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家居士修行-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经典就可看的很清楚,简单说就是因为环境及各人思想不同的缘故。慢慢僧伽的素质若不好,就容易被社会一些人误解佛教是消极的,他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反而看不起僧伽,认为僧伽是一盘散沙,僧伽本来是六和敬的,却被误认僧伽是散沙,不值得尊敬。其实出家人放下一切,不是什么都叫你放下,若什么都放下,吃饭也要放下,对不对?睡也放下啊!所以是应该放下的放下,不应放下的要积极去力行,应该放下我们就一定要放下,应该放下的也就是我执及贪、嗔、痴三毒,不做是非之争,不介入无关于断苦修行,或是对社会无利益的事,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一些人误会,出家人是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其实出家人绝对没有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若消极时,为何来出家呢?就是因为起先出家动机不正确,否则出家人真正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其实佛教的出家人,自己应该放下我执,息灭贪、嗔、痴,如此利己的积极修行外,还要负起积极的教化,教化别人,让别人能够放下一切贪嗔痴离开一切大苦集。世界社会的是非罪恶祸乱起源,岂不是全由于我执、我们的贪、嗔、痴、放不下,而产生无明痴见而引起的,所以佛教的出家生活目的,是想自求解脱及助别人解脱,这才是真正佛教出家目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佛教出家是专对事业,爱情等等失败,而走入佛门逃避的消极生活误会,佛教出家是意志坚强思想正确,他有利己利人的大丈夫精神。所以若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出家生活的情形、自己出家的动机是否正确,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千万不要盲目。否则别人说出家好就出家好,别人说在家居士好就在家居士好,别人讲这好你就跟着走,那么你就是自己没主张,没有主张的人怎么有坚强的毅志、毅力来精进修行呢?何况修行要有长远心,若无长远心,你是无法马上修行就马上得到什么?现在社会就是因为产生一种速成风气,希望要得到速成,所以才有让别人骗的机会,才会被别人骗走,若是你脚踏实地,没有速成的思想,那么你绝对不可能会被人骗,这就是因为共业的缘故。假如个个都能了解,世间并无不劳而获,绝对无速成的东西,一定要靠我们自己努力才能获得成果,何况修行是一件比平常世间事还更艰难的事,那么你无正确的思想,要如何去成就呢?这是不可能的情形。出家的动机正确,你以后才能够成就,出家的动机不正确,那么你成就就很难了,所以佛教的形象,知见是否相同?就是说你出家的动机,是否与佛陀当时出家的观念统统一样,佛陀未出家前身为太子时,是因为对生、老、病、死苦之谜不解,对于我们人生,从哪里生?人出生后,为何会老?会病?会死?来世间为何有如此多痛苦,对众生不平等遭遇,互相残杀,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而出家,探讨这原理,追求这真正本来的面目是什么?经过了数年的修证,自体证中来确实了解,了解生出苦的根源,是由我们自己本身执着而来,无明故,有无明,所以我执,所以才产生互相残杀,产生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等等的苦现前。所以他已经真正彻底了解了,从此建立僧团,然后,他开始头一次度五比丘,再四处弘扬自体证的佛法,佛法,法就是缘起法、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我们在佛教的起源有讲到,希望各位参考佛教的起源及回归自然系列讲座,在这其中都有详细的讲述。因为建立了僧团,之后就开始传布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真理,所以要出家者,也必须一定要具足佛陀出家修行的正见,确立出家的动机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否则只有身出家心无出家,也只是一位光头俗汉而已,外表像出家,而内心却与世俗无差别,这样对自己及佛教团体都没有好处。

佛教的组织及教徒

佛教的团体是由七众弟子所组合而成的,教徒有分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婆夷(在家学佛女众),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法女必须住寺院经过二年学式叉摩女法),我们会讲到,我们会在戒律里讲到。然后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童)沙弥尼(未受具足戒出家女童),此处在我们讲戒的时候,式叉摩女与沙弥戒,我会再跟各位做介绍,其它比丘、比丘尼我就不介绍了。因为现在讲的是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篇,所以我就不介绍沙弥与沙弥尼,只说到沙弥讲到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我们都说过了,比丘(出家具足戒之僧伽)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女众)。教理有分:一、五戒(包括十善):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五戒包括十善,这是属人天乘;二、四圣谛:苦、集、灭、道(回归自然就是在讲四圣谛),这是属缘起法;三、八正道:八正道包括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实践的圣道,也是说主要的道品,八正道也是唯一修行实践的道路;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包括涅槃寂静,若加上一条诸受是苦就是四法印,共称四法印,所以也有说四法印,也有说三法印。教主是释迦牟尼佛,由佛、法、僧、信众共同组成僧伽集团,佛教的组织就是如此,所以被称为佛教的三要素。“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法”简单说就是缘起、八正道,还有僧伽,起先就是五比丘为僧伽,所以如此三要素及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以后慢慢演变僧伽当中产生沙弥、沙弥尼又加上式叉摩那法,所以佛教是属于七众弟子。简单说佛教的形成是由七众弟子来架构组成佛教组织,并不是只有佛、只有法,也不是只有僧,佛、法、僧三项就像香炉的三只脚,缺一不可。所以有的人认为说皈依佛就好,不用皈依法,不用皈依僧,这样就是不健全,所以在我们的三皈依里有说,希望我们能够多参考三皈依。因为佛教有如此健全的次第教法,及如此健全的组织教团,正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才能够将佛法流传遍布整个世界。
现今世界不知有多少信佛之人,由于信佛的人很多,就必须要有它的组织,来加以凝聚汇集,而在外型的组织之外也须有内涵如实的教理,这样才能够利益自己,利益别人,要不然慢慢就会被社会淘汰了。尤其社会渐渐地水准提高,人的智商愈来愈高,在这原则下,若不是真正具有利益社会、利益自己者,那么慢慢就无法立足,所以谈玄、谈妙、谈神格等……,这种都骗不了人,虽然暂时骗得了,但骗不了永久,还是要如实按照佛陀的教义,脚踏实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究竟,否则不仅无法达到离苦之外,往往还会误了自己、误了别人,可惜白白走这一趟人生。现在藉此因缘来介绍沙弥,很多人不了解出家必须要经过沙弥,我们现在来介绍沙弥和各位互相研究什么叫做沙弥?“沙弥”二字是梵语,在中国解释分为两种“息慈”,止息的息,慈悲的慈,“勤策”戒律也有这样说,亦有称呼“求寂”共三种,息慈者即是息恶行慈的意思,也就是熄灭世俗污染,慈悲济世众生,那么要慈悲济世众生,必须要修行,修行一定要随观身口意,行住坐卧悉明觉,口语不离一切法,不要讲世俗话,一些世俗话讲多,就容易被世俗的环境影响。勤策者,意思是对修行精进,真正的猛勇策励。求寂者,意思是说求灭苦入寂灭之道彻底了解苦,而来修行离苦达到圆寂之果的意思,圆寂就是修行,透过修行达到圆满寂静,简单说,也就是究竟涅槃解脱之道。所以此处我们要了解。时间过的很快,又到了,所以在此处跟各位说一句:“再见!”感恩各位的护持,感恩!再见!

大愿语录: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精进。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过去潜意识的习性所牵制主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今天我们又见面了!

三品沙弥的缘由

我们说到这梵语,梵语是印度以前古时的语言,他们认为印度的梵文,是梵天所作的,所以称为梵文,以梵文所发的语音,则叫做梵语。所以沙门、沙弥是梵语,沙弥是出家之道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出家须从沙弥开始。沙弥在佛陀初期僧团当中,本来是没有的,沙弥的出现应该是佛陀未出家之前还是太子时,他那时有娶妻,并亲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罗,后来佛陀离家修行,证悟真理成佛后(佛就是觉者),罗罗也随着佛陀出家,在那时才开始有沙弥的。所以在罗罗未出家之前,无所谓沙弥,罗罗出家之后,才有沙弥的,因为罗罗九岁出家为沙弥,因此就称九岁出家者为沙弥。当时佛陀叫舍利弗为罗喉罗受沙弥十戒,也就是从这里开始,有了第一位沙弥的产生,第一位受沙弥十戒的人,就是罗喉罗。所以说印度的沙弥,就来供奉罗罗为祖师,因为罗罗是第一位,当然就是祖师,这也是印度沙弥供奉罗罗为祖师的缘起是这样来的,佛陀为什么不做罗罗剃度的恩师呢?为什么佛陀不为罗罗剃度呢?因为罗罗要剃度时,佛陀叫舍利弗为罗罗做他的剃度恩师,这原理也就是佛陀不想让佛法僧三宝混乱不清,所以那时叫舍利弗做罗罗的剃度和尚,而目连为阿梨,罗罗的名字也叫做罗云,他出家三宝当然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他亲生的父亲,法宝当然是沙弥十戒,他出家的僧宝是舍利弗为和尚。
沙弥可分为三品,第一、从七岁至十三岁,叫做“驱鸟沙弥”,因为这种沙弥年龄比较小,无法承担任何的职务,只有从事为僧团看守食品等等微量工作,“驱鸟”就是来驱赶鸟,怕鸟来偷吃东西,对于过去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过去的生活中,沙弥是否有这一种说法我们也不太了解,这地方是依戒律里的沙弥律仪说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就按照沙弥律仪来解释。沙弥那时的年纪小,只能帮忙僧伽做一些简单的事,他从事这种辛劳的职务,就可以在这里慢慢种了善根,为沙门僧伽团服务,因为年纪小,所以称为驱鸟的沙弥;第二、从十四岁至十九岁,叫做“应法沙弥”,这种沙弥能随顺,顺应沙弥行法而做,就是说他可以做沙弥的职务,故名应法沙弥;第三、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做名字沙弥,这种沙弥本应受比丘戒,但是他出家的年龄比较晚,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因缘,不能一时来受具足戒,他有具备了比丘的年龄了,但是又滞留沙弥之位,所以叫做名字沙弥。沙弥虽然分为三个等位,但同是受持沙弥十戒法,既然你是真正的沙弥,不管你在哪个等位,都要受沙弥十戒法,所以均称为沙弥的缘故,就是因为你受沙弥十戒,所以称呼你为沙弥。若是剃头改装,就是说剃头穿出家衣服,叫做染衣,但未受沙弥戒者,我们不能称为沙弥,应该称为“形同沙弥”,外面形态虽然和沙弥一样,外面形态,就是穿着、剃头都是和沙弥一样,但他却没有具足受沙弥十戒的资格,所以他没有具足沙弥资格。就是说没有受沙弥十戒者,仍是属于一般社会世俗人的本质,所以称为形同沙弥,就是说看起来像沙弥,但是其实他只是看起来像沙弥这样而已,所以只称为形同沙弥,不能说是沙弥。若是已受过沙弥十戒者,则称为法同沙弥。这是由于受持沙弥戒法,而成真实的沙弥,因此,法同沙弥者也就是说他已经受持沙弥十戒了。律中也有规定,七岁以下有力量做驱鸟(驱鸟是一种鸟名)这力量,虽然他七岁以下,可是,拥有七岁以上的力量者,不能度他做沙弥,不应度,七岁以上无力,虽然年龄七岁以上了,但是没有力量去驱赶鸟,这也不能度他为沙弥;七十岁以下可以照顾自己生活的,可以出家为沙弥,但是七十岁以上者,不管能不能照顾自己生活一律不可度。主要的原因是比丘大家都忙于弘法利生,忙他修行的道业,所以并没有时间去照顾年纪小,或是年纪大的弟子,因为对于年纪太老、或是太年轻的,是没有力量忍受出家这种严格的生活,他无法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佛教界不希望他们出家。但是出家的老人一定要尽力去照顾他,什么是出家的老人呢?已经出家,已经受出家沙弥具足戒的人,对于出家以后的老人,一定要尽力去照顾,佛陀对僧团长老的尊敬,在我们律篇里有说到,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律篇的说明,其中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佛陀对长老是很尊重的,包括很严格地教导比丘,一定要尊重长老。沙弥十戒在八关斋戒中,已经有介绍过了,其中九条只有执持金银宝物戒,我们没有说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来做,这一戒的介绍,沙弥十戒戒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