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僧众素质,也可避免被误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而影响到整个佛教。谈到式叉摩尼法的因缘,就是佛陀当时为了女众出家而规定的,所以我们应该不能放弃佛陀当时规定女众出家的式叉摩尼法,若是放弃式叉摩尼法之后,往往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出来,甚至让没有真正了解佛教的人产生误会。何况广收僧众素质不足,当然若素质高、出家众愈多,对社会、对佛教都好,能够将正见的佛教传布,能够让社会安和利乐,能够让大家过着人间净土的生活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质的方面若不好,也是很容易导致整个佛教界产生是是非非的问题,包括让外面的人误解,师徒失和气等等……。如果因此演变出很多的是非,对自己或是彼此都不利之外,包括对佛教团体通通都不利。其实佛法不怕我们去考验,因为真正被误会的不是佛法,佛法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去否认掉,它是缘起自然法则,这是真正的真理。因为就是传法不对,就是僧众的素质不够,才是引起别人对我们佛教误会的最大原因,法的方面绝对没办法让人否认掉,因为佛法是考不倒的,简单讲,法没问题,有时候是因为人为的问题,所产生出来的而已。所以说到出家,出家并不是佛陀成佛之后才建立的,也不是佛教专用名词,出家沙门并不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在佛陀以前,也就是说在印度佛陀未成佛以前,印度的文化就有很多种的外道沙门了,沙门也叫做出家人,是印度人对各类出家者的通称,意思是“净志”或“息心”两种的解释。也等于是佛陀未成佛之前的印度,就有很多所谓的沙门团存在,在印度的生活当中,追求佛法,是为了要了解真理,佛陀于自体证悟道之后,创立佛教僧伽,也依着印度文化沙门生活的方式生活,所以印度人就对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释子”。同样是沙门,但是加了一个沙门释子,因为佛陀是属释迦族出生的,所以称为沙门释子,意思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出家弟子,就是这个原理,也等于说原本在印度就有出家生活了,并不是佛陀才制定的,意思就是这样。
世界上各类宗教出家的目的,都是想解脱达到自在,不错,出家的动机都对,都想说要解脱达到自在,但是以出家形态来达到究竟解脱,虽然是很多宗教之共同的思想,但是想藉用出家来实践禁欲的生活,以达到真正解脱生死最高境界的,却只有佛教而已。意思就是,虽然出家的沙门团很多,大家的目标也都是要解脱生死,可是以出家生活达到这个目标的却只有佛教,只有佛教才有办法达到真正了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其它的宗教现在还没发现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它宗教僧伽团外表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出家的内容却都完全不同,就其它的宗教出家而言,虽然也有他们的宗派,而且也各都有一套道理及修行法门或修持的方法,我们不敢否认没有,但那都是属于似是而非的理论及修行法,好像能够真正解脱,也好像不能究竟离苦,不像佛陀能够有个相当明白的次第安排,所以他们就不能按照次第来修行,演变到最后却变成盲修瞎练,希望死后能够生到天上,做天人来享乐,去那里喝好茶,享受云游四海的乐趣,就像我们中国过去所讲的八仙那种自在的生活。有的想说,我来修行就希望天神能够赐福免难,没有灾难,求神赐福给我,让我永远没有灾难,永远平安自在,绝对没有这种东西,有的话除非就只有深信因果而已,我们详细来参考佛教的起源,或印度佛教史,就能够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再讲到那里去,因为我现在是在讲戒,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希望各位拿印度佛教史,或是我本人有讲过佛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及“佛教的缘起”作参考。所以他们所修的就是没有一个根据,也就是说不能用如实的根据来成就,来体证,这也等于说是假相观。有一种叫做如实观,一种叫做假相观,假想的假相、幻想出来,佛教所讲的并不是幻想想出来的,而是真正如实,有凭据、有证据,你若是能够按照这样修就能够活着的现在马上去体证。并不是没有证据,没有根据的狂热,属于一种偏执的迷信,佛教一直都是主张破除迷信,才能走进悟,唯有破迷才能转迷成悟,并不是叫你走进迷信里,走入迷信就如同走入一条死胡同,不仅对自己本身的慧命没有帮助之外,还会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产生受人蒙骗的情形,更严重的有时候还引起家庭纠纷,甚至导致社会不安。所以佛教一直是叫我们要破迷信,不谈玄,不谈妙,无怪力乱神,这种的倾向,只有佛教的宗教生活才能完全具备,因为佛陀是建立在人性理智上来体悟真理,相当有凭据及依据,人人按照佛陀讲的方法去行持,人人都是能够体证的。就好像说捏手会痛,你捏就会痛,这是如实,并不是说捏不会痛,这就不是如实观的,绝对的真理,是佛陀亲自体证,由自体证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不是如一般苦行的极端禁欲,也不是无因果论者的极端纵欲,乃是依自然法则,顺着人性的实际生活,透过出家舍离世俗杂务,然后专心来修行,如实体验并观察身心种种正负面生命的现象,以证悟出究竟的离苦解脱道,这绝对的真理,并不是用假相观,而是用如实观彻底来观察体证。因此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即是所谓“世上一切无有永久绝对”的,并没有一个是永远绝对的东西存在。因为皆是相对的,均是缘生缘灭而无常的,你有苦当然有乐,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恶,有富就有贫,有智慧的人当然就有愚痴者,这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当中所来成就的,并不是愚痴的人永远是愚痴,也不是贫穷的人永远都是贫穷,并不是有钱人永远都是有钱人,关于佛陀的讲法,是有一个业力。当一期的生命终结之后,除非你已经学到断灭一切烦恼执着,无所谓的求存、求生、求再生的心态,对贪嗔痴完全百分之百的消灭,不然你这期的生命尽了之后还有你的业力,依你的业力轮回,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不是永远绝对是这样,无论你内外(内外等于身心)绝无所谓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譬如说:灵魂或是梵我诸神之类。这等于也是因缘生灭,并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譬如说:“梵我”,梵我从何而来,“灵魂”、灵魂从何而来?当然一定要有一个起因与结果,绝对不能无因自生,若是无因自生,我们就不能成就一个东西。佛教终极真理即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终极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教义,终极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对此绝对真理的了解体认,亦即如实知见一切事物而无妄念或无明等所盖覆,也就是渴爱灭与一切苦灭。若要了解涅槃回归自然第二十集以上就有讲到,可能拿来作参考。
佛教的出家生活,并不是只有身出家而已,其实若无道念坚固者,是很难保持下去的,况且有很多人出家没多久就还俗,也有很多人出家不久就走入歧途。佛教虽然希望人人都能够来信佛、学佛,但却绝对不勉强人人都能够过出家生活,也不勉强人人都一定要去出家,实际上,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够过着出家的生活,因为各人的业力、各人的观念、环境、思想不同,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够过着出家生活的,实际上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过着出家的生活,这是事实。现在佛教的出家,有纯正、正见理想的,当然也不可否认有不纯正理想的出家者,纯正理想的出家者,就是他痛感人生是苦,他能够了解,体会人生是苦,是无常、是空、是非我,所以他对人生的生老病死一切苦,产生无奈感,而且也是一个谜。所以世界上所有最大的财富,权力、名利、恩爱等等都是不能永久存在的,只要你的呼吸断掉,我们世间人有讲一句世间语言“一命呜呼哀哉”前气出去、后气没进来,生命就完了,一切名利等等,也随着结束了,居家生活虽然很有保障,经济很好,但是只要你遇到这段生命结束后,一切的名利也都随之结束了。因为在家居士社会生活比较有障碍,有种种不可去避免的事,而出家生活专精一心奉持禁戒,他体会这之后,就心想说我去出家修行一心专门来研究生老病死苦等等,佛陀所体悟的法,按照佛陀所讲的修行渐次来修行,藉自体证的经验之后,再布教利益众生。简单说就是身心必须都要出家,身住于山林寺院里,是属“身出家”,心里一心专精修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即是“心出家”。何谓“五欲”?当然是色、身、香、味、触,对名利的得失他都不沾粘,对世间五欲的名利,也不会去起贪执,不会再去执着“我”,因此就会专心一致安心乐道,这种身心出家者,就是真正精纯的出家动机,也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也为了要来彻底了解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包括自己自利之后,再利益他人。

出家的动机及目标

当佛陀的僧伽势力愈来愈强时,僧团的规模也愈来愈庞大,也就是说“沙门释子”愈来愈多,所以依附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因为这个缘故许多怀有不单纯的出家动机者,当然也有机会依附于佛陀的僧团里,藉这个机会,我们简单讲一句俗话,就是凑热闹的人,混入了出家的僧团里面,这是难免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因为佛陀当时五年前开始弘法之初都没制戒,五年后才制戒,可见一些不单纯的人,已经走入当时印度佛教的僧团里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件事。现在也有很多身心出家的人,但是也有少数一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者存在于当今的佛教团体中,这也不能说无,一些人虽然他剃了光头,穿了出家坏色衣,就是说剃发染衣的人,虽然他已经至戒场受了具足戒,也住在寺院里,或独居或二、三个住一个地方,本身也做到洁身自爱,但是他的内心和外表,都是不一致。外形是出家,但是内心一直是被五欲所染,一直都是在追求世间的一切五欲,外表是出家相,但是内心却是渴求五欲,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名利地位,而来出家,并不是为了离生老病死、世间一切苦来出家的,也不是为了要发悲心,来专心研究佛法,以便将了解的来传布给所有的人知道,能够在那里断了一切苦,他的动机,在起先要出家时就不单纯了,所以这种人看起来其实很可怜,因为他得不到现实生活五欲的乐趣,又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所以以后还会感召业力的轮回,讲起来实在很可怜。这是佛陀时时刻刻呵斥的一种出家人,在佛陀的时代就有了,时代转变至现今世界社会里,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这对身心出家者,我们刚才有说很多,只有身出家而心没有出家的人,当然也有少数。我们不敢说没有,佛陀的时代就有,现在时代怎么会没有呢?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出家人不了解,反而会误会佛教的出家人,是因为在社会上遭遇到种种的失败,甚至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对社会前途已产生心灰意冷,没希望,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所以才走上剃发出家染衣的,他们不了解所以才会这样误解。如果是这种的出家动机者,绝对不是佛教的出家生活目标。譬如说:有一次我去参观佛牙,但是有一位大学生就问说:“你出家是不是在社会生活没有饭吃,或家庭、事业等等失败才来出家?”当他这样问我时,我就答覆:“不管你有得吃、没得吃,这是其次,因为你们不了解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丰富与富裕,现时社会所欠缺的是内心,并不是物质,所以我说你不了解。但是有一样东西必须要了解,你回去看你妈妈或你奶奶,或是看你本人,你现在看不见你自己,以后你能够看到,但是你看你妈妈以前与你一样,但现在为何与你不同,你奶奶以前也和你妈妈一样,和你一样,为何现在不同了呢?所谓的会老、会病。”那大学生智慧相当高,一听之后,就说已经知道我们出家的目标。出家的目标是世间没有一项是永远不变的,他很聪明,马上能够知道,既然是如此,我们要追求不变的原理,所以要对世间的一切彻底来体会,很不简单啊!
现在也有很多人误解佛教出家人是消极的,或是遭遇什么,这是他对出家不了解的缘故,但现在及过去也不可否认都有很多的出家人,都是他本身的动机不正确,而进入佛门内。现今的佛教,因为有些出家人动机不正确就慢慢的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团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难免的事。比喻说:佛陀在的时候,虽然佛陀做的很好,但是也有人毁谤他,骂他、加害他……等等,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经典就可看的很清楚,简单说就是因为环境及各人思想不同的缘故。慢慢僧伽的素质若不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