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舌尖上的唐朝- 第2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眼下,先把杭州这边发展起来,让这边的经济带动周围一片发展起来。然后暂时缓解一些周围的问题,另外一些政策,李好也准备慢慢的在这边推行下去,谁不服,直接军队围过去就好。

    原本的杭州府的大发展要到1127年后,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

    杭州府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

    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但是现在李好来了,历史就要改变。同房二再西湖转了半个月后李好心里才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

    从孤山开始,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

    白堤这个时候是没有的,但是白堤不仅是风景胜地同时也是一座水利工程,这是必须要修筑。然后后来的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这两桥也是需要修建。白堤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

    到时两侧广种碧桃翠柳,这里将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断桥位于白堤东首,李好讲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所以这座桥是必须有。

    然后就是苏堤,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苏堤也同样不仅是风景胜地还同样是一座水利工程,这也必须要修。只是这个时候把这两堤坝修了以后就不能叫白堤和苏堤了,到时不会都叫李堤吧?想到这李好一阵恶寒,自己修好以后立刻需要把这两堤先给它们命了名再说。

    这两堤修建以后就是三潭印月景区了,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

    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

    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苏轼浚湖期间,所在位置与当今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朝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这是原历史后世的三潭印月景区,这个风景是必须要,所以李好把这个也列上计划修筑。最后就是西湖周围的几座塔了,这个工程可以交由道教来做。然后还可以把几个原来寺庙的地方全部用来修建道教的别院,这个地方估计老袁会喜欢,再说这也是为了扩大他们道教的影响,总不能把这些位置到时留给和尚去用吧?

    原来的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

    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后世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这个李好有雷锋塔的结构图,还原出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只是耗费钱物的问题而已。

    原来的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还有其他的几座塔都在计划中,不过这个计划不是一年几年就完毕,那样做的话估计到时还得落到一个和老杨同志的下场。

    李好的计划先是把主体那两水利工程修了,以后再慢慢等杭州发展起来后修建其他的工程。那两水利工程不仅能够预防西湖的灾害还能因为清理湖区得到不少良田,到时还因为这西湖的美景带动这周围一片的房产开发,一举多得,所以这个工程需要先动工。(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三百三十七章 大手笔

    (全本小说网,。)

    接着李好还有个大手笔要规划,不过这都需要时间,需要他亲自考察后才能制订,很多东西根据后世的记忆去实行的话有可能在这个时代是要碰壁的。所以李好把西湖考察完了,立刻又同房二赶往钱塘江去,这里也有一个大工程需要搞,那就是抵制钱塘潮的钱塘海塘。

    钱塘潮指发生在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江涌潮最大。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蔚为壮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

    北宋诗人潘阆有一首诗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这首诗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活动的真实写照。

    交叉潮距杭州湾55公里有一个叫大缺口的地方是观看十字交叉潮的绝佳地点。由于长期的泥沙淤积,在江中形成一沙洲,将从杭州湾传来的潮波分成两股,即东潮和南潮,两股潮头在绕过沙洲后,就交叉相抱,呈现出“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壮观景象。

    一线潮是雾蒙蒙的江面出现一条白线,迅速西移,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回头潮是从盐官逆流而上的潮水,将到达下一个观潮景点老盐仓。海潮这东西每年都会给附近的百姓带来各种损害,所以古人便在这些地方修了海塘。

    塘江海塘又名浙江海塘,浙江省古代伟大水利工程之一。全长300公里,高6…7米,其中北岸从杭州至平湖金丝娘桥,长160公里,南岸从萧山至上虞夏盖山,长157公里。海塘始筑于秦。

    唐开元元年盐官一带重筑,称捍海塘,原为土塘。后历代都有修筑,北岸海塘多用条石砌成,塘身横断面呈梯形,条石间用铁锔和铁锭固定,背面用土壅固加厚。海宁盐官镇一带古海塘现保存完好。

    原本要到开元年间才重筑的海塘又被李好计划提前了,这同样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只是这是一个完全耗资的民生工程是没有收入的。李好想把这里弄起来是因为这个地方每年被海潮危害的程度比较大,这对杭州的发展很不利,更怕被一些有心人利用。

    考察完这里后李好又和房二马不停蹄的赶往后世的上海地区。上海地区,春秋属吴。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汉以后分属海盐、由拳、娄县诸县。唐天宝十载,吴郡太守奏准设立华亭县,上海地区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华亭县辖境约今上海地区吴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团一线以西地区。北宋时期,上海大陆地区分属华亭县和昆山县,崇明地区属海门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立嘉定县,上海地区始有两个独立行政区划。

    元至元十四年,华亭县升府,次年改称松江府,仍置华亭县隶之。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县立,也辖于松江府。元代后期,上海地区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华亭、上海2县。至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属华亭、上海、青浦3县,苏州府所属嘉定、崇明2县,金山卫。至清雍正四年,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福泉、金山、南汇8县,太仓州嘉定、宝山2县。

    到嘉庆十年,上海地区基本形成10县1厅的格局,有松江府华亭、上海、青浦、娄、奉贤、金山、南汇7县及川沙抚民厅,太仓州嘉定、崇明、宝山3县。

    这是后世上海地区的历史,只是在这个初唐年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连行政区划都没有,直接归属杭州府管辖了。李好跑到这里来,是想把上海设为杭州的另一个经济开发区,杭州一个经济开发区的力度不够大,无法支撑李好的大计划,必须把这一片全部发展起来,这功绩在整个大唐那都是无法估量。

    不过这一切还得询问房二这边的造船厂进行的怎么样了,大唐现在南边的几个船厂已经饱和。正全力往北方的海岸线发展航运,船厂北上也就成了必须。不仅上海地区要兴建新的船厂,开始新修码头。

    大连,天津卫,辽东半岛以及海参崴这些地方都在开设新的船厂,然后依靠码头开始建设新的经济开发区,这些地方还将开放一些区域给那些来往的外国商人休息停留。李好在考察这里的环境后就向房二询问其他地方的船厂的运行状况,当得到自己想要的答复后,李好回去就开始他来杭州的三大计划的规划和制订了。

    这些规划花费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全部做好,并对资金的来源和管理都标明了去向,连那些地方的管理制度都做了说明。不过李好将这几个规划给房二看时,房二被结结实实的震住了,瞬间惊呆了。

    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来杭州府搞这几年的建设已经算是大手笔了,可是李好就单单一个杭州搞出来的动静就差不多抵了他几年的工程了。西湖的开发,钱塘海塘的修建,上海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这三个工程那个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你让房二去那搞这么多资源来支持搞这些?

    “无妨,人手大把的有,这些小事无需担心。不用麻烦杭州府这边的百姓,也不需要花费多少钱,这个事情我帮你们承担下来。钱也好说,这杭州府不是没有特产?还怕挣不了钱么?”

    缺人手?对于李好来说,这是问题么?别说李好,就是大唐朝廷,现在对这种修路修水利和大会战的项目,他们会差人手么?

    北边的高句丽人,和那些异族番子,东边的扶桑人,南洋的猴子,连非洲的昆仑奴和欧洲的洋人大唐都不缺少。这些人便宜,死了直接挖个坑就埋了,这么多廉价的资源,大唐现在还怕搞工程?

    如果不是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李好都想把铁路什么的全部拉了出来,然后环整个大唐修上几圈。要知道现在的环大唐的水泥高速干线可没少开,这要是以前,谁敢玩这些工程?

    一玩立马就会有人说什么劳民伤财啊,或者其他什么理由出来。但是现在,大唐的官员都没什么感觉,路就修好了,甚至很多时候路修出来了,这些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修建的。

    人手问题不用担心,剩下的就是资金了。李好这次过来这边,手中还握着好几个自己的学生新研究出来的项目,要不然他凭什么敢跑这边来搞经济开发区?

    除了这些,杭州府本身的物产也不少。李好想到的地方就是杭州湾那片地方出产的一个玩意,那就是盐。在古代,盐是一种仅次于粮食的战略物资,它是人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杭州湾的海盐产量就唐朝来说开采和利用的很少,一直要到宋以后才开始大量的晒盐制盐。大唐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