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女帝- 第1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严的势力压过了燕王容襄一头,若是再这样任秦严发展下去,除非容襄能一战歼灭秦严的大部分精英,否则必败无疑。柔然自以为天赐良机,便派人去寻了容襄,愿与容襄永为姻亲,互帮互助。只要容襄兴兵借道,让柔然、鲜卑等部落的联军能够长驱直入,在中原大肆劫掠一番。
  凭心而论,这笔买卖十分划算,引胡人入关,打击对手,自身又扼住了要道咽喉。以容襄的本事,即便驱狼吞虎,狼群还是能在他控制之下的,胡人若不能在后方建设基地,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是悉数葬身于中原,就是灰溜溜地回去。
  可以说,容襄若是这样做,十有八九*,天下的主人就要更名改姓了,除非秦严也愿意放下脸面,引胡人入关。那样一来,中原大地才真叫遭了劫难,北边的统治者是汉人还是胡人都不好说。名声?那算得了什么?一旦得势,命史官将历史一抹,正史上就不会存类似的记载,野史什么的就随便了,天下都得了,还怕千百年后的骂名不成?
  面对这样巨大的诱惑,容襄却毅然拒绝了,他痛斥来使和赞成此事的属下,义正言辞地说:“皇帝昏庸,导致民不聊生,大家活不下去,才兴兵讨伐于他。为了尽早的结束战乱,让百姓少受战火之扰,我们才不得不以战养战,以杀止杀。若是为了一己私欲,将胡人引入中原,我与那个卖官鬻爵,戕害忠良,不顾百姓生死的狗皇帝又有什么不一样?”
  他还说,“汉人再怎么打内战,那也是汉人的事情,胡人不会将汉人视作自己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是让胡人得了江山,汉人的日子还怎么过?”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容襄放弃了对外扩张势力,将绝大部分的兵力用在了抵抗愤怒的异族上。秦严对容襄的气度和品行十分钦佩,他一统大半北地江山,收复燕云已不是难事时,派使者异常诚恳地与容襄谈了一次,大意便是我是真心敬佩你,若你愿意投降,我立刻封你为异姓王,世袭罔替,赐免死金牌。你的后人即便犯了谋逆大罪,也可以免除死亡的惩罚之类的。
  容襄自知必败,态度倒是很坦然,他让人回报秦严,说,容襄这一辈子,要么胜,要么死,断不会屈居人下。秦严若是尊重他,就不要许什么异姓王了,他们堂堂正正地决战一场。
  秦严打起全部的精神,调兵遣将,击败对方,给予了对手最大的尊重,却依旧不愿夺去容襄的性命。倒是容襄,兵败之后,释然一笑,自刎而死。
  容襄死后,容襄的长子带着燕云的兵力,降了秦严。
  秦严对容襄的英雄气概十分佩服,连带着对容襄之子的正确做法,未免就有些……引胡人入关的计划,容襄反对,他的儿子却是赞成的,这一点,秦严清楚,但他也没有食言,父亲没了,儿子的爵位自然降一等。他封了容襄之子为诚国公,世袭罔替,只要容家人安安分分地在长安待着,就没有人可以剥夺他们的尊贵地位。
  为避免容襄的后裔卷入秦氏皇族的是是非非,枉送性命,秦严虽没明说,但大夏三代帝王都心照不宣地把诚国公府给供了起来,皇室不联姻容氏女,公主最好也别嫁到容家去。当然了,即便不联姻皇室,容家的荣华富贵也是享用不尽的。事实上,容家的男丁,只要是嫡系,成年之后基本上都能得到不错的官职,既清闲又显贵,唯一一个不好就是实权不怎么大。
  与那些不得不上蹿下跳,百般投靠讨好,甚至要子孙从军,以命搏军功,才能换来家族荣耀不衰,或者没出息子弟就没落的家族来说,诚国公府的安逸和富贵简直能让他们嫉妒得眼睛发红,不知多少贵女挤破了脑袋也想嫁到诚国公府,也正因为如此,诚国公府的历史也广为人知。
  容家人的品行如何,暂且不论,反正他们一贯挺低调的,听不到什么负面评价,对权贵来说,这已经很难得了。再说了,单论容襄的言行,谁都不能不称一句好,胡人在乡野间就是青面獠牙,茹毛饮血的形象,不与胡人合作的容襄当然是难得的高士。秦氏皇族也没抹黑容襄的功绩,一是秦严对容襄敬佩非常,二便是大夏帝王也想让人家说他们知恩图报,否则为什么供着诚国公府呢?
  裴晋和裴熙这对祖孙毫不怀疑,大夏历代帝王从没放松过对诚国公府的控制,此事一出,圣人心里说不定就有了计量。毕竟前朝余孽,诸侯后裔再怎么不死心,没有足够的财力也没办法凑齐一批人在太平盛世共襄盛举。诚国公府有钱有势又很低调,谁都不知道他们在鼓捣什么,文武百官见到容家的人也会让几分,很符合幕后黑手的形象。
  但事情难办就难办在这里,这个家族与孟怀一样,哪怕你知道他们有嫌疑,甚至嫌疑非常大,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对他们动手。甚至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还得秘密处理此事,找个不会引起百姓骚动的借口,悄无声息地将他们给抹了。一个弄不好,打伤了老鼠,玉瓶也碎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圣人古稀之贺——”裴晋一字一句,慢悠悠地说,“我是一定要去的,而你,也要跟着我一道去。”
  裴熙满不在乎地“嗯”了一声,压根没将此事放在心里。
  “圣人很欣赏你。”裴晋加重了语气,“储位不稳,相位就一定要稳,你出身高门,才名甚显,又几度为官,一旦再度入仕,起点必定很高。即便做不到四品,五品也是板上钉钉。”
  对文官来说,五品已是难得的高位,可着朱袍,与裴熙的声名、本事和身份相比,倒也比较适宜。
  裴熙微微皱眉,有些不解:“您打算辞官?”父子同朝为官不是不可以,同在中枢就有些不妥了,裴熙若做高官,他的父亲裴礼势必得退下来。为避免父子生了嫌隙,裴晋辞去洛阳令之位,让上宛侯世子裴礼回洛阳任职才是最好的选择。
  “你的父亲是什么性子,我们都清楚。”裴晋不紧不慢地说,“太平年间,他在中枢四平八稳,也就这样了。这等时候,他若再呆在那里,只会害了他。”
  
  第二百一十八章
  
  裴熙难得露出一丝讶色:“既是如此,二叔那边呢?”
  “他靠上了魏王。”裴晋不紧不慢地说,“所以,你可以离得远些,不要像你父亲一样,面上不屑一顾,心里头却像猫爪子挠,想尽办法也要凑过去。”
  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人,裴熙再清楚不过,虽说这事也有他的撺掇,但他也就提了这么一次,若裴礼没这个心,也是不成的。
  前几年裴熙不愿意担这个责任的时候,裴晋自然要为儿孙费尽心思,如今裴熙愿意接过担子,裴晋就不怎么管旁人的生死了,左右是一枚闲棋,用得好则锦上添花,用得不好便将之舍弃。现如今,无论是洛阳裴氏的谁,包括裴晋的嫡长子裴礼,都要给裴熙,准确说是裴家的似锦前程让路。
  想也知道,裴熙若在中枢呆上几年,位高权重自不必说,成为宰相也就是时间问题。哪怕得罪了皇帝,与宰辅之位失之交臂,以他的偌大名声、心机手段和显赫家世,皇帝也不敢、不能真对他如何,十有八九*是外放,指不定还要提心吊胆,怕他做了封疆大吏之后更加难缠,到头来还是要用他的,他自己要辞官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与这样的权力一比,父兄的掣肘,叔父的刁难便算不得什么了。
  裴熙挑了挑眉,没再说话。
  别人都说裴义不懂尊卑,被养大了心,裴熙却觉得没什么。人若不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过得好,日子过得有什么意思?罗太夫人又不是那等宽厚能容人的,在她面前趾高气扬,她也瞧你不顺眼,做小伏低,她也不会给你好待遇,为什么不让自己过得舒服些?裴义唯一不该的便是认为他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合该受到特殊待遇,所以看到裴熙受祖父重视就坐不住了,什么阴谋诡计都使了出来。
  这些小伎俩没伤到裴熙,顶多让他恶心一阵,而这些事情,都被他记在了心底。
  对祖父的评价,裴熙是一万个同意,不仅他那位二叔,就连他的父亲,这等时候也不该留在长安。
  人贵有自知之明,而惊涛骇浪,风云变幻下,最后可能活下来的,只有两种人:彻头彻尾的聪明人,以及,一根筋的笨人。
  张敏一直想要辞去首相之位,难道真是他胆小怕事或者年老不中用?都不是!原因就在于,他足够聪明,经得起宦海沉浮,扛得住风云变幻,他的儿子却没有他那么聪明。平日里安安稳稳做个太平官,不越界地捞点油水也就罢了,真要面对别人的算计,多少个坑都会往下跳。
  见裴熙态度悠闲,裴晋摇了摇头,问:“你实话告诉我,你与代王,还有海陵县主,情分究竟如何?”
  “代王待我甚是优厚,胜过现存的子侄。”裴熙也不隐瞒,但他也不会真实话实说,譬如与代王一系的交情,“我与阿琬的感情有点复杂,说师徒又不像,说兄妹也不是,更没他们传的那种关系。真要说的话,大概就是刎颈之交,可将生死托付?但也不大像,说是志同道合,那就更不可能了,我兴之所至,她……对魏王有点意见,大概是觉得魏王的气量太过狭小吧?您说好不好笑?苏锐为幼子请了个西席,因为对方有胡人血统,苏家就任由苏四作弄对方,还同仇敌忾起来。阿琬赞了好几次那个西席有本事,苏锐也公开说过这话,从苏家到魏王都只是敷衍了事,竟没人知道此人正是西域第一大商贾玉迟。”
  见裴晋在思索自己的话,岔开话题的裴熙干脆利落地把玉迟卖了:“要我说,以玉迟的身份,他来长安也就是避一避风头。能在西域那种地方熬出头,还做了‘第一’的人哪有那么简单?说句不好听的,人家留在苏家是给苏锐面子,指不定……听说这些年西域也算繁荣,养得起兵,供得起武器了,第一商贾么,心里头摇摆不定是自然的,总要来观察一番。明明就在眼皮子底下的能人,魏王都能视而不见,专门提拔那些容易被他掌控的庶子、寒门子弟。也不想想,世家问他要好处,寒门也问他要好处,他的处境若是不妥,世家还能帮一帮他,那些依附他的寒门子有什么本事?只怕是大理寺的门都不知道往哪边进,更别说寻门路了!”
  裴晋愿意让裴熙掌权并默许他暗中鼓捣,支持代王的举动,也有这么一层顾虑在。
  洛阳裴氏再怎么紧跟着皇室,到底是几百年的膏粱世家,对家谱郡望自豪无比。圣人看好魏王,他们自然也要琢磨魏王麾下的人才,冷不丁一瞧,这个得魏王重用的是世家旁支中的旁支,那个得魏王看重的是勋贵庶子的庶子,还有就是一堆出身寒门的子弟,便觉有些不妙——野心固然是进步的动力,你拿这些人把坑填满了,我们的人往哪里放?虽说在代王的安排下,这些想投靠魏王的家族的子弟也都有了不错的前程,但代王和魏王终究是两个人,这些家族到底意难平。
  从龙之功也讲究先来后到,难不成我们这些晚点追随你的世家勋贵,在你登基后,竟要被乌压压一大片寒门子或者自家庶子给压到上头么?若真是那样,为了讨好庶子,贬妻为妾,让妾掌权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这样做的话,子弟又哪里有什么好姻缘?更别说世家嫡出贵女出嫁给皇帝重臣了,庶女么,嫁多少个出去笼络人都不心疼,将嫡女嫁给寒门子那可就是割肉放血了,甚至还可能担上攀附权贵的恶名,换谁能乐意?
  裴晋可不知秦琬的性子倒有七成是向着裴熙长的,再得了两分代王的宽容豁达,一分沈曼的干练凌厉,更不知裴熙在代王府如鱼得水到当众喊秦琬的小名,代王夫妇都不介意,反而乐呵呵地,觉得这两人感情真好。在他看来,裴熙说得是实话不假,代王夫妇的确对他非常好,毕竟算一算代王的儿子,真叫惨不忍睹。不过别人的孩子始终是别人的孩子,没有相连的血脉,始终隔着一层。裴熙一向心高气傲,自视甚高,略略抬高自身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真正被他放在心里的,是裴熙透出来的意思——苏锐给儿子甚至魏王暗地引荐的人,魏王没给予一星半点的重视,反倒被秦琬给拿下了。
  他先前对代王不看好,代王没出色的子嗣便是极关键的一条,如此一来,代王对妻女的纵容倒成了取祸之端——他若在位,必定对共甘共苦的妻子和唯一的嫡女极好,压过所有的皇子王孙。可若代王没了,这些宠爱便成了催命的毒药,即便新帝不动手,从云端上落下,恢复不到往日的风光,接受不了这等落差也是寻常。
  秦琬若能有自己的班底,借此掌权,事情又另说了。
  吕后虽风评不好,但她临朝称制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