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虎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虎啸- 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户所的两倍有余。”李忠文率先讲道。

“那可知雄唐所土地情况为何?”这是李啸最关心的问题。

“禀大人,据我等调查,雄唐所现有耕地约有二千多亩,基本是在靠近日照城的南面一带,品质皆为中下之地。其余土地,小部分地区为杂草灌木,大部分地区为乱石盐碱地。”刘扬壮拱手说道。

“什么?耕地才只有二千多亩?”李啸听到这个数字,忍不住表示怀疑。

前世的他看过明末的资料,明朝万历年间,江南之地一个千户所中,耕地常在万亩以上,在南直隶太平府建阳卫、苏州府镇海卫之类的富裕卫所,其中一个千户所更有多达两万多亩的上好熟田。哪怕是在北方边地的大同镇,宣大镇等地,一个千户所最少也有六七千亩耕地。而现在自已拥有两个千户所还大的面积,却只有可怜的二千多亩耕地。

这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李啸突然想到什么,他长叹了一口气,在心中苦笑:“朝廷真是用心良苦啊。”

李忠文在一旁接过话来:“禀大人。我等仔细查过,确实只有二千多亩田地,基本为原先各个千户所的将领的私人庄田,自耕农极其稀少。这些安东卫原有卫所将领逃离雄唐所后,其下的佃户也基本全部逃光。现在雄唐所中,不包括沿海渔民,只查得各处散居百姓共1253人。”

李啸复叹道:“雄唐所土地贫瘠。人口鲜薄,虽说早知情况如此,却未曾想到竟只有这么点百姓。”

李长材闻言。眼中却突然精光一闪,忙说道:“大人,现在安东卫一分为二,各千户所也名存实亡。在下觉得。不如趁机全部收回这些无主庄田。优先赏赐给我军有功将士的家属耕种。如此,既可先解决一部分家属人员的的工作,日后,他们缴纳粮税,也可为我军多少增加一些粮食储备。”

李啸点头道:“长材这个建议极好。优先给有功军士家属土地,定会大大激发将士们作战的积极性。我准了,可立刻实施。就按军功大小选择军士家属吧。”

刘一显在一旁发问:“那大人打算一户家属分多少土地?”

李啸反问道:“刘叔以前也是老庄稼把式,你觉得分多少好呢?”

刘一显见李啸询问自已。忙道:“若是一般的五口之家,则要二十亩的土地才能养活全家人。现在我军中军士。皆为流民兵员,家属甚少,一户人家最多不过三人,大部分只有一二人,就按每户分给十五亩吧,虽然都是中下品质的田土,但可保全家无饥饿之虞,尚可缴纳一些余粮。”

刘一显说完,刘扬壮补充道:“刘甲长的安排甚好,李大人,我等还需考虑,这些田土应该只分给有劳动能力的家属,这才能保证耕作顺利进行。”

李啸点头道:“两位的建议很好,就按每户十五亩划分吧。从有军功的家属中,挑拣出除了自家的战兵外,至少还有二名已成年家庭成员,并有劳动能力的家属,给他们分发田地。”

李忠文问道:“同知大人,那现在田土分发下去了,那每户的农具、耕牛、种子之类该如何解决呢?”

李长材闻言,连忙说道:“这些新分田地的农户,皆不熟悉当地环境,我军可统一从安东卫城先行筹买,各分田农户再从我军处分购农具与种子,然后耕牛按十户人家分一头耕牛为基准来集体购买。”

李啸点头笑道:“到底是人多智广,各位的建议都是极好的。这样吧,每十户人家设为一里,内设里正一名,由这十户人家中品德良好年纪较大者担任,耕牛由里长负责管理,各户耕田用牛时,从里长处领用。”

刘一显这时笑着问道:“大人,现在分配了土地,该如何收取粮税呢?”

“这个问题嘛,这两天我会好好考虑一下。”李啸沉吟了一下说道。

李啸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问道:“刘扬壮,你的军功统计审核完成了没有?”

刘扬壮忙道:“早有几天就完成了,这几日一直在外面勘察土地资料,没来得及上报给大人。全军阵亡伤残军士总共的抚恤银子为69640两,奖赏有功将士的银子总数为32890两。总额为102530两。”

李长材闻言感慨:“我军万事未动,又是一大笔银子花出去了。”

李啸笑道:“抚恤奖励将士,乃我军信义之根本。这银子,哪怕再困难,也要分文不少发给将士们。这样吧,李忠文与刘扬壮你们两人,给你们两天时间,立刻去挑拣合适的军功家属,制作田土地契。两天后,我要召集全体人员,统一下发抚恤奖赏银子,分发田地。”

众人齐声领命应诺。

两天后,在已建好的忠烈祠前,李啸昂然站在一块突立的岩石上,他面前,李啸军中全体成员默然伫立。

很多人用敬畏的眼神看着面前意气勃发的李啸,又不自觉地偷偷打量他身后,那累叠在一处的满满银箱。

在率领众人恭敬祭拜了忠烈祠中的813位英魂后,李啸激昂的语气在每个人耳边响起。

“诸位,我军自成立以来,多历战阵,每建勋功,皆赖各位齐心同力,精诚共致而得。往日本官曾对全军将士言明,凡为我军奋战者,伤亡者有抚恤,有功者得奖赏,此乃我军永远不变的核心规定。现在战事略平,我军得有雄唐所为基业。现为全军有功军士颁发抚恤与奖励银子,望各位今后更要努力上进,奋勇作战,为我军,我自已建得更大功业,更多荣誉!”

李啸言毕,下面齐声喊叫:“谢同知大人恩赏!我军万胜!”

李啸一挥手,李长材上台喊道:“下面我念到名字的将士或家属,上台画押领赏。”

李啸欣喜地看着一个个喜笑颜开的军士随着李长材的念唱走上前去,在签字台上画押后,从后面的后勤队长刘扬壮手接过属于自已的赏银。

当然,也有很多阵亡将士的家属表情悲痛地上来领赏,甚至有些家属哭得捶胸顿足,手捧着抚恤银两,向已成为忠烈祠中一缕忠魂的亲人,遥遥致意。

李啸背过脸去,不让军士们看到自已眼中的感伤。只是他的脸色,却是越发坚毅而执著。

第一百三十五章春耕仪式

四个时辰后,抚恤与奖赏银子终于下发完毕。接下来,李啸开始给授田的家属颁发地契。

130户家属喜孜孜地从李长材手中接过六开大小,用厚实牛皮纸写了田地地界,户主姓名地契,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

每户人家都拿得地契之后,李啸在台上对他们大声说道:“各位,为表彰你们所得的军功,现将雄唐所内1950亩无主田地分发给你们。本官与你们约定,今年这一年,不收粮税。从明年开始,一亩地收一斗粮,一年收两次,每户共缴30斗粮。到后年,则一亩地收二斗粮,一年收两次,每户共缴60斗粮。自此以后,永为定例,再不增加粮税。”

李啸言毕,立刻引发了一阵欢呼。每户授得田土的家属,都用热烈欣喜的眼光看着李啸。

李啸微笑地回望着他们的目光,心下亦是莫名的欢欣。这个纳粮税的数字,是他仔细计算过的。

在安东卫地区,每年秋分之后,可种冬小麦,至明年5月成熟。随后在谷雨或芒种之间,便可种高梁,到复种小麦前可成熟收割。这样一来,每户农家一年可有两季收获,这就是李啸决定一年收两次粮的做法依据。

而按明朝的种植水平,一亩良田中,可产小麦8斗,高梁产量略大,可产11斗左右。而按雄唐所这些中下品质的田地,一亩田地,估计可产小麦5至6斗,高梁7至8斗左右。

这样一来,按最低产量算,每户人家一年可产小麦75斗,高梁105斗,粮食总量为180斗,李啸的粮税政策。要求他们不限品类,只缴纳60斗粮,只占了每户产值的三分之一,比起明朝普遍的过半粮食上缴,实在是太优惠了。

而且农户如果努力改善土地质量,大力施肥精耕细作的话,一年粮食总量绝对会在200斗以上。这样一来,粮税负担便会更轻省。

这样的话,从后年开始,李啸每年可增加780石的粮食收入。虽然相比全军所需用粮仍旧很少,但这却是李啸军收入增加的开始。

李啸看到李长材、李忠文等人投来的目光,亦是满满的钦佩与感激。

李啸望着下面群情振奋的新农户们,继续大声说道:“现在下发之田土,为我军公田。尔等不得弃耕,不得转卖,如确有家属不愿或不能耕作,可交还地契至民政司,由民政司重新安排新户耕作。各位听明白了吗?”

“明白!”下面又是一片欢欣的叫喊。

“很好。等下由军前赞画告诉各位分发农具、种子、和耕牛的细节规定,以及每十户人家设立里正的安排。”

李啸下了站台,让李长材上台来和他们讲述这些规定。

李长材的规定讲完,不知不觉已是黄昏将过。

这时有些新授田的家属。忍不住想去看看自已的新田地,李长材制止了他们,让他们今天先去把行李物品打包整理好,告诉他们明天一早。他将会亲自带他们前去选地并安顿。

李啸把李长材叫过来,告诉他,这些农户搬过去后。如果当地房屋不够分,便从马耆山拆些草棚过去,以便这些农户能安心定居。

李长才欢喜应诺,然后对李啸说道:“大人,现在种小麦的农时已过,可去安东卫城进一些粟子来种。粟子成熟期短,耐干旱,耐瘠薄,极适合在初春之时播种,最多三个月便可收获,随后可开始种高梁,等到了秋天后,再安排农户种小麦吧。”

李啸点头道:“此法不错,就按长材你所说的办。”

李长材应声离去,李啸望着一众欢欣跳跃而去的授田农户,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第二天,130户授田家属,总共295人,带上行李包裹,在李长材的率领下,前往雄唐所的那些耕地。

马耆山剩下的1825名家属十分羡慕地欢送他们离开。

每个人都在想,他们总算是有个好去处了,自已该会被怎么安排呢。

这也是李啸在一直思考的问题,虽然他现在还没有什么更好的安排。

又是一周过去了,农户春耕的各类准备措施皆以完备,李长材亲自邀请李啸前去参加新农户的春耕仪式。

闻听得还有春耕仪式,卓那希一脸新奇与兴奋,嚷着要与李啸一起去。李啸拗不过她,只得带上。

李啸换了一身崭新的衣服,带着卓那希,连同黄策等一众护骑,来到农户定居之地。

热闹的鞭炮和喧天的锣鼓一同响起,好闻的硝烟味飘散开来,从淡淡云彩中透出的点点阳光,映照着身着新衣服的农户们,那张张喜气洋溢生气勃勃的脸。

卓那希东张西望,这些汉民族的习俗,每一处都让她感觉惊奇。尤其是那些农户喜悦欢快的眼神,卓那希以前从未在自家的包衣阿哈处见过。

李长材首先摆开一张桌案,请李啸为这个新成立的村寨命名。

李啸想了想,在展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写了龙飞凤舞的“兴和村”三字。

看着李啸铁划银勾的字迹,卓那希望向他的眼神充满了崇拜。

李长材掂须笑道:“好个兴和村,兴旺和睦,李大人真真好寓意。我明天便去安东卫城刻成石牌,立于村前。”

众人皆大笑,李长材随即宣布,春耕仪式开始。

锣鼓与鞭炮立刻高声大起,浓烈的硝烟薰得卓那希几乎难以呼吸,看着周围拥挤的人流,她下意识地抓紧了李啸的衣摆。

李啸看到,众农户们在震耳的鞭炮与锣鼓声中,抬出一只硕大的纸糊耕牛,然后将几把黄米、黄豆等粮食抛向纸牛,表示新的一年风雨调和,五谷丰登。

按李长材悄悄对李啸说过的仪式要求,李啸率众人来到田中,焚香祷祝,祀奠皇天厚土,他领头三叩三拜,众农户们则跟随在后依礼参拜。

李啸望向天空,高悬的太阳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与他对视。

祭奠完皇天厚土后,李啸又率众三叩三拜东南西北四方土地神灵,随后李啸亲自扶犁,套上耕牛犁田,一声悦耳的扬鞭后,耕牛奋蹄前行,大团大团地掀起沉睡一冬的泥块,犁出了一道深深的泥沟。

李啸的这个动作,象征着春耕正式开始。

李啸卸下犁钯,看着农户抬着纸牛围着田土转了几圈,然后放在田地的中央点火烧掉。至此,春耕仪式正式结束。

李啸带着卓那希离开之际,犹能听到快乐开耕的农人们在放声高歌:““秋耕深,春耕浅。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李啸悄悄地看了看身后的卓那希,发现这个女真族的女子同样在竖着耳朵聚精会神地听农夫的歌谣,脸上似有莫名的沉醉向往之色。

李啸心下暗暗想道,卓那希,你可知道,这些汉族千年传唱的春耕民谣,乃是我们大汉民族代代传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