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财经:中国古人的财富智慧与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千年财经:中国古人的财富智慧与劣-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者,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饭桌上有人遮住了灯光,结果有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还故意遮蔽灯光怕人发觉,于是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非常惭愧,刎颈自杀。 

    尽管孟尝君对食客这样仗义,但这个人和他的食客团伙并不厚道,很残暴。孟尝君经过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贤能,都出来围观想一睹风采,见了后便都笑着说:“原以为孟尝君是个魁梧的大汉,今天一见,才知道是个瘦小的男人罢了。”孟尝君听了这些话,大为恼火。跟随他的宾客们跳下车来,砍杀了几百人,毁了一个县才离去。 

    太史公对孟尝君有句评语,很有趣,“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是:“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华丽背景、家族财富 

    魏国信陵君为魏国王室的显赫成员;赵国平原君也出身贵族,曾经三次出任赵国宰相职位;楚国春申君也曾出任楚国宰相,其行为方式也是和孟尝君十分类似,家里面养着几千门客,心腹耳目遍布战国,不法之徒、豪侠之士皆混杂门下。 

    从古至今,有几个贵族家里没有清客、帮闲啊,大户人家嘛,养些人也正常。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这几位公子的行为,公私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线。按照中国的传统,国王、皇帝家国几乎同体,公私界限并不清晰,但其他王侯将相的私人、公家界限还是存在的,但四大公子这似乎是个特例。他们养的这些食客,综合承担了谋士、战士、打手、帮闲、清客、间谍、小偷、刺客、公关、文宣等多重职责,这种门客之风在战国时期是比较盛行的,吕不韦啊、范睢啊等等人物都养有门客。但这种门客风气,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在秦汉两代政府的打压下,也就逐渐消散了。 

    插句话啊,感觉这种门客风气,和日本战国时期的家臣制度颇有相似之处,不知其中是否深有渊源。 

    四大公子的财富尺度 

    四大公子那是相当有钱,家里动不动就三、四千人吃饭,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目前的制度,一个班大约由十名战士;一个排由三个班组成。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有的连还配有炊事班,人数大约在120人左右。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是1500人。四大公子家基本上每天养了三到四个团的队伍。 

    按现在的饭钱推算下,以每人每餐标准20元计算(实际待遇可能还高于20元,有记载有的食客天天有肉、有鱼啊),按三千门客这个数字计算,一顿饭的开销就是6万元,一天三顿饭,那就是18万元,一个月下来就是540万啊,一年下来6480万,多半个亿砸进去了。这还不算食客们的穿、住、行和各类开销。 
    孟尝君在秦国送人就送狐白裘大衣,现在一件好点的裘皮大衣都得好几万,人这还是狐狸腋下白裘汇集而成,这得多少钱啊? 

    秦王为了离间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直接就“行金万斤”。 

    平原君和春申君还比过一次富。平原君派手下去春申君那里,为了夸耀已方,平原君使者以玳瑁为发簪,以珠宝玉石作宝剑上的装饰。春申君更猛,直接让上等食客穿镶嵌珠宝的鞋出来见这个使者,“赵使大惭”。 

    在这些公子的行动举止中,既有个人行为,也有为了国家利益的行为,其财富尺度自然也融入了国家财富的影像。 

    四大公子的财富来源 

    养活这样多人、自己生活要求有比较高,开销还是很大滴,靠什么实现现金流入呢? 

    有两个小故事,可以多少说明下四大公子的财富来源。 

    孟尝君任齐国宰相时,一次他的侍从魏子替他去收封邑的租税,三次往返,结果一次也没把租税收回来。孟尝君问他这是什么缘故,魏子回答说:“有位贤德的人,我私自借您的名义把租税赠给了他,所以没有收回来。”孟尝君听后发了火一气之下辞退了魏子。几年之后,有人向齐愍王造孟尝君的谣言说:“孟尝君将要发动叛乱。” 

    为避免殃祸孟尝君就出逃了。曾经得到魏子赠租税的那位贤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上书给愍王申明孟尝君不会作乱,并请求以自己的生命作保,并在齐王宫殿门口刎颈自杀,以此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愍王为之震惊,便追查考问实际情况,孟尝君果然没有叛乱阴谋,便召回了孟尝君。 

    透过这个故事的道德信义,可以看到,封邑的租税收入,是其一个重要财富来源。 

    还有个故事是,由于食邑的赋税收入不够供养这么多食客,孟尝君就派人到薛邑贷款放债。由于年景一年到头都不好,没有收成,借债的人多数不能付给利息,食客的需用将无法供给。(呵呵,这样大的开销,有几家长时间承担的起啊) 

    孟尝君就对门下的冯谖说:“宾客们不知道我无能,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所以在薛邑放了些债。可是薛邑年景不好,没有收成,百姓多数不能付给利息。宾客吃饭恐怕都成问题了,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 

    冯谖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要到了利息十万钱。 
    冯谖没把这笔款子送回去,却买了许多酒,买了肥牛,然后召集所有借钱的人,能付的起利息的来,付不出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 

    在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谖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大家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怎么能背弃他呢!”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到,养门客的成本很高啊,压的孟尝君有些透不过气,于是在收取租税收入之外,还做起了金融业的买卖,通过贷款放债赚钱。 

    孟尝君如此,估计其他几位公子的财富来源也与此不远。 

    四公子现象 

    战国终结,四公子的“广招门客制度”也就散了,但四公子现象没有消散,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皇亲国戚、达官显宦,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财富、资源,他们有发达的信息资源,他们有着常人远不能及的能力、财力。这个群体的动向往往决定着社会财富的重大走向,他们的财富消耗、财富积累、财富分配方式,对大量的人群造成了影响。 

    可惜的是,有的后人,连四公子都远远不如,四公子的主要财富积累手段还是租税、放贷,而不是贪污、受贿、买官鬻爵。 
    商界第一偶像陶朱公 

    现在,华人圈内,谁不知道李嘉诚啊?这大名鼎鼎的,当得起四个字“振聋发聩”。 

    在两千多年前,哪个商业人士要是没听过陶朱公,那你就是典型性菜鸟,竟然不知道商界的第一偶像、古代嘉诚哥、SUPER STAR?那就別混了。当时书店里经济类书架上都是《陶朱公致富秘籍》、《陶朱公是怎样做生意的》,铺天盖地的,哈哈,玩笑了。 

    68岁拐美女 

    陶朱公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有人说陶朱公就是越国最牛的大臣范蠡,就是他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心瓦凉瓦凉的,于是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走的时候还顺便拐走了“第一界吴越小姐冠军”西施。 

    出逃后,他先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 

    多好的故事啊,只可惜有一点,年龄上有一点问题,越王实现霸业、范蠡泛舟五湖是在公元前468年(也就是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推算下来,那年范蠡已经68岁了,(68岁还拐美女,如此雄风,佩服佩服啊)。 

    68岁还毅然投身商海、走上再就业的道路,确实可歌可泣,但商业不是小说,启动生意是需要本钱的,第一个一百万最难赚取,68岁下海,那等完成原始积累得多大岁数了啊?完成原始积累后继续还在商业做大做强、叱咤风云,这范蠡身体得好成什么样啊? 

    当然,范蠡跑路的时候,也能已经有大量的资金了,这钱可能是从越国国库呛来的,是自己平时攒下的,是一边给越王打工、一边自己偷偷做生意赚的。 

    尽管68岁的人确实有能继续完成后面的经商大业的,但这种概率有多大呢?在一个传奇来源的背后,或许就隐藏着一个精明商人的用心吧,先是自己把自己渲染为一个传奇,再是别人传播传奇,然后所有的人把你当作传奇,那这个生意以后就比较好做了嘛,和“传奇”做过生意,那对自己的商誉加分很多啊。这跟搁现在,如果一商人在公众场合说:“我刚和长江实业的李老板谈完事”,周围的人肯定肃然啊,古今皆同吧。 
    最早的经济学家 

    股市投资一般分为两派,一派号称是投资的,长期持有,一派号称是投机的,高抛低吸,波段操作。 

    尽管那时候没股市,但从其手法来看,陶朱公做生意那是典型的高抛低吸啊。陶朱公的经商思想是有出处的,按照传说,当陶朱公还是范蠡的时候,范蠡有个朋友,名字叫“计然”,计然这个人很牛,堪称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一批经济学家啊, 

    在现存的关于计然的些微记载中,可以发现计然已经发现了经济具有波动周期,价格具有波动性,在此细致的观察之上提出了千古不变的实战法则“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计然对经济周期的总结是:六年丰收、六年干旱、十二年会出现一次大的粮荒。在此之上,计然又总结出了政府对粮价的平抑政策。 

    对价格波动现象,计然的总结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应对方针则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在价格高位,不要继续贪婪,要勇于出货,全部清仓,把手中的仓位象粪土一样抛弃;在价格低位,不要畏惧,要勇于进货,把仓位象收集珠玉一样建立起来。 

    这个原则看起来平淡无奇,但确实是千秋不易的胜利法则。还是看股市的例子,人人都知道高抛低吸,但很多人在高位总是贪婪,总想更高,不想出货,做不到“贵出如粪土”;在低位总是害怕,怕继续下跌,做不到“贱取如珠玉”。在两千多年前,在没有股市的情况下,能总结出这样的思想,超赞! 

    这个计然的经济思想,对范蠡产生了重大影响,范蠡、也就是陶朱公的经济胜利,实际就是计然经济思想的实战版本。 

    高抛低吸的实战派 

    陶朱公之所以有这个称呼,就是因为他定居于“陶”,而他为什么选择“陶”来定居呢?因为这个地方在当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这个地点选择是关键性的一步,想做到“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第一基础那就是要有活跃的交易,还是以股市为例,市场上以前有多少庄家拼命控盘、推高估价,最后股价推上去了,盘也控制了,流动性没了,没有流动性的市场,你怎么在高位出货、在低位接货啊?远看中科系大崩盘,近看德隆系大跳水,撑到最后,真实交投不活跃,神仙也没办法啊。一个商业经济不发达、货物往来不密集、资金欠缺的区域,你到是想贵出,有人买吗?你倒是想贱取,有人卖吗?陶朱公的第一步选择,就展示了对高抛低吸法则的深厚领悟。 

    司马迁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