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花赋1-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袁世凯讹走了银子的王公贵胄老官儿们,对袁世凯自然恨之入骨,便聚在一起商量整治袁世凯的办法。可惜大家此时都没有权了,袁世凯又甚得慈禧眷顾,很难一下子整倒他,大家便想主意为难他,要设法让他难堪丢脸、灰头灰脑。

    机会很快就来了。一九零二年三月,天津的洋兵大部撤走,天津城也按约交给中国,但辛丑条约规定天津城二十里之内不许驻扎中国军队。老朽王公忽想到一计,便纷纷上折子,说应命袁世凯即刻将总督府搬回天津,称督府偏安保定,有辱天朝威仪,如今天津已经交回,督府便理应东迁。老朽们心想:“不能带一兵一卒,你袁大头却靠什么震慑天津、管理治安,到时候盗贼蜂起、治安混乱、地方不宁,不闹你个手忙脚乱、头疼脑胀,哈,那时我等就好好奏本参你。”

    众人的折子到了慈禧手中。近来珍妃不入梦厮闹了,慈禧心中高兴,将大家的折子草草看过,笑道:“老臣们爱国之心倒也可嘉,如此便令袁世凯搬到天津去吧。”于是准奏。

    荣禄却替袁世凯担心,得信后忙找慈禧说:“太后,按辛丑条约,天津城不许我国驻兵,袁世凯搬去哪儿,困难不小。可否先让外交部派人和天津的洋人们商量,求洋人们通融通融?”

    荣禄这一提醒,慈禧也一惊说:“不许驻兵怎么行,那就快让外交部去通融。” 外交部就是先前的总理衙门。载漪一死,慈禧反省一番,又重用庆亲王奕劻,便命他做了外交部的领衔大臣。当下奕劻派人到天津找租界列强的领事们协商,希望他们通融、允许袁世凯带少量兵卒到任。各领事却态度傲慢、口气生硬,说:“绝不通融。大清的官员如果自感管制不了天津,大可不必搬来天津,我等很乐意代为管理。”

    上折子的老朽们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快意,咬牙说:“万恶的袁贼,等着吧,还有好戏在后头呢!”荣禄也无奈,只好关照袁世凯多带些衙役,暂且先应付住天津的局面,然后徐图良策。

    袁世凯却大笑,说:“多谢恩相关心,我自有应付之法。”于是先派人至津收拾打扫衙门,然后择了吉日,将整个督府搬往天津。

    四月十日,预定的到津之日。天津租界的洋领事们约齐了,出城来迎接袁世凯。各领事表面上庄重严肃,心中却暗暗发笑,心想:“这位袁大人靠三五十名衙役,便想坐镇诺大的天津城,可笑啊可笑,不过,中国人爱面子,想来这袁总督来津的气派定是不小。”

    正午时分,由保定方向涌来大批的人众,黑压压怕不有三五千人马。众领事诧异说:“总督府的随员那有如此之多,这袁世凯搞的什么名堂?”人众涌近了天津城,这才看清是几千名荷枪实弹的兵士。兵士们斜挎短枪,精神抖数,到了洋人们面前时忽然变成了正步行走,步声哗哗如浪,整齐有力、威武矫健,只是衣服换了新式样,和过去清兵常穿的服装不太一样了。

    一众洋领事们大怒道:“天津不许中国军队驻扎,袁世凯胆敢违反条约,我等必须严正抗议!”日本领事说:“如若袁世凯不撤走他的军队,我便要建议敝国公使电告国内,以武力解决此事。”其他公使一齐叫道:“就是这样!我们找袁世凯交涉去。”

    袁世凯的绿呢大轿威风八面的抬过来了。众洋人怒冲冲迎了上去。大轿停下,袁世凯笑容满面的下了轿,向洋领事们拱手问好。

    德国领事走上前,指着路上的兵队,冷笑道:“袁大人胆子不小,竟敢带兵入津,这违反条约的责任,你担当得起吗?”

    袁世凯笑道:“本督不敢违约,做大清的官,最要紧的便是要和各友邦相处融洽,我违反条约,那是不想当这个官了。”说着呵呵而笑。

    矮个的日本领事满脸横肉,狰狞叫道:“既不违约,为何带了兵来?” 袁世凯双手一摊,一脸的委屈,说:“没带兵呀,我的兵在哪里?” 众领事见袁世凯装模作样,均感气愤,便指着路上正行走的兵队,说:“袁大人,几千兵士,装装糊涂就能蒙混过关吗?这不是兵是什么,袁大人当面说谎,太失封疆大吏的体统了!”

    袁世凯转头看看路上的兵队,忽然仰天大笑起来,乐不可支的样子。 众领事更怒。德国领事就冷冷的问:“总督大人有何可笑?” 袁世凯笑道:“我明白了。原来众位朋友说的兵是他们呀,实不相瞒,他们的确不是兵,乃是我袁某人千挑万拣,又经名师训练教导,名符其实的正规巡警。”

    众领事吃了一惊,十多个嘴巴大张开来。袁世凯微笑道:“众位朋友对敝人的警察有什么指点指教,本督洗耳恭听。”

    日本领事疑疑惑惑说道:“奇怪,清国从来没有巡警,你的巡警却是从哪儿来的?” 袁世凯大怒,说:“过去没有,难道我袁某人便不能手创一支巡警出来吗?你日本过去也没有,却学西洋设警察之制,日本能学,我大清为何就不能学!”

    日领事气馁退后,一个劲摇头。其他领事对袁世凯巡警的真假也心存疑问。德国领事便说:“袁大人的巡警对业务熟悉吗?本人想让租界内弊国的巡警与贵国巡警切磋一番,袁大人可敢应允?”其他领事忙说:“对,对,说不定袁大人的巡警是兵士冒充的,不亲眼看一下,我们总有点信不过。”

    袁世凯哈哈大笑,说:“你们不信,本督理解。待我将督府安顿下来,就请各位来督衙看我大清巡警的表演。”又转头对德国领事说:“到时你将贵国在租界最好的巡警带来,也让他们开开眼界。”当下与各领事约好了时间,袁世凯便拱手告辞,坐了大轿招摇入城。众领事也气愤愤地回租界,预备着过几天认真检验大清巡警的真伪。

    第二十三章 瀛台吟诗满面泪,珠江起雷寝难安

    袁世凯很快将督府安顿了下来,便发帖请美、英、德、俄、日、意、奥、比等国的租界领事来督衙观摩大清巡警的表演。德国领事带了三名业务最熟练的本国巡警,会同其他领事一起来到总督衙门。袁世凯笑呵呵迎了他们进来。院子里早安排了桌椅茶果,众领事就坐之后,三百名巡警便列队进了场子,然后每十人一小队,依次上前,表演查户口、交通指挥、擒拿凶犯、街头巡逻等等科目的内容,表演得似模似样,列强的领事们诧异不已。

    街头巡逻的小队刚表演完毕要退场时,三名德国巡警却大大咧咧下了场,出声阻止中国巡警退场。这几名德国巡警察在中国,汉语已相当熟练了,便宣称他们要考问几个问题。袁世凯坐在主席位上微笑点头。中国巡警便留了下来。

    德警问:“街头巡逻,遇见住户失火,该怎么办?” 中国巡警答:“第一,抢救屋内妇幼老残出户;第二,疏散附近人众;第三,救火。” 德警又问:“街上有人聚众闹事,阻断交通,应如何处理?” 中国巡警答:“第一,急速报告官长;第二,于外围警戒,防止事态扩大;第三,按官长的指示驱散人众。”

    德警又连问了几个问题,中国巡警均对答如流。 原来,租界上的洋巡警,大多是业务差劲、其他方面也不怎样的平庸之辈,因此在国内混得很不如意,这才万里迢迢到中国来,想在远东发点财回去。袁世凯的这批巡警,却是从聂士成马玉昆的残留部队里精心挑选的精兵,又高薪聘请了德国警界的高人克理曼亲自授课指点,刚刚学成,因而有问必答,流利异常。德警看难不住他们,遗憾的摇摇头,只好说:

    “中国巡警货真价实,业务极熟,我们很是佩服。”

    袁世凯大喜,便设宴招待各国领事。各领事对这个古怪精灵的袁大头也佩服起来了,杯盏交错间,便奉承几句,要袁世凯消灭直隶的义和团余孽,大力保护洋人利益,袁世凯笑着满口答应,同时说大清就要实行新政了,要求洋人多支持自己,洋人们也满口答应下来。宴会其乐融融,双方满意而散。

    袁世凯在天津坐稳了总督的位子,于是将原先秘密办在保定的巡警学堂公然搬到了天津,同时向朝廷上折,请求在全国推广巡警制度。

    慈禧、荣禄、奕劻等见袁世凯玩了这一手漂亮的士兵变巡警的高招,不仅大喜过望,连夸袁宫保识见不凡,有谋有略。慈禧当时就命拟诏,要各省都以天津的警政为范本,建立巡警队伍。同时下诏实行新政。所谓新政,内容和光绪变法的那些内容大致不差多少,只不过慈禧忌讳变法这个词,就改了个名字叫新政。

    原来慈禧逃难到西安时,痛定思痛,感觉大清积弊太深,那时就有了变法的意思,但老脸羞惭,这话无论如何说不出口。便假借光绪之名下“罪己诏”,在诏中请各地督抚大员痛陈除弊兴利、强国富民的办法,说:“数十年恶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取外国之长,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可作后事之师……请诸臣工,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具所知,各抒己见。”

    当时袁世凯尚在山东当巡抚,见到罪己诏就笑了,对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徐世昌说:“太后老人家后悔了,只是不好意思说,嘿嘿,我便替她老人家说了吧?”

    徐世昌极认真地将罪己诏研究了一番,说:“事不宜迟,你须得抢先上疏。” 袁世凯忙说:“好。老兄你便替我执笔,把我俩时常议论的那些都写出来上奏,诸如练新军,废科举、开矿山、办教育等等,但千万别用变法二字,以免太后羞惭过渡,反生恼怒,那就不好了。”

    徐世昌也是雄才大略的人,文才又好,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很快一篇请行新政的奏疏就搞了出来,却小心翼翼不触及慈禧的痛处。

    山东的奏疏第一个送到西安,言辞又很得体,慈禧喜慰,对荣禄说:“袁世凯是个人才呀,新想法不少,不枉了你保荐他一场。”

    荣禄不敢居功,忙说:“这是太后你老人家慧眼识才,仁心爱才,奴才不过体会您的意思办事罢了。”

    紧接着张之洞刘坤一两人联袂三次上奏,系统地提出了变法行新政的策略方法、以及应废兴的具体内容,方方面面讲得十分周到,史称“江楚三疏”,又叫“变法三奏”,慈禧便将这些奏疏命荣禄等人详细研究会商,准备着回京之后便施行新政。如今回京已一段日子了,宫室也修缮好了,珍妃也不来惊梦了,袁世凯又率先将巡警办了起来,慈禧于是下了决心,命荣禄颁布诏书施行新政。

    荣禄此时六十七岁,年迈力衰,时常患病,因而情绪悲凉,看着皇族亲贵之中成气之人甚少,年轻一代多是纨绔之辈,便退而叹道:“新政虽好,朝中却无人了!”

    光绪皇帝最后还是被送到了瀛台居住,仍受太监的监视。皇后隆裕见太后要行新政,心想:“新政和戊戌年的变法差不多呀,看来太后是回心转意了。”她是慈禧的侄女,仗着这层关系,想救光绪出来。左思右想,强给自己鼓劲,一步三回头,硬是挪到慈禧起居的储秀宫,请安后,见太后慈颜甚喜,便大着胆子请太后开恩,放光绪出瀛台。

    慈禧本来还笑眯眯的,可一听放光绪的话,勃然大怒,吼道:“绝不能放,这小子忤逆不孝,我要他一辈子住在瀛台。”隆裕哭道:“太后已行新政,该饶了皇帝了。”慈禧将正抽着的长烟袋朝地下一摔,拿脚在上乱踩,叫道:“我行新政,和他有什么关系,别指望我饶他,不孝之人是不能饶恕的。”隆裕眼泪汪汪,还欲再求。慈禧却叫李莲英赶她出去。隆裕一步三回头抹泪走了。

    行新政的诏书一下,袁世凯首先大喜,对一众幕僚部下如杨士琦、赵秉钧、蔡绍基等说道:“好啊,好啊,行新政了,我要大干一场了,数年之内,我要练他十多万雄兵,办他百十所学堂,然后开矿山修铁路,办千千万万的工厂,让直隶一地,成为全国的模范。”于是大刀阔斧的便干起来了,各种学堂纷纷建立,一批工商企业也应运而生,当然他对练新军更是积极,搞了一套征兵的办法,使新军的兵源和兵士的质量都得到了保证,因而他的新军迅速扩充成了三镇四万多人,因练兵之地仍在天津小站一带,外省便称他的新军为“北洋军”。

    慈禧见袁世凯办新政雷厉风行,办法点子也多,心中欢喜,就发旨实授其为直隶总督,并兼北洋大臣之职。袁世凯踌躇满志,喜欢得心中发痒。杨士琦、赵秉钧等僚属俱来贺喜,说:“大帅现在是名副其实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了,可喜可贺!”

    袁世凯笑道:“官还不够大,不过我不急,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