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枪之谜-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嗨,我先前是不是见过这把枪?」诺尔斯中尉拿过那支枪,机敏地问道。埃勒里摇了摇头,「那么肯定是一对枪中间的另一支了。我在那堆从运动场运回来的枪里见过这样一把!」
  「你肯定见过。的确是一对儿。都是霍恩的枪,只不过这一把给他收在旅馆的箱子里了。」
  「这肯定是特别设计的,」诺尔斯夸赞道,「有时候老东西就是显得地道。略带点古典韵味的设计,就像年代久远的邮票一样。知道吗,我还是个很上瘾的集邮爱好者呢。邮票可是越老越有价值呀。」
  「我知道,我知道,」埃勒里绕开诺尔斯发挥的主题说,「集邮家我也见过几个,现在我想知道的是……」
  「这支枪是不是能射出打死霍恩的子弹?」诺尔斯晃着脑袋说,「我跟你说过,只有点二五口径的自动手枪才能办得到。」
  「是的,是的,这点我知道。」埃勒里坐到专家的试验台旁边,「这对左轮枪的另一支在你这儿吗?」
  「在档案柜里,所有的都贴着标签呢。」中尉走到一个大铁柜前,拉开抽屉,取出了霍恩的另一支枪,「那么,现在你想了解点什么?」
  「请你同时端起那两支枪,」埃勒里像是在打趣儿似的说,「一手一支,中尉。」
  专家带着不解的神情顺从地照做了:「好了,还怎么着?」
  「我弄不清是不是我的想象,似乎有一把枪比另一把稍稍重一点,是这样吗?」
  「诺尔斯,你这老家伙,难道你总要回答这种荒诞不经的问题吗?」中尉解嘲地说着,大笑起来,「上帝慈悲,奎因,就这事儿?干什么这么认真?我一分钟就能给你判断出来。老实说,我确实觉着一支轻点儿、一支重点儿。不过,我得确认一下。」
  他把两支枪分别放到一架天平上称量了一遍,点点头说:「还真是的,长官。这把贴着标签的比你新拿来的足足重上两盎司。」
  「啊哈,」埃勒里满意地叫了一声,「多么美妙呀。」
  专家斜眼看着他:「我猜,这回没问的了,你不至于让我辨认这两把左轮都是不是真的属于霍恩吧?我是说——它们的确都属于霍恩,对吧?」
  「天呐,没错儿。」埃勒里说,「这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尉,如果我告诉你刚才你帮我鉴定的事情有多么关键,你一定会非常得意的。」他两只手掌兴奋地对搓着,「干得太漂亮了!」他又是叹息又是微笑,「你可以把第二支枪也贴封起来了,中尉,好好收着吧。也许很快我们就得把它们尽数归还了。另外问一句,」他提高了嗓门,「你觉得那支枪会不会特意制作得比另一支重?要知道,两把枪是同时打造的——特地为霍恩定做的。」
  「很可能如此。」诺尔斯中尉点头认可,「如果霍恩是个双枪客——总是使用两把枪的话——很可能对每支枪的手感有特殊要求。但也不一定就是这个原因。」他连忙又加上一句,「也许是枪械作坊制造中的误差。有些老作坊做的东西不是很精细。」
  「我认为这对枪制作得很精心,」埃勒里说,「好了,中尉,感谢你花的这十分钟,让我大获而归。改日再见吧。」
  他很快离开了弹道研究部。在走廊里他慢下脚步微笑了一下,若有所思地摘下夹鼻眼镜擦拭起来。
  
  【注】吉姆·布卢佐:美国派克县民谣作者、诗人兼作家。约翰·海伊创作的小说人物,密西西比河上蒸汽船舶机械师,其为从大火中挽救旅客而自己被活活烧死。
  【注】布朗克斯:美国纽约市五个行政区之一。为多所高等学府所在地。
  第十四章 踟蹰不前
  在第五行政区作为首都重地的这个城市里,某个碌碌如常的下午。机构庞大、人员松散的刑侦部和刑警部共议要案,但除了用那条警界不朽的口号宽慰自己外,众人一筹莫展。那句老话是: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在古英语中这句话具有非常良好的语义。但在他们的业务上意味着一个无可奈何的等待时期。然而,正是由于行动毫无结果、探查一无所获,这个所谓的「等待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疯狂、激烈、锲而不舍的侦查行动的时期。这种行动往往是被动的;但同时,那个即将「水落石出」的真相也正潜行在它自己特定的时限之中——或许就是所谓的心理限期吧。大多数明智的警探处在这种狂乱而无效的行动期间往往采取一种保守的平静心态——类似听天由命的状态。行动也就是纯粹的体能付出,满足一下尽职尽责的职业要求而已。
  埃勒里·奎因对这种状况心知肚明,加之他没有例行的职责,于是也静下心来,耐住性子等待。然而那位令人尊敬的奎因警官身负维持城市治安的大任,为此每年从财政厅领取五千九百美元的薪金,岂能坐等机缘;何况头上还顶着来自那位凶神恶煞般的警局现任局长的高压。局长大人原本正惬意地在阳光灿烂的佛罗里达沙滩上度假,突然被四处流传得耸人听闻的霍恩惨案勾回了警察局,一个美妙的假期就这样泡汤了,满腔怒气不撒在奎因警官头上才怪。
  雷霆怒吼之下,奎因警官无言以对,只有灰着脸听训的分儿。回到他的刑侦部,他才恢复了流畅的谈吐和红润的脸色。对这个故事涉及的所有角色来说,这段日子都是一个艰难的适应期。
  例行的公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巴克·霍恩遇害前几周内的活动情况被反复调查,以致刑侦组的探员对频频书写这种报告已经不耐烦了,「干脆就写一份,复制它一打子算了。」瑞特抱怨道。瑞特自然是个动不动就牢骚满腹的家伙,然而这次公平地说,罪不在他;因为第十二份报告与第一份没有多大差别。受害者在他最后几个星期里的生活单纯得就像丹麦女王玛蒂尔塔;他所有的通信都被详查过,内容清白,无懈可击,像被榨干的柠檬;他在东部的老朋友和老熟人们也都逐一盘问过,供词一概稀松平常,无关紧要;怀俄明与纽约之间以及好莱坞与纽约之间的电话热线飞速串接着问问答答,而最终收获还是一个零。
  看来问题至少可以这样定论——天地之间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存在向巴克·霍恩索命的动机。当然,独臂伍迪是个昭彰的例外,而他的残废又使他干干净净地被从惟一嫌疑人名单上划去了。
  至于霍恩遭枪杀的当晚那位到巴克雷旅馆探访他的神秘人物,经艰难查寻仍无下落,至今还是一个谜。
  椭圆形运动场的所有出口仍然被挂锁封门。这种封锁之所以迟迟不撤销正是由于奎因警官的顽固坚持和华尔斯局长日渐强烈的愤怒。因为那支射出了导致霍恩心脏停跳的可恶子弹的自动手枪还没有找到,运动场内的搜索还在继续进行。疯狂比尔·格兰特在记者招待会上挥泪咒骂,发誓说永远不再带着他的骑术团到纽约这块是非之地上来了。奎因警官尽职地如实向局长反映了艺术家的不满,局长听后只是无动于衷地耸了耸肩膀。
  侦查还在继续。他们对与霍恩案件相涉的市民进行了穷其所有的立项调查、交互调查、重复调查……不一而足,看似工作量巨大,实际上全无收益。惟一稍有进展的一项调查是在巴克·霍恩的钱财状况方面。当新闻记者问及这个问题时,奎因警官变得语焉不详。他不想回答(或不能回答),尽管他手下的探员们还在这一领域进行着种种神秘的调查。记者的问题是这样的:究竟为什么被害者在事出两天前从银行里提取三千元小面额的现金?而至今这笔钱仍然下落不明?
  这个问题可谓切中要害,但是(似乎)非常难以回答。
  等待期间的埃勒里似乎真的逍遥起来,一下子扑到轻松自在的社交活动中去了。这或许是他自毕业以来第一次尝试一种放纵自我的生活方式。他穿上散发着樟脑味儿的燕尾服,晃到光可鉴人的舞池里去啦。洗衣店的账单因为大量浆洗西服背心和小领衬衫而数额大增。他回家越来越晚,经常在凌晨时分带着满身刺鼻的酒气撞进位于西八十七街的奎因公寓的宅门。由于体力消耗巨大,他睡得异常安稳和充足。这当然也得益于酒精的效力。早晨起来他则靠灌下大杯浓咖啡恢复大脑的清醒和舌头的灵活。本分而规矩的迪居那看不惯了,禁不住生出怨言。
  「我已经够循规蹈矩的了,」埃勒里负气地哼着说,「上帝呀,我们简直都成了殉道者了!」     
  正忙着剥鸡蛋的奎因警官气得嗤了一下鼻子;用做父亲的特有的忧虑目光望着儿子。
  「天天这么折腾到半夜,你到底要干什么?」他严厉地问道,「想给我当个花花公子吗?」
  「论目的嘛,也是,也不是,」埃勒里回答说,「论初衷嘛——理由一大堆。我对那些人物越来越了解了。多么富于戏剧性,爸!就拿亨特夫妇来说吧……」
  「你提他们做什么?」奎因警官斥道,「我懒得听他们的事儿。」
  但不管怎样,事实上埃勒里已经开始接近他在马斯包厢里遇到的那些人了。他花了不少功夫凑在吉特·霍恩周围;后者穿梭于种种社交活动之间,脸上造作着生硬的微笑,强作温柔的顾盼之间泄露着拒人千里的冷漠和深不可测的思索。埃勒里经常陪着吉特进出夜总会;而格兰特父子不在左右的时候很少。几个人最常光顾的则是妙不可言的玛拉夜总会。在那里可以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就近观察那位好莱坞幽兰——即雍容华贵又略带病态的玛拉·盖依,以及她那个大老板丈夫——朱利安·亨特。埃勒里甚至有好几次还撞见了托尼·马斯。另外,还有两次意外地发现格兰特骑术团的几个牛仔扎帮结伙地到这里来狂饮——朱利安·亨特的侍者端出多少他们就喝光多少。这个时期,夜总会日夜呈现出一种融融乐乐的假象,人为地掩盖着某种残酷而真实的东西。埃勒里日复一日地在这里浪掷光阴、吞云吐雾、谈笑风生,举手投足皆如梦游。
  然而,他的理智暗暗潜行在表面的浮浪之下。他不可能把分分秒秒都用在这个新友聚集的圈子里。每天清晨他的身影便悄然出现在警察总署,仔细阅读各种针对吉特·霍恩和疯狂比尔·格兰特的侦查纪录,留做日后的参考。
  在格兰特的日常跟踪报告中,他有点恼火地发现这位西部老汉几乎可以说是一派天真、无可挑剔。他指望通过对格兰特设置各种刑侦手段收集其日常活动、人员往来和对外联络等全方位的信息掌握其蛛丝马迹,但现在看来都是徒劳。格兰特也就是喝喝酒,管管骑术团——那当然不是件省心的事——然后就是紧盯着儿子柯利和吉特是否规矩;惟一的麻烦就是不断纠缠奎因警官和警察局长,要求重新开放体育馆,让他的骑术团恢复演出。
  关于吉特的报告倒是有些值得一看的内容。那姑娘拒人千里的眼神经证实的确是另有内涵而且居心叵测的。某位被派去监视她的探员在报告中陈述道,该天早晨突然出了件怪异而有趣的事情:
  凶杀案发生几天后的一个夜晚,便衣侦探跟踪吉特从巴克雷旅馆到了玛拉夜总会。苗条黝黑的吉特穿着一件雪白的晚礼服,冷淡而生硬地劈头就问领班:「亨特先生在里边吗?」
  「是的,霍恩小姐。他在办公室。要不要我去……」
  「不必了,谢谢。我自己会找到他。」
  她沿着一排排私密雅座,走到吧厅的后面亨特专门保留的豪华包间门口。探员存好衣帽,跟足潜踪,尾随着她到了后面,在距那个包间最近的一圈桌椅旁坐下,叫了一杯掺冰水的威士忌。时间还早,夜总会里就已经顾客云集;亨特那支有名的爵士乐团已经开始演奏具有非洲野性韵味的乐曲;一对对情侣也脸贴脸地滑入幽暗的舞池;热闹而昏暗的环境正好为探员的观察提供了良好的掩蔽。
  他从桌边站起身来,继续监视吉特·霍恩。
  他看见她抬手去敲一扇门楣上标有亨特先生私用字样的房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屋里射出的灯光反衬着亨特衣着笔挺的身影。
  「霍恩小姐!」他听见亨特兴奋地叫了一声,「请进,请进。见到你太高兴了。我——」接着门就关上了。
  探员四下看了看。周围几乎没有服务生的影子,也没有人注意到他。于是他把耳朵贴到那扇门板上凝神细听。
  听不清具体的对话,只能听出一点儿语调的抑扬顿挫。
  这名探员也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专门人才,窃听是他的看家本事;他声称自己可以在人们对话极难听清或根本无从分辨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神情手势准确判断他们交谈的内容。于是他的报告索性写成了一份主观的心理分析。
  「一开始只是一般的寒暄,」他在报告中写道,「霍恩小姐的语气听起来很平静,好像在等待着什么,而且像是有备而来,胸有成竹。亨特高喉大嗓,听得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