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马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跃马大唐- 第5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否则,我绝不饶你。”

 第七四九章 时机

    (谢:只吃鸡蛋、摸shaong两位兄弟的打赏。谢:黑桃木、带雨梨花1957两位兄弟的票。)

    “安帅莫要发怒,我只是说时机未到而已,并非阻挠安帅登基为帝,不过早几天迟几天的事儿,但当中却有着巨大的差别。安帅不为帝何人为帝?”严庄沉声道。

    安禄山面色稍霁,沉声道:“你说来听听。”

    严庄道:“眼下我大军高歌猛进连下洛阳长安,北地大片地域尽入安帅之手,此时若要登基为帝,倒也并非不可以。”

    “那你又来说什么时机未到?”安禄山怒道。

    严庄道:“安帅听属下说来。此时登基为帝固然可以,但只能算是勉强为之,弊端不少,总结起来弊端有三。其一,长安虽下,但玄宗逃往巴蜀之地,依旧好端端的活着。只要玄宗活着,天下百姓便不会完全归顺安帅,因为他们还有盼头,还希望李隆基能够打回长安,恢复大唐江山。历来前朝覆灭,新朝遗老遗少不愿屈从者多不胜数,更何况李隆基还好端端的活着。要想天下归心,就必须斩草除根,断了他们的念想,他们便只能一心一意侍奉安帅了。”

    安禄山皱眉道:“不归顺于我便砍了他们的脑袋,哪来那么多的事?”

    严庄叹道:“安帅,这不是砍头杀人的问题,这是是否名正言顺的问题。李隆基活着,安帅登基的话,在天下人口中便是谋反篡位,安帅这个皇帝便是伪帝。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安帅难道希望天下人说安帅这个皇帝是假的,真正的皇帝还活在巴蜀么?”

    “这……”安禄山皱眉无语。

    “此为其一,其二便是,虽然安帅据有长安洛阳等大片中原之地,但要知道,大唐之土辽阔无垠,且不说西域之地,南方州府尚未征服,他们可还是效忠李隆基的。而且南方诸道州之地乃是鱼米之地,大唐的一大半米粮财物都是南方之地供给的,安帅若不能夺取南方,怕是一大隐忧。南方人口众多,不久便会募集出大量的兵马,他们米粮充足,反倒是我们却因为没有南方州府的滋养而日渐拮据,到时候便是大麻烦了。”

    “这和我登基有什么干系?你无非是想说要攻下南方之地,我登基之后也一样可以进兵南方,这并不冲突啊。”安禄山皱眉道。

    “安帅,登基前和登基后那是大不同的,登基前安帅进军的旗号是清君侧肃奸佞。南方诸州府或许内心赞同安帅的作法,所以观望迟疑。此时安帅进军南方,或许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不会遭遇激烈的反抗。而安帅一旦登基,那便是谋逆夺位。而李隆基未死,死忠之士便会于安帅为敌,到那时便是死战之局。当然,若安帅认为此时我们手中的兵力能够无视他们夺取南方之地,那属下便无话可说了。”

    安禄山陷入深思之中,严庄说的情形其实也是他想过的问题。夺取长安和洛阳其实只是第一步,还有大片的大唐国土需要征服。而南方诸州府富得流油,若非必须先取长安洛阳的话,他定会挥军南下夺取这些膏腴之地。然而他手中的兵力实在是不够,南方诸州虽然没有太多的兵马驻守,但要拿下那些大片的地区还是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他并没有多少兵马。最好是让南方的州府迫于压力主动投降,那么便省的劳心劳力去兵发南方。而严庄所说的便是李隆基活着,南方州府不可能投降,自己一旦登基,他们便会开始组织兵马对自己进行反攻,到那时确实棘手的很。问题的症结其实还在第一条,李隆基没死,这是最大的烦心事。

    “还有呢?你不是说还有第三条不妥之处么?”安禄山的语气缓和了不少。

    “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属下要着重提醒安帅的一条。现在的局势虽然于我有利,但安帅和诸位将军可莫以为高枕无忧了。北方之地尚有朔方大部分地方在李光弼郭子仪手中,他们虽然只有数万兵马,但却死守汾州,让我军难以寸进。而且就在长安西边的巴蜀之地,王源手中还有十几万大军,兵力几乎于我大军相当,这便是最大的隐忧了。卧榻之旁睡着一只猛虎,不杀了这只猛虎,如何能安心的坐天下?”

    安禄山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正是他最担心的问题。王源手中的兵马是心腹大患,只是他有时候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提出来便是一桩烦心事。

    “安帅,此事登基既不能名正言顺,而且会激起南方的反弹,跟有巴蜀之地的十几万朝廷兵马虎视眈眈,这时机岂非糟糕的很。最好的解决之道便是安帅继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用兵,既让南方州府保持观望,又能剿灭心腹之患,到时候水到渠成,再登基为帝,是为上策。”严庄侃侃道。

    安禄山沉吟良久,看着面前的众将领道:“诸位认为严先生的话是否有理?老史,你说真心话,我不要你说假话,此事干系重大。”

    史思明道:“安帅,严先生之言确实有些道理,若能剿灭王源,杀了李隆基在登基,那便完美了。朝廷兵马现在只剩下王源的那十几万,灭了王源的兵马天下便再无能抗我大军之敌。到时候轻松收拢南方之地。当然,若安帅想现在登基也成,只是如严先生所言时机略有些瑕疵。”

    安禄山道:“你们都这么认为么?”

    有几名将领嗫嚅着没敢出声,但安庆绪却忽然站了出来道:“父帅,我愿为父帅剿灭王源的兵马,杀了李隆基,到时候让副帅安安心心的登基为帝。”

    安禄山道:“你也是赞同迟些登基?”

    安庆绪道:“儿臣觉得登基是大事,干系到万年基业,草率仓促反而不美。如今形势在握,其实……其实倒也不必急于一时。若此刻登基变数颇多,还不如待扫平障碍杀了李隆基安稳登基为好。”

    安禄山想了想不悦道:“好吧,既然你们都这么认为的话,我便推迟登基便是。”

    严庄道:“安帅,其实倒也不是推迟,登基为帝乃天大的事情,需要很多准备。譬如国号年号,譬如礼仪安排等等的事情,千头万绪,就算是现在登基,也要准备个几个月才成。正好借着剿灭王源的这段时间,好好准备一下。岂非两全其美?”

    安禄山本来着急登基,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早些过皇帝瘾为好。但现在看来,好事多磨,欲速则不达,看来只能等了。

    “罢了,你们说的都对。眼下第一要办的便是剿灭王源杀了李隆基,这两件事正好一起办了。庆绪,老史,这件事还需要你们两个去办。咱们的兵马消耗甚大,这次攻下长安需要扩军整编,我给你们三个月的时间,替我攻下巴蜀,将王源的兵马歼灭,将李隆基给我宰了。你们两个可以办到么?”安禄山道。

    “儿一定不负父帅所托。”安庆绪高声道。

    史思明迟疑道:“安帅,我看还是让我去打李光弼吧,剿灭王源的事便让小公子去便是。”

    安禄山道:“为何?”

    史思明道:“小公子可以独当一面,我便不凑热闹了。”

    安禄山迟疑片刻,立刻便明白了史思明的意思,史思明是不愿同安庆绪一起领军,因为那样他其实没什么功劳,功劳都是安庆绪的。拿下长安后安庆绪逢人便说自己领军攻下了长安,史思明当然不痛快。

    “哈哈,这样吧,王源这厮有些难缠,我看庆绪还是去打李光弼好了,如此重大的事情便交给你史叔叔便是,庆绪,你看如何?”安禄山笑道。△≧△≧,

    安庆绪气的要命,但看到严庄微微点头,也只能压下反驳之言沉声道:“遵父帅之命。”

    安禄山笑道:“巴蜀和朔方都是我睡榻之旁的老虎,杀了这两只老虎的功劳是一样大的,看你们谁先能杀了对方那只老虎。庆绪,老史,你们可不要教我失望啊。”

    史思明笑道:“安帅,我何时教你失望过?我要亲手将唐皇的头提来见你,对了,还有你干娘,也一并带来送给你。”

    “我干娘?”安禄山楞道。

    “那个杨玉环啊,不是你的干娘么?”史思明道。

    安禄山哈哈大笑道:“是,是,是我的干娘,对,把干娘拿了送来,儿子我要吃奶。”

    众将轰然狂笑起来。

 第七五零章 偏安

    数日来,王源简直忙的不可开交。安顿玄宗一行倒不是什么难事,玄宗随行的几位皇子和一堆内侍宫女内官只需往散花楼之中一丢,拨给他们钱粮之物,他们便可自己将一切打理的好好的。伺候皇帝的事情,那些人轻车熟路。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王源操碎了心。

    玄宗在随大军进蜀地的路途之中发布了告天下的诏书,宣布他将入蜀。此诏一下,那些失去了皇帝消息的散落各地彷徨不安的官员们就像断奶的孩子又找到了娘一般,蜂拥朝成都而来。在玄宗抵达成都的三日之后,这些人员便开始络绎不绝,充斥了进城的大道。

    他们当中有朝中的官员,也有老牌的贵族勋卿,更有京城中逃散的禁卫兵马以及各级小吏。陛下在哪儿,这些人便也就跟到哪儿。一时之间成都城中热闹非凡。但对王源而言,这些人的到来便意味着更多的事务。玄宗只是在散花楼一批批的接见安抚他们,剩下来的安顿之事便只能是王源来安排。偏偏这些人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稍不如意还要说怪话,弄得王源满肚子的火气。跟着王源一起安排他们住处的王源手下的几名官员都气的要命,这些京城来的人都已经是丧家之犬了,来到成都还狗眼看人低言语中诸多看不起剑南官员,说出百般不是来。

    幸而王源如今地位高隆,这些人倒也不敢造次,只说几句怪话便罢,也不敢真的闹出什么事情来。倒也能逐渐的安顿下来。

    然而,王源实在不想跟这些人打交道了,他再一次跟玄宗提及要专门派人去安顿这些追随而来的官员和贵族们。于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提上了台面,便是要重建朝廷秩序,首先便是需要重新拜相,之后才能让朝政正常运转起来,才能让王源摆脱这种繁忙的琐事。

    在相国的人选上,玄宗在追随而来的官员之中倒是选出了几个,特意叫王源一起商榷谁更合适。王源当然不会拿主意,而是建议召集侍郎以上官员一起商榷推选,推选出来的官员再由玄宗定夺。玄宗接受了王源的提议,于是乎召集官员们进行了一次推选,最后有两人浮出了水面,一个叫韦见素,一个叫房琯。

    这韦见素王源虽不太熟悉,只知道他之前是吏部侍郎官,主持的是考选之事。但王源私下里做了些调查,此人名声不错,主持考选之事公正公允从不枉私,为人却也谦和的很。这时候的纷乱局面,需要这么个人出来主持,既能公允办事,又能谦和服众,应该是个不错的人选。那个叫房琯的名声也不恶,虽然之前是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但这个人倒是有些胆色。据说他曾公然违背朝廷命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差点因此被李林甫砍了脑袋。

    虽然相国的人选极为重要,需要仔细的考量,但形势已经不容再拖沓下去,于是乎玄宗拍板,拜韦见素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集贤院学士衔,实际上便是大唐的左相。房琯则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加金紫光禄大夫,拜为右相国。其实按照王源的想法,无论资历和能力,似乎韦见素更应该担任相国之职,但不知为何玄宗将两个人选的职位掉了个个,王源虽有些意外,但倒也不太想去管这件事。

    左右相国一旦任命,朝中顿时便有了骨架,于是乎政事堂六部之事便得以进行下去,而王源便也终于可以抽身而退,他有更为棘手的事情要处理,实在没时间耗在这些事务上。

    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便是,除了官员贵族们抵达蜀地之外,数量庞大超过百万之众的难民大军也陆续抵达陇右和剑南境内。对王源来说,这才是真正的难题。这么多难民的涌入可不是件小事,这些饥寒交迫的百姓一旦处置不好,便会酿成大祸。人要是饿极了冷很了没活路了,什么事情都能干的出来。这些难民就像是过境的蝗虫一般,走到哪里那里便被洗劫一空,树皮草根都一扫而空。所以,这百万难民潮若是处置不好的话,将士一场灾难。

    王源召集手下人等商议对策,问题集中几条,一是难民的救济问题,百万难民几乎都是一无所有,吃喝穿将是一个大难题。虽然王源的成都府的几十座大粮仓中囤积有大量的粮食物资,但王源不可能将这些物资尽数让这百万张嘴尽数消耗掉。救济之外,还要这些难民有生计才可以。

    想来想去,王源等人一时也想不出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