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国色江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国色江山-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爱卿请说,不要犹豫,有什么全说出来……只要对江山社稷有利,朕都依你!”精神振奋的崇祯皇帝大方地笑道。

朱道临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布局计划:“皇上知道,山海关和东江镇所需的火炮、火药、火枪、铠甲军械和粮食补给,是没办法指望那些文官的,臣也不敢指望他们,而且大部分武器军械需要从金陵火器局和江南各地采购之后用海船送过来。”

“所以,臣需要在沿途设置补充淡水和维修船只的中转基地,恳请皇上准许。”

崇祯皇帝毫不在意这些小事:“爱卿看上什么地方尽管说,哪怕在登州建个码头朕也准了!”

朱道临笑着说道:“大地方就不用了,省得扯皮,臣还是选几个别人不屑一顾的地方吧,请皇上移驾……”

“请看,地图上的地名不怎么起眼,第一个是已经废弛多年的威海卫,这地方非常适合海运中转,只需扩建码头,驻扎军队即可,不但能策应往来南北的运输船队,还能为里侧的登州提供防卫屏障。”

“这地方很好,朕准你了,就把威海卫划入你的管辖范围之内吧,也只有你财大气粗能够重新建起来。”崇祯皇帝答应得很干脆。

朱道临终于放心了,接着指向胶州湾的浮山千户所:“这地方有个海防千户所,叫浮山,当地人也叫它青岛,臣此次北上就是在此补充淡水的。”

“浮山千户所应有官兵1;240人,实有460余人,他们的千户官是个世袭武官,家住即墨,拥有良田几千亩,仆从近千,一年到头只有春节前到浮山所转转,杀几头猪羊发给手下充当拖欠官兵的军饷,然后什么也不管了,几百衣衫褴褛的老卒由副千户带着。”

“这地方看起来不起眼,其实是个连通齐鲁和中原各地的天然大港,数年后说不定能开个市舶司,北方产出的瓷器、绸布、铜铁等物直接从此运到海外,不需要沿着运河辛辛苦苦送到江南再转手,山海关和东江镇需要的粮食、布匹和肉类也可以从这里采购,对内库来说,也是个值得期待的地方。”

“所以,臣请求皇上在浮山所的基础上,设置浮山卫或者青岛卫,交给臣来把他建好,一旦齐鲁发生什么暴乱,驻扎此地的水师官兵也能帮个手。”

崇祯皇帝对朱道临的独特眼光和周密算计越来越佩服,当下毫不犹豫地准了:“那就叫青岛卫吧,革故鼎新,希望爱卿能给朕带来一番新气象。”

心满意足的朱道临直起腰来,恭恭敬敬地向皇帝鞠躬致谢:“没有皇上的信任和栽培,臣有再多的想法再多的抱负,也是空中楼阁而已!”

“打小的时候,臣的父母就不停地教导臣诚实做人,热爱祖国,臣长大之后漂泊在外,行程数万里,终于慢慢体会到父母那种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知道自己这辈子应该干点儿什么才不白活,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君主,对得起身边的父老乡亲。”

“说得好、说得好啊!”

崇祯皇帝激动不已,再次握住朱道临的手:“爱卿的父母还在海外天枢阁吗?能不能接回来,留在你身边也能好好尽孝。”

朱道临无比感慨地点点头:“等臣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说服父母回到大明……”

“叶落总是要归根的,不瞒皇上,臣在天枢阁还有个心爱的姑娘,她一直陪伴在臣的父母身边,指望臣哪天建功立业,穿上威风凛凛的铠甲,骑上一匹大白马回去娶她,可臣守不住自己,在金陵娶了个正妻不算,还有了一群小妾,唉!”

“也许臣这辈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好色了……”

崇祯皇帝哈哈大笑,笑得开怀不已,周边的太监们也跟着开怀大笑,非常的喜庆。

朱道临也咧嘴笑了,边笑边感慨地想:“年轻的皇帝恐怕很长时间没这么爽朗地笑过了!”

大计方针确定下来,细节上的问题就好办多了。

年轻的崇祯皇帝似乎对海战和军旅训练很好奇,把朱道临叫到摆上三艘船模的矮柜前,虚心请教。

朱道临指向中间那艘十八世纪的美洲“宪法号”风帆战舰模型,略做讲解,告诉皇帝佛郎机人的战舰为何选择风帆、为何结构如此复杂船壳如此之厚,以及战船长宽比与速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最后,朱道临还将“宪法号”模型与旁边千吨级“盖伦船”和大明近海常见的“福船”模型进行对比,十分钟不到就让聪敏的皇帝明白个大概。

崇祯皇帝摆弄战船模型上栩栩如生的风帆,貌似漫不经心地询问朱道临:“爱卿打算如何重建东江镇?”

朱道临毫不隐瞒:“重建东江镇的重中之重,是牢牢占据旅顺的金山卫城,吸引满清军队前来进攻,明年春夏之前,必须驻扎5;500名经过严格训练配备火枪火炮的新军,一个1;000人的工匠营,辅以10;000名收编或招募而来的辅兵,并在旅顺和青泥洼两个港口,驻扎1;200水师官兵,拥有不低于8艘新式战船和10艘大小货船。”

“皮岛呢?朕以为皮岛的作用同样重要,毛文龙在的时候,满清鞑子可不敢明目张胆地倾巢而出。”

崇祯皇帝获得了深刻教训,终于理解了当初的毛文龙,看到了皮岛的巨大作用。

朱道临解释道:“皮岛的作用在于牵制敌军,在于不断地袭扰敌军后方,在我们的水师足够强大之前,只能作为驻屯偏师的战略基地使用,有5;000名擅长奔袭的精兵驻扎就已足够,人太多也没什么用处,反而会加重后勤补给的负担。”

“只要这5;000精兵拥有精良的装备,获得充足的粮饷,再加上丰厚的奖赏,就能让满清鞑子日夜坐卧不安,提醒吊胆!”

“届时,臣会亲自率领5;000精兵进驻接防,顺便把常年居住在岛上的东江镇官兵家眷,全部送到山海关南面另行安置,如此才能让换防山海关的原东江镇官兵放心,对官兵也是一种牵制和束缚,迫使官兵们时刻记住家小就在自己身后。”

崇祯皇帝非常满意,又问了些威海卫的重建和新增青岛卫的设置计划,慷慨地把浮山千户所和周边5;000亩土地划给朱道临用于建设,与朱道临一起定下“暂时保密、登州光复再对外宣布”的稳妥决定,这才心满意足地吩咐赵怀忠把朱道临送回去安歇,临别前特别叮嘱朱道临参加明天的早朝。

第三〇五章各怀心事

朱道临离开没一会儿,颇为疲惫的崇祯皇帝回到龙椅上,喝下半杯香茶,默默看着肃立眼前的王承恩、曹化淳和司礼太监张彝宪,突然意味深长地问出一句:“对朱道临此人,你们怎么看?”

三名位高权重的大太监颇为犹豫,相互对视片刻,还是年纪最轻的王承恩先开口:

“奴才以为,朱将军是个忠耿之臣,学识渊博,才智过人,兼之财力丰厚,精于计算,每走一步都谋定后动,胸有成竹,去世是个难得的领军之将,或许真的能为圣上带来一番新气象。”

“而且奴才以为,东江镇自毛文龙死后已经树倒猢狲散,数万官兵四分五裂,留守皮岛和广鹿岛有之,背信弃义投奔叛将孔有德有之,只有黄龙将军带领镇守金州卫的8;000人还勉强能靠得住。”

“所以……奴才觉得,不妨让财力丰厚的朱将军去重建东江镇,至于海防总督这个职位,确实需要设立,目前除了朱将军,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开通海运了。”

崇祯皇帝若有所思,微微点了点头:“老曹,你的意思呢?”

曹化淳不敢再犹豫了:“回圣上,老奴和承恩的看法基本一致,只需从朱将军请求圣上赐封的两个较低的职位,而不是索要山海关总兵一职来看,就知道此人深知进退之道!”

“只是,老奴觉得……年纪轻轻的朱将军心机深沉了点儿,让人看不透。”

张彝宪不等皇帝询问,便急匆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曹公公最后两句话,正是奴才要对圣上说的,朱将军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富甲天下,气度过人,确实非常优秀,奴才也相信朱将军的满怀报国之心,可是,这人是会变得,所以……”

“奴才恳请圣上不要急于赐封朱将军太高的职务,否则将来很可能职位太高,朝廷无法再赏赐了。”

曹化淳的老道之言和张彝宪的深谋远虑,说到了崇祯皇帝心坎儿上,他沉思片刻,严肃地告诫:

“话题到此为止,不许透露出去!这个朱道临朕是要重用的,只要他能平定登州叛军,朕必定信守诺言,晋升他为东江镇总兵,赐他定国将军封号,加授奉国将军,还要给他想要的大明海防总督的头衔,允许他在宝山卫开府设衙,重振我大明水师,尽快把关系国计民生的海运开办起来!”

“圣上英明!”

三位大太监齐齐称颂,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

朱道临如今是正三品的卫指挥使,只要拿下登州,平息叛乱,晋升一级毫不为过。

东江镇总兵官是从二品官衔,当初毛文龙加封正二品的龙虎将军之后才顺升一级,而如今崇祯皇帝打算赐封给朱道临的定国将军为从二品,加封奉国将军也只是从二品武官的最高荣誉,并没有超过当时的毛文龙,与其他各镇总兵官基本持平,想必年纪轻轻的朱道临也不会有意见。

至于大明海防总督,更是个随时可以撤销的虚衔。

任命朱道临为海防总督、允许他开府设衙,就能把来自朝野的所有反对和责难转到朱道临身上。

等朱道临把南北海防水师办起来、宝山大港建好并形成一定气候之后,只需撤销不伦不类的海防总督一职,增设直属内廷的市舶司,再任命新的海运总督和沿海几个水师提督,就能把朱道临掌控的南北海防水师分成几块,达到瓦解朱道临兵权、防止尾大不掉的目的。

######

满怀兴奋的朱道临这会儿正在向东徐行的马车上,哪里知道自己什么事情都还没干成,皇帝和他的几个心腹太监就已谋划如何制约他的权利了。

马车来到午门前方的时候,兴致勃勃的朱道临大叫“停车”,同车的赵怀忠挑起帘子左右看了看,最后视线落定在朱道临脸上,疑惑不解地问道:“停车干什么?难道你还有话要对圣上说?”

朱道临笑道:“我想看看天安门长成什么样子。”

“天安门?哪儿来的天安门?”赵怀忠眉头皱得越发紧了。

“没有天安门吗?”

朱道临连忙望出车厢,没等马车停稳亲卫们过来开门,就拉开车门钻了出来,站在宽阔平整的午门前方向南望去,惊愕地发现金水河、金水桥和巍然耸立的华表都在,唯独没有了天安门的影子……

一座端庄大气的大牌楼,屹立在记忆中天安门的位置上!

朱道临挠了挠头,转身望向北面雄浑巍峨的午门,也不管赵怀忠和郭中骏等人疑惑的眼神,定定观察良久,才转向赵怀忠问道:“老赵,这座牌楼几时建在这儿的?”

赵怀忠鄙夷地看着朱道临:“都两百年了,你竟然不知道?成祖迁都北京之前就建好这座承天门,东面是太庙,刚才咱们经过的是社稷坛,等会儿要绕道东安门出宫,这么简单的线路你不知道?”

“进京到现在,我除了光禄寺和养心殿什么地方也没去过,昨晚进宫出宫,黑灯瞎火的什么也没看清,今早进宫本想沿途好好看看,你和老曹却问这问那说个不停,等我回答完了,马车也到了西华门,你说我这么一个初次进京的人能看到什么?”朱道临一边埋怨,一边四处张望,对什么都感觉新鲜。

赵怀忠想想确实如此,嘿嘿一笑告诉朱道临:“明天散朝之后,保准京城勋贵和各地来京的巨商抢着邀请你这位财神爷吃喝玩乐……到时候你慢慢看,看个十天半月都没人打扰你。”

朱道临立即转向赵怀忠:“这次恐怕不能停留太久,宝山卫的两艘500吨货船比我们晚三天出发北上,估计这几天能抵达通州码头……船一到我就要前往通州,装上半个月来购买的皮货、铜铁、药材和马匹,立即返返航。”

“如今是北风季节,抓紧点儿的话,半个月便能回到金陵,与魏国公几个商议出兵登州的军务,备战时间只剩下一个月,必须在年底之前挥师北上打下登州,让皇上开开心心过新年!”

“在此期间,我还得向佛郎机人购买战船,需要从火器局和虎山庄园各工坊征调火药和武器装备,并且为15;000名参战官兵准备三个月粮饷,千头万绪需要我去理清,半天都耽误不得。”

赵怀忠默默点头,看到朱道临环视一圈便回到马车上,心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本想借机向朱道临提起入股天工商贸的事情,这一刻却不好意思开口了。

朱道临一行的两辆马车刚进入光禄寺旁的小院子,徐文爵、张德义等一帮弟兄已经等候在正堂门口。

朱道临刚钻出车厢尚未来得及行礼,众弟兄立即向朱道临拱手贺喜。

“等等!哥几个怎么回事?”朱道临不解地问道。

众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