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宋-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文天祥只是表面上让了一小步,但是姜明的心里还是比较高兴的。这总算是撬动了文天祥那种迂腐文人之气的界限。对于下一步的行动又是方便了许多,果然是这样的,在姜明的提议下,沿海周围三十里的范围内,广泛的撒除了斥候,除了观察有无元军的动向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如果发现朝廷派遣的探子,则就地扣押起来,不令他回去禀报崖山已经有了文天祥等人的驻守。
    当然,遇见元军的斥候,还是尽量的擒杀干净为好,文天祥咋的一离开潮州附近,顿时让张弘范起了疑心。纵然十分倨傲,但是由于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最后,在占据惠州这座空城之后,竟然按兵不动,只是四处打听文天祥所部的下落。
    这几天来,倒是没有遇见什么元军的斥候,朝廷方面也就是张世杰派来的斥候却是一拨接着一拨。短短的几天功夫,竟然扣留了一百多人,这个人数不由的让文天祥也担心起来。一则怕有漏网之鱼跑回去,让张世杰生出戒心,不再往崖山这边来,二则看着来来往往那么多的斥候,可以推断出张世杰那边可能是真的撑不下去了。要不怎么会那么着急的四处找寻落脚的地点呢?
    这种推断不由的让文天祥担心。虽然和张世杰他们政见不合,但是还是同殿之臣,都是为了大宋做事的,平时的争斗是理所当然,但是说到最后,还是不希望朝廷出事。所以才若有所指的问了一下姜明。
    说到别的姜明不敢保证,但是他在海口待了多年,对于周边的名胜古迹还是比较了解的,雷州半岛那边他玩了不止一次,从各种说法中都只是战败,而不会出大事,最终还是会到崖山这边来的。
    “不妨。虽有小灾。但无大难。文大哥还是有些多虑了!”姜明笑着摇头道。其实心里也很得意地。能和自己地偶像这么靠近地说话。还直称大哥。颇有些洋洋自得地感觉。收收心神。给文天祥一起分析起形式来。
    据探子回报地消息称。上个月。张世杰派张应科、王用领兵数万收复雷州。张应科三战失利。王用兵败降元。这个月初。张世杰又亲领大军围雷州。久攻不下。无奈撤围而去。
    雷州彻底沦陷。驻碙州地行朝安全直接受到元军威胁。张世杰遂四处打探安全地地点以安置行朝。但是由于阿里海牙令史格留镇雷州。防止张世杰向西突围至交趾、安南。阿里海牙亲自率军舰航海攻占了海南岛。基本上已经封死了朝廷继续西去和南下地路。现在他只能往东走和广州驻军联合了。要不真地无落脚之地了。
    分析了一会。姜明也突然想到要是斥候老不回去禀报。以张世杰地个性会不会过崖山而不入呢?遂请教文天祥。谁知道文天祥看着迂腐。但是却早有准备。道:“我早命杜浒等挑选健卒和心腹劝说张世杰派来地斥候。动心者重赏之。则带人回复张世杰。想来已经走了几拨了。料在这乱世。斥候不能尽回。张世杰也不会有疑心地。贤弟放心就是。”
    姜明佩服了一下。便不再说什么了。两个人又在崖山上呆了一会。远远地建鸿儿上山来寻。边相互邀约着下山迎去。
    回到平沙村。便得到张钰派来地信使传过来地消息。说明了钓鱼城地近况。两个人听地是喜忧参半。喜地是张钰顺利地接收了钓鱼城。不过这个是意料中事。以张钰在四川地威望。还是无人能及地。忧地是这次驱逐难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丧身于元军地屠刀之下。仔细询问了信使一些细节后。边让他回去休息等待回信。姜明这边和文天祥两人仔细参详了一番。
    还是觉得非常时期,凡事要非常对待,张钰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姜明看文天祥能这样想心理也是有些安心,虽然是有些不忍四川难民的去向,但是自己在后世听说过这个时期,四川是最能守的一个地方,也是反抗最为激烈的一个地方,但是为什么最后没有守住,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粮食,以他来到这个时代,听张钰说道他守护重庆的时候,城内缺粮竟然达到易子而食的地步,在最后关头甚至有的将士将俘虏的元军杀了吃掉,这些事情,他现在想想也是毛骨悚然的。
    边这样跑着神,边和文天祥这样有一句没有一句的谈论着,文天祥看他也无心谈论张钰的所作所为,还道姜明已经知道详情,或者这个策略就是姜明本身教给张钰的,也不好再说什么了,立即止住话题。开始谈论现在的军情来。
    换了话题,慢慢的把姜明的思路给拉了回来,两个人谈论了起来。
    目前,在文天祥的手中,有四只军队,声势最大的就是赵孟荣、刘子俊所率领的破虏军,经过筛选和整肃,现在满编五万人,装备虽然是不精良,也没有骑兵的编制,但是胜在有战斗经验。
    第二只就是杜浒说率的军队,组成大部分是由陈懿兄弟的降军和四处收编的海盗组成,水军占一大半,虽然没有经过太多的阵仗吧,但是水战的经验还是颇为丰富,文天祥和姜明为他们起名叫“破潮军”,满编两万五千人。声势虽是不小,但是战船大都是小的渔船临时改成战船的鱽鱼船。最大的只能乘50人左右,而且只有五百余艘,这个对于姜明来说非常的头痛。因为在这个时代,海战还是水战,大部分都是两船相互碰撞,然后接舷跳过去互相砍杀,对于没有相对的大船而言,无疑是比较吃亏的,撞你撞不过,接舷以后你又跳不到敌船上去,打起仗来无疑是十分痛苦了。
    第三只军队相对就简单了很多,是邹枫所带领的护卫军,主要是负责保护中军,也就是文天祥和姜明等指挥人员的安全的。,满编五千人,中间有五百人的骑兵,马匹是一点一点从元军中抢回来的。还包括一千人左右的斥候营。装备也是最为尽量的。
    第四只军队是姜明厚颜要回来的,满编一千人,有柳七伤和王阿强两个人负责训练和带领,主要归属于姜明领导,倒不是姜明有什么不放心文天祥的,只是想到自己手里有点力量。到时间办事情,也比较方便一些。但是具体能训练到什么程度,刚刚到手一个月左右的功夫,姜明也不敢插手当中去指点什么,就是放手让柳七伤和王阿强两个人去做,不过临时想起他后世听过的一些军队的训练,正在回忆和默写当中,也不敢泄露出来,只是吩咐除了常规的训练外,就是要加强思想强化和忠诚度的强化,按照姜明心里的想法就是“洗脑”。只有把忠诚度建立起来了,以后做事才会事半功倍。
    目前,这四只部队都在有条不紊的各自忙乎着。文天祥和姜明也只是随便说说,再说的重点,就是文壁的去向和结果。
    在姜明的记忆中,文壁和他的哥哥文天祥是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文壁在惠州城破后就投降了元朝,后世中有人评价说是文天祥让他投降的。还不知道怎么杜撰出来一个“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这一类的话。
    意思是兄弟二人一个尽忠,一个尽孝,各自有志而已。姜明一点也不相信这种说法。
    所以在文天祥来崖山之后,姜明就催促他将弟弟和家人带了过来,这个也是怎么留给张弘范一个空的惠州的缘故。文壁及其家人过来之后,姜明又觉得极为棘手,然受就想到了台湾。
    于是就和他们商量着,让文壁带军里所属家眷,然后再带五千人马。尽量的带一些粮食和大船,在海上绕了一圈,先往南行,然后折转往东,直往台湾而去,不过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的消息,也不知道到了没有。
    反正姜明的心里一直在空荡荡的,觉得一直自己都是在等待,而前途是未知的,谁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的结果。仔细盘算了一下自己的打算
    ,在等待着郑虎臣传来陈宜中在越南(安南)的消息;等待着张钰坚守能拖住川中元军的消息;等待着蒲寿庚能请来外援的消息;还要等待朝廷来崖山;文壁去台湾的消息。当然还有别人都不知道的。他拍十三少去大都就德佑皇帝的消息。
    这么多的等待,使姜明觉得每天都是一种煎熬。要不是有个鸿儿经常的在一边安慰他。他自己都觉得要发疯了。
    又过了七天,六月十七,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准确的消息,朝廷和张世杰率领着大军就要过来了。

第一第十五章 无奈
    东边太阳西边雨,有人欢喜有人忧——民谣还是俗话,谁知道呢?
    ***************************************************************************
    在张世杰的指挥之下,近二千艘船慢慢的进入崖山。
    此时的张世杰心里也是充满了很多的无奈,其实早就得到消息,是文天祥和姜明驻扎在崖山附近,虽然一直在扣留他的斥候,但是不可能做到把斥候一次性清理干净,表面上被杜浒说动心而回去的斥候。其中也肯定有对张世杰忠心耿耿之人。不过张世杰心里知道了这个事情的大概,还是要往这里开进。
    慢慢的靠近岸边,又陪同着圣驾一起到了岸上,看着貌似十分恭敬前来迎驾的文天祥和姜明带着一帮手下匍匐在那里。张世杰突然感觉到有一些盲目的愤怒,为了什么呢?他也不清楚。
    随着姜、文二人一路往里面走去,不多远,就可以看到在不甚宽广的平地上,已经开始热火朝天的建造行宫了。同时搭建官衙及兵舍也在进行着。劳作的不光有士兵,还有附近的居民也一起从事着这项作业。
    其实虽然唤作行宫,但实际上不过是座木造的朴素房子而已,只求具有遮风避雨之功能即可,因此建造的已经初具雏形了。虽然不甚华丽,但是对于长久在海上漂泊的杨太后和粤王赵昺(以后该称她为祥兴皇帝了)来说,已经好像是在天堂一样了。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但是这种笑容在张世杰看来却感到深深的危机。他是真的不愿意来崖山的,自从有人向他禀报崖山上有文天祥和姜明在这里驻扎着,正在大肆的操练军马。他就不愿意过来的,但是现实中的逼迫让他也别无选择。
    西区的路已经被阿里海牙和史格切断了,元军占据了大片的产粮区,把他们这近二十万人困在了小小的雷州半岛的一个角落,本来想奔琼州征集一些粮草以备军需,但是阿里海牙却是早他一步占领了那里,扼守岸上各个据点,让他派去的人损失惨重,无功而返。没有了粮草储备。就连绕过琼州到安南的想法都不敢有,近二十万人啊。每天所消耗的粮食都会是一个令人乍舌的数字。
    那只好东返了,本来想上广州的,但是姜明和文天祥驻扎崖山的消息不知道怎么被杨亮节知道了消息,并告诉了杨太后,杨太后立即托词说幼帝身体不适,急需上岸修养为名,要求张世杰到崖山和国师会合。丝毫不提文天祥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朝中各个大臣也颇有怨言,陆秀夫只顾每天教导幼帝,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回避这个话题,在杨太后动用一次朝议的压力下,张世杰只能遵旨行事。
    沿途中文天祥和姜明围绕在杨太后和小皇帝周围。竟然将他也算排挤了在外围。不禁心里更是不喜。面无表情地在一边听着。而陆秀夫仍然是板着一张脸。面如止水地毫无表情。
    过了一会。听杨太后说这里地环境山清水秀。建行宫正合适一类地话时。忍不住地插嘴上来说道:“时值战乱。百姓民不聊生。在这个时候征调百姓。来从事此作业之。不怕百姓怨声载道。激起民愤乎?”
    言下所指。就是说姜明和文天祥不体恤百姓之意。却被文天祥接了过来道:“百姓不忘大宋三百余年之恩泽。于目下并无一人是强征而来。皆是自愿为皇太后和皇上尽忠。大将军若是不信。当可遣人下去了解一下便是。”
    一个软钉子。不但让皇太后有些欣慰。还将了张世杰一军。让其一时气结。说不出话来。
    看见张世杰面色不善。杨太后情知也不能太扫了大将军地面子。随后笑道:“大将军也是为民做想。其本意和出发点也是好地。文爱卿和国师在动工地时候一定要注意民意啊!”
    姜明和文天祥同时躬身称“是”。便不再言语。一路也没有什么言语。只听杨太后在那里夸奖风景秀丽。还有地声音就是小皇帝在那里蹦蹦跳跳地欢笑声。
    走到了平沙村附近。见天色还早,杨太后执意不肯回到暂时的行宫之内休息,而是兴致勃勃的走到村后的那个小山包上。现在已经不是隆冬,而是江南迷人的春天。配合着风和日丽的天空,看着旁边的溪流直达海上,绿的草地,青色的竹林,还有成片的相思树,还可见到许多认不出名的花。终于令杨太后感觉到自己不是飘零在海上,而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