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圣源道堂胡门门宦简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伊斯兰教圣源道堂胡门门宦简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末明初       数名先哲       同行同落        中原河州        传播苏菲       

振兴古教       明末清初       四大门宦        七门八户        相继形成       

康熙五四       真主特贤       降生中原         东乡纳奴        祖籍红柳      

马氏之裔       艾布宰吉       官名伏海        取字呈瑞         家境贫寒     

从事务农       童年时代       天资聪颖        立志求学         诣前请教

攻读学问       少年时代      长究经文         博通教义         穷究哲理       

融会贯通       青年时代      负籍游历         慕名投师         驻足长安       

以图深造       博览群经      擅长妙义         坚苦卓绝         礼贤下士        

精益求精       乾隆十四      斋月贵夜         幸遇前圣        授受奥理      

暨授雨术      不断显踪       名师觉悟         认生为师         众人潸送     

荣归故里      立门传教       设堂收生        劝导群迷         导化众徒      

同登觉路       惠及桑梓      万民敬仰         旷世特贤         名闻西北        

赢得赞誉       陕西官佐      树碑立传         呈瑞晚年         雪髯忽黑        

众徒尊称       胡子太爷       教称胡门        堂称圣源         独创教门         

声称于众       天下阿林       念一经板        惟老满拉         单另经板      

传教凭证       尼斯伯提       一字分三         三字归一        光起光落     

喜圣认主       实践三乘       道包天地         人则包道         认己明时

认主则明       遵守五功       保密真机         正邪分明         坚持团结         

耄耋先贤       聚集众徒       活修拱北         显示奇迹        众说纷纭         

应对如流       语惊四座       有口皆碑         旷古绝伦        嘉庆十四       

夏季六月       一代特贤       隐光归真         寿终正寝        身发真香      

芬芳四溢       皓光冲天       享年九四         生前授意        父传子授       

五子皆贤       承前启后       言传身教         秘授家学        顺主从圣       

尊贤敬师       免遭狱刑       奉公守法         爱国爱教        脱险离难       

引导众徒       疼慈授教       赢其拥戴         特贤之子        朝廷诚邀      

祈降滂沱       抗旱救灾       利国利民         丰功伟绩        道光皇帝       

钦赐金匾       圣源道堂        人能宏道         光绪亲王       御笔赐匾       

原之造化       以示景仰       一代明贤         大马太爷        显踪现迹      

旷世奇才       胡门世家        英才辈出         平易近人        因袭前贤  

长学经书       谨守正教        发扬光大         后继有人        世代相传

                                                 二  贤祖之简历

中国伊斯兰教圣源道堂——胡门门宦的创始人筛黑·艾布宰吉·马伏海,字呈瑞,东乡族人氏,清康熙五十四年辛未年(1715年)春季三月,生于东乡高山脚下的纳奴山庄,世居东乡红泥滩村。当时其父亲家境贫寒,一生艰苦,从事务农,耕耘度日。父亲名叫默哈木吉,母亲名叫阿仪涉。胡子太爷弟兄四人,他是排行老二。其长兄叫哈三,其弟叫法如给、穆巴瑞剋*。

——注:瑞(rei),剋(ki)的借音。

胡子太爷在及龄时代天资聪颖,才思敏捷,立志求学,诣前请教,尊贤敬师,攻读经典。少年时代投师访贤,力学笃行,博而不精,为使求精而努力。青年时代经穆太师巴巴的指使,慕名前往故都长安城化觉巷崇文大寺,拜访名师布皇·穆按赠,继续深造学问近达三年之久,终于乾隆十四年乙巳年(1749年)斋月廿七晚间相遇了黑祖瑞*圣人,并领受其独特传授的精华及与众不同的教门后,在该清真寺不断显踪。后名师悟其绝非凡人,为此他宣众“河州满拉”并非一般人,众人以此而非常激动,并设宴聚餐为“河州满拉”穿衣挂帐,挥泪送行。从此他荣归故里,立门传教,设堂收生,从事宣教育人,传教授道活动。晚年时代为了传播伊斯兰教知识,弘扬所创建的教门而步步迁至定羌驿(今广河县)太子寺城定居,然而被尊称“太子寺老阿訇”。不久,其洁白如雪的胡子如同“美髯公”,故又尊称“胡子太爷”,其门宦被称为“胡门”,或“太子寺”门宦,其道堂被称为“圣源道堂”。又因得到特贤之品,故尊称“贤祖·胡子老太爷”。后来他亲自设计绘图为自己修建拱北(陵墓),并且在八卦内顶的天花板上还亲自设计雕刻了日月星辰,以及日食、月蚀和廿四节气的运转变化情况。临终前将“父传子授”的口唤面授予他的清廉纯顺的一些后代,并留遗嘱,其意是:“顺主从圣,免遭火狱之刑;奉公守法,脱离尘世之难;疼徒授教,赢得众徒之信赖与尊敬”。然后于嘉庆十四年乙巳年(1809年)夏季,隐光归真,身发真香,皓光冲天,连绵不断。其子孙后代及广大教徒声泪俱下,悲不自胜,然后经举行古教的各项仪式后安葬于他生前所修建的拱北中,享年九十四岁。至于其长子马成河(大太爷)因于道光元年在兰州祈雨有功,故道光皇帝为赞誉胡门先贤祈降滂沱,抗旱救灾,利国利民,将亲笔御题的“圣源道堂;人能宏道”之金匾赠送于太子寺胡门拱北,挂于八卦内。光绪礼亲王也非常景仰胡门先贤的丰功伟绩,将亲笔题字“原之造化”之金匾赠送于太子寺胡门拱北,挂于八卦的门楣上。

始至今日,胡子老太爷的后裔已繁衍到近三百余户左右,其中他的清廉纯顺的一些子孙后代,无论年老的或者年轻的都以筛黑、穆日实迪(即教主或老人家)的身份沿袭继承并传授了胡门的教门,引领了广多的教徒,加强了胡门门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巩固和发扬并扩大了胡门的教门事业,严格遵循了贤祖老太爷的古教路线,言行一致地传授了先人的教门,同心同德地团结在先人的教门旗帜下,给广大胡门教徒做出了值得赞扬的榜样。但是极少数后代以贪图名利而“弃正投邪,认贼作父”,在今世成为人人唾骂的千古罪人,在后世必受火狱之刑罚。而极个别后代因才疏学浅对贤祖·老太爷所传授的遵行和诚信问题而产生歧视。因为前人的事情就是后人的镜子,先人所立行的教门就是后代的指南,我们做子孙后代的必须因袭前贤,循规蹈矩,而那些缺乏理智的人们却不大理会。因此希望胡子太爷的每个子孙后代争取为自己的好先人争光,为他所创立的教门尽忠效力,团结互助,加强学习有利于教门的经书,诣前请教,探究哲理,以便老太爷的教门得以坚固稳定,其门宦得以平安壮大。

                                   三、红泥滩祖源

位于甘肃河州东北部的东乡族自治县,东邻定西地区(洮河),南径和政县、广河县(广通河),西绕临夏市(大夏河),北靠永靖县(黄河)。“东乡族”这个族名,是因其居于河州之东而得名,旧以河州城为中心,分有东乡、南乡、西乡、北乡。

那么,四面环水,山岭重迭,沟涧纵横,地势险峻,平地极少,枯焦旱田的东乡族的伊斯兰教情况如何呢?据史记载;约唐麟德二年乙丑年(665年)西域的八大圣裔因在伊拉克境内卡尔巴拉城的战役中败阵后而潜逃于中原河州的东乡地区,娶妻成家,安居乐业,继续进行传播伊斯兰教活动。后来阿拉伯、也门、伊拉克等地的四十个坲*咯瑞*【又称格蓝德日,中亚伊斯兰教苏菲派苦修者的称谓,波斯语音译,格蓝德日身着独特的服装,携带独特的道具,不受社会的制约,为修行而云游四方,传教布道。此处所指的格蓝德日是在天界一处的拱北里操守修行,并且具有高尚的苦修者,即圣裔贤哲】于元末明初(1340…1368)一同来到中原河州的宁河关集川,乘在南门河坝歇息之际一同举行祈祷仪式,又一同来到东乡地区叫“满萨”(译音阿麻萨,今红泥滩)地方,他们把东乡地区选定为向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落脚点。其中以哈木则巴巴为首的十四余个就落居东乡各地,其余的被派遣到各省市郊区,他们定居中国后一边继续进行传播伊斯兰教,一边进行探讨中国文化与其语言等活动。而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除与蒙古、吐谷浑等语汇的某些单字有些相近外,还有土耳其、波斯、阿拉伯语汇和撒拉、维吾尔、塔吉克、回回等民族的语汇,因此东乡族的语言十分复杂,且无规范的文字。此后在东乡地区还不断来过西域人,定居东乡并成家立业的事迹。从不少西域人落居东乡这一点来看,有很可能是因东乡地区西域人较多之故,所以东乡族的宗教信仰比回族较虔诚,也更团结。因此,东乡地区是四面环水的水落城池,又是西域八大贵人的落脚点,数名贤哲宣传伊斯兰教的传播点。

位于东乡县达板镇境内尕达奴嵘拱北(即四十贤之伊麻目太爷陵墓)的西北部脚下,有一个纯信伊斯兰教的东乡族群众聚居的村庄叫“阿麻萨”,又叫“红泥滩”或“红柳”。该村原本是洮河急流的河床,河水北流,群山环拱,耕地极少。为此,时兴这样一段歌谣:“红泥滩,不简单,四面八方都是山,……”。后来胡子太爷的钟爱孙子,尊称“大马太爷”为了给自己家乡增加田亩,故以投“石子”的方法将其治理成川。由此该村变成川原开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绿树葱茏,杨柳成林,果木繁盛,硕果累累,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交通便利的好地方,而且又是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宝地,是中国伊斯兰教圣源道堂——胡门门宦的发祥地。

该村的祖先又何等之说?据东乡族的老者们流传:约明末清初时期,来自韦俩耶(西域,即中亚、西亚或波斯、阿拉伯)地方的五兄妹落居于东乡红泥滩村,娶妻成家,安居乐业,从事务农。其中长兄迁居野松达板(今达板镇),生有四子,分居四处,今所谓四伙。依然定居红泥滩的弟兄俩各得两子,也分居四处,今所谓四个房头。而一个妹子因病早亡,另一个妹子嫁于达板陈家村。

至于红泥滩家族由卧蟒(霍蝾)、二房、堡子、给扎(即边沿)四个坊头组成,其中卧蟒(霍蝾)有五个后人,今所谓五个房头;大房头有三个后人:老大叫奴哈齐,是盛极一时的大阿訇,老二叫伊斯哈给,成家后迁居东乡湖拉哈*村,老三叫伊斯麻儿里(简称麻儿果)。二房头有四个后人:老大叫哈三,老二叫艾布宰吉(胡子太爷),老三叫法如给(简称马法如),老四叫穆巴瑞剋*。三房头有一个后人叫阿布东·拉嘿(简称阿布拉)。四房头有两个后人:俗称“大木匠”和“二木匠”。五房头有一个后人叫洒吉给,其子叫哈剋*木,他上了口外(今新疆)。

——注:坲(fe);哈(ea);瑞(rei);剋(ki)的借音。

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增添,清时落居东乡红泥滩的三弟兄的后代依次娶妻成家,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便逐渐形成两个哲麻提。为了保持同胞家族哲麻提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共处,所以同胞家族的一些乡绅和头目人等议定轮流做主麻或尔吉。既然如此,当时达板、陈家、红泥滩三庄以三道行事轮流做主麻或尔吉,当主麻轮到哪一庄,那一庄的人为贺推布(即念胡图白的人),去者为伊麻目和麻经(即念班克的人)。为此那一庄光阴好的人家给前来做主麻的客人准备茶饭和唐瓶,然后去清真寺礼拜。直到后来,陈家已推出三道行事,从此以后,达板、红泥滩以两道行事轮流做主麻或尔吉。此时,在东乡地区已出现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教坊”(即哲麻提)制度,该制度建立以后,管理哲麻提事务的伊麻目、尕咀(即执掌宗教法规、监督执行宗教仪式、处理宗教事务并兼理行政事务的宗教法官)、小学布洼(译称二阿訇)、合提(贺推布的简称;其职责是专念虎土白)、麻经(穆安赠的简称;其职责是专司礼拜时辰念班克),还有学栋乡老(今所谓寺管会成员)制度也随之产生了,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始至今日,老一辈的人们树立的这种团结互助,和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