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之路- 第5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剪成小块保存的剪报,堆积如山的文件,成本的笔记,一遍遍的电话联系,让人几乎怀疑这样的工作离真正的案件核心还有多远。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是调查小组现了地区神父的任职名录,从中现有过性侵行为的神父都被教会以各种借口调离了原来的教区,而到新的教区任职的细节,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要从中找出那些有过违法行为的神父,无异于大海捞针。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聚焦》,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现,墨菲…斯坦顿让影片在惊世骇俗的故事本身和简单朴素的风格所试图展现的职业精神之间所实现的微妙平衡,实在是太难得了。

    即使他早已知道这个故事来自真实事件,早已知道一切罪恶最终都会昭告天下,但是当涉案神父从报道中的个案,到受害者团体统计中的13个,到民间研究者预估的9o个,直到“聚焦”小组最终确定名单时电脑荧屏上显示的87个,依旧感到震惊。

    这部既无好莱坞模式、没有动作戏、没有爱情和性、没有大场面影片必然会成为一部上佳的作品,乃至是经典!

    无论是墨菲…斯坦顿,还是从喜剧和商业片中华丽转身的斯坦顿党徒们,在戏里戏外反复给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好捷径,或许就是保持初心的执着和坚定。

    大银幕突然变黑,字幕落了下来,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第一个从座位上面站起,用最大的力气拍响手掌,哪怕拍的生疼,都没想过要停下来!

    紧接着,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两边所有评委团的成员都站了起来,纷纷热烈鼓掌。

    后面的所有人的起立鼓掌,包括坐在后面的数以百计的记者和普通观众!

    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听到后面传来的山崩地裂般的掌声,一点都没有意外,那些记者面对这样一部称赞媒体力量的影片,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完全可以想象的出来。

    至于那些普通的影迷……

    对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聚焦》来说,面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的丑闻,义愤填膺的观众们早就在连篇累牍的报道当中看清了整个故事的展,他们在买票走进影院的同时,或许就已经在心目中预设好了再次揭露教会黑暗的戏码,从而与影片的主人公们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

    就在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左手边,著名的华裔女导演琼…陈边鼓掌边在心中感慨,墨菲…斯坦顿的这部《聚焦》,简直就是最好的一本电影教科书!

    以她多年的导演眼光看来,要学习最为基本和通用的电影视听手段,这部《聚焦》非常合适不过,墨菲…斯坦顿选择了用丰富场景、强调对话的方式来完成叙述。

    整部影片由一个精心设计、场面简单的剧本构成;巨大的台词量、丰富的场景切换、强烈的人物主动性让本片的节奏进行毫无阻碍,非常顺利——让观看者共同跟着《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一起调查,基本没有特别突出和强调的场景,所有的创作情绪都紧紧压制在故事讲述之下,让情绪的洪流在叙事之中得到释放。

    所以,这部电影中所有角色不断的在谈话,他们在办公室谈,在家里谈,在家门外谈,在办公室走廊谈,在厨房谈,在棒球场谈,在高尔夫球场谈,在马路边谈,在咖啡馆谈,在派对上谈……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不就是媒体工作者的一个常态吗?

    她在美国生活和工作过很长时间,知道墨菲…斯坦顿不是一个学院派的导演,但这次用的手法却非常学院派,拍摄技法非常的传统,把每一个谈话场景都做到紧凑、精致、稳当、平实,没有一个场景有特别强烈的冲突,没有人的表演过火,没有镜头特别出格。

    就是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手法,却完成了一个表面平静无波、内在波澜起伏的漂亮故事;墨菲…斯坦顿在电影技巧上毫无新意,但正是因为如此却更显得非常扎实,整部影片非常精彩,矛盾突出,节奏紧凑,人物鲜明。

    其实琼…陈很清楚,做一部这样的几乎把导演个人风格掩饰到最深处的影片,比表面上有强烈的风格更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难度。

    怎样把一个精彩故事老老实实地讲好?这需要墨菲…斯坦顿有很强的自信心和稳当的掌控能力

    现在,她回头去想一想这部影片的故事,恐怕也不可能用别的方式去拍好。

    墨菲…斯坦顿使用的这种扎实、稳当的学院派方式,也是最适合《聚焦》的方式。

    掌声还在继续,一直持续了数分钟还没有平息的势头,这部影片或许有些沉闷,但这里是威尼斯电影节,不是北美的暑期档。

    墨菲和剧组的主要成员们,也在掌声中走上银幕前面的舞台谢幕。

    后面,还有一场很重要的新闻布会,《聚焦》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第七百五十二章 撒旦吻过的土地

    数以百计的记者,将威尼斯电影宫巨大的新闻厅挤得爆满,似乎所有来报道威尼斯电影节的记者都参加了这场新闻布会,不仅主办方准备的座位远远不够,连过道和走廊里面,也站满了记者。

    “除了这部电影……”

    新闻会提问进行中,来自英国的一个记者私底下对另一个法国记者的话,最能体现媒体的观点,“除了墨菲…斯坦顿和他带领的赫赫有名的斯坦顿党徒,还有其他电影和明星值得采访吗?谁能拥有他们这样的级影响力?谁能站在媒体的立场上面拍摄电影?”

    听到他的话时,周围的记者都在用力点头,刚刚放映的《聚焦》,简直就是在为他们这些媒体记者彰显力量!

    问题一个接一个问出,斯坦顿党徒的随便一个人,都是媒体记者提问的重点,问题更是从电影到生活再到八卦,可谓五花八门。

    墨菲倒是显得很轻松,似乎他这个导演被记者遗忘了一般,不过从媒体记者问出的一个个问题上,他能够很清晰的听出来,不敢说百分之百,但最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记者,完全站在了《聚焦》的阵营当中。

    这也是他敢于选择拍摄这部影片,并且堂而皇之的在天主教的大本营意大利搞映的原因之一,媒体记者天然就会对影片产生好感!

    记者的问题一个个问出,开始的时候,基本都是在向小罗伯特…唐尼、詹姆斯…弗兰科、玛格特…罗比、塞斯…罗根和乔纳…希尔提。

    “斯坦顿导演……”

    那个来自英国的记者,站起来把问题扔向墨菲,“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拍摄《聚焦》对你来说算是一个挑战吗?”

    墨菲很清楚,记者不可能放过他,之前的忽视只是为了最后集中火力,因此早就做好了准备。

    “是的,这种严肃的题材对任何人都是良知的考验和严峻的挑战!”墨菲一脸严肃,他知道该怎么说对自己和影片最有利,“前几年的一天,我偶尔看到了当年《聚焦》的报道,现如此严峻的事件竟然渐渐被人淡忘,而相似的**事件还在不断生,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改编成电影,这或许不能帮助太多人,但总能让很多孩子的家长,提高对一些人的警觉!”

    一个来自法国的记者站了起来,“听说这部影片在筹备和拍摄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你是怎么完成创作的?”

    “这部电影三次频临死亡——我的意思是,差点死在外来势力的干预下。就算是这样的演员阵容和非常出色的剧本,以及所有的制片人和工作室都充满激情,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依然非常难以将其搬上银幕。”

    墨菲想了想,又说道,“这是外界的因素,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能克服。”

    “拍摄过程是你计划的情况吗?有遇到意外吗?”又一个记者问道,“你的团队给了多少帮助?”

    “导演最理想的场景是这样的……”墨菲笑了笑,说道,“剧本的每个场景描述清晰简洁,故事板绘制的完美,不多花力气就能搞定分镜头和拍摄,剪辑时能立即说出如何拼接场景。在片场大家都睡眠充足,工资也都很丰厚。”

    他话音一转,“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这从某方面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电影拍摄的过程存在着混乱,很多麻烦让人处理的很崩溃,但也是因为这些,拍电影才有了一种魅力。”

    “我离不开我的团队。”墨菲很直接的说道,“电影是合作的艺术,只有导演或者只有演员,永远无法成就一部戏。只有通过演员、拍摄团队、后期制作等多方合作,才能将一个剧本场景绘制成故事板,然后到分镜头,然后拍成一场戏,再通过剪辑,才能形成我们想要的影片。也是有了这些阶段,很多人说电影是在做减法,从一个想法,到实现出来,总是差了很多。”

    一位来自美国的站着起来问道,“斯坦顿导演,这部电影是在为网络时代消逝的老派调查报道正名吗?”

    “当然!”墨菲毫不犹豫的点头承认,“过去1o年,新闻行业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不是很确定公众们知不知道他们到底失去了什么。《波士顿环球报》是一份本地报纸,而非《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全国性报纸。我觉得很多故事只有在本地报纸上才有价值。虽然这个故事最后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轰动,但它最开始源于一份地方性报纸。我不确定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会说‘哇哦!这已经不存在了!’冰山已经开始融化。这些报纸都已经消失了,他们已经被这个新媒体的时代蚕食。”

    他停顿了一下,又说道,“还有一点,我想让电影提醒大家,很多罪恶其实就生在身边,触动罪恶的人往往还披着天使的外衣!”

    “您很愤怒?”

    提问的是一个中年女记者,“对于天主教的那些行为,您非常愤怒?”

    “是的,非常愤怒!”墨菲痛心疾,拿出了这一刻最该有的态度,演技指数直接爆表,“这些罪恶来自天主教会!他们不但不正视问题,还到处遮掩,尤其对待想要揭开这些罪恶、提醒社会的人,进行层层的逼迫!”

    他露出一个苦笑,“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亲身感受过这些!”

    新闻厅里面响起一些记者的笑声,他们知道墨菲与天主教之间生过什么。

    墨菲却没有笑,继续说道,“那毕竟是天主教会,信徒众多,揭开这一毒瘤的过程极为痛苦,就像砍断一代人的精神支柱,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之大,会让人崩溃!”

    他舒了口气,“庆幸的是,我挺过来了!”

    一名来自《洛杉矶时报》的记者站了起来,这是美国最有名的自由派报纸之一,立场也很倾向于墨菲这个拥有洛杉矶人身份的导演。

    “墨菲……”记者问道,“影片中那些曾经真实生过的事情,给了你什么样的触动?”

    所有记者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墨菲会说出怎样惊人的话。

    “2oo2年一整年,从1月到12月,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团队做了一件事,就是报道波士顿地区神父性侵未成年儿童事件。从最初涉案的13名神父,到最后揭的249人,它后来扩展到全球,澳洲与欧洲也相继爆类似丑闻,引起极大反响,因此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墨菲并没有正面回答,有些问题也不需要正面给出答案,“这些神父专挑贫寒人家的男孩下手,令人怒极攻心的是,他们可以做到对一家人中的七个男孩进行猥亵的同时,让他们的妈妈一声不吭,面对如此痛苦独自承受多年。一家七个!称为魔鬼也算是恭维了。事情败露后,神父只是被轻描淡写的调去另外一个教区,而这只是波士顿教区249个神父当中的一个。据调查,被这些神父性侵过的儿童约在1ooo人左右,他们长大后,把自己叫做幸存者。”

    新闻厅里异常安静,除了墨菲的话语,再也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幸存者啊!”墨菲突然拔高声音,严厉的说道,“请问,我们待过的是被撒旦吻过的土地吗?”

    这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无数记者为之侧目!

    墨菲的语调开始变得沉重,“人们在得知一件事的全部真相前,只会倾向于相信已知或最肤浅的一层,而他们头脑中固有的社会观念,个人教育程度的高下,获知信息的多少,则会阻碍他们的判断力和对真相的感知。”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墨菲说出的话,也令人信服,“比如,神父代表了上帝的权威,同样的过错,于别人可能是犯罪,于他却是传播福音。而作为性侵受害者,神父是道德主宰,反抗他就是对抗权威,告神父的性侵行为,对于平常人来讲往往需要更大勇气,以至于这样的可怕事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