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辅-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匡胤笑道:“他走的时候,朕答应他,江南的事情办妥了,可以帮他玉成好事,符彦卿那里,你也得帮着说话啊!不过呢,结果如何,还在于他自己。”

“不过看样子,好事将成,要喝喜酒喽!”

赵匡胤哈哈一笑,旋即沉声:“礼数和威仪虽然拿捏得当,但正经事还无头绪……五郎只是说李璟不见他,可淮南使者却踪迹全无。李重进已经蠢蠢欲动了,此事着实让人忧心啊!”

赵光义提醒道:“皇兄,我们在淮南的探子却得到消息,李重进确实已经派人去了金陵……或许正在暗地里与唐国人接触……或许是赵……五郎不知道罢了!”

“这样,速派人去金陵,将此事告知五郎,让他仔细探查,切勿小心。”赵匡胤道:“李重进举兵在即,江南那边不能再生事端。”

“嗯,臣弟会尽快去办的……”赵光义略微沉吟,说道:“皇兄,那晚的来来龙去脉还是没查清楚,这一纸文采也着实让人意外,他身上的疑惑之处很多啊……会不会是他……知情不报,同流合污有没有可能?”

“朕既然敢派他去,就有把握他不会。”赵匡胤没有说出来,其实这何尝不是的一次考察呢?

赵光义淡淡一笑,

没有再说下来,只是轻轻点头,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对了,你说起来,朕倒是有些想法,他那一身本事,会不会是那个游方的道士所授?”赵匡胤突然沉吟询问。

“据说他那一身武功是跟道士学的,至于其他……”赵光义轻轻摇头:“兴许也是吧!”

“想办法查查!”

“是!”赵光义点头答允,却已知难度不小。

“淮南那边,不管李重进是否真反,都得起兵。哪怕他临阵退缩,朕也会逼他起兵,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怎容得他一个三心二意的封疆大吏。”赵匡胤道:“不日朕会再次御驾亲征淮南,大内事情就交给你了,守卫好汴梁。”

“是,皇兄放心,汴梁一定安稳。”

赵匡胤道:“我会让吴廷祚和吕余庆协助你,注意点风吹草动,秋风要起了,怕是有些人该耐不住寂寞了。”

“是,臣弟一定小心。”

……

魏王府,符璃看着六姐送来的那份文稿,嘴角多了一丝淡淡的笑意,眼眸不由有些发红了。

“这是从金陵送来的,七夕当晚,赵五郎在唐国郑王府宴会上所填,特意送回来的。”

符六娘笑道:“没想到他武功好不说,文采也这样出色,据说是力压唐国,连那素来以词名著称的唐国郑王李从嘉也有所不及,现在已经风靡江南……很多人都在猜测,五郎这词是填给何人的?”

“嗯!”

“这是快马密送回汴梁的,官家看到,就让我直接送来给你!”

听到六姐如此说,符璃俏脸微微一红,有些小羞涩。再看到文稿上写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心中更是甜蜜感慨。他这是倾诉两地分别之情,安慰他也安慰自己吗?

正如六姐所言,他当真是神奇,还有多少不知道,却又让自己感动的惊喜呢?符璃痴痴地看着文稿,一颗心却已经飞过了淮水,飞过了大江,飞到了金陵。

……

从汴梁到金陵,在这个时代往返一趟需要不少时间。

为了传递消息,大宋派出都是一等一的精兵悍卒,快马加鞭,甚至用上了飞禽,等消息传回汴梁,再接到赵匡胤的诏命,也已经是半个月以后了。

汴梁来的消息很明确,淮南李重进确实派人到了唐国,可是自己来金陵这么多天,压根就没听说。

赵匡胤的意思是让自己仔细探查,并且启用了些许以前后周在金陵的探子,这些人是柴荣亲自安插的,与李重进无关。

赵铮有些担心了,这样看来,李璟不见自己就有些耐人寻味了。莫非李重进的使者已经到了,正在和李璟密谈?

如果是这样……

赵铮心中泛起一丝不安,那么自己做出的一切行动就没有实际意义,还有些像跳梁小丑。不过好在密探从南唐朝廷内部得到消息,并无此迹象。

李重进的人明明来了南唐,却不见李璟,这是怎么回事?

赵铮沉吟许久,想起陈桥兵变那夜自己的做法,恍然大悟。关于淮南的接触者,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

想要谈一个项目,一定要首先找对方的决策者吗?

好比后世商业合作,最初的商谈大都是找对方的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等。有了眉目,再有部门经理上报老总,然后由老总来敲定。

老总虽然是决策者,但对项目未必比具体部门经理更熟悉,说服的机会和难度都比较小。相反只要说服了部门经理,让他去说服自己老总就容易多了。

陈桥兵变夜在定力院,自己没有首先找杜太后,而是与赵嫣然沟通就是这个道理。与精明干练的赵嫣然沟通更容易,相反杜太后年纪大,容易犹豫甚至胆怯,理解能力也未必跟得上,未必相信自己。而只要说服了赵嫣然,她会想办法说服杜太后,一个母亲总归更容易相信自己的女儿。

现在南唐有相同的状况,李璟和杜太后的情境有相似之处,他不糊涂,但是胆小怕事,毫无进取之心。李重进方面意识到了这一点,直接与李璟沟通兴许会被直接拒绝,甚至是反戈一击,肯定要误事,所以他们找了别人。一个胆大有魄力,且可以影响到李璟,影响到南唐朝廷的人,大概就是如此!

可这个人是谁呢?

放眼南唐朝堂,这样的人不多,却也不少,一时间倒也很难断定。这个需要进一步追查,甚至是试探!

而今已经是建隆元年七月下旬了,李重进起兵的日子不远了,私下里与南唐沟通的进程肯定更在加快,甚至已经初见眉目。

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赵铮不免有些着急,看来必须要尽快找出这个与淮南接触的谈判者,并且需要尽快见到南唐国主李璟。

要不先去拜会一些南唐大臣?试探虚实?赵铮正在筹谋,李元来报,樊叔清求见。

“谁?”这个名字,赵铮仿佛听过,却又有些陌生。

李元欠身道:“就是那日郑王府门口,少卿救下的那个书生。”

“哦!”赵铮恍然,问道:“他来做什么,还衣衫吗?这书生还真是认真。”

“是来还衣致谢的,不过他低声对属下讲,有极为重要的事情报知大人。”

赵铮眉目一动,笑道:“那快请!”

ps:宋朝时兄长称呼弟弟也叫“哥”。

第七十二章惊喜不期而至

樊叔清来了,赵铮很好奇他的来意,有重要事情当面相告?

他一个普通的书生能知道什么?难不成他在韩熙载府上待了几日,接触到了什么秘密?

赵铮轻轻摇摇头,韩熙载不会这么不小心。不过既然来了,还是听听为好,毕竟他是土生土长的南唐人,说不定能为自己提供些许有用信息。

很快,人领过来了,还是一袭青衫,手背与下颌处都有尚未痊愈的疤痕,整个人没有一点颓废,显得很精神。

这让赵铮有些意外,可以想象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日子很不好过,按理说他该愁眉苦脸的。可而今却如此自信,难不成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学生拜见赵少卿!”

“不必多礼!”赵铮有些汗颜,看样子樊叔清与自己年纪相若,却以弟子之礼拜见,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少卿的衣物,已经清洗晾干!”樊叔清双手递上一个包裹,躬身道:“多谢赵少卿救命之恩。”

“举手之劳而已,客气了,请坐!”

樊叔清依言落座,态度很谦虚躬身,却又不卑不亢,目光也笃定坚毅,不由让赵铮颇为好奇。

“这些天可还好?”

“不好!”

樊叔清所言绝对真实,因为得罪了皇甫继勋,又与赵铮扯上关系。韩熙载也不好留在他府中,在被扫地出门之前,他识趣地主动离开了。

为了寻求暂居之地,樊叔清前去拜会了几位好友,不想往日的同窗友人全都避而不见,仿佛都像是避瘟神。无奈之下,樊叔清只好找了一家寺院借宿,因钟皇后时常前去礼佛,皇甫继勋不敢前去闹事。

有了居所,但没了前程,樊叔清再想要投奔其他官员时,全被赶了出来。偌大的金陵,数以百计的南唐朝臣,竟然没有一人愿意举荐他,收容他,偌大的金陵已经没有他的立锥之地。

到了此时,樊叔清彻底对南唐死心了。颓废悲伤了几日,想着要么青灯古佛了此残生,要么一了百了来个痛快。

在他萌生死志之时,看到了赵铮的那件衣服,想着尚未归还,更不曾道谢,从而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将衣服清洗干净,晾在竹竿上时,樊叔清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另外一条路,阴霾的人生豁然开朗。

唐国没有希望了,可天下之大,不只是一个唐国。此处尸位素餐的小人不识英才,另有明君贤臣慧眼识人,天下十国,必有让自己平步青云,一展抱负的地方。

自从唐末开始,五代十国,天下何其混乱,皇帝轮流做,朝代更迭,国家兴亡很频繁,官员时常在几朝连续为官,爱国这个概念并不强烈。哪怕是儒学出身的正直书生,也不见得需要誓死忠于自己的国家,尤其是这样一个暮气沉沉,庸君佞臣当道的国家。

至于去哪里,首选之地当然是北方的宋国,中原向来是天下正统,自周而宋都是强国。无论是周世宗,还是当年的宋帝赵匡胤都是英雄豪杰,都是有大志向和能耐之人。十国之中,最强大莫过于宋,天下若能一统,也必然是宋国。

只需看宋使赵铮年纪轻轻,文武双全,出使一国,游刃有余,且有仁爱之心,樊叔清深为折服。加之这件衣服是个难得的契机,一个可以接触宋使,谋求前程的机会。

至于怎么做……樊叔清苦思冥想几日,终于有些眉目,然后神清气爽,满怀信心前来面见宋使赵铮。

“不好?”赵铮笑道:“阁下神色爽朗,甚至面带微笑,目光坚毅,看样子是很好啊!”

“那是因为要见少卿你啊!”

“说吧,有什么重要事,在下洗耳恭听。”

樊叔清道:“为报少卿救命之恩,在下想要送一份大礼给尊驾,给大宋。”

“哦?是什么大礼?”赵铮颇为好奇。

“在此之前,请容在下先问少卿一个问题。”樊叔清神色陡然凝重了不少。

“想问什么?”

“贵国可有灭唐平蜀汉,一统天下之志?”

“哼哼!”赵铮笑道:“怎么?阁下是要献平天下之策?”

樊叔清道:“小人才疏学浅,哪能妄言平天下,不过可为平定江南出力一二。”

赵铮心中一动,不过还是表现的很谨慎,毕竟对樊叔清的底细不是很了解。焉知郑王府门前,是不是皇甫继勋与他演的苦肉计?要是前来卧底,或是试探套话就麻烦了。因此,只需要带着一对耳朵即可,少说多听。

樊叔清却不以为意,继续道:“少卿或许顾虑,但请听在下一言。唐之所以安枕无忧,皆是因为有大江天险,所以宋伐唐重在渡江。过江登陆则江南平,否则只能隔江叹息。”

“哼哼!”赵铮轻轻点头,表示赞许。

“可实际大江虽为天险,但如何能绝对阻击北方之敌?晋灭东吴,隋灭南陈便是明证。”樊叔清道:“晋灭东吴先灭蜀据荆襄,宋欲灭唐必得先平蜀据荆湖,居高临下,顺流进攻江东。”

宋朝平定天下,确实是这个策略,取上游居高临下这也是常识,赵铮只是一笑,不置可否。

樊叔清续道:“然顺流而下者只是水军,单凭战舰水兵或可骚扰,却不可破敌。欲平江南,必须步骑渡江登陆,少卿以为然否?”

赵铮点头示意继续,这个问题,自己乘船而来之时就已经再考虑了,难不成他有办法?

“渡江有两种办法,其一是乘船,瓜州和采石两处是上佳渡口,当然了,大江蜿蜒,再寻别处渡江也可以。但数十万大军渡江,需要多少舟船呢?”

樊叔清道:“再者,兵贵神速,宋军伐唐唯有速战速决,围攻金陵才能取胜。否则旷日持久,即便是胜,宋国也必然付出惨痛代价。以万千舟船渡江,很容易被察觉,唐国一旦有防备,谈何速战速决?所以,舟船渡江并非上佳之策。”

赵铮心中一动,盯着樊叔清,只听他道:“小人以为,搭建浮桥,大军渡江,可一举灭唐。”

“江水浩浩,搭建浮桥谈何容易?”赵铮笑道:“隋灭南陈,韩擒虎也是率军夜渡而已。”

“未必不可!”樊叔清沉声道:“小人除了熟读圣贤书之外,水文、兵法和营造(建筑)都有所涉猎。去岁曾沿江游览,发现采石矶江面狭窄,完全有架设浮桥之可能。”

采石浮桥?赵铮心中一动,在原时空的历史上,曹彬平南唐,大军正是从采石矶的浮桥上渡江的。

当时修造浮桥的工匠是……赵铮抬头看着也樊叔清,心中泛起一种古怪的感觉。口中却感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