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顺明(完结)-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倒是个实在人,开口说道:
    “年景虽不好,不过这路上倒也是太平,兄台就算是一个人在路上走也不用担心什么,那响马盗贼的早就种田去了。”
    这话立刻是把那水手说的糊涂了,可却不能露出不熟的模样,只是在那里点头的干笑,解释说道:
    “还是人多走起来放心,心安些好。”
    多个人搭伙,车马店就多赚一分的银钱,既然客人坚持,掌柜的当然乐意,他也是迎来送往的伶俐角色,开口客套说道:
    “听兄台的口音,还有些辽镇的味道,什么时候迁过来的。”
    那水手瞳孔微微的收缩,脸上倒还有些笑容,依旧是镇定的回答说道:
    “祖辈就过来了,早就不知道辽东地界的事情。”
    掌柜的也就不多问了,那名水手也是自去找个铺位休息,人凑齐的倒是很快,一帮登州府城和附近地方的路人凑在一起,就开始上路了,那水手明显是个不善言辞的,不过倒愿意打听,同行的人中有那好说话的,有这样的听众自然是谈兴大发。
    这半年多来,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山东境内在私下里到底有怎么样的刀光剑影,那些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能知道和相信的就是官府说的那些,还有官府有意放出来的那些小道消息。
    比如说,曹州总兵刘泽清勾结陕西乱贼,双方分赃不均,闯贼入曹州杀了忠烈双全的刘总兵,结果刘总兵一死,山东地面上立刻是大乱了,这登州府的兵马或者自己大溃,或者是被贼兵打散,结果现在要让一个分守莱州府的参将分守各处了,那兵丁一个府放两三千人,能有什么用处,朝廷这般不会办事,早晚还要出大乱子。
    那人说的唾沫横飞,这水手还好心的提醒了句“莫要被官府的人听去,那就祸事了”,那位说的高兴,也不在意,直接开口说道:
    “魏忠贤那祸害早就被圣上除掉了,现下乃是东林圣贤们在朝,清明的很。”
    这水手笑笑没有说话,就这么走了一路,这水手,或者说是行脚的路人到了栖霞就和大队分开了,自己骑着匹劣马慢悠悠的赶路。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内,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都是能看到这位水手的身影。走了许多地方,看了许多事情。
    一个半月之后,这人又是回到了登州府城,差不多把进入登州府城的顺序反过来,到了水门港口那边的时候,又变成了水手的打扮,每日在军港水门那边进进出出的船只那么多,谁会理会一个船上的水手。
    这名水手所上的渔船,可就不是来时乘坐的那条了,同样的,也没有什么人来关注这条船,这名水手回程所坐的渔船,在缴纳费用停泊的时候,自称是来自大竹岛的船只,不过驶出登州府城军港水门之后,船走的方向不是大竹岛。
    大明没有定期巡视海面的海军和水师,而且茫茫大海,即便是有这样的设置,拦截检查这艘小船在海上也如同大海捞针,何况即便是截住了,船上的人自可以说是出海打鱼,也没有太多违禁的东西。
    但这艘船离开了登州港,经过大竹岛没有停靠,一直到了岛链的最北端皇城岛依旧是没有停靠,而是直接开到了金州中左所那边才下船停靠。
    金州中左所在此时已经是个历史的名词,这个地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后金军打了下来,眼下是女真鞑子的领土……持,





    正文 第二百三十七章 谈定
    更新时间:2009…2…21 11:35:28 本章字数:3267

    虽说没有现代那么多搜集情报的高科技手段,但基本的情报人员还是必备,也就是这个时代所说的探子,人数颇为众多。
    在登州上岸的“渔民”肯定不是那位水手一位,甚至有人在山东和北直隶转了整整一圈才回来,兵力虚实,民间情况都是了解的通透。北面还有化装成蒙古人的,在各个口子南下,作为小商小贩也是到处走动,查探虚实和各种应该了解的东西。
    京师和北直隶同样这般的探子,反正后金中汉人不少,而且在东虏女真起兵之后,很多辽民入关,彼此混淆很难辨认。
    天子脚下,小道消息,朝廷传闻最为众多,高起潜、杨嗣昌主张与女真议和的消息自然是很容易打听到,而且北直隶对外族的兵马武备因为这个议和的政策主张,比起前几年甚至还有些松懈。
    至于山东,探子们的评述差不多都是一样,众口一词的说道“兵力稀少,民生大灾之后凋敝异常。”
    东虏女真的哨探大多是汉人出身,这些人在内陆行走或者是步行,或者是骑马,自然不能地毯式的搜索,大明军队在中后期,军营都喜欢驻扎在城池的表现,或者是直接驻扎在城内,一来可以依靠城池的自然范围来划定防区,二来城池内的民房可以直接当作营房,三来城池本身就是非常不错的工事,四来,城池内物资丰富,征发也是容易许多。
    当然。军队这般表现。本身就是一种堕落腐败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稍早的瑞士步兵军纪中有严令,夜晚住宿绝不能在民房之中。
    既然常例如此,后金的探子们在大明内陆探察地时候,也不去什么荒郊野地,就沿着那些城池之类地前进。
    而胶州营有所不同,胶州营的扎营所在都是远离城市的地方,选择交通便利。地形险要的所在,建立营地。这样的目的,一来是有掩护城市的目的,二来李孟则是避免让自己地士兵和当地的士绅有太多的接触。
    莱州府胶州城驻扎着胶州营的本部,不过胶州营大营所在。却是逢猛镇和海边之间的区域。这边就是无人区一样地地方。每日有大批地骑兵例行训练巡视,外人出现在这片区域之中,下场基本上都是被抓住。
    那些探子也没有想到来查看胶州这样地偏远之地,莱州府驻扎大兵的地方向来都是平度军州,都听说一参将镇守四府,每府军兵不过千余,谁还想到在胶州营那边还有大兵。谁能想到一参将居然有如此规模的军队。
    七月中旬的时候。郑芝豹坐船第二次来到了胶州城,要说当日见李孟执下官礼还有些心理障碍的话。这次则是发自内心的恭恭敬敬。
    分镇四府的参将也算是可以拿得出手地大将了,实力膨胀如此,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李将军,我家大兄愿给五艘商船,大人要求地两艘炮舰也可以出卖,只是要和将军再谈谈条件。”
    对李孟来说,这两艘炮舰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这五艘商船,目前他也没有实力去兼顾海上地利益,拿来做交换自然是愿意,当下点点头示意对方开口。
    “若无战事,那两艘炮舰一年来一次山东,大人安排水手船员,可以定期的点检,平日都要在福建跟着我们郑家一起行动,服从调配,这五艘商船大人不需要管理什么,郑家就按照最赚钱的船队来给大人结算银子,不会短少一分一毫。”
    看起来,这郑芝豹早有腹案,坐在那里侃侃而谈,说完这些之后,用目光征询李孟的意思,李孟琢磨了一下,这郑芝豹所说的方案和自己先前提出来的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对方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既然是答应了,肯定会有后续,当下沉声的说道:
    “本座对此安排并无异议,不知道郑游击有什么需要呢?”
    这郑游击就是郑芝龙了,郑芝豹听到李孟答应了,精神一振,开口笑着说道:
    “我家大兄说道,大人允许咱们在山东开埠,已然是天下的恩情,这五艘货船和两艘炮舰作为回报,未免太过小气,今后还有厚报,但有些事情要大人先答应下来,郑家的生意大人不可插手,郑家去往倭人的博多,高丽的汉城两处航线郑家要独占。”
    海上贸易,以去往日本的航线利润最高,去往汉城的则差了许多,这博多就是现代的福冈,乃是日本对大明贸易的重要港口,九州岛上的日本诸侯征战,所为的就是这个港口税收罢了。李孟不知道这些,但目前胶州营心思不在此处,自然可以放弃,当下笑道:
    “海上的事情本官不感兴趣,这个条件答应就是。”
    “郑家若是在海上与其他家有矛盾冲突,还请李将军专力维护。”
    “此事简单,你我两家而今乃是一体,这些事情本官肯定会做,不要担心,只是本官也有个禁忌,还要先说出来,免得到时候生出龌龊。“
    听到李孟很是干脆利索的答应上面的条件,郑芝豹心中一阵轻松,听到对方突然说出还有其他的条件,禁不住心里一紧,小心翼翼的问道:
    “大人有什么条件,说来听听,若是这边答允不了,就传急信回延平给我家大兄问讯。”
    他这边话也不敢说死,李孟没有沉吟,只是朗声说道:
    “山东港口距离辽东颇近,那朝鲜也是被鞑子占据,有句话说在前头,贵方和那高丽人做生意也就罢了,不要和鞑子有一分的关系,要不然,我李孟可是要翻脸不认人的。”
    郑芝豹先是一怔,接着反应过来,禁不住开口笑了出来,连声说道:
    “原来是这个,大人放心,这等小事小的也可做主,肯定不会去接触,请放心就是。”
    既然都是说定,那自然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招待的事情自然有宁乾贵和黄平等人负责,在灵山那边的几个私港地势本来就是好极,人力修缮只不过是稍加完备而已,已经可以使用了。
    李孟的叮嘱只不过是因为对方说起朝鲜的贸易,想起来这方面而已,郑芝豹笑后的回答也不是直率,而是借这个笑声给自己考虑的时间。
    对郑家来说,占据辽东的后金女真,既然有了海港海口,那就是一个可以做生意的对象,不过这次前来山东,郑芝龙临行前却和郑芝豹说的明白:
    “只要那李孟答应让咱们独占博多的航线,其他的航线让给他也行。”
    有自家首领的这番话,那郑芝豹自然是知道如何的取舍,何况后金女真而今不过是个潜在的交易对象而已,并无多大的利益出现。
    大明几百年天下,海上和日本的贸易最利润最厚,日本各地征战不休,金银储量极为的丰富,对大明各种用品的需求极大,只要是敢于下海做生意,没有不暴富的,郑家确保了这条航线之后,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弃了。
    郑芝龙是明末东方海面上的霸主,荷兰人、西班牙人、倭人都要对其避让三分,这人也的确是有大才,从一平民起家经营到了此时富比王侯,统率几万海贼的偌大局面,也算是这个时代的奇迹。但郑芝龙此人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志向,有如此的规模,借助南洋的华人资源,打下一二小国,在海外称王并不困难,可他却专心接受招抚,成为福建的海防游击,地方上的普通武将之后也就心满意足,在安平大起宅第,据说是豪奢无比,还有从海边直到宅第的人工运河。
    这人后来的下场则是投降满清,后来被多尔衮杀死,死的极为不值。
    到了他儿子郑成功那边,则是有大志向,却无大才华,只能是经营台湾一地,几次北伐都是功败垂成,至于郑经,则是无才无志的鼠辈了。
    郑芝龙降清的事情,是李孟所记得为数不多的历史事件之一,要知道,在现代因为台湾的原因,对郑成功的历史评价极高,在各个场合宣传教育,这样的人物生平家人之类的同样是介绍详细。而且为了突出郑成功的高大形象,还特别提到和降清没有民族气节的父亲郑芝龙决裂的戏码。
    作为一名军队的士官,李孟有时候也要和新兵宣讲教育,所以有所了解,虽说这年代的东方人都对海军和海洋相关的东西不太接受,但李孟却不想身边出现一支和女真有勾结的海上力量。
    尽管没有太多的约束力,可自己打过招呼之后,总归郑家会有些注意,毕竟和郑家的海盐和私港这类的生意在胶州营收入所占的比重极大,不能随意的放弃。
    北风刮起,天气愈冷……





    正文 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时代的序幕
    更新时间:2009…2…24 14:43:52 本章字数:6547

    大旱之年未必都像是文学作品所形容的那样,什么灼热的太阳,龟裂的地面等等,实际上连续两年干旱的山东,天气比往年可是要寒冷不少。
    崇祯十一年的八月,远没有往年的热度,什么秋老虎之类的说法更是无从谈起,靠近海边的地方更是如此,走在官道上的行人身上,凡是有条件的都穿着厚布的衣服,包裹的很是严实。
    来自平度州的邓家叔侄两个是销售灵山私盐的盐贩子,他们家里也是亭口镇的豪强,和胶州营的关系一向是不错,靠着这灵山盐,尽管大灾之年田地里面收成极差,可过得居然要比往年好不少。
    当叔叔三十多岁年纪,侄子还是十五岁的后生,这次跟着一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