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工程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工程师- 第5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承恩在那里看了一会士兵跑圈,脸色有些发白,随高立功进入到打靶区。

    巨大的靶场上枪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几千士兵在这里练枪法。

    王承恩站在靶场后面看了一会,说道:“似乎是每个士兵打二十枪?”

    高立功点头说道:“没错,中贵人,我们每个士兵每次打二十枪,两天打一次靶。一个月打三百发训练弹,五个月在靶场上打一千五百枪。在每个士兵上战场之前,我们都保证让士兵的射术练出来,达到十发九中的水平。”

    一千五百次射击?

    王承恩站在那里,愈发觉得虎贲军的士兵杀气腾腾。

    要知道,这枪管是最容易损耗的军资,那一次次打靶打的不是子弹,打的是银子。京营的士兵上战场之前连一百次靶都打不够。

    王承恩冷笑了一声,没有说话。

    高立功看了看王承恩的脸色,抬头说道:“时间差不多了,中贵人,我们去见王爷吧。”

    ####

    李植坐在齐王府大殿的王位上,脸上挂着微笑。

    王承恩再次看到李植时,不得不感慨这个男人的青云平步。

    曾几何时,李植还是王承恩不曾正眼看待的一个参将,在皇极殿受赏武将的最末尾,差一点就要被挤出大殿去。在王承恩大多数的记忆里,他见到李植时候李植还是参将、总兵,或者是个伯爵,还要毕恭毕敬地巴结王承恩。

    然而一转眼,李植已经是齐王,在大明除了天子就数他最大。

    以李植现在的地位,即便是天子亲信王承恩,也不得不在李植面前行跪礼。王承恩走到李植的王座前面,恭恭敬敬地伏地磕了一个头。

    李植抬了抬手示意王承恩免礼,笑道:“王公公别来无恙,此番来天津所为何事?”

    王承恩看了看李植,说道:“倒也没有什么大事。”

    李植笑了笑,问道:“哦?”

    王承恩整理了一下语言。

    他本来想直接质问李植,为何李植身为藩王竟敢干预朝政。

    但是在虎贲军新兵营转了一圈后,王承恩发现自己虽然是天子亲信,却也没有底气质问实力强得无法形容的李植。看到了那十万精锐大兵,王承恩有些蔫了。

    他拱手说道:“王承恩只是来问一句,殿下那封奏章说要废除科举,以公德取士,不知具体何解?”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二十九章 难堪

    李植看了看王承恩,说道:“寡人的意思,奏章里说得很清楚了。”

    顿了顿,李植又说道:“儒教不分是非只论私情,误国颇深。我大明既然要励精图治,自然要废除儒教,以公德治国。”

    王承恩听到李植的话,僵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有心驳斥李植,却又有些不敢。

    最后千言万语在王承恩肚子里划过,只变成一句:“然则圣上若是不愿呢?”

    李植皱眉说道:“天子这些年励精图治,始终以强国富民为本。在这决定大明前途的关键关头,我相信天子不会犹豫徘徊!”

    王承恩苦笑一声,没有说话。

    李植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其实说得很凶。

    李植如今贵为亲王,做事当然有后手。如果天子不愿意废除科举,李植自然有办法让天子同意。只是名义上李植是大明的藩王,实在没有道理强迫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李植话说到这里,就打住不说了。

    王承恩看了看李植的脸色,有些发慌,也不敢再多问。

    他当真怕李植发怒,说出大逆不道的话出来。以如今李植的实力,就是他犯上作乱,天下又有谁能拦住他?

    两人之间各怀心思的对话,匆匆结束了。

    王承恩拱手朝李植一拜,说道:“齐王高义,咱家不敢在天津久留,这便回京去了!”

    李植也不留他,只是淡淡说道:“中贵人慢走。”

    王承恩叹了一口气,又朝李植拜了一礼,缓缓退出了齐王府正殿。

    ####

    崇祯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大明天子朱由检站在乾清宫的香炉前面,打开炉盖拨弄了一会炉子里的炭火,没有说话。

    王承恩拱手说道:“皇爷,那天津的兵威,实在太强。”

    “不夸张地说,那虎贲军的大兵一个打两个京营新军没有问题。那些装备,奴婢当真是头一次见到,头一次见到世间竟有装备那么精锐的兵马。”

    “一个虎贲军大兵,就有步枪、霰弹枪和两把手铳四支枪。不管是远距离射击还是近距离厮杀,完全没有弱点。”

    “而如今在天津,齐王有十万大军。”

    朱由检皱眉看了看香炉里面的香料,问道:“你可问出齐王的后手?”

    现在朱由检最关心的,就是如果自己拖着不废科举李植会怎么操作。

    王承恩脸上一白,摇了摇头。

    “皇爷,在天津的兵营待了一阵后,奴婢就被吓到了。奴婢在齐王面前…在齐王面前实在是不敢问。”

    朱由检愣了愣,琢磨着王承恩的这句话。

    许久,朱由检明白了王承恩的难为之处,忍不住叹了口气。

    王承恩没有完成使命,有些气馁,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东厂太监王德化上前一步,问道:“圣上,如今齐王十万大军驻扎在天津,我们要不要按照齐王的奏章所言,先停了科举。”

    朱由检脸上一沉,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李植一直以来和儒生士绅为敌,处处以公德捍卫者自居,他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试图在大明废除科举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是这个自然而然的举动却和以前所有的事情不一样,让朱由检十分难堪。

    儒教作为大明朝的政治基础,是对皇权有巩固作用的。这是祖宗定下的法制,正是这法制保证了大明二百多年绵延不绝。这和禁止士绅逃税完全是两码事。

    朱由检作为一个大明天子,又怎么会愿意自己削弱自己的政治基础?

    朱由检沉吟说道:“朕这些年观察李植的言行…朕不相信他会造反。”

    王德化说道:“可是圣上,如今齐王兵威赫赫,这拖下去,局势怕是会败坏。”

    朱由检皱眉说道:“王德化,如果论功业威望,朕和齐王哪个更强?”

    王德化脸上一变,拱手说道:“奴婢不敢说。”

    朱由检冷笑了一声,说道:“论功业论威望,朕远不如齐王。”

    “正是因为天下人都信奉儒教的忠孝礼法,所以哪怕齐王再强,世人也毫不犹豫地奉朕为主。即便齐王北灭鞑虏南平流贼,南征北战拓地万里,这天下的人心依旧是在我朱明皇室一边,不会有丝毫动摇。”

    朱由检吸了一口气。

    “但若是儒教废了,天下人都论公德,都讲究贤明圣主为民造福,这世间的舆论会偏到什么地方去?到时候人人都说齐王负四海之望,朕这个天子…”

    朱由检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将手上的香炉盖子一合,朱由检说道:“这儒教,不可废!”

    王承恩和王德化见天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都是噤若寒蝉。两人扑通扑通跪在了地上,带着乾清宫里的其他小太监和宫女跪了一地。这些天子的近侍一个个慌张失措,全部匍匐不敢起来。

    ####

    十一月初三,李植坐在齐王府的三殿中,翻看着各地呈交上来的公文。

    如今一镇九省的摊子并不比大明小多少,李植治下的人口足有七千多万人,各种事务纷繁复杂。如果李植事必躬亲,肯定会被累死。

    不过李植对于政务并没有一把抓的欲望,李植深谙分权的好处,将各地的事务分配给管理地方的官员。

    在一镇九省,地方上的巡抚和军管“总督”权力是很大的,即便是一些大事,李植也仅仅是要求地方大员事后报备。李植对于地方上的事情只要求管得好,并不要求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

    比如中南半岛从日本雇佣十五万失业武士管理山区的事情,李老四只是写了一份文件报到李植这里,李植回了两个字“准了”,负责日本事务的郑开成和负责中南半岛的李老四就把事情办了。其中错综复杂的人事和财务,李植一点都没有管。

    李植的这种作风和一镇九省不断对外拓展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想把前线的事情办得有效率,高度集权是不太可能的。以史为鉴,无论是不断扩大华夏版图的东周列国还是气象巍巍的盛唐,其政治都是高度分权,而不是集权。

    公文到了李植的办公桌上,其实李植看不看都无所谓。李植其实只管领地的战略方向。

    翻看了一会儿各地的文书,李植突然抬起头,皱眉说道:“一个多月了,天子还没有回复寡人的奏章。”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三十章 使命

    听了李植的话,殿中的一镇九省高官们抬头对视了一阵。

    洪承畴表情复杂地看了李植一眼,拱手问道:“大王,这科举非废不可?”

    李植看了看洪承畴。

    在天津,人人都知道公德和私德的区别,人人都知道儒教忠孝仁义的误国,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实际上,李植在一镇九省已经先人一步废除了科举,改以公德取士,这种改变带来的效果就是一镇九省的朝气蓬勃,生机勃发。

    洪承畴在天津待了这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科举的危害,不可能不知道公德社会的巨大活力。

    洪承畴明知道这些,却还是问李植是否一定要废科举,显然洪承畴是另有所指。

    沉默了一会儿,李植才说道:“洪部长何出此言?不废除科举和儒教,不在大明推行公德社会,怎么让大明的百姓富裕?怎么让大明这个国家富强?”

    洪承畴沉吟片刻,说道:“大王,科举以儒学开科选士,选的是把忠孝仁义学得最好,学到骨子里的儒生。下官幼时读书几十载,深知其中的厉害。这科举与其说是选人才,倒不如说是选奴才,选对天子最感恩的奴才。”

    “当然,几百年下来文官控制官场,进身的士子越来越不把当官看成是天子的恩德,而看成是自己的本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规矩。对天子皇家的感激,是越来越少。”

    “但是无论如何,科举这个制度还是保证了儒教在大明的统治,保证了忠孝仁义成为一种礼制,成为王爷你常说的‘主流文化’。儒教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科举这种制度而深入到百姓的生活。”

    “平日里在地方上最有地位的,清一色是苦读圣贤书,开口仁义闭口忠孝的秀才。如果学忠孝仁义学得好,成为了举人,那在地方上更是一言九鼎,被人称为老爷,前呼后拥不事生产。而一句话定人生死的县老爷,那更是进士大儒。“

    “因为这样的制度,百姓对儒教的种种教训那是奉若神明。”

    “在这样的制度下,哪怕是公德败坏作恶多端的无耻小人,只要是个孝子,那也是让人另眼相看甚至竖起大拇指的。哪怕是横行霸道欺负好人的衙役,只要他帮对他好的人办妥了事情,对得起一个义字,那便是百姓眼中有‘规矩’的差爷!”

    “这忠孝仁义,通过科举制度确保了其在社会的统治地位。而百姓既然信奉了忠孝仁义,自然就对天子和皇家忠心耿耿。哪怕是朱明皇室昏庸无道,百姓们也只骂贪官不恨天子。”

    “因为恨天子,本来就是不忠的表现,信奉儒教的百姓们下意识地不敢这么做!”

    洪承畴吸了口气,拱手说道:“大王,大王你要废了科举和儒教,为的是天下百姓的福祉,为的是把大明建成象天津一样朝气蓬勃。但恐怕在天子的眼里,大王这要废除的是天子的权威,要废除的是天下百姓对朱明皇室的愚忠。”

    听到洪承畴的话,李植没有说话。

    洪承畴拱手说道:“我看天子是无论如何不会答应这一条奏章的。大王如果进一步动作逼迫天子,恐怕会被天子视为挑战皇室,大王三思啊。”

    听完洪承畴的话,李植站了起来。

    走到窗边看了看窗外的景物,李植摇了摇头。

    “这废除科举一事,确实事关重大。”

    一转口,李植却是斩钉截铁地说道:“然而儒教在这大明的统治越强,我就越要废除他。儒教不分‘善恶’只讲仁义,不辨‘是非’空谈忠孝,对社会的公理公德危害极大。寡人如今有一镇九省的基业,当仁不让,要为华夏百姓废除此祸国之源。”

    和洪承畴等人不同,李植作为一个穿越者,深刻了解儒家思想禁锢下的中国经历了什么。

    因为明朝的文官和武将们没有公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