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宋-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晃眼。十余天地功夫已经过去了。在这期间。非但张弘范没有任何动作。就连攻破漳州地黄去疾也领兵而去。不过这次漳州没有迁移走地居民和富户倒是受到了殃及。黄去疾走地时候。竟然胁迫全程百姓一起北上。只留下一座空城给陈吊眼等人。
    据斥候报告,说是黄去疾在华安一线驻防,而被迁移走的百姓,皆被安置在龙岩于华安之间,并且受到了很大的礼遇。元军不但分发给他们一些劳作工具,而且还供应粮食和财物,说是要补偿其在
    损失。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就没有了任何动静,中间,蒲寿庚亲自来到澎湖面见姜明,说是为了泉州防务,请求调拨一些火器给他,看来蒲师文回去的没有少夸奖炮船的威力。但是现在主要装备都是以赤红军为主,姜明那里舍得。
    但是海都东征在即,所有的情报还要依赖于蒲氏的商队渠道,只得勉强从别的炮船上撤下了百余门飞雷炮给他们。但是至于火药包,却是却是借口产量少、成本高。只是有限的提供了一些。
    久经商场的蒲寿庚那里不明白姜明心里所想,一听说成本高,马上说愿意出钱购买。明白真实产量的姜明,心里当然乐意,但还是沉吟了片刻。心道,蒲寿庚愿意花钱购买是一件好事,但是时至今日,重要的已经不是钱财的问题了,纵有再多的金银财物,又能如何呢?一年寻思着该让蒲寿庚用什么东西来置换,一边假做为难之色,说是马上命人核实成本和产量,可以适当的考虑。
    见到姜明承诺,蒲寿庚也不着急,现在他们虽说面是同殿称臣,但是两个人都有各自的势力凌驾于朝廷之上,却又巧妙的在一起合作,暂时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何况,姜明和鸿儿的事情已经是天下皆知,就算是义女,其也被打上了蒲氏的烙印,更何况还要他蒲寿庚为他来牵线海都,对忽必烈构成威胁呢?
    出于对宋室做过的一些事情的顾忌,蒲寿庚自己也要依赖于姜明来为其沟通皇室,以使能够名正言顺的树立旗帜,否则,就凭借朝中的那些老夫子,恐怕是宁死也不愿意承认蒲氏是大宋皇朝的一分子的。
    当下也没有争执,就带着姜明调拨给他的物资回到了泉州,而姜明综合四处发回来的信息,仔细琢磨着元军下一步该怎么行动,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张弘范止步不前的同时,对于四处的危机视而不见呢?
    他不知道,其实驻扎在龙岩的张弘范,也是有苦难言。
    奏报于二月底就发往大都,现在已经是三月中旬了,连一点音讯也没有得到,虽说是路途遥远,而水路又被宋军控制,所以皇帝的批示会晚一些到达,但是在大都的亲人要是得到消息,也会利用各种渠道给自己透露一些消息啊。
    但是张弘范感到自己仿佛和大都失去了联系一般,心中那个坎坷不安的焦躁情绪,一直都没有得到缓解,刘俊也从广州被带了过来,但是姜明的出现,始终是朝廷上层的事情,对于一直隶属于张世杰部下的他来说,知道的还是太少了。
    不过算是知道了姜明的许多往事,诸如突然的出现,还有献计十字门一战。但是至于这个国师去了广州之后的事情,就太清楚了,由于张世杰对于姜明的忌讳,在人前很少提及,而刘俊在当时苏刘义、陈宝和张达等诸将光芒的掩盖下,并不算是张世杰的心腹。所以知道的并不多,再往下就是在崖山的相遇,和姜明有去广州,至于皇上随他一起出海的事情,虽然刘俊知道,却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台湾在那里,应该就是琉球一带吧。
    得知这个消息的张弘范,借着禀报敌情的理由,又写了一份奏折,命人快马送往大都,然后下令黄去疾暂时放弃漳州,守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意义,还要时刻防备宋军从海上发出的攻击。而且在漳州附近已经或不得任何的粮草补给,只能靠南下运过去。所消耗的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各种迹象上看,宋军在海上凭借火器占有了绝大的优势,那么在没有探明敌情之前,还是尽量的把防线收回到内陆比较好一些,至少,没有听说宋军的步卒在大范围的攻击各地,不但是漳州,就连惠州、广州等地张弘范也做好了随时撤离的准备,潮州那边,要不是有水军在内海中被困着,恐怕第一个想到将战线内迁的就是那里了。
    没有得到大都方面的消息,已经算是没有完成使命的张弘范陷入了困惑,本来想到快些把崖山平复之后,然后直奔福州,把南方的事情处理好以后,就可以回到大都和家人团聚了。
    但是没有想到,几年来,顺利的从长江北岸打到了海边,一路上都没有遇见什么大的阻挡,偏偏就在最后的关头卡住了脚步,难道真的是自己无能吗?张弘范这样问着自己,殊不知,远在大都的忽必烈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一第七十八章 忽必烈的困惑
      
    弘范真的是那么无能吗?
    焦躁不安的忽必烈此时在行宫里面仔细的考虑着这件事情。从张弘范的奏折送到大都,已经在朝堂之上引起了渲染大波。
    但是忽必烈知道,朝堂上诸人的反应之所以激烈。未必是真的朝着这次的平叛波折而去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宋朝已经不存在了,从临安打开城门的那一刻,已经是不存在了。而现在张弘范的行动,不过是在追杀前朝余孽而已。
    当然,这种行动是要尽快进行,但是没有人拿他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而张弘范的失败却成为了朝臣们互相指责的借口。
    当然,作为张弘范的推荐人伯颜现在已经离开大都,回到岭北和林一带驻防,随着春天的来到,草原上发出的勃勃生机,在牛羊看来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又不必为了水草烦恼,但是对于大元,却是产生了无穷尽的危机。
    脱脱木儿、昔里吉和撒里蛮等分别在石河磨刀嚯嚯,看样子马上就要南下,虽然去年将其击败,但是其势力仍然不小。吉里吉思处于叛王的控制之下,外剌等部、盘踞按台山以西的窝阔台系宗王脱忽等也支持昔里吉这个叛徒。特别是海都这个喂不熟的狼崽,从各种情况侦知回报上看,都有西来的打算。
    从某种渠道上得知,海都还和宋朝余孽不知道怎么联系上了,双方已经相互约定,在南北遥相呼应,这个也可能是到如今宋人还在坚持的原因吧。
    想着想着,忽必烈就跑神想到了别的地方,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现状,别说张弘范的推荐人伯颜现在不在大都,就算是在,也没有人敢向他发难。
    而这次朝堂上争议的主要矛盾点好像都是指向丞相阿合马。上次董文炳的战死是一个导火索,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董文炳的死和阿合马有关,难道不知道董文炳是朕派去地吗?
    其实没有张弘范的奏报,东南一带的危局也已经传到了忽必烈的耳朵里面,已经传召了王积翁询问东南一带的详细情况,其实也怪不得张弘范的轻敌。原来那一带本来就是民风剽悍,素来不服管教,莫说是大元在那里,当初就是宋人在那里治理,也是诸多问题。
    张弘范地奏报。只有一点让他有些意想不到。就是原来那个伪帝已经离开崖山不知所踪。据降将说应该也去了东南一带。就是不知道具体方位。还请水军援助。以便展开搜索。看来宋人地韧性还真地出人意料之外啊。
    但是张弘范不知道现在朕已经是焦头烂额了吗?西北诸事迫在眉睫。叛军一个个蠢蠢欲动。而四川虽然自己地儿子在那里镇守。但是传来地消息。却是川中诸军已经不太听从调遣。忽必烈知道川中地大元军队出自术赤一系。一向和窝阔台海都那边走地都很近。当初要不是自己地叔叔出面摆平此事。恐怕也不会那么轻易。
    但是川中地大军突然出现这种不停调遣地局面。不能不说是海都东征地一个前兆吧。这种情况从而导致了钓鱼城仍然在宋军地手中。不但没有衰落。而且还一直在向周边进行渗透。这些宋人好像一下子变地聪明了很多。也没有了往日高高在上地架子。竟然分别遣使潜入播南路。联系西南八番一起进行反叛。
    这些苗人。也不知道被灌了什么迷药。刚刚向大元表示效忠。随即翻脸。还聚众攻击刚刚成立地八番宣慰司。宣布归顺大宋。
    南宁州卧龙番、应天府大龙番、静蛮军小龙番、静海军卢番、遏蛮军罗番、武盛军程番、太平军石番、永盛军洪番。这号称“西南八番”地苗人现在见到蒙古人就杀。在西南一带点燃了多处战火。
    虽然暂时影响还不大。但是在西南驻守地梁王已经是频频地向朝廷发出索要军饷和粮草地奏折。因为西南诸地大都是土著苗人。一向是不事生产。以渔猎为生。而大元地军队去那里。又不善于经营。占领了那里地大片土地。却成为了一个巨大地负担。
    忽必烈有些头痛地站起来走了几步,却发现自己又跑神了,刚才明明想的是朝堂之上的争议,还有东南一带地处理办法,怎么会又想起了西南战事呢?
    又回到了座位前坐下。对于张弘范这个人,他还是比较看重的,在其年少地时候就有人夸他有乃父之风,不但善战,而且文武双全。
    关于朝野现在所指责张弘范念及当年宋军曾经救过其父而故意留情的说法,忽必烈也不是太认同地,但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也不能顾忌一下百官的想法。
    忽必烈自信一向厚待张家,张弘范应该不会做出这为。想当初,其兄张弘略袭父职,任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因为顺从李叛乱,最后也只是被解除兵权,并未深究其罪,不但如此,还任用张弘范为行军总管,征讨叛将李于济南。这种信任,远远比其父所受的那些恩惠要重吧。
    所以对于张弘范的忠心,忽必烈还是充满了信心。但是为什么这次南下伐宋,原来一班老将诸如伯颜、史天泽、阿术和董文炳等人都能一帆风顺,而张弘范却只是在清剿余孽的时候就如此为难呢?
    这不能不让忽必烈对其的能力产生怀,但是要用何人来代替其的职位,还真的不好决定,随着老将们的一一故去,新一代的将领中他还真的想不出能比得上张弘范能力的。
    唆都太过于莽撞,不是统帅之才,李恒这个人,说一句心里话,他根本就是太信任他,用之为副还可以,用之主持一方军政,忽必烈还真的没有这个打算。
    这个时候,真的有点想念塔出了,要不是广州一役战死,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没有决定之前,只能让暂时将东南一带的事情搁置起来,对于张弘范所说的再次援助水军,不要说忽必烈没有这个打算,就算是朝中的很多大臣也是保持着反对的态度。
    本来期望江南的鱼米之乡能解决大元的经济困境,但是投入和回报简直就成比例,对于这一点,就算是张弘范的支持者也是如此的态度。
    再往江南投入兵力粮饷,大元从那里来的钱粮呢?所储备还要供应正在面对西北叛军的伯颜等大军,战船倒是催促高丽造出了不少,但是水军士卒却是短缺的厉害,因为大都现在主要以防范西北叛军为主,对于水军的招募,虽然已经命令在明州一带开始进行,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训练也没有开始,怎么能冒然的投入战斗呢?
    看来,江南的战事,只能放一下,先让张弘范在那里休整一下再说,想到这里,就派人将这个意思传给了张弘范的家人,让他们通知一下。毕竟暂时搁置江南之事,又不找出责任人来,给朝臣也不好交代。索性忽必烈就不公开处理此事,让他们也无法开口。
    这也是张弘范一直没有得到家人音讯的原因,是忽必烈在没有考虑好怎么处理之前,让人过去命令其封口不言的,其家人当然不敢违抗。
    决定好东南之事,忽必烈又开始考虑朝堂之上的事情,对于众大臣一起围攻阿合马,他始终显得有些不太开心。特别是太子真金也牵涉其中,更是让他忧心忡忡。大元的储君和一朝宰相发生冲突,不免有些让他不好取舍。
    要是其他人,或者不是真金太子,或者不是阿合马,忽必烈早就不耐烦了,但是偏偏又都是他最为重视的人。
    别人怎么看待阿合马他不管,反正忽必烈知道,蒙古人不善于理财,就连黄金家族也是靠掠夺为主要生存的手段,这个情况是绝对不能长久的,而他崇尚的汉人治国之道,也没有什么理财的方法,而阿合马献出的例如清理户口、垄断盐铁之利、发行纸钞和税收制度等等,都十分对忽必烈的心意,也在短期内为大元聚拢了大批的财物,充实了国库。因此他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