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炮灰女配[穿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零年代炮灰女配[穿书]-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傅啊,早上都是吃包子油条豆浆粥的,我看着,就问了师傅几嘴,其实不难,关键要能买到酵母,酵母是小军给我带回来的。”
  酵母是何小军问师傅要的,这些小玩意儿,拿一点不算啥,毕竟这东西也不贵,一般人也买不到。
  “嗯,不错。”何直吃了一个,还想吃一个,吃完两个还觉得没饱。
  “还有粥呢,叔。”白米粥是早上何大军煮的,配包子刚好,小猴儿们也都吃上了。
  “嗯,好,这些日子多亏你。”何直忍不住想,人家说娶个媳妇儿过好日子,咋他媳妇儿走了,个个猴儿们都过上好日子了,以前六婶做饭就说六婶的好,现在侄女做饭就说侄女的好。
  亲妈咋就那么不顶用啊。
  “跟你说个事啊,叔。”何小丽想到杂交水稻的事情,决定跟何直商量一下。


第56章 
  就着包子的热乎劲头,何小丽把杂交水稻的事情跟何直讲了。
  何直差点没叫包子给噎住。
  他这一代人,清清楚楚的记得,□□时期吹得牛,亩产万斤云云,当时还有各类报纸报道,声势造的那么大,最后都发现是夸夸其谈,今天何小丽又跟他说亩产翻番的事情,他觉得这类事情当真不能干。
  因为稻子的种植,不仅仅是拿出来一块做试验田这么简单,花粉之间会互相传播,万一引进来的是坏种,照样会殃及到正常栽种的稻米。
  而对于何小丽的这种热忱,何直理解为是一种读书人的理想化的状态罢了,于初心来说是好的,但万万不可行。
  当然,何小丽也说了,这种杂交水稻,已经通过了验证,而且在多地也进行推广了,这个时候何直就笑了。
  “早几年,漫天的报道都是这些,别说亩产四五百斤,就是亩产万斤我都见过,当时我都还年轻,看到那堆满谷子的照片,我都觉得热血沸腾。”何直自认为懂得何小丽现在的心情,正如他年轻时候那样,听倒亩产万斤的神话,看见堆满谷仓的粮食,年轻人的那种如同找到真理一般的心境。
  “种粮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我知道你心急,目前村里最大的难关,还是面临着一百多号人口的迁入问题,你有这个脑子,就该帮我想想,往后山去,还有没有垦荒的可能性。”
  何小丽真是让他气的,没想到一向疼爱自己的叔叔,在这个问题上一点退让的意思都没有,于他来说,打好保守站才是最要紧的,村里刚刚有向好的一面,他不想重蹈多年前的覆辙。
  “叔叔,我说的,可是经过论证过的东西,海南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技术的实验,经过十年来验证和反复实验,得出来的东西,我很肯定,一定能获得成功。”知道这件事情的结果,何小丽当然能打包票了,用不了几年,杂交水稻就会获得大面积的推广,如果早早的在大河村种下试验田,吃到第一口瓜,这将是跨越式的进步。
  何直看着小侄女在给自己做保证时候的样子,觉得很好笑,她从小到大都在福窝窝里面长大,哪里懂种地,又哪里知道庄户人的辛苦,听倒报纸上的报道,就觉得十拿九稳了,如果是别人这样说,何直没准直接就拒绝了,但何小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大不一样。
  “那好,你自己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法出来,不要指望我来帮你,你自己想干的事情,自己要兜底。”何直说。
  不过何直这个年纪的人是经历过那个夸张的年代的,对于他来说,过于保守不是坏事。
  可何小丽是知道事情的结果的,并且,这件事情谁干在前面,谁就能立下功劳,她可不想这个功劳被其他人抢走。
  “好,兜底就兜底!”眼看着都十点多了,今天第四节 课是英语课,何小丽也没收拾,把乱糟糟的厨房留给建设他们两个捯饬,就走了。
  临走前还再三交代,先把包子吃了,包子放久了馅儿就不新鲜了,馒头可以后面留着慢慢吃。
  三兄弟里面,建设和卫革喜欢吃菜包子,老幺狗蛋喜欢吃糖包子,都点点头答应了。
  何小丽怕他们晚上也不吃饭偷吃,还严厉的说晚上回来会数个儿的。
  几兄弟眼馋蒸笼里面满笼的包子,又怕姐姐生气了果真不给他们再做了,只能点点头。
  晚上付鸥回来了,她又跟付鸥提起这件事情,付鸥惊讶了一下,这倒不是惊讶何小丽怎么知道这么“潮流”的消息,其实他在报纸上也看到了关于杂交水稻的报道,他也是很好奇,如果真有这种东西,应该推广才对。
  其实在农村推广,确实很难,没想到他跟何小丽想到一处去了!
  “我也在了解这个稻子的资料,但对于种地,其实我俩都不太了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向村里要一片试验田,也不需要太大,两到三亩地就可以,离村里的水稻田远一点,这样,即使刮风,也不会相互影响。”
  何小丽没有想到,她的观点会得到付鸥的认可。
  第二天,两人又一起找到了何直,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何直没有想到侄女会这么轴,一个小姑娘,教教书多好,非要去种什么稻子,但耐不住何小丽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给她一块地,面积也不大,但从开垦到种植到收割,都要由她和付鸥自己来。
  他觉得何小丽肯定会吃不消,如果能让她知难而退最好。
  “好,没问题,就是知青点后面的那块空地对吗?”知青点后面的空地那里有一条小水渠,挖开一点也是能引流的,这样灌溉不成问题,但对于种稻子,何小丽没有一点经验。
  首先要培苗,这个工作得在专门的地方做,以前也见过队里栽培的秧苗子,但具体怎么培苗,她不懂。
  “我会,培苗不成问题。”王有志其实也知道何小丽跟付鸥两个人这两天神神叨叨的商量什么了,作为年轻人,他也同样热血沸腾,但他没有何小丽的勇气去说,刚好看见何小丽拉着付鸥往何家跑,他也跟着来了。
  他也大概听说过这个事情,只是他比较谨慎,没有到处去说,谁知道何小丽竟然就付出行动了,真是让他这个大男人刮目相看。
  要说种稻子,他也种了四个季度,年年早稻培苗,插秧,双抢,到晚稻收割,他都有份,现在不需要老农亲自指导,王有志也能独自种一季的稻子。
  王有志来大河村时间最久,也是最想先回城的那个,他想立功的心情比谁都迫切,他都二十二了,如果有机会,当然想回城。
  即使回不去,按目前的形式,他一个村会计,也当到头了,如果有机会,他还是想冲出去的。
  当看到何小丽在复习的时候,其实他也暗暗的在复习,在准备,如果有机会,他想在金融方面进行进修,而不是一直做一个农村会计,管管分粮、记账、分猪肉,这远不是他的志向。
  “既然这样,给你们试试也不是不可以,但我有个要求。”何直说:“不能耽误自己的工作,种子的事情你们自己想办法,我一个庄稼汉,弄不来那些。”
  种子……确实是个难题。
  早稻的生长周期是108…110天,并且口感太差,尽管如此,庄户人家能够吃到白米,都要叫一声阿弥陀佛了,所以早稻一定要种好,才能给晚稻米起一个好头。
  大河村这边,有两季的稻子栽种时间,所以早稻要二月底或者三月初的时候就要插秧了,再往前算,培苗就得一月底开始。
  介于春节期间通讯都比较困难,所以要买种子,必须尽早就要准备了,所以何小丽,才会火急火燎的来跟大队长何直“请示”,毕竟他不松口,这事知青们要是自己干了,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情。
  本着说干就干的心情,几个知青分路行动,付鸥骑着自行车去县城的种子店看看,有没有这种种子,若有,买够能种两亩地的就可以了,毕竟知青点后面那块地,开辟出来也就只有不到两亩。
  结果没有找到种子,这种种子,还没有在新蔡当地推广。
  于是付鸥和王有志给在城里的同学写信,特别是付鸥,他的同学大部分留在了西安,西安好歹也是大城市吧,总归多一点希望,信寄出去以后,各人都带着期望盼着。
  眼看着就要过年,别说过年,就是平时,火车票也很难买到,他们很难说出去大城市再找一找,目前来说,希望就只能在外地的同学身上。
  如果二月份以前找不到种子,再多的准备工作也是白搭。
  三个人干的热火朝天,连余敏和刘恩慈的积极性都被带动了,有点空的时候,五个知青就在光脚挖地,弄得过来过去的人都看他们。
  以为知青点自己也有菜地了,而且那么大一片,大家都羡慕不已。
  听说几个知青是准备种试验田,大家的意见又是一边倒。
  “早几年时候的事儿,这些小孩子是不知道,当时牛皮吹上天,结果呐?”
  “就是,几个小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
  “不知道买种子的钱,会不会花公家的……”
  这种议论不是没有,但随着时间过去,发现议论也不顶用的时候,干脆的,也不说了,反正出工也不要他们出,种地也是他们自己种,爱咋咋。
  就这样等了一个礼拜,还没有音讯,大家渐渐都有些急了。
  村民忘记议论这件事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村里要收甘蔗了,起码有一个礼拜好忙,甘蔗太重,太多,没有那么多车可以运的情况下,需要人力去挑,去背,除了熬糖的师傅跟帮工,其他的人,都要去地里帮工。
  要分红糖了,咋能不高兴呢!!!!


第57章 
  摆在眼前的事情就是队里要收甘蔗,到了这个季节,几乎就是全民皆忙。
  全队上下,哪怕是十来岁的小孩子,都要征用。
  这又是好一场农忙!
  数十万斤的甘蔗,要从地里收上来,送到制作蔗糖的地方,压榨出来,澄清、提纯等数道工序,一点不差,分毫不离的做出来,是需耗费大量的人工、劳力。这也是是一年之中最集中也是最大的一次劳动壮举,整片整片的甘蔗田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人、板车……
  学校也会在农忙期间放假,所以这次学校便在收甘蔗前头提前放了假,何小丽本指望着上课能躲过去农忙,结果还是要加入到其中。
  这也是新蔡县这一带的蔗糖的产出,除大河村,附近几个大队历年来如此,将近数万斤的红糖,都在这里诞生。
  这个过程,简直是大河村的盛事,因往年,即便产了红糖,也是孙有才家里贪了村民该分的大半,能分到村民手里的便寥寥无几了。
  今天想着终归是有个盼头了,何直上来了,且他做事公正,除了要交公的那些,其他的,几乎都是分到村民手里的。
  所以这个分糖就要看收糖和做事的时候记的分,分值越高的,分的也就越多。
  当然,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除外,他们不用下地,也有权利分到一个平均值。
  所以各家各户,有丁出丁,有力出力,除了队里不要的太小太瘦弱的孩子,几乎都参与进来。
  连何小丽都被叫到地里砍甘蔗,像她这样的,只能记六个工分,分糖的时候,跟何建设这样的孩子差不多的比例。
  弯着腰一根根的把甘蔗砍下来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充满怨念的。
  但你说我不稀罕这糖,我不去干着活,也是不行的,毕竟队里能出动的劳力都出动了,你若是不去,那就是缺乏社会主义积极性。
  如今她也怕,怕自己被扣个大帽子,连老师的工作都要丢,左右也不能一个人闲着,所以也参与进来。
  反正学校也提前停了课,老师纷纷回到各个村里,帮着砍甘蔗,装车,运输,一板车一板车的甘蔗从地里源源不断的运出去,熟练的村民,把甘蔗略加清洗,斩断,压出汁水出来,剩下的工序,就是炼糖师傅们去做了。
  因为需要数日不间断的炼糖,中间的过程是不能断的,村里的六个师傅只能轮班的休,一班带着几个小学徒才后面帮忙,等到十日过后,也就是腊月十四那天,大河村一千多斤的红糖,差不多都炼好了。
  会计王有志也是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将这一坛坛的红糖过称,记录好,算好要交上去的数,其他的才是按比例分了。
  最后算出来,能分的大概是八百来斤,刚好队里有七百多口人,先把按平均数分出来的那些撇出去。
  其次就是按共分等量分。
  因为每个人做的事情不一样,计算的工分也不一样,要是一个不平均,短了谁,到时候人家意见大了,你也不好过。
  所以这里面比熬糖的师傅更忙的,恐怕就是王有志,整天忙着算数,还要跟队里的人一家家的对工分,忙不过来,索性叫上何小丽帮忙。
  他去喊何小丽的时候,刚好何小丽弯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