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蜕皮,彼时不食不动,俗称为“眠”。四次蜕皮以后,蚕就开始吐丝,制作蚕茧将己身团团围住,蚕在茧里变成蛹,蛹变成蚕蛾破茧而出复又繁衍后代。这即是蚕的一生,其吐丝即如人类吃饭一样为己生活所需,也是其生灭发展的必然,故无人称赞它这“巧本事”。
  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就要善加开发智慧,广习佛法,切实从身心内外改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仅在出世间法方面趋向解脱,在世间法方面也应有所成就。不过,事情成功之后应反思、观察,此事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还是“碰运气”呢?抑或是二者兼具?无论怎样,我们都应时时谨慎,不应该生起傲慢之心。
  大者精勤成协议,恶人一瞬便摧之,
  农夫累时种庄稼,冰雹一瞬即毁尽。
  伟大的人士精勤努力而达成的协议,恶人一瞬间就能摧毁。农夫们成年累月耕种的庄稼,冰雹一刹那间就能摧毁无余。
  高僧大德或世间的伟人志士,他们经过长期酝酿、磋商和筹划而操办的事业,往往于行事过程中或成功在望之际,遭到歹毒恶人的破坏而功败垂成。这些搞破坏的人即如冰雹一样不吉祥。农民们辛辛苦苦耕地、播种、浇灌、精心护理的庄稼,在结出累累果实并准备收割时,突然降下一阵冰雹,将庄稼摧残殆尽颗粒无收。同样,恶劣的人在做违害时也显出无穷威力。又如一些佛学院,以严持戒律、精进闻思修为主培养着许多僧才,其严谨的学风及高僧大德的威德吸引了众多徒众前来修学。在弘法利生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却出现了几个“害群之马”,不知是嫉妒心作祟,还是受魔加持,他们开始对学院造各种违缘,诸如向上级污告,在上师与弟子之间或道友与道友之间挑拔是非等。就这样,一些佛学院被摧毁,人员分散。再如世间上的某些首脑人物,在竞选总统、首相、参议等胜利在望之际,若有人公布了一条竞选者的‘丑闻’,于是前功尽弃,落选成了必然。以上种种卑劣的行径,对世、出世间事业都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善加防范,铲除恶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劣者自己之过失,总是染推于他人,
  乌鸦自食不净嘴,使劲擦于干净处。
  恶劣的人对自己的过失,总是想方设法推诿给别人。就象乌鸦自己吃了不净物,却把脏嘴往干净的地方擦拭。
  卑劣的人在是非面前,往往“揽功于己,诿过于他”。在某一事业成功之时,围观者或与此事情稍有关连的卑劣者,便争先恐后地施展各种“外交手段”,或捧他人以抬高自己,或阿谀奉承为得到些利益,或诈显其能渲染他人而论作己功,或事先邀功以夺名声……。一旦事情失败或出现过患之时,卑劣者立即会推卸责任,或退避三舍,或事先声明脱离干系,或落井下石以显示自己的正直,或对办事人员横加指责,百般讥毁等等。有些恶劣的修行人,自己不持守戒律,反倒诽谤他人戒律不清净,他们自己做贼心虚,却把罪行强加于那些清净的行者头上,唯恐天下不乱。或者在承办某项事业之时,明明是自己的抉择和操作失误而导致的危害,却不愿承担责任,反推给自己的同伴:“我说不能这样做,你偏偏不听,现在可好,你得负责任。”其实同伴曾多次提醒他这是错误的抉择,但他贡高我慢不愿听取。如今遭受损失,非但不知反省却倒打一耙,这样的可怜人虽然暂时脱离困境,但因果丝毫不爽,自己酿造了苦果必须自己承担。更何况恶心诽谤他人,妄添莫须有的罪名,实为明知故犯,最终害人不成反害己。
  以上种种人,人格极其低劣,不用讲承办什么大事,就算最普通的小事也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最基本的前提。与这样的人交往共事,会平添许多麻烦,使自己身陷维谷之境。所以我们要小心提防那些如乌鸦一般的劣者。乌鸦常常食用粪秽等不净物,其嘴也自然染上诸多不净。吃完以后它便会飞到一个高高的清净地,左磨右蹭,直到把自己的脏嘴擦干净才飞到远处去。它把清净之地弄得污秽不堪,并不以为自己的行为卑劣,反倒认为理所当然。
  若让愚者办事情,既是毁事又毁己,
  如兽狐狸立为王,众兽受苦自亦亡。
  如果让愚者去办事情,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毁坏自己。比如将狐狸拥立为兽王,不仅让众兽受苦,自己也送了性命。
  愚笨人做事情不但不会成功,结局亦通常有三种:一种毁坏事情后,别人才了知他的无能;另一种不仅坏事而且还会给委托之人带来灾难;再一种不仅将事情败坏,而且还毁坏自己和他人。这里所讲的毁坏自己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毁坏现世,伤人害己;另一种是毁坏后世,以今世的恶业为因来世感受种种痛苦。因此,办事择人千万不能委任愚者,否则会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
  很早以前,森林中的百兽过着闲逸、安乐的生活。因没有兽王,便商议决定寻找一个有资格作兽王的动物来领导群兽,于是四处寻觅。一天,有只狐狸跑到一家染衣坊寻找食物,不慎掉进了染缸。它惊恐万分,拼命挣扎,等到爬出染缸时,已是精疲力尽。狐狸再也没有心思寻找食物,落荒而逃。它在河边喝水时,见到水中的倒影,忽然发现自己身上的颜色变得美丽异常,与众不同。狐狸自己知道那是在染缸里染上的。正在这时,寻找兽王的动物们发现了它,惊奇地问它是什么动物?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狐狸灵机一动,诈称自己是天帝派来作兽王的。群兽从来没有见到过它这样的动物,又听说是天帝派来的,便生起信心,拥立狐狸为王。
  当上兽王的狐狸,得意忘形,作威作福。它不但役使所有的野兽为自己做事,还忘乎所以地让狮子当坐骑,四处巡视游玩。照理说狐狸当了兽王,应该对自己的同类特别关照才是,但这兽王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痛恨狐群,百般加以折磨。动物们本以为有兽王领导,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没想到却落得如此痛苦。众狐狸更觉得是飞来的横祸,大惑不解,暗地里对兽王进行观察,它们怀疑这天帝所赐的兽王可能是狐狸装扮的。众狐狸找了个机会,偷偷地询问狮子:“每月十五,月圆之日,兽王是否仍要骑着你去游玩?”狮子说:“不,兽王每月十五都给我放假,它总是单独离去。”群狐说:“我们狐狸因为业力的关系,每到十五日就会昏迷一阵,好一会儿才能恢复。你可以在十五日那天跟踪兽王,看它是不是狐狸所扮?”
  等到十五日,兽王照常向远处跑去。狮子便悄悄地跟在后面,到了一个山洞里,果然看见兽王象死尸一样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狮子这才知道动物们都上当受骗了,尤其是自己,居然被狐狸当坐骑戏弄了这么长的时间,狮子羞怒难当,一跃而上将这只狐狸吞食了……。
  群兽因为没有好好观察,让一只卑劣的狐狸当了兽王。最后的结果是让群兽都受到了莫大的痛苦,那自作聪明的狐狸也自取灭亡。同样,如果让愚者办事,其结果定是两败俱伤。
  愚者欲求为安乐,所作皆成为痛苦,
  如同有些遭魔者,为除痛苦而自杀。
  愚人欲求自己的安乐,而所作所为却成为痛苦之因,如同某些遭魔害的人,为了消除暂时的痛苦而自杀。
  佛经中讲:一切安乐都从利益众生的心而生,所有的痛苦都是从伤害众生的心而生。愚蠢的人不知苦乐的根源,又不顾及自己今生薄福少德的根本因,却妄求财富和身心安乐。通过正当的渠道,他们得不到财富,为了满足个人的贪欲便铤而走险,欺骗、敲诈、盗窃、巧取豪夺……。但往往又是财未到手,自己却锒铛入狱。即使是侥幸成功得到大笔的财产,因来得太容易也就不知珍惜,整日花天酒地、挥霍、吸毒自我麻醉,如此耗尽了钱财又令身体倍受毒瘾等痛苦,囊中羞涩之时便又故技重施。又有些人靠劳动赚了点钱,却以赌为乐,有的输光了全部家产,把自己的生命也变成赌本全部输尽。赢的人自是乐此不疲,妄想靠赌博大发横财,便以赌为业。还有些人以杀生为业,整日杀害无数旁生,仅仅为了吃穿二字,辛辛苦苦地造罪,孰不知来世将承受无边的杀生果报。
  这些利欲熏心的愚人,以各种恶劣行径终究未能填满无底的欲坑,反而堕入更加痛苦的火坑。世间本无真实的安乐,痛苦永远紧随那些私欲横溢的愚者。他们的行为与那些动辄自杀的人相同。轻生的人有的是忍受不了病苦的折磨,也惧怕医治的痛苦;有的被魔魇所困而恐惧万分。他们缺乏勇气和智慧,又不信因果,便作出了轻率的抉择。有的是因凭空而来的委屈侮辱、感情上的挫折、生存的逼迫等等。他们认为没有前生也没有后世,选择死便能一了百了。其实,死并不能了却他们的痛苦,自杀的人当中,有的欲死不成反落下残疾或留下其它的后遗症;有的虽然自杀而亡,但由罪业感召,将在无数劫中承受更大的痛苦。律藏中讲:学佛受戒的人自杀,则犯杀生的佛制罪和自性罪;一般的人自杀也犯杀生自性罪。当年米拉日巴尊者也想自杀时,上师为他宣讲了许多毁自身坛城的过失,详见《米拉日巴尊者传》。
  对学佛的人来讲,一切言行都应以佛法的教义来抉择,如理行持,切切不可步愚者的后尘。
  愚蠢又是憨直人,有者毁己有伤他,
  林中直树被人砍,笔直利箭会伤他。
  愚蠢而又憨直的人,有的会毁坏自己,有的会伤害他人。森林中挺直的树木往往遭砍伐,笔直的利箭一射出便会伤害他人。
  愚蠢的人已是够可怜了,如果他又性情憨直,那就更加可悲。从前,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儿子又笨又憨而且十分听话。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今天,我的怨家会上门来闹事,不管什么样的众生只要伤害我,你就用斧子把他砍死。”于是那宝贝儿子将斧子磨得又快又亮,专心等待仇家的到来。可是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一个伤害父亲的仇人。那儿子有点着急了,左瞧瞧,右看看,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看见一只虱子叮在父亲的背上吸血,便立即举起斧头向虱子砍去。不知虱子被砍死了没有,而他的父亲却因此丧了命。这位憨蠢的儿子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另外还有一种人,憨愚得往往伤害自己。以前,炉霍有个力大无比的憨愚人,一天,他和一个瘦弱无力的人打架。那位力寡的人自知打不赢,便对他说:“我们不如互相砍杀,你先砍我一下,我再砍你一下,看谁先求饶。”憨愚人点头答应,举起大刀向对方砍去,而对方左躲右闪用刀对抗,未受丝毫伤损;轮到对方砍他的时候,他却自持身强力壮,毫不躲避,任由对方砍杀。最后力薄的人身无寸伤,憨愚的人却遍体鳞伤,血流不止。
  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直而又缺乏智慧的人,不善取舍,象树林中笔直的树木一样,终究是被砍伐的对象;也如同径直射出的利箭,必定会伤害他人。一个人心直固然是好,但若缺乏智慧,反而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
  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
  平日只顾自己而不为他人利益着想,这种人的行为便和牲畜没有什么差别。只顾为自己寻找吃喝,牲畜岂不也能这样做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分别心:能知言解意、直立行走的高级动物是人;四足伏地,全身长毛的是畜牲。凡夫只能以身相、体形来区别人和畜牲,而作者却站在相当的高度,提出了耳目一新的区别方法,将是否具足利他之心作为衡量人和牲畜的标准。那些只顾自己吃喝享乐,不管他人死活的人,仅仅是外在的身体形状与牲畜不同,其本质却属于只求吃喝的牛马一类。牛马羊等牲畜,从出生那天起,就已具足寻吃找喝的本领,在它们的全部生命中,除了吃喝玩耍以外没有其它希求。同样,也有不少行为与牲畜相同的人。他们短暂的一生中,唯有拼命找钱,满足自己的吃喝享乐,从不会给他人施舍钱财,甚至点滴之物。为了吃好喝足,他们谋财害命……其无羞无耻的自利行为,常被众人唾弃。相反,那些以利他为主的人,却广为人们传扬。比如道孚县的一位医生,现于某甲亢医院工作。他的宗旨是工作第一,病人至上。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废寝忘食地操劳、探访,对待每一位病员都象亲人一样无微不至。众人都欢喜地尊他为“菩萨”。又如中央电视台曾报导过的一位姓许的钳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周围的群众服务。其利他之心,感动了国家最高领导人,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