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学概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宣教学概论-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西结也肯定地说;以色列属灵的更新也必包括另一件事情;就是上帝必叫「树木多结果子;田地多出土产」(结三十六30)。何西阿也作证说:上帝说;「那日我必应允;我必应允天;天必应允地; 地必应允五榖;新酒和油;这些必应允耶斯列民」(何二21;22)。以色列人将来要得的荣耀;先知都有美丽的描写。就是这种荣耀要吸引列邦来归向上帝;使他们在这救恩中一同有份。到那日;万民都要亲自体会救恩及平安。以色列中先知所看将来的救恩;是普世的救恩;也是全人的救恩。

总之;我们看到;《旧约》先知所预言的是;在末日当弥赛亚降临击败仇敌之后;列国的救恩必要成就。那时列国要来到复兴侯的以色列地;并在耶和华的圣山上敬拜上帝。虽然救恩得中心是与神和好;又因著白白的恩典得称为义;然而这救恩也将要普及万民;所有受造之物都要有份。以色列虽曾受到上帝严厉的惩罚; 但那时却要发出光芒;吸引全地的人来归信神。以色列在救赎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消极的;它并不是除去召聚万民;却是因为外邦人羡慕上帝给它属灵上的丰盛而前来寻求祂。然而;弥赛亚本身却要向世人作最大的见证。弥赛亚在神面前要指控世人的悖逆;因祂的见证;列邦都要知道自己背叛上帝的罪。这一切都要成就;使上帝的名 – 昔日常因祂子民受辱和败坏而受到羞辱 – 远超过天上地下万名之名;而大得荣耀。救恩必要成就;就宽度来说;要以以色列为中心;就深度来说;要以神为中心;因为这是关乎祂的名和祂的荣耀。先知以西结特别强调:「所以你要对以色列家说:主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家啊!我行这事;不是为你们;乃是为我的圣名;就是在你们到的列国中所亵渎的。我要使我的大名显为圣;这名在列国中已被亵渎;就是你们在他们中间所亵渎的。我在他们眼前;在你们身上显为圣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这是耶和华说的」(结三十六22;23)。这以神为中心的看法就描绘了救恩的意义。

 

第三部份 福音书与《使徒行传》中的宣教概念

 

第五章 《旧约》与《新约》之间的时期


从《旧约》最后一位先知到耶稣基督降世的数百年之间;以色列国的地位;原则上并无改变;仍然与别国分隔。以色列要在列邦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然而;当时以色列国实际的光景;已令这种与列国分隔的性质有了变化;因而为宣教工作开了路。如果我们要明暸《新约》;必须花些时间来探讨这个现象。

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环境的改变;最初是在以色列人从巴比伦被掳归回时发生的。犹太人以神立约的子民的身份再一次回到神所应许他们的地方。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的领导下;他们再一次洁净自己;除去外邦人的不洁;同时也重新体会到;律法是神赐福祂子民的记号。然而;还有许多犹太人仍然留在波斯。根据以斯拉记第二章六十四节;及尼希米记第七章六十六节;只有四万二千名犹太人从被掳之地归回。然而那些遗留在异邦的犹太人地数目;必然更大;因而有所谓「分散的人」地名称;从那时开始;犹太人在各地建立会堂;后来又因为犹太商人到各处经商;这些「分散的人」到了西方;也到了东方。犹太人的会堂遍及小亚细亚;马其顿;亚该亚;意大利;埃及等地。分散在西方的侨民;在耶路撒冷的犹太领袖眼中;不及那遗留在东方的人受重视。分散在西方的犹太人;必须要对抗希腊的精神;哲学的思想;综合主义以及大城市的生活。为了这个原因;分散於西方的犹太人;常要面对不忠於所领受的传统之危机。(在徒六1中;分散在西方的人;就是那些说希利尼花的犹太人。)「分散的人」也包括那些自愿居住在外邦人中间的以色列人;他们并不是被掳的人;有时甚至生活得很丰裕。这些犹太人很自然就对希腊人的社会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数点:

第一。轻视与误解
希腊人并不了解犹太人。他们有些认为犹太人奉拜星宿并以活人为祭物;有些则认为犹太人是印度圣人的后裔;更有人认为犹太人是一班从埃及逃出来长大麻疯的人的后裔;在他们的庙中敬拜一只金驴的头。

第二。了解与尊重
犹太人的宗教对很多希腊人都产生了很深的印象。有些人会评论犹太人守安息日以及其他很多事情;但是犹太人敬拜独一的真神; 并他们对於那位看不见的上帝之信心;以及他们比较高尚的道德行为;都令外邦人不得不尊重他们。有许多外邦人都自动接受犹太人的信仰;所以凡是犹太人分散所到的地方;都有归信犹太教的人;虽然他们拒绝接受割礼;他们却遵守犹太教的律法;并将财物捐给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在《使徒行传》中也提到这些进犹太教「敬拜真神」的外邦人(徒十三43)。而那些愿意接受割礼的外邦人;就被他们的同胞被视为是犹太人一样。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图 (Tacitus) 批评这些归信犹太教的人;说他们背弃祖国与家庭;而去居住在古怪风俗的人中间。

第三。没有宣教事工

一般来说;这些外邦人的归信;并不是由於积极的宣教活动;然而;当时的犹太人多少也曾做过一些宣传工作;某些犹太人确曾积极推行宣教事工(参看太二十三15)。开始的时候;外邦人归入犹太教;多数是因为他们被犹太教的优点所吸引。若有与外邦人通婚的;异族的男人通常就必须受割礼;至少他所生的男孩都必须受割礼。根据约瑟弗 (Josephus) 的记载;当时的犹太人常用各种方法叫希腊人来参加崇拜;为的是得著他们来归信犹太教。

第四。哲学性宗教
在希腊人的社会裏;那些有学问知识的人对於希腊诗人所写的古老神话早已感到厌倦;所以他们甚欣赏犹太宗教对於上帝的属灵观念。犹太人执著他们这一种看法;常称自己的宗教为「哲学性的宗教」。他们试图指出;他们是有高尚文化的民族;柏拉图 (Plato) 及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 的高深哲学思想也是受著犹太人的影响的。 一位犹太思想家亚里斯多波拉 (Aristoboulous);曾为多拉密王 (Ptolemaeus Philometor;主前170…145年) 写了一部律法释义;至今只有少数残余的篇章仍被保留下来;其中一篇篇章评击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都从摩西律法的古老译本中借用了许多思想与教训。当时的犹太作者常常坚持;《旧约圣经》的崇高教训与希腊哲学最高尚的教训是完全相合的。

第五。耶和华 — 宙斯
由於以上那种看法;当时希腊的知识份子就将希腊哲学对上帝的概念与耶和华认同;却忘记了两者的区别。在亚里斯底 (Aristeas) 给多拉密二世 (King Ptolemy II) 的信中;论到将《旧约》译成希腊文的时候说:「颁布律法的主宰也引导多拉密的治权;祂是监察万事的创造之王宙斯。」这裏以色列的上帝完全被视为与希腊哲学概念种独一的神宙斯同为一神。更有甚者;当时犹太的思想家都觉得;斯多葛派的道德观与犹太人的教训互有相关;因为他们也教导人国严谨与节制的生活。

第六。《七十士译本》
这种种努力都与《旧约》译成希腊文之事密切有关;即著名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a)。七十译本使当时的希腊人看到《旧约》种优美的教训;也使《旧约》的许多概念和意思切合当时希腊人的思想;因而为将来所要发生的事情作了铺路的工作。

第七。犹太教的吸引力
除了藉著希腊哲学来吸引外邦人归向犹太教以外;更有效的方法是;犹太人虽寄居外邦;却仍能保持他们犹太人的特性;不与外邦人同化。有一位作者说:「作为一种哲学性的宗教;犹太教确能吸引个别的知识份子;然而作为一种拥有独特生活方式的宗教和社会团契;却能使一般群众都感到兴趣。」一个归从犹太教的外邦人;因著成为犹太社群的一份子;就可以享有许多政治与社会的特权;因为当时的犹太教是罗马帝国认可的宗教。一个犹太人可以享有许多公民的权益。犹太人在任何一个城市中;都有他们自己的管治形式;有如一种自治的政府;甚至於在某一种程度之下;他们也有自己的司法制度;因之很多人都渴望加入这样的社群。一般人;就是那些不深入思想的人;不能想像一个没有神像的宗教;因而会说犹太人是无神论者。然而那些对犹太教有深入了解的人;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

当我们研究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时;我们就会发现;上帝实在有祂很美好的安排。以色列人与外邦人仍然分隔开来;仍然保持他们的孤立;将犹太人与外邦人隔开的墙垣仍然竖立在那裏(参看弗二14)。从神学的观点看来;以色列的地位并没有改变。然而政治与文化的因素 – 直接影响以色列跟外邦的分隔 – 已有所改变。以色列不再是世界上某一角落的一小片关闭的土地;却已变成罗马帝国的一省;并且在各方面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所交接。它不但是接受外来的影响; 而且也影响其他的文化。这种情况;无疑对於以色列国是构成了一种极大的危险和持续的试探;这是当时法利赛派的律法所严禁的。法利赛的律法越是严谨;就越可以证明外来对以色列威胁之大。以色列人与外邦接触的们;在无形中已逐渐打开;他们也已逐渐接纳外邦的文化。如果我们回顾当时的光景;就可以看到神是在准备一个新的纪元;以让基督救赎从耶路撒冷开始;传遍当时的天下。

 

第六章 福音书中的谜

以上所提的各点;在基督降世时;都已改变。任何人若以《旧约》对救恩的盼望为研究耶稣生平的基础;立刻就会发现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旧约》的先知确曾多次预言到一位受苦的弥赛亚(如赛五十三章);然而;先知通常都形容弥赛亚的降临就是教恩临到万邦;世上各种事态都要彻底改变的时候。耶稣在世时的神学派系;对於弥赛亚的预言;太偏重某几方面;因之误解了旧约对弥赛亚的整体描述。这种情形使当时的人对福音书大惑不解。

耶稣开始出来传道的时候;祂所传的似乎是表示;祂正期望伟大的教恩立刻来临。《马可福音》特别提到耶稣传道的中心是:「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可一15)。所谓「日期满了」;是指教恩将要临到全世界之前的一段时期。在《马太福音》第十章中;耶稣对门徒说:「有人在这城裏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裏去; 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太十23)。《马太福音》第十六章廿八节也是同样的记载:「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裏的;有人没有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裏。」在《马可福音》中;后半句是:「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九1)。也可比较《路加福音》第九章廿七节。从这些经节看来;耶稣在祂传道的初期;已预期救恩快要临到。其后;祂就甚少用这样强的字眼来传讲这一方面的信息;却侧重提及祂自己将受的苦难与死亡。

由於这些难解的经文;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 )就下断语说;耶稣开始出来传道时;相信「弥赛亚的显现」已经临近;就是以色列与全世界都要得救;但是后来;因为对於这个期望完全失望;才开始为自己的受死作准备;而且越来越觉得;还是不能避免的。然而史怀哲的看法并不正确。根据利达布斯(H。N。Ridderbos)所《天国的降临》(The ing of the Kingdom )一书中所研究的结论;有关耶稣的预言;该有两个方向以资区别:一是「弥赛亚的显现」;一是「弥赛亚的受苦与死亡」。起初门徒并不了解这一再点;初时耶稣也没有向他们解释清楚;往往只是简单说明;祂自己降世;就是预言的应验;也是末世的起头。然而;耶稣逐渐打开使徒的眼睛;使他们看到;那可怖的事必先临到。神的国确已在基督裹临到世界;因基督降世;天国也已进入世界;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天国还不能完全体现;因为耶稣的受苦与死亡必先来到。

为了这个缘故;耶稣在传道后期所讲的某些比喻;就论到天国降临之前必先要发生的事情。《路加福音》第十四章十五至廿四节大筳席的比喻;所描写的就是这一事实。耶稣设这比喻说;有一个人;准备好了筳席;就差仆人出去请人来;「样样都齐备了」。《马太福音》第廿二章八节说:「於是对仆人说;喜筳已经齐备。」换句话说;所有必需的客观条件都已齐备。因为耶稣的受苦已经完成;人得与神复和;神所要行的已经行了;「样样都已准备好了」。然而;筳席仍未能开始。在《路加幅音》中我们看到;那些被邀请的人都用各样理由推辞;马太说;那些人完全不理会主人的邀请。最后主人就差仆人到大街小巷去找那些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人来。为了这个缘故;大筳席延迟了许久。马太说:「喜获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这裏所说「那些被召的人」;显然是指当时犹太人的领袖。比喻所讲的;是邀请与开筳之间的一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