,此仇一日不报,父汗便一日不得安息,伏望圣天子明察。”

    杨坚却不再搭他的话茬,微笑着转而问他道:“朕在长安时就听说,你已娶了朕的义女大义公主为妻,她为何今日没来见朕哪。朕此次北巡离京前,还特地请皇后亲自从南陈宫中查获的珍宝中精心选了一架金漆紫檀木的屏风带来做为汝夫妻二人成婚的贺礼呢。”

    雍虞闾只得再次躬身谢杨坚夫妻的赏赐,自然也不便再提起要发兵契丹,为其父沙钵略报仇的事了。

    当晚杨坚就驻跸于晋阳宫中,待与前来迎接诸臣工、外藩可汗,使臣相见、欢饮已毕,杨坚单独将两个儿子——杨广、杨谅留了下来,正色向二人问道:“你们可知,为父此次北巡是为何而来吗?”

    杨谅年幼,加之日间亲眼目睹了父皇笼络东突厥都蓝可汗的前后经过,遂率先答道:“儿臣知父皇实为震摄突厥而来。”

    “阿纵,你主动请求代替阿谅再镇并州,也是这么想的吗?”杨坚对杨谅的回答未置可否,转向杨广问道。

    “阿谅所答自应不差。据儿臣所知,东突厥自莫何可汗继位,其国内军力就日渐恢复,父皇此次北巡,确有威摄突厥之意图。不过,儿臣还以为,父皇似有对高句丽用兵之意,否则日间也不会要雍虞闾去找高汤寻仇了。”杨广补充答道。

    “嗯,除此之外,就没别的了吗?要是你大哥在此,想必不会只想着兵争之事吧。”杨坚有意无意地提了一句远在长安监国的太子杨勇,瞟着杨广问道。

    杨广认真低头想了想,再次抱拳答道:“儿臣回想起前时在广陵统军伐陈之际,曾蒙父皇亲临东都督促粮秣,稳定关东,因此抖胆揣测圣意,此次北巡,可有笼络河北世家豪右之意图?”

    杨谅却因自己尚在并州总管任上,一向并没听说河北世家豪右有背弃朝廷的任何举动,当即质疑杨广道:“二哥言重了吧。河北一带的世家豪右近几年来对朝廷还算忠心,并无离心离德之举动,何劳父皇亲来慰劳、笼络呢?”

    杨坚向杨广投去了赞赏的一撇,用教诲的语气向两个儿子说道:“在朕的五位皇子之中,唯有你二人天资最为聪颖,朕与你母后对你二人寄望也最为深远。因此,为父今日方至并州下马,就特地将你二人留下,询问朕此次北巡的深意。为父且问你二人,若倒退二十年而论,华夏之地该划做几分啊?”

    “三分。北朝两分、南朝一分。”杨谅想都没想,脱口答道。

    “好像,好像应该是四分吧。关东、中原一带原系北魏拓跋氏为求汉化南迁之地,自与河北、燕赵一带有所不同,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杨广沉吟着纠正杨谅道。

    “仅以二十年论,阿谅所说言之成理,二十年前,河北、关东同为北齐之地,自应视为一分,而阿纵方才所说更能从近百年来朝代、风俗之演变出发,将河北、关东分而划之,正说中朕此次北巡的深意,就是欲将关中、关东、河北、江南这本做四分的天下真正归为一统,恢复汉时的疆域。”杨坚双目中闪烁着精光,向两个儿子谆谆教诲道。

    “关中是我朝立朝之本,关东、中原一带秉承汉时遗风最浓,河北胡汉混杂,又为前齐故地,而江南新近才得以讨平。父皇,请恕儿臣直言,如欲将这本做四分之天下归为一统,恐非一日之功吧。”杨广喃喃说道。(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728章 军士入籍和科举取士

    (全本小说网,。)

    非“确如阿纵你所说,将本做四分之天下归于一统,自非一日之功,然也需立即着手去做,方能真正实现之。你们说,然否?”杨坚郑重告诫两个儿子道。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愿替父皇分忧、为朝廷效力,早日实现天下真正一统的宏愿大志。”杨广、杨谅不约而同地挺身站起,齐声答道。

    确如杨坚教诲两个儿子的,他此次北巡,除以武力慑服以东突厥为首的北境各藩邦继续向隋朝称臣献贡这一军事意图之外,就是如他所说,想笼络河北一带的世家豪右、行伍军人真正效忠于大隋,将本做四分的天下凝聚成一统的局面。

    因此,杨坚在北巡期间,带着杨广、杨谅兄弟二人几乎走遍了河北道行台治下的十九座州府,接见了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渤海高氏、封氏在内的数十家世家豪右的代表,向他们了解、征求朝廷欲在伐灭南陈,军事上实现南北统一之后,采取何种举措方能使天下归为一统的良策。

    待杨坚结束了并州之行,携杨谅返回长安之时,他已传命随行的高颖等人开始起草实行新政的诏书了。

    灭陈之后,杨坚欲推行的新政主要有两项:军人入籍和科举取士。

    其中军人入籍是高颖向杨坚建言,首先提出的。起因还在于开皇五年间开始推行的大索貌阅。

    高颖当初向朝廷建言推行大索貌阅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查清核实全国的户口、人数,为下一步拟定田法奠定基础。大索貌阅实施四年以来,虽然清查出了数十万为躲避苛捐杂税自愿依附于世家豪右的新民,也经过推行与之配套的输籍之法使这部分新民无田可种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却仍难以准确核定出全国的人口总数。

    高颖曾在伐陈之役中担任大元帅府长史一职,对行伍之事并不陌生,于伐陈成功后与杨坚君臣二人的一次讨论朝政时曾提出,自汉末两晋以来,凡入行伍之人,不问出自何地何乡,一概编为军户,随军驻扎,不再是朝廷的编民。日积月累,世代繁衍,就在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军户及其家小为主体的数以千计的堡坞。军人们既被取消了籍贯,客观上便成了无地可依的流民,军户们世代不务农耕,但以从军为业,也成了不向朝廷缴纳赋税,不列户口名册的特殊群体。这样于杨坚欲实现真正天下一统的宏愿大志极为不利。

    有鉴于此,高颖向杨坚献策,无分军民人等,一律编以籍贯,推行军人、军户入籍,加强人口、户籍管理,以实现天下之军民人等尽皆在朝廷掌管之下的目标。

    杨坚经过选择到河北一带民间实地调查,决定采纳高颖的这一建言,于开皇十年正式颁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军人、军户入籍,彻底改变了此前三百年来军民分列,军人、军户不入朝廷编民之列的状况,同时也为隋唐两朝府兵制逐步向募兵制的转变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关于科举取士一条,实则倡言于晋王杨广。

    杨广之所以想到向父皇杨坚建言,欲开科举取士,改用考试选拔人才的办法为朝廷征选贤才,最初的起因还在于他随杨坚北巡并州不久,就意外地得知了早在开皇四年间被突厥强掳至关外的江陀子在突厥朝中受到了可贺敦宇文般若的重用,并向莫何可汗建言,在东突厥国内推行屯牧制,大大增强了东突厥的国力、军力,他本人也恢复了本名江上源,被册任为突厥朝中的达官,官居三品。

    杨广清楚地记得,江陀子早在父皇杨坚登极之前就曾有恩于他,并被杨坚带回长安,安置在了自己府中。

    老晋王府中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位出身于北境边关一个普通花匠家的秀才满腹经纶,素有抱国之志,也曾和朝中显贵(后来还做了皇帝)结缘,却一是因其出身于庶族、平民之家,二则因其身有残疾,在长安始终得不到重用,只能以种花度日。

    没想到五、六年前,江陀子被突厥大军强掳至关外,反而成就了他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帮助一度衰落的东突厥重新变得强大了起来。

    从江陀子这件事情之中,杨广内心深切地感受到了强烈地震撼,他能够理解江陀子为何在受到宇文般若的赏识和重用后,无视长年以来自己的故乡屡受突厥铁骑的抢掠这一事实,转而帮助突厥实现重新崛起所怀的心思,那就是受到一个普通士子大多都会怀有的一份施展平生所学,修齐治平的理想所驱使,才使得江陀子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为突厥效力。

    联想到河北、关东,包括才平定不久的江南等地有不计其数的像江陀子这样的寒门士子受限于推行已久的察举制,难以获得施展平生所学,为朝廷效力的机会,杨广遂于杨坚结束北巡、返回长安后不久,上章请求在全国开科举取士,给包括众多寒门士子创造一个凭自己胸中所学得以进身仕途,为朝廷效力的机会。

    然而,杨广的这份奏章却没能如高颖关于推行军人入籍的那道奏章一样,得到杨坚的首肯和采纳,得以很快实施。

    究其原因,固然有杨广在这道奏章中所提科举取士步子迈得太大,始无前例地提出不论出身高下、贵贱,但以几场考试评定高下的做法同当时祟尚门第出身的实情格格不入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杨坚既将全国的兵马交给了次子杨广,便不肯再在文治上采纳他的建言,以避免引发朝野间关于易储的更加激烈的议论和反对声,给朝局造成不必要的动荡。

    所以,杨广的这道奏章在临德殿杨坚的几案上一放就放了长达三年之久,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而杨广本人,也因在命人将这道奏章送回长安后不久,就得到了突厥可贺敦宇文般若题写于杨坚赐与她的那架金漆柴檀木屏风上的一首反诗,不得不将注意力聚焦到了突厥和宇文般若,而无暇顾及到科举取士的事了。(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729章 屏风题诗

    (全本小说网,。)

    出隋高祖杨坚北巡并州,在晋阳宫初见都蓝可汗,便提出要亲往凭吊沙钵略和莫何两可汗,待雍虞闾返回紫河镇将此消息告知宇文般若时,宇文般若着实为此着实紧张了好一阵子。

    她自知这些年来明里暗里做了许多于隋朝不利的事,生怕杨坚驾临紫河镇时会以义父的名义带她返回长安,从此将她软禁起来。

    然而,直至听说杨坚结束此次并州之行,打道回京,也没见他前来紫河镇吊唁,宇文般若在暗自松了一口气的同时,才恍然明白过来:杨坚当着雍虞闾的面儿说要来紫河镇凭吊故人,只不过是笼络他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暗含警告他的意味,并不能当真的。

    在被杨坚强行带回长安,扣做人质的警报解除后,宇文般若内心不由自主地又产生了一丝悲凉之感:近两年来,在她的倾力辅佐下,东突厥的国力、军力都得以恢复,大有再次称霸漠北草原之势,恰在此当口,隋朝不仅兴兵伐灭了南陈,实现了南北统一,而且将她的老对头——晋王杨广重新调回了并州,对东突厥的震慑用意自不待言,照此情形发展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