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行禅师文集-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他人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如今你已是喜乐盈满,因为心中没有嫉妒或自私。不执著于妄见与偏见的你,内心充满宽容。你的慈悲之门是敞开的,并且为众生的苦难感同身受。于是,你用尽一切方法来减轻这些苦难。

    这四种善德称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是谛观万物相互依存的成果。具备四无量心,代表你是走在正道上,并且能在修行路上引导他人。

    当觉知的瞬间,生命会以不可思议的实相呈现

    现在你身在何处,我的好友?

    是在田野里、森林中、山上、军营里、工厂里、书桌旁、医院里,或是在狱中?

    无论你身在何处,让我们一起练习呼吸,并让观照的太阳进入内心。让我们就从这一呼一吸和这一念觉知谈起吧。

    人生究竟是一种幻影、一场梦,还是一个奇妙的实相,全部取决于我们的觉悟和正念。

    觉知是一种奇迹。当觉照之光燃亮的那一刻,光明会将黑暗一扫而空:同样地,当观照的太阳开始照耀的瞬间,生命也会以不可思议的实相呈现。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被送到越南一处偏远丛林的劳改营接受改造。被拘禁在那儿的四年期间,他以禅修保持内心平静。当他被释放后,整个人内在清明如一把利剑。他明白这四年时光并没有被糟蹋:相反地,他已经在禅修中「再教育」了自己。

    当我写下这些句子时,我是在写一封情书。希望我所认识与不认识的弟兄姊妹们,都能够读到这些话语,不论你们处于何等无助的悲惨环境,都可因此恢复力量和勇气。

    没有在困境中寻求平静的经验,就永远不可能明白平静最真实的意涵

    十五年前,我在一个纸灯罩上写了四个中国字——欲静则静,意思是:「若你渴望平静,平静就与你同在。」几年後,我有机会在新加坡实践这些话。

    我跟几位朋友组织了一个专门帮助困在暹罗湾的越南难民的计划,叫做「血流肠破(ManChayRuotMem)」。

    当时人们都还不知道「船民」的悲惨境遇,而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府都不允许他们登岸。所以,我们便雇了两艘大船里普达和罗兰号,到公海上去载运这些难民:另外两艘小船西贡二OOO号和黑标号,则负责接驳与运送食物和补给品。我们计画利用两艘大船载满难民,然後将他们运送到澳洲和关岛。

    我们必须秘密进行这件事,因为当时大多数的政府都不愿承认有船民这个问题存在:我们知道,如果被他们发现,整个计画会受到很大的刁难。

    不幸的是,当我们从两艘小船上救出了近八百位难民後,就被新加坡政府发现。到了凌晨两点,新加坡警察将我的住所团团包围。由两位警员前後包抄,其他人则一涌而上,当场没收我的护照和签证,并命令我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离境。

    当时有八百个人在那两艘大船上,我们必须想办法把他们安全运送到澳洲或关岛。而西贡二OO号和黑标号这两艘小船都被限制离开码头,因而无法将食物和水载送给里普达和罗兰号大船上的难民。如果我们能送食物过去,大船就会有足够的燃料驶抵澳洲。

    那天风大浪急,海象极差,我们很担心船只的安危,结果还漂离了岸边,但是马来西亚政府却不准它进人马国的水域。我企图申请入境许可,打算先进入某个邻近的国家,再继续策划拯救难民行动,但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都不发给我入境签证。

    虽然我人在陆地上,但是实际处境却犹如漂流海上,我发现自己的命运与那八百名船民同体一命。

    在那种窒碍难行的窘迫处境下,我决定自己必须禅观「欲静则静」。我很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很平静,不再害怕或忧虑任何事情。

    我并不只是无忧无虑,而是一种真正的心灵平静。在那种心境下,我得以克服困难的处境。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在那二十四小时期间的静坐的分分秒秒、那一呼一吸和那充满正念的每一脚步。

    我们在短短二十四小时内面临的问题似乎庞杂得无法解决。纵使有长长一生的时间,还是有许多人会抱怨时间不敷使用。在稍纵即逝的二十四小时内,又怎么可能做完这么多事?

    当我直接面对问题时,成功已在眼前。我发愿,如果不能在当下获得内在的平静,自己就永远也得不到平静。如果我无法在面临危急关头保持心灵平静,那么平日安逸环境中获得的那份平静就不算真正的平静。

    如果缺乏在艰苦困境中寻求平静的经验,我永远都不可能明白平静最真实的意涵。通过禅观「欲静则静」,使我得以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各种问题,而那正是当时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若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

    平静只存在于当下。

    如果我说:「待我完成这件事后,就能自由自在活在平静中了。」「这件事」是什么?一张文凭、一件工作、一幢房子或还清贷款?如果你这么想,平静永远不会到来。

    眼前的「这件事」完成後,永远都会有另一件事出现。如果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如果真心想要得到平静,现在就必须处于平静中,否则,这只是抱著「平静终有一日能到来」的希望而已。

    我的诗人朋友并没等到从劳改营里被释放後,才学习活在平静中。他并不知道自己在那儿只待了四年(许多人待了十年或更长的时间)。他禅修的主题也类似「欲静则静」。

    我们需要坐下来,找出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这样才能生活在平静和快乐中。并非需要经过长久修行才能得到平静,最重要的是你的愿力和决心。如果你的决心够坚定,那么成果往往立竿见影。你可以透过一呼一吸、每一步伐、每一微笑,或者透过谛「观」、谛听或谛「受」,直到与平静融为一体。

    我们的力量并非在于武器、金钱或武力,而在于心灵的平静

    如果地球是你的身体,那你定能感受到目前这身子有许多部位正在受苦。

    战争、压迫和饥荒在世界各地无情肆虐。许多孩子因营养不良而双目失明,他们在垃圾堆中翻寻东西,只为了能找到些微餬口的食物。许多成年人在监狱中绝望煎熬地死去。有人因反抗暴力而遭杀害。人类所拥有的核子武器、足以摧毁地球,但我们却仍不断制造更多的武器。

    如果我们觉察到地球所遭受的这些危机,又怎能独自隐居于森林或者躲在自己家中静坐呢?

    我们寻求的平静不可能只是个人的享受。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能让我们与受苦的人融为一体,并且愿意帮助这些遭受苦难的弟兄姊妹们:也就是说,帮助我们自己。

    我知道有许多年轻人明白这世界的实际状况,并且内心充满热诚,他们不愿意隐身于粉饰太平的世界,于是投入改革社会的志业。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之後,往往变得心灰意冷。

    为什么?

    那是因为他们缺乏深刻的内在平静,那种能终生伴随著他们的行动,永远不会丧失的平静。我们的力量并非在于武器、金钱或武力,而在于内在的平静。这份平静使我们坚不可摧。在关心那些我们所爱和想要保护的人时,我们必须拥有平静的心灵。

    我在许许多多人身上发现这份平静,他们将毕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照顾弱势者,在人间处处浇灌慈悲和理解的大树。他们各有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我不知道他们如何获致内在的平静,但是我在他们身上见到这份平静的光芒。

    你如果仔细观察,我相信你必然也能看出这个特质。这份平静不会将你和世界隔开,相反地,它会带领你进入世界,并赋予你力量去承担想要致力的一切事情——为了追求社会公义、拉近贫富差距、停止武力竞争、对抗歧视而奋斗,在人间播下更多互相了解、和谐与慈悲的种子。

    不论为什么目标而奋斗,都需要决心和耐心。如果缺少内在的平静,这份决心迟早会溃散。那些以致力社会运动为职志的人,尤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修习正念。

    慈悲的人会在众生身上看见自己

    平静和慈悲总是伴随著理解和无分别。当我们起分别心时,就会带著批判的眼光面对事物。如果以慈悲之眼看待世情,就能清楚地看到万物的实相。

    慈悲的人会在众生身上看见自己。

    如果能够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待实相,就能克服各种有所分别的成见,并在面对任何情境时,都能表现慈悲的作为。这才是「和解」最重要的内涵。

    所谓和解,并非表示签定口是心非和残酷不仁的协定。和解反对任何形式的野心,不偏袒任何一方。大部分的人在遭遇冲突时都会想采取立场。我们根据所接收到各种以偏盖全的证据,或是宣传口号和道听途说来分辨对错。为了采取行动,我们需要愤慨,但是单凭愤慨是不够的,即使是正义或合法的愤慨。

    这个世界不乏愿意献身于行动的人,但是我们需要的却是有能力去爱的人,他们没有偏见,愿意如母鸭展开双翅拥抱小鸭般去拥抱实相的全貌。

    禅观万物相互依存、相互缘起,是得到这种证悟的一种方法。当我们达到这个境界,分别心即消失,实相也不再被概念化的利剑切割得支离破碎。善与恶之间的界线就会泯除,手段与目的也会合而为一了。

    我们必须不断禅观,直到能把那些在乌干达或衣索比亚因饥荒而骨瘦如柴的孩童,视同自己的亲生孩子,能够视众生的饥饿与病痛如同己受。到那时,我们才能实现无分别、实现真正的爱。

    《法华经》②说,观世音菩萨具有以慈悲之眼观看众生的能力。因此,当我们见到某人能够以慈悲之眼看待众生时,就明白他们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当我们禅观第一圣谛(苦谛)③时,观世音菩萨就在我们身上显现。当我们祈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甚至在开口祈求前,观世音菩萨就已经现前。

    凝视你的手,就能契入无始无终的实相

    我有位艺术家朋友已经远离家乡近四十年。他告诉我,每当他想念母亲时,就会看著自己的手,这样心情就会好一些。

    他母亲是个传统越南妇女,只认识几个中国字,从来没学过西方哲学或科学。在他离开越南前,母亲拉著他的手告诉他:「我的孩子,当你想念我时,记得看著自己的手,你就会马上看见我。」

    这些简单而真诚的话语是多么有力呀!这四十年来,他已经无数次地凝视著自己的手了。

    他与母亲之间的连系,并不只表现在遗传上的神似,她的精神、希望和生命也在他身上显现。我知道这位朋友在禅修,但不知他是否选择「凝视你自己的手」来做为参公案的主题。

    禅观这个主题能让他的修行提升不少。他能经由凝视自己的手,深刻融入无始无终的实相。他将能看清自己生前与死后的千万世代,实际上都是他自己。回溯无法记忆的远古直到现在,他的生命从未中断过,他的手也一直在那儿,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实相。

    他能够认出自己五亿年前和五亿年後的「真实面貌」。他不仅沿著时间之流的生命进化树开枝散叶,还存在于万物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网络中。因此,他身体里的每个细胞也都跟他一样,从生死的束缚中解脱。

    在这个例子里,参详「凝视你自己的手」这则公案,就会比白隐禅师提出「只手之声」④的公案,更能有深刻的体悟。

    去年夏天,侄女从美国来看探访我,我给她「凝视你的手」当做禅宗公案让她参究,并且告诉她,在道场旁山丘上的每一颗小卵石、每一片叶子、每一只毛虫,都会呈现在她手中。

    生与死不过是想像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几年前,有个亲政府的团体在胡志明市散播谣言,说我已经死于心脏病。这个消息在越南引发一阵混乱。有位比丘尼写信告诉我,当消息传到她的村庄时,她正在给一群见习沙弥尼上课,顿时整个教室的气氛非常沈重,有位沙弥尼还昏倒了。

    我因为参与和平运动而流亡海外二十多年,并不认识这位尼师或目前当代的越南比丘或比丘尼。然而,生与死不过是想像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你为何要哭泣呢,我的姊妹?

    你正在研习佛法,做我正在做的事呀,所以,如果你存在的话,那么我也存在。凡是不存在的事物就无法存在,而存在的也不可能停止存在。你了悟这层道理了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