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之路- 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完全与大的风险画上等号!

    没有任何投资者会喜欢巨大的风险,墨菲也不例外,尤其是这种风险的背后,还看不到相应的巨大收益。

    他合上了剧本,刚想还给克里特钠…威尔金森,没想到的是克里特钠…威尔金森率先开口了。

    “斯坦顿导演……”这个年轻人真的自信心爆棚,“你想买下这个剧本的话,我出任导演是最基本的前提!否则我坚决不卖!”

    “呃……”墨菲不仅错愕,甚至有些吃惊。

    他进入好莱坞这么多年了,不是没有编剧或者导演跑到面前来兜售自己的项目,但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或许是被小罗伯特…唐尼传染了,墨菲愣了一下,忽然带着丝恶趣味的问道,“还有别的条件吗?你一起说出来吧。”

    “当然有!”克里特钠…威尔金森一点都不客气,继续充满信心的说道,“如果你的公司想投资我的剧本,我必须同时担任编剧和导演,我可以不要导演片酬……”

    这是墨菲听到克里特钠…威尔金森所说的最靠谱的一句话了。

    但对方接下来的话,又让他怀疑是不是遇到了传说中的‘级天才’!

    “我的条件是,贵公司与我签订一份对赌分红协议。”这位显然对好莱坞也不是一无所知,“这部影片的北美票房过两千五百万美元,其中百分之一是属于我的分红。过五千万美元上涨到百分之二,七千五百万美元是百分之三,一亿美元百分之四……”

    克里特钠…威尔金森看着墨菲,按照他的思路以及从网络上面对好莱坞的了解,面对自己如此优秀的剧本,墨菲…斯坦顿和他背后的斯坦顿工作室肯定会答应下来,因为他有信心这部影片能够成功,对方也应该能够想到这部影片未来会成功,那斯坦顿工作室拿走收入的大头,他拿走一少部分,绝对没有问题。

    无论是学校里面的学生,还是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的教授,亦或者是看过他实验片的大部分观众,都认为他是一个天才!

    这些人都能看出他是一个天才,想必墨菲…斯坦顿也不例外啊!

    当然,他喊出这样高的价码,也是为了给对方留出讨价还价的空间,只要墨菲…斯坦顿的诚意足够,不是不可以适当的退让。

    即便墨菲…斯坦顿不同意,那也没什么,这么优秀的剧本外加自己这样的级天才,过后上门推销的话,好莱坞各大公司还不是抢着要?

    墨菲相当的无语,他实在不知道是自己的智商有问题,还是对面的天才智商有问题……

    他把剧本推到了克里特钠…威尔金森面前,克里特钠…威尔金森问道,“斯坦顿导演,我的剧本还可以吧?我们可以合作吗?”

    “剧本……”墨菲摇了摇头,干脆说道,“你既然打算执导这部影片,我能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吗?”

    克里特钠…威尔金森被墨菲问愣了,“项目计划书?”

    一个跑到好莱坞来拉资金投资自己项目的编剧兼导演,连最基本的项目计划书都没有,真当好莱坞的制作公司都是慈善机构了?

    墨菲实在懒得再说什么,连最基本的项目计划书都没有,手里只有一个剧本,就跑来拉投资当导演,果然是天才的做法啊。

    何况那个剧本过于有创意,创意和新人相加的风险,他一点都不想承受,估计好莱坞百分之九十九的制作人都不会承受。

    再加上连最基本的项目计划书都没有,剩余的百分之一也没什么悬念。

    “今天就到这里吧。”墨菲站了起来,随口说道,“我还有事,先告辞了。”

    克里特钠…威尔金森愣了愣,似乎不明白墨菲这是什么意思,等墨菲迈动脚步快走出卡座的时候,这才醒过神来。

    墨菲…斯坦顿不想跟他合作!克里特钠…威尔金森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他没有动,只是转头看了墨菲一眼,拿起剧本收进自己的公文包里,脸上的傲气更多了。

    大概是没有想到从外面跟着墨菲…斯坦顿进来,又特意等了那么久,竟然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克里特钠…威尔金森下意识的嘀咕了几句,“一个导演,竟然不懂得尊重艺术!不知道才华创作的重要性,名不副实啊!”

    这话像是自言自语,偏偏又能让墨菲听到。

    墨菲头也没有回,跟这样的‘级天才’一般见识的话,也会把自己变成如此的‘级天才’。

    像克里特钠…威尔金森这样,认为凭借一个剧本就能拉到投资,连计划或者其他的统统都不需要,只要有嘴炮就可以的人,墨菲真不知道该说他是天真好,还是白痴好。

    离开咖啡馆,墨菲不再去管这个叫做克里特钠…威尔金森的年轻人,好莱坞每天有无数抱着美好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里,虽然成功者寥寥无几,但像克里特钠…威尔金森这样天真幼稚的人,只能用极其罕见来形容。

    如果克里特钠…威尔金森拿出的是一个套路化的剧本,还有一份详实的计划书,没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条件,墨菲或许还会考虑。

    至于对方的才华和创意,这些在好莱坞从来都不缺少。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有才华在好莱坞一定会光,好故事好电影一定能通杀好莱坞乃至全世界,但墨菲在好莱坞待了快十年,最初还碰的头破血流,如今渐渐爬上这个圈子的高层,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好莱坞确实是一个有关于艺术和才华创作的地方,但事实上,制作电影是一门商业,而不是一门艺术。(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一章 毁誉参半

    求月票和推荐票!

    好莱坞大大小小的电影制作公司,每年都能收到相当多的投递剧本,斯坦顿工作室也不例外,在工作室新租赁的世纪城大厦的楼层中,有一个专门的房间用来盛放收到的剧本,那些剧本在邮寄过来后,被保罗…威尔森甚至是罗莎…罗德里格斯简单的翻看浏览,就被放到了这里,然后……

    就像大部分好莱坞的公司一样,这些剧本很长时间内都会无人问津。

    由于今天没什么事,又有克里特钠…威尔金森的出现,墨菲回到斯坦顿工作室后,特意让罗莎…罗德里格斯将一些剧本送了过来。

    他要看看其中是不是有值得投资的项目。

    翻看过几十个剧本后,结果很失望,其中的几个剧本充满了天马行空般的想法和创意,但这些想法和创意实在不适合变成电影,投资的风险和回报根本不成正比。

    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剧本怎么被罗莎…罗德里格斯拿来的,又怎么被她拿了回去。

    这些剧本肯定不是仅仅投递到斯坦顿工作室一家公司,但墨菲从来没听说过圈内有相关立项的消息,即便里面不少剧本的创意和艺术创作优于好莱坞大部分上映影片的剧本,却依然得不到好莱坞公司的重视。

    原因很简单,这些新人新作的所谓创新的风险,远远过套路化和流水线模式,看不到足够的回报,当然不会有人投资。

    说到底,好莱坞终归是一个商业圈子,相关的产业也被称为“演艺事业”,从来都不是“演艺艺术”。

    也许总有人认为好莱坞在找寻天才,在众多的电视节目里,总能看到好莱坞的经纪公司、电影公司在镜头前告诉观众——我们正在寻找电影方面的天才——这根本就是好莱坞最大的谎言之一。

    事实上,如果有人相信了他们所说的,给好莱坞最大的几间经纪公司打电话告诉他们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天才的话,他们不会有任何反应,甚至会直接挂断这种电话。

    好莱坞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天才的头脑,而是一个有营销潜力的品牌,例如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克鲁斯和汤姆…汉克斯等等。

    不管是制作人、作者、演员还是导演,好莱坞看重的并不是才华,而是盈利的潜质,很多时候,一个电影业的有志青年——例如墨菲的历程——打动好莱坞公司的并不是他的作品的艺术性,而是他的作品能够获得的收益。

    当一个人的名字具有了吸引观众,或者说吸引观众口袋里的钱的能力,那么他才是好莱坞所要寻找的、所谓的“天才”。

    能进入好莱坞的人并不都是天赋异禀,却一定懂得或者有人懂得如何包装自己,让自己的名字成为一个品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才干。

    这个商业的乐园里,是很需要创意和故事,但谁都很清楚,创意和故事反而是最不值钱的,好莱坞级大卖的电影,故事都非常简单,类似《独立日》《泰坦尼克号》等众多作品,单论剧本的故事性,最多也就是二流乃至是三流编剧的水准。

    毫不夸张的说,这样的故事没有任何创意,如果换成新人拿着这种故事去找电影公司,根本不会有人理睬。

    好莱坞求贤若渴?好莱坞是一个有才华就会被重视、就会光的地方?别傻了。

    就像很多人听到好莱坞,第一反应就是这里是个制作电影的地方。

    的确,这里每年都在出产大量电影,好莱坞各大公司乃至包括墨菲在内的导演和投资人,也希望公众只把好莱坞当做一个制作优秀电影的地方。

    但事实是,电影制作只占据好莱坞极小的一部分,这里是一个电影营销的产业区,不是一个属于创意的制作乐园。

    就像那些所谓的小成本大卖影片,它们的成本真的低吗?

    它们的制作成本只有十几二十万美元,但花在营销上面的费用有多少?

    在好莱坞里,人们会用更多的资源来进行电影的营销,大概是制作电影的两倍到三倍乃至更多。

    好莱坞意义上的电影,并不是导演在自己的摄像机里拍摄和后期剪辑出的东西,那充其量只能称为影片(fi1m),而电影(movie)则是经过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后最终能够在电影院上映的片子。

    这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就在影片不赚钱,而电影是可以赚钱的。

    当一部影片能够在媒体上登载广告,向公众进行宣传时,它才实现了从“影片”到“电影”的转变。

    当然,很多艺术化和理想化的导演,会选择走电影节这条路。

    但实际上,包括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内的绝大部分电影节,想要参加的话,不止是有作品和艺术就可以的,还需要准备一大笔钱!

    一部电影想要参与电影节,就跟墨菲参加圣丹尼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样,制作方需要向影展方面提交一笔入场费,费用往往不菲,接下来还有提交的各种开支,例如打印宣传材料的费用,运输费,工作人员的薪酬,放映时的支出,公关活动经费……

    如果运气好的话,影片在电影节遇见愿意购买的行商,这时候电影就更加和艺术没有一美分关系了,所有的讨论都只会围绕着“利润”、“销量”、“行”来进行。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不“艺术”?

    说白了,无论是人或者影片,想要在好莱坞被重视,先就要证明自己有价值,能带来收益。

    否则说再多,都会向墨菲最初那样,被人拒绝,拒绝,再拒绝……

    一个故事和一个创意就能拉到投资?有才华就会被重视?这个梦确实很美。

    在没有证明过自己之前,所有的故事和创意,都是虚无飘渺的。

    虽然墨菲主张电影要有各自的风格,而不是现今好莱坞电影严重走向同质化,但很多现实存在的事情,并不是他装作看不到就不存在的。

    这些事情根本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的力量和想法在庞大的产业链面前非常渺小。

    最为典型的问题,对电影制作行公司来说,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他所选择的黑色风格就一定是好电影?

    专业评分八分以上的是好电影?反映社会现实的是好电影?思考人性和人文关怀的是好电影?让人脑子转不过弯来的是好电影?在结尾能吓人一跳的是好电影?让人半夜睡不着觉揣测导演手法和用意的是好电影?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电影又该怎么分类?

    聪明的电影,技巧娴熟的电影和有智慧的电影?商业片、励志片、文艺片还是独立制片?

    其实在好莱坞的制作公司的眼里,这些并不复杂,电影只有两种——卖座电影和不卖座的电影。

    就连墨菲这种认为票房和商业收益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唯一标准的人,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

    作为一个导演和投资人,忽略这样客观存在的现实,会摔得很惨,甚至赔的倾家荡产。

    叫好不叫座从来不是墨菲想要的结果,他所要的是影片口碑既不会差,也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