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行禅师文集-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4)吠檀陀(Vedanta):印度六派正统哲学体系之一,是构成大多数现代印度教派别的基础,对印度的思想、宗教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吠檀陀哲学本来是为了解释古印度经典《奥义书》而产生的。其说以「梵」为纯精神性的最高我,亦为宇宙生成的根源:又身体的存在也是由梵而来,此两者的关系,犹如宇宙万物与宇宙精神所形成的「不一不异」关系,故倡「梵我不一不异说」。

    (25)有趣的是,在最近的统一理论(unificationtheories)中,超弦被假设是时间和空间的源起。超弦理论认为,宇宙间的基本粒子,包括电子、原子、质子等,都是由「弦」所组成的。换句话说,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弦」。许多物理学家都认为,超弦理论,实现了理论大统一,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

    (26)表识(Vijnapti):意指「了别」或「认知」的活动、「了别」活动所成的关系,以及引申为了别活动的对象或结果。我们能识别、了别外境,是因「识」对外境的作用所显现,所以对于这种状态的识称为表识或记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27)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spectrum):天体所发射出的电磁辐射,包含所有可能的波长或频率。所有电磁波依照波长顺序排列起来,就成为电磁波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常将电磁波谱量分成若干波段。依波长顺序可分为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人类肉眼可见的波长约在400至700纳米(nm)之间,只是波谱的一小部分。

    (28)大圆镜:形容遍照宇宙一切万物的圆融智慧,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色相,所以称为「大圆镜智」。这是唯识宗所谓的四种智慧之一。

    (29)三种性质(tri…svabhava):也就是「三性说」,是唯识宗的重要主张,认为一切存在的本性与状态,从其有无或假实的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又作三自性。即遍计所执性(对于无实体的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而起妄执之心)、依他起性(指各种缘生所起之法)和圆成实性(指圆满、成就、真实的真理)。

    (30)随眠(anusaya):即烦恼的习气,指种子而言。此烦恼的种子随逐我人,眠伏潜在于阿赖耶识中。

    (31)四法界:即华严宗的宇宙观。华严宗认为全宇宙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来观察,则可分为四种层次:事法界(指差别的现象界)、理法界(指平等的本体界)、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的关系)和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本身的绝对不可思议。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事与事看似互为相对,然多缘互为相应以成就一缘,且一缘亦成助多缘)。

    (32)法藏(643~712):唐朝僧人,为华严宗第三祖。早年师事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入其玄旨。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的组织大成。

    (33)原文为「灭除妄见,返回自己的本源」的「妄尽还源观」,no.1876,《新修中文大藏经》。

    一刹那不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含纳了物质与空间。

    粒子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独立于观察者心灵的性质。这意味著在粒子的世界里,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觉知当下」不仅是在禅修期间,而是无时无刻都要维持。

    椅子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与宇宙其他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中。

    我们依循著呼吸,谛观自身和世界无始无终的本质,就能明白解脱生死的束缚已近在眼前。

    总有一天,实相会超越所有「概念化」与「量化」的范畴而彰显自身。

    有人问你:「橘子尝起来滋味如何?」你与其告诉他答案,还不如剥下一瓣橘子,请他亲自尝尝看。

    生死只是概念,若能不受这些概念的限制,就可以解脱生死束缚。

    研究佛教却未实修的人,也只是累积知识来装饰门面而已。

    禅修者可以将任何事物当做观想的对象,但必须能够持续专注在这个对象一段时间。

    一念的瞬间包含了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整个宇宙。

    从概念中所产生的实相的表象,则是由「时」和「空」、「生」和「死」、「诞生」和「毁灭」、「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多」这些概念框架而成的结构。

    虽然任何意识所觉受的内容都有是实相自身,但所感知到的,却绝非实相的整体。

    所谓有意识(观照),永远是指对某个对象保持觉知,所以,不该认为可以让自己的意识进入一个没有对象的「纯粹」境界。

    籍由对万物相互依存的观照,深入观照实相,我们就能逐渐摆脱我执(执著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和法执(把世间万物看做不相干的个别存在)的罗网。

 观照的奇迹 第五章 平静的力量

    第五章平静的力量

    最聪明的修行方法就是先仰赖自己内心那位老师

    今天早晨万里无云,天气相当暖和。小谭苏在吃过我为她煮好的早餐後到学校去了,我走进花园去移植一些莴苣菜。当我入屋洗手时,看见客人已经醒来,正在梳洗。我煮水沏了一壶茶。我在庭院的桌上摆了两杯茶,坐在外面等他。

    我们在温煦的阳光下喝茶。朋友问我,要如何看待禅修的成果。我告诉他,平静和快乐是评量禅修成果的指标。如果内心没有因禅修而变得更平静和快乐,那么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式有些问题了。

    有人说,禅修如果缺乏老师指导,可能会造成内心的混乱和失衡,但要觅得一位道行很高的老师并非易事:这种人极为罕见,我们大多只看到某些尚未全然了悟的人。如果你无法跟随已证悟的老师学习,最聪明的修行方法就是先仰赖自己内心的那位老师。

    要慢慢地、小心谨慎地进行禅修。例如,不见得非要急著修习「四无色定」的禅修法门,别强迫你的身心。要善待自己,每天都带著觉知的心过简朴的生活。如果你保持正念,便拥有一切:你就是一切!

    请读读《正念的奇迹》和《安般守意经》。这些书中全是关于修行的实用建议。

    请读读本书关于「四法界」(见163页)、「八识」(见156页)和「三性」(见162页)的章节,不仅在修习静坐前可以得到助益,而且随时都能受用。

    一分钟的禅修,就是一分钟的平静和快乐。若禅修对你而言并非愉悦之事,那就是你的方法不正确。

    禅修会带来快乐。这份快乐最主要来自于你是自己的主人这个事实,你不再陷于无明之中。如果你随顺自己的呼吸,面带微笑,对感受和想法也保持觉知,身体的动作自然就会变得轻柔放松,和谐自然会呈现,内心便会生起真正的快乐。

    让你的心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即是禅定的基础。当我们做到这一点,生命便活得彻底且深入,并能够看清那些没有正念的人所看不见的事物。

    修习正念,你永远都能再开始

    在《正念的奇迹》中,我提出三十种以上修习正念的方法,包括每星期安排某一天为正念日。如果你阅读这本书,就会明白许多修行的方法。

    这本书已被译成三十五种语言。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非常实用且浅显易读。事实上,我至今仍然遵循书中的方法去做。你可以一读再读,因为每读一次,你就有一次机会检视自己的修行,并且可以从个人的体验中发掘出书中所没有提到的东西。

    这本书已出版十多年,至今我仍收到世界各地寄来的许多感谢信,告诉我这本书为他们的生命带来重大的转变。有位在纽约执业的外科医生告诉我,他在施行手术时总是让自己保持正念。(我心想,这位外科医生绝不会把手术器材遗落在病人身体里。

    在开始修行的头几个月,你可能无法保持持续不断,因为有时忘记了保持正念是很自然的。但是你永远都能再开始。如果你有共同修行的夥伴,那将是非常幸运的。平日一起修行的朋友经常会彼此提醒要提起正念,还能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进步的心得。

    你可以藉由许多不同方法来培养正念。在後院捡起一片秋天的落叶,将它贴在浴室的镜子上;每天早晨当你见到它时,这片叶子会提醒你微笑并回归正念:当你洗脸和刷牙时,将感到放松且保持正念。

    从附近教堂或钟塔传来的钟声,甚至电话铃声,都能够带你回到正念。我建议,在接电话前让电话铃声响个两、三声,这时你就有时间注意吸气和吐气,回归到真实的自我。

    请不断地禅修,直到你能在一粒尘沙和最遥远辽阔的银河中看见自己

    某一天,如果你需要一个禅修的主题,请选择一个你关心的、非常感兴趣的主题,这样才能够吸引你的注意力。那可以是太阳、一只毛虫、一滴露珠、时间或你出生前的面目。无论这些现象是具体的或抽象的、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或形而上学的,都可以成为你的禅观对象。

    在你选定一个主题後,将它深植在灵魂的深处。鸡蛋需要母鸡的孵育才能成为小鸡,同理,你所种下的主题也必须得到灌溉。你的「自我」,或是你最喜爱或最痛恨的那个人的「自我」,都能够成为修练的对象。

    只要它深深植入你的生命底层,任何对象都能带来觉醒:但是它若只是某种诉诸理性思惟的产物,就不太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你曾禅观过「我是谁?」这个主题吗?

    在你出生之前你是谁?:

    在你尚未有任何肉体存在的迹象时,你到底存在或不存在?

    你是如何从无中生有的?

    如果在我的受胎之日,父母因为另有要事而无法会面,那么我现在会是谁?

    如果那天我母亲的卵子不是被父亲的那枚精子所泅入,而是由其他精子泅入的话,那么我现在又是谁?

    我会成为自己的哥哥或姊姊吗?

    如果那天我的母亲并未和父亲结婚,或是父亲迎娶的是另一个女人,那么我今天又是何种面貌?

    在你体内每个健康的细胞都掌控著各自的活动,这是否就表示每个细胞都有自我?

    在生物学的分类系统中,「属」是由较小单位的「种」组成的①,那么是否每个「种」都代表一个「自我」?

    如果你用最大的信心和智力来问这些问题,并且将它们深植于灵魂深处,并与你的整个存在融为一体,将来的某一天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你是否曾经直视爱人的双眼,然后深挚地问道:「我的爱,你是谁?」

    不论你们当中是谁回答这个问题,都不会对一般性的回应满意。

    「我的爱,你是谁?竟能够来到我的生命中,与我同甘共苦,视我的生死如同自己的生死?你是谁?为何你的「自我」已成为我的「自我」?我的爱,为何你不是一滴露珠、一只蝴蝶、一只鸟或一棵松树?」

    千万别被这些诗情画意的景象所迷惑。你必须用整个身心、整个生命来追问并回答这些问题。

    有一天,你甚至不得不以同样的方式来询问你最痛恨的人:「你到底是谁?竟带给我生命如此巨大的痛苦,让我感受到这么多的愤怒与憎恨?你是这因果循环锁炼中的一部分吗?是在这人生路上冶炼我的烈火吗?」

    换句话说,「你就是我自己吗?」你不得不变成那个人。你必须与他(她)合而为一,忧其所忧,苦其所苦,乐其所乐。那个人与你不可能划分为「二」,你的「自我」跟他的自我不可分离。你就是那个人,如同你是你所爱的人,如同你是你自己。

    请不断地禅观下去,直到你在最残酷不仁的政治领袖身上、在受到最恐怖刑求的犯人身上、在最富有的人身上、在饥饿瘦弱得不成人形的孩童身上看到自己。

    请不断地禅观,直到你在公车上、在地铁里、在集中营里、在田里劳动的人群身上发现自己的存在:直到你在一片树叶、一只毛虫、一滴露珠和一道阳光中领悟自身的存在。

    请不断地禅观,直到你能在一粒微尘中和最遥远辽阔的银河中看见自己。

    慈、悲、喜、舍,是谛观万物相互依存的成果

    当你继续不断地修练,觉悟之花会在心中绽放,还有慈悲、宽容、喜悦和放下的花朵也会跟著绽放。你之所以能够放下,是因为你不需要为自己保有任何东西,你不再是需要千方百计加以保护的脆弱和微渺的「自我」。

    既然他人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如今你已是喜乐盈满,因为心中没有嫉妒或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