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之路- 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是主角。

    这部影片必然是大投入大制作,那么主角必然是正义的形象,不过在正义之外,他也应该存有一定的争议。

    任何人都有两面性,即便墨菲自己都不例外,所以这个主角肯定也有,在正义之外,他必然还要有其他的一面,比如阴沉的性格和沉重的心理负担?

    墨菲觉得这方面可以考虑。

    然后是配角了,也就是反派。

    像是这种黑色犯罪电影,想要出彩的话,配角其实非常重要,就像公认的警匪经典片《盗火线》一样,无论是作为警察的阿尔…帕西诺,还是作为匪徒的罗伯特…德罗尼都不可或缺,可以说是缺一不可,正是这两个极其出彩的角色,铸就了一部经典的电影。

    对于配角,墨菲思考的更多,甚至比主角还要多,尤其是配角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犯罪,为什么要与代表正义的主角生冲突?

    这一点非常重要!

    墨菲思考良久,在笔记本的配角后面,加上一行字——理念冲突。

    相比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物之间的冲突,理念方面的冲突无疑更加高大上,也是一种根本无法解决的冲突。(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六章 动机和代价

    求月票和推荐票!

    理念的冲突,说白了就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如同宗教和民族问题一样,意识形态不同所带来的冲突,也是当今这个世界最大的难题之一,而且相比于其他,这个概念显得相当的高大上,如果影片都恰到好处的展现这一点,无疑能提高整个系列的格调。

    没错,墨菲想要的不是一部影片,而是一个系列。

    作为好莱坞的一线导演,处于他今时今日的地位,后续作品的票房成绩固然重要,但提高自己的格调,说通俗掉就是抬高自己的逼格,能够赢得无数观众和评论家的疯狂支持,从而在影史留名,同样的重要。

    所以,他根本不会选择那些严重同质化的爆米花电影,而小众的无法广泛流传的文艺片同样也不是他的那盘菜。

    墨菲要做的,就是赋予商业片一种非常高的格调,一个能让无数人疯狂讨论并且为之痴迷的主题。

    意识形态的冲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这是一整个系列,而作为系列的开端,就要充分展现这一主题。

    夜渐渐深了,墨菲却没有任何睡意,大脑反而一直在高运转,想要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意识形态的冲突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对立如何实现呢?

    这难不倒墨菲,反应在影片当中,就是主角和反派的思想碰撞,主角有自己的底线,但反派也有完整的逻辑……

    墨菲想了一会,在笔记本上写道:主角——多意识形态的结合,反派——单一意识形态。

    谁都知道,单一的意识形态会对世界的认知带来障碍,极其容易变得痴迷和疯狂……

    实际上来说,意识形态的单一化在如今这个时代受到了广泛的怀疑和批判,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乌托邦化的社会设计论是导致极权主义的必由之路。

    想到这里,墨菲脑海里闪过一个概念,赶紧写了下来:扫荡一切,不留下一块没有翻动过的石头,他们渴望建立的不仅仅是比我们更好一点的社会,而是一个完全消除了所有丑恶的世界!

    这作为反派的理念怎么样?

    在单一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权力必然会被无限放大,这种放大将会导致力量的单一化。

    于是,竞争性的丧失带来了政治道德基础的虚无。

    而此时,对某个地区或者城市统治的合法性只能依靠自我指涉,而与人类真实的道德情感无关,因此,为了维持其虚假的合法性,统治阶级会制造美丽的幻景来鼓吹未来盛世,而人的所有行动都会被严格设计,以达到维持其统治的目的。

    墨菲记得很清楚,奥威尔的《1984》就为观众展示了一副这样的可怖场景,居于其间的人产生了恐怖的人格断裂。

    那部影片展现的主题,也可以将其中适当的一部分融合到反派的理念当中。、

    他又在笔记本上写道:以自我意识为自由,作为明显是犯罪,却自我意识为正义,就如在毫无人性杀戮时,以正义自诩一样。

    “政治需要以道德为基础,因此,即使是混乱如影片中纽约的社会,也不能以这种丧失道德基础的政治来重建。”

    墨菲很清楚,既然是虚构的纽约,那就让这座都市彻底混乱下去吧。

    混乱的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场,就像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想要实现这些,墨菲又在影片的主题上写下了两个单词——黑暗、写实!

    随后的两天里,墨菲除了去医院看望了下詹姆斯…弗兰科和莉莉…柯林斯,哪里也没有去,完全躲在家中,完善新项目的人设和剧本。

    他思考的越来越多,主角的设定也越的清晰。

    最终在代表主角设定的一页上,写下了这么一段:以逻辑为表,情感为里,在铺陈的悬念、庞杂的叙事、缜密的逻辑背后,打造一个近乎偏执狂的角色,角色为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动机疲惫而倔强的找寻着自己,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保险柜”里面那一个隐秘的心结做着疯狂却不失逻辑的抗争,他的偏执、痛苦和负罪感驱使着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以主角为中心的正面角色们,他们所代表的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每个人的理念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却不会向单一意识形态的反派那样,认为毁灭是重塑的必须,这些人更加明白容纳和协作的重要性。

    所有的主要人物都带着自己的动机和蓝图试图改变世界,在一个纽约这座近乎疯狂的城市里,他们以各自的理念为据,或进或退,最终都指向一场关于选择和博弈的“意识形态战争”。

    “世界是人民群众的,有时候他们会受限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而犯错,但最终他们选择了最正确的方式。”

    即使吃饭的时间,墨菲也没有停止过思考,他非常清楚,想让影片的格调无限拔高,那主题展现和讨论的必然都是一些高逼格的东西,“比如对人心、人性、人生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个世界是由不同观点、立场组成的混沌体,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牵扯、生灭,平衡、秩序、混乱、利益、根基——冲来撞去,形成世界。

    墨菲不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塔希里亚故事集》,其中的一些东西同样可以适当的融汇到影片中去。

    “在某一片虚无的空白中,有三个意识同时想到了世界:一号意识信奉自由,二号意识信奉平衡,三号意识信奉秩序……一号认为世界必须由自己完成,另两个意识是敌人,必须消灭;二号认为其它两个意识都能配合他撞击出世界,必须选择;三号认为其它两个都是他用来创造世界的工具,必须利用……一号因为无奈而学会愤怒,二号因为彷徨而学会痛苦,三号则学会了欺骗……最后,二号自我牺牲而爆炸,形成了第一世界;一号与三号在决斗中撞击,形成了第二世界,紧紧围绕着第一世界……后世的人们将这三个意识的残骸分别称为:天堂、人间、地狱。”

    纽约这座城市,究竟是天堂,还是人间,或者是地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把它带入不同的方向。

    回到书房中,除了主角、反派和配角们外,墨菲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一时之间却又想不到。

    电话忽然响起,打断了墨菲的思考,他接起电话,那边是经纪人比尔…罗西斯。

    “有事?”墨菲微微皱眉,这个时候被人打搅的感觉并不好。

    “有一份邀请。”比尔…罗西斯清楚墨菲这几天在做什么,也不废话,赶紧说道,“华纳兄弟和dc漫画合作的新片《蝙蝠侠大战人》在三月份上映,华纳兄弟邀请你参加影片的北美映式,你去吗?”

    听到《蝙蝠侠大战人》,墨菲先是愣了愣,然后恍然大悟,终于知道少什么了。

    不过,他还是先回答了比尔…罗西斯的问题,“比尔,接下邀请,我去看看。”

    “嗯,我这就给华纳兄弟回复。”

    得到墨菲确切的回复,比尔…罗西斯又说道,“那我就不打搅你了。”

    比尔…罗西斯主动挂断电话,墨菲随手把手机放到一边,几步走到书桌后边,在摆着的笔记本上面写下了一个单词——民众!

    这个影片的主角会是罪恶的克星,但他并不具备真正的执法权,就像人一样,对于这样一个越界的人,民众会怎么看?

    在《钢铁之躯》中,墨菲展现出了民众对待人的两面性,尤其是排斥和恐惧的那一面,从而为角色带领了一种厚重的悲怆史诗感。

    毫无疑问,这是《钢铁之躯》比之曾经那部逼格更高的原因之一,也是极其容易拔高影片高调的一种方法。

    这种手法完全可以运用到新作当中,以独特的视角来展示主角在公众中的待遇。

    然后,还有主角以及反派所作所为的动机,以及动机所导致的代价。

    这方面反派好说,他的动机来源于单一的意识形态,但主角的意识形态构成驳杂,不可能成为一开始的驱动动力,所以主角需要有足够说服力的动机,不可能为了打击犯罪而打击犯罪,尤其是要展现动机的复杂性,也只有这种复杂,才能合情合理的带来人物内心的挣扎。

    墨菲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塑造伟光正或者高大上的主角,纵观所有的影片,他的主角几乎都游走在边缘地带,一不小心就可能完全崩溃掉,从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尼采说过:“与魔鬼搏斗者要小心自己在搏斗中也变成魔鬼。当阁下往深渊里看时,深渊也在注视着阁下。”

    这会是主角内心挣扎的最好写照,而这些都会通过角色的动机和由此导致的代价来展现。

    动机和代价!墨菲特意用红颜色的笔写下了这两个词汇,以提醒它们对于整部影片的重要性。

    坐在椅子上,就这两个词汇,他渐渐的有了更多的思考。

    曾经的时候,墨菲从小被灌输的坚定信念是: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却从来不知道动机为甚、代价几何。(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七章 黄金定律

    求月票和推荐票!

    虽然在一个忽视个体和个体动机的环境中长大,但墨菲很清楚,影片绝不能这么拍,尤其这种影片,如果主角连一个有说服力的动机都没有的话,最终制作出的电影即便能够大卖,也不会成为经典,更不可能达到他突显格调的目的。

    纵然好莱坞电影塑造了那么多正义的角色,但也鲜有电影能好好探讨主角的立体面,商业电影更是如此,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怎么塑造角色?

    好人,那么写一点缺点副线,比如粗心、冲动;坏人,那么写一点优点副线,比如优雅、重感情……很多商业电影的所谓的立体角色都是这样来塑造的。

    其实在墨菲看来,这种破坏故事节奏的做法有些舍本求末,这当然比主旋律电影单纯塑造高大全的人物要进步,但也并没有高明多少。

    真正一流的角色,不害怕被写得高大全,因为编剧不是简单的组织故事写他的优点和缺点,而是把他放在一个同样真正一流的故事里面,让他受制于故事的前因,让他承担起故事的后果。

    一句话两个词:“动机”和“代价”。

    这条法则在好莱坞所有的大众类型电影里面都通用,《人归来》为何屡受诟病,因为人在故事里没有受制,没有承担,更没有付出代价,他就是去做他该做的事情而已,所以这种老派电影翻拍到现在仍不革新的话,就显得平淡无味。

    《蜘蛛侠1》被骂很傻很幼稚,因为小蜘蛛硬是为了体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承担失去叔叔的代价,其实叔叔死亡的情节和故事主线没有关系。

    反观《蜘蛛侠2》口碑有所上升,也就是因为在续集里小蜘蛛失去能力后有所担当,并把这个作为了故事的情感主线。

    《钢铁侠》为观众制造了如此大的惊喜,也是因为编剧让托尼…斯塔克这人的性格决定了故事的命运,而不是用多余的故事来展现托尼…斯塔克的性格,而托尼这唧唧歪歪的人为何如此讨人喜欢,就是因为一开始他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复仇的动机驱使着观众恨不得亲自帮托尼一把。

    动机和代价,是电影征服观众以及评论家的不三法宝。

    所以,墨菲会为主角找一个足够的而且能近乎完美的融合进整部影片故事的动机,并且会展现动机之后需要付出的代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