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湿”。满街是水之后,人们互相问为什么泼水,谁也说不明白。
    那是一段混乱浮躁的日子。人心躁动、敏感,而且隐约地害怕。
    人们甚至为城内大火造成的损失寻找可以接受的理由。大栅栏大火烧毁民房,人们说义和团本来除了老德记洋药房之外,绝不会波及别的房屋,但是由于“二毛子救火”,神仙恼怒了,所以烧了一大片。这个谴责救火、偏袒纵火的说法,居然让帝国的平民们深信不疑。西单的大火明明烧毁了上千家店铺,但是关于义和团“法术”之灵验的说法依旧在京城内传诵着:“西单牌楼二道街洋房烧,粮店跪求。团民手执小红旗上房,口中念念有词,用旗一挥,火即飞过粮店矣。”(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载《义和团》。)后来帝国的史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把义和团称之为“匪”。但是,当时的帝国,几乎没有人这么认为,至少没有人敢这么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奇特的现象。在大清帝国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上下一心”的时刻,尤其是没有过政府官员和“举事”的农民同心协力的时刻。就面对外国势力而言,尽管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所感受到的屈辱的内容和性质截然不同,但是就仇恨的情绪来讲,他们惊人地一致——“民心蓄怒已久,不约而同,闻灭鬼子杀教民,人人踊跃思奋。”(刘福姚:《庚子纪闻》,载《义和团史料》。)在当时的史料中,关于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所受到的屈辱和危机,几乎不可见,所能见到的多是洋人们古怪的“兽行”——也许因为只有这些“兽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仇恨。那时的京城内几乎每天都在流传着类似的消息:义和团从某个教堂里搜查出无数具人的心、肝、肺;又有拳民在某个洋人的住宅中搜查出剥下的人皮、从孕妇肚子里剖出来的婴儿,还有数十个“阳物”。当义和团冲进西医医院时,他们被人体骨骼标本吓了一跳,抬出来,又是洋人吃人的活生生的罪证。义和团在烧一家照相馆之前,骇人听闻地从这家照相馆里抬出来一筐“人眼珠”,倒在地上,“眼珠”乱滚,京城人个个毛发倒竖,惊叫不已。后来被一个南方人看见,说这是南方的一种水果,叫荔枝,不信可以尝尝,甜得很。结果这个南方人立即受到一顿暴打——人们不愿意更改洋人“挖人眼睛”的消息,而这个消息其实已经不可更改了。
    帝国臣民的心理如同这个正在走向衰亡的帝国一样脆弱。面对外国势力的蛮横侵入,帝国全民的心理失衡终于导致了民族整体行为的失衡。
    在这样的心理之下,任何对抗外来势力的可能,哪怕中国人认为有一丝可能性的事物,他们都愿意接受,尽管他们亲眼看到义和团的“闭火”法术并不灵验。中国人在对外国势力的仇恨中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尽管他们只要冷静下来就能清楚地知道,奇迹的发生该是多么的渺茫。
    只是,至少在帝国的都城,人们已经无法冷静。
    在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帝国的臣民们这一次把千百年来欺压、剥削他们的那些昏聩的官员全盘接受下来了。人们向骑在高头大马上的王公大臣们欢呼,欢呼帝国的大员们带领着义和团们去“灭洋”。除了杀尽洋人和“二毛子”、“三毛子”之外,所有带“洋”字以及与“洋”字沾边的东西和事物,都成了在帝国官员率领下的义和团们攻击的对象。
    除了洋钱之外。
    此时的中国人彻底混淆了洋人和洋货以及带有洋人气息的一切事物的区别,他们把这一切单纯地归纳为一个“洋”字,而“洋”字这时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针对这个概念的任何行动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
    首先要消灭一切有关“洋”字的名称。
    “义和团将东交民巷改名为‘切洋鸡鸣',令人各处宣传,写条粘贴各巷。”(仲芳氏:《庚子纪事》,载《庚子纪事》。)“各街市铺面有售洋货者,皆用红纸将招牌上的‘洋’字糊上,改写一‘广’字。”(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载《义和团》。)“见东洋车亦用刀乱剁,由是改称东洋车为太平车,用红纸书‘太平车’三字,贴在车尾。”(同上)“城内城外各行铺户与各街住户,义和团俱饬令避忌洋字,如洋药局改为土药局,洋货改为广货,洋布改为细布,诸如此类甚多。”(仲芳氏:《庚子纪事》,载《庚子纪事》。)义和团们砸了所有带“洋”字的东西:纸烟、眼镜、洋散洋袜子,他们只要看见就用刀一通乱砍,然后统统烧掉。他们通告所有的居民,“各家不准存留外国洋货,无论巨细,一概砸抛,如有违抗存留,一经搜出,将房烧毁,将人杀戮,与二毛子一样治罪。”(仲芳氏:《庚子纪事》,载《庚子纪事》。)由洋货再涉及使用洋货的人,巡逻的义和团看见街上有穿洋衣的人,这个人的脑袋就难保。洋衣的范围除了西装之外,扩展到“窄衣窄袖”,又扩展到白颜色的——“白衣者近洋派,一律禁着白衣。天时暑热,白衣为多,贫苦人无衣可易,遂又着妇女红绿衣者,权救一时之急。”无法得知白色为什么是洋人的专利。后来的扩展终于没有了边际:“着灰布衫者奸细也,旋又令曰蓝衣者奸细也,着此二衣色在途行走者枉死不知凡几矣。”(侨析生:《京津拳匪纪略》。)大清帝国国人的衣服颜色就很有限,到底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才不至于掉脑袋呢?
    紧接着,读书的学生们也开始恐慌起来,因为他们读的是“洋书”,于是家家在门口烧书以示立常还是有学生不小心——“曾有学生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枚,洋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齐下,皆死非命。”((日)佐原笃介、浙东沤隐辑《拳事杂记》,载《义和团》。)更令人惊骇的是,“一家有火柴一枚,而一家八口,一律被砍死刀下。”(《最后的神话》,张建伟著,作家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第247页。)其实农民们也知道,洋货已经成为商业流通中的现实,彻底销毁是不可能的,况且,洋东西就是比国货要好些,细布总是比土布穿在身上体面。于是,只要名称改了,就可以算完成了“灭洋”的任务。这里,“洋”字仅仅是一种中国人语言上的忌讳而已。
    中国人对语言中所蕴涵着的神奇力量深信不疑,他们愿意用内涵丰富、歧义颇多的汉语言与所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玩文字游戏。明明是命运不济,但是花钱“求”来一张写着“时来运转”的纸条,于是就信心十足了起来。新婚夫妻被送入洞房,闹房的人给他们端去一碗煮得半生不熟的饺子,然后在窗外故意发问,听见里面说出一个“生”字,于是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个新媳妇将来能够大量生育是没有问题了。生了一个儿子怕夭折,就取个名字叫“铁蛋”,然后才放心起来,因为没有什么能伤害一个生铁疙瘩。和普通家庭愿意贴上个倒写的“福”字一样,官场上要把政治对手扳倒,就把这个对手的名字倒过来写在墙上,象征着这个对手已经“倒”了。中国人相信语言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换了一种说法或者称呼,整个现实世界就能够随之而改变。
    与所有民间的秘密团体一样,义和团也有自己的“团话”。他们把所接触到的事物和物品,都改变成另外一种形态。比如把电线说成“千里竿”,把水说成“雷公奶奶洗澡汤”,把大饼说成“老君屎”。下决心“灭洋”的义和团认为,只要眼睛里看不见、耳朵里听不到“洋”字,万恶的外国势力就当然地从中国消失了,乾坤也就清朗了。有一个进了城入了府的农民兄弟问:帝国都城的京畿部队为什么叫做“虎神营”?军机大臣荣禄的解释是:虎能吃羊(洋)。于是,国人都相信帝国的军队是一支能够令所有的洋人都闻风丧胆的军队——至少帝国官员们的感觉是这样。
    政府的官员都憨愚至此,整个国家再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了。
    3、帝国炮火中的“家事”
    1900年,大清帝国政府领导下的义和团最大的“灭洋”行动是攻击教堂和使馆。
    对京城内的教堂和使馆区的攻击,自6月15日开始,直至外国联军占领帝国的都城为止,长达六十多天。
    这正是帝国北方干燥酷热的季节,整个京城犹如一座大火炉,头顶上是炎炎烈日,街巷里则烈焰腾腾,无论是对于北京的洋人们还是北京的平民们来说,这都是一段极其难熬的日子。
    因为攻击使馆是“严重的外交事件”,因此,这六十多天被目击者、亲历者和评论者反复大量地记述,如今企图完整地翻阅这些浩如烟海真伪混杂的故纸堆绝非一件易事。但是,无论是洋人们“最黑暗的时光”、“耶稣受难的日子”的描述,还是中国人“匪焰炽烈”、“反帝壮举”的描述,都无法显现出一个大致符合逻辑的事实脉络。原因很简单:如果说这是一场战斗的话,那么,战斗的结局过于荒唐了。
    中国的兵家哲学发源甚早,在西方人还茹毛饮血、拿着棍子殴斗的时候,中国人关于如何取得战斗胜利的策略理论已经形成。中国头脑睿智的兵家先人所作的最精辟、最简洁,同时也是最具真理性的结论是: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囊括了组成世界的“天、地、人”三元素的哲学论断,是中国人奉行数千年的行为哲学的精髓,它不但被包括人类战争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最后结局所屡试不爽,而且还是了解和分析中国这个东方民族性格特征的最便捷的突破口——中国人所有的明智和机警创造出的智慧,几乎都可以在这六个字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但是,1900年夏天,发生在北京城内的血流遍地,尸横如山的战斗,却是中华帝国几千年历史中的一个奇异的例外。
    中国人占据着“天时”。所谓“天时”,就是道德所向。无论洋人们能够列举出万般理由:现代世界的秩序、现代经济的发展,现代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促进一个落后民族的进步等等,却都不能回避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如同中世纪欧洲海盗横行的年代一样,他们在蛮横地武装侵入一个主权国家,并且利用经济实力的优势,对这个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掠夺。任何一个民族对于这样的入侵,其奋起反抗的行为都是自然的、必然的、合乎世间逻辑的。于是中国人面对洋人进行的战斗理直气壮。这是中国人的“天时”。
    中国人占据着“地利”。所谓“地利”,就是战场地理。洋人们漂洋过海,龟缩于异国都城之中的几间房屋里,甚至连中国兵书上所说的“背水绝地”都不具备,因为,不但他们的身边没有河流,他们连喝的水都要断绝了。战斗开始的时候,他们根本来不及考虑什么战场地理,充其量也只能盼望墙壁和窗户能够更结实一点。
    中国人还占据着“人和”。所谓“人和”,就是人心的向背。1900年夏天发生在帝国都城里的战斗的参与者,是得到广泛支持的数十万“武装”起来的农民,而帝国的正规军队向战斗地域开进的时候,市民们更是夹道欢呼。同情洋人的中国人少之又少,而且同情者不可能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参加战斗的中国人不缺粮食和一切补给,北京平民几乎家家都在倾囊相助,因为这已不是“乱民”在胡闹,而是帝国政府在行动——“倾其国力,尽其所有”,声势浩大,威武雄壮。
    “战斗”无日不有。
    兵攻、水攻、火攻。
    “团民”英勇无比。
    洋人们胆战心惊。
    大炮、地雷、火药。
    洋人们弹尽粮绝。
    我持天理人心,全城皆为我家,数十万人同仇敌忾,这不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
    中国人在本国的土地上动用了他们可以动用的一切手段,而被攻击的洋人们男女加之老幼总数不足三千,且孤立地深陷于异国他乡极其狭小的空间之内,所以,中国人几乎根本不会在这场不能称之为一嘲战斗”的战斗中失败。
    六十多天内烽火连天,六十多天的“战斗”“异常酷烈”,而最后结局竟然是:中国人成片地倒在自己都城的土地上,他们都是年轻的义和团团员和帝国的兵勇——洋人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历史残酷的真实是无法用习以为常的思维理解的。
    义和团们首先攻击的是京城内的教堂。其中攻击最烈的是北堂。
    北堂,即位于西安门内北侧的西什库大教堂,为天主教设在中国北方教区的总堂,主教就是那个曾被帝国皇帝授予二品顶戴封的法国传教士法维埃——中文名:樊国梁。西什库教堂建于外国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